开展案例式校本培训有效进行化学课堂的设计.docx
《开展案例式校本培训有效进行化学课堂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案例式校本培训有效进行化学课堂的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展案例式校本培训有效进行化学课堂的设计
开展案例式校本研究有效进行化学课堂的设计
成果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研究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一)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省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
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三)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
(四)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冲突还表现课时的缩减,有限的课时更是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只能向教学要效率。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以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
立足于行动研究,引入郑金洲教授有关行动研究的方式及成果表达形式等相关理论,不断优化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3.经验总结法:
及时收集阶段性研究结果,不断反思和总结研究的成败,注意发现成功的个案,树立标杆,典型引路。
4.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
(二)问题研究的主要手段及资料准备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性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资料。
2.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把化学课堂的设计研究成果纳入校教学网络中,落实“教,研,训”一体化。
(三)问题研究步骤
1.以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的教学实施为依托,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设计的各项研究,以研究优秀的个案为重点,总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性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2.以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为依托,继续开展本课程的各项研究,积极推广成功的典型经验,以解决前一阶段实验问题为重点,把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规律作为典型经验,全面推广设计方案。
(四)研究实施阶段:
1.在实践中通过学习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并不断修改完善化学课堂的有效设计研究的方案,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2.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化学课堂的有效设计研究交流,在组内开设不同形式的研讨课进行实践交流。
积极组织各种教科研活动,邀请专家对本研究做指导,并结合专家的建议,将化学课堂的有效设计更结合教学实际,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3.及时总结研究过程的进展、经验及教训,在研究的过程中案例老师及时把经验心得体会写下来。
三、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案例式研究的模式:
教育教学实践
反思总结
问题诊断分析
唤醒需求
案例知识学习指导
专家引领自主学习
应用
案例撰写搜集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
分析研究案例
交流、反思提升
新案例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针对所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唤醒需求,进而让教师对案例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
在案例式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有效方式方法:
专题讲座式、交流研讨式、分组研讨式、个人自修式、结对法、骨干示范法。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善问“十字诀”办法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普斯塔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办法,这“十字诀”是:
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具体地说:
假:
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
即多举例;
比:
比较知识与知识间的异同;
替:
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
用这样的公式启发:
“除了······还有什么?
”
可:
可能会怎么样;
想:
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
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
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
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在善问“十字诀”的指导之下,教师首先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
(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教研组成员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感悟及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的刊物上发表。
刘峰老师的《 碳酸氢钠与醋酸钠酸碱性的比较 》发表于<<新课程学习>>王玉萍老师的《 》李现强老师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探究》获省一等奖.
在研究期间,由李敬东、刘峰、高慧娟、李现强、王玉萍、张玉萍研究的同名课题《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于2013年顺利结题并获省一等奖。
(四)生成了一批可供借鉴和应用的案例,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课题的研究和课堂教学充分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教学案例(见典型案例汇总)。
1.高慧娟老师的《化学能与电能》、《乙醛》、《化学电源》。
其中《化学电源》荣获安阳市优质课一等奖。
2.李现强老师的<<原电池反应原理>>、《盐类的水解》。
其中《盐类的水解》获河南省优质课二等奖。
在研讨的过程中采用了课堂观察,同课题开课,不同的学生活动等等多种研讨方式和教学方式,积累了第一手的素材。
在研讨的过程中,教研组成员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把提高教学有效性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来,得到了参与老师的认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小组全体成员体积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丰富视野,拓宽思路,整体的教科研能力大有提升!
四、研究效果
(一)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成果推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每一节内容和每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相关环节更是作充分的准备,组织专家或专业教师对每一课给予讲评,不仅具有理论的深度,而且具有时效性,参与作课老师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感受思想和智慧的魅力。
从多年实践教学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很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取得了科研与教学双丰收。
本研究推动教学团队和学科梯队骨干脱颖而出。
参与研究的教师中新培养高职称人员。
以科研带人才、促人才,参与研究的教师也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的其他教师,从而使大家的教学水平都了很大的提高。
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总结。
研究激发了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认真研读,大胆、合理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丰富,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自觉、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上,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等。
大家能熟悉并正确把握新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能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五、研究的启示和思考
(一)教学设计的创意要新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知识层面,人的生活经验还有静态的课例演示,而新课改要求教学设计要更加关注情感世界,人的文化修养和动态的知识建构。
教学设计要有创意,这些创意可以源自对所处生活的提炼,让原本感觉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让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
可以来自对所学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逐步的探索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也可以源自文化的熏陶,引发学生深层思考,逐渐地可以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上《乙醇》这节课时,一开始可以先不提出课题,而是紧扣标题中“生活中常见”为主题引入课题。
1、先给出问题:
有种物质真奇怪,少饮有益,多喝有害,可以消毒,可以烧菜,有人害怕,有人爱。
你能说出这种物质的名称吗?
让学生自己来回答。
2、然后播出一段优美的酒广告视频。
3、接着引导学生呤诵语文中学习的与酒有关的古诗词。
用学生已经知道的身边的生活中的知识来认识乙醇。
让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活动要落在实处。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着重从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出发,精心选择学生熟悉并蕴藏多种知识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用原型,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到有关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课堂中要营造“学的活动”为基点,并且让“学的活动”有主题,有程序,有可接受的环境,从而使“学的活动”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展开。
比如:
在上《氯气》这节课时,可以重点围绕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框架展开,这个框架包括在事故处理中需要搞清楚的四个问题:
1、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口罩捂住口鼻进救援或疏散?
2、还可以用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替代石灰水?
3、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
4、围堰内的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这样一来,学生“学的活动”在课堂中就可以充分展开。
首先体现在学生在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时,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对完整的、比较充分的学习时间。
其次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了可以较充分发挥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聆听了其他同学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认识,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最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
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实际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更加促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中的资源要广泛,视野要开阔。
新课程强调老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老师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不能只停留于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写教案,而应该充分选用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的需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活动中萌发创新意识,使化学教学资源最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比如:
在进行《卤代烃》的教学时,通常都是在叙述了卤代烃的分类后,讲述、板书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典型卤代烃的名称以及在常温下的状态和一般用途,然后进行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性质讲述,做取代反应的演示实验。
重点讲解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方程式的记忆书写,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的注意点等。
这样上课最终的考试效果在反复练习的帮助下也不会差。
但广大学生就是在这样经年累月的课堂上失去了灵性和活力,学习变成了记忆和训练。
新课程的思想浮于这样的课堂之上而无落脚之处。
其实,随便翻翻化学资料,稍微留心一下身边所见所闻,或者仔细看看手中的课本,关于卤代烃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有很多。
如:
体育比赛时看到场上医生向运动员受伤部位喷射的液体其成分是什么?
为什么可以缓解疼痛?
聚氯乙烯塑料,不粘锅涂层,臭氧层危机,涂改液等以及必修1中学习过的萃取剂,关于卤代烃的教学资源如此丰富,许多老师却没有想到这些,非要将“密度大于水”“沸点较低”这些纯粹的知识符号硬塞给学生,这样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完全违背新课程理念的。
所以应提升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教学设计时要恰当选择媒体技术,实验等,让学生充分感觉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要开放
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经过否定质疑的知识,,在学生中才有较高的确信度。
将教学内容以具有较高思考价值问题的方式呈现,既可以暗示学习线索,又可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问题意思,引退深层思考,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常规的化学问题知识单一,形式单调,对学生巩固化学基础知道无疑是有效的,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因此教学设计时老师设计的问题可以是条件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思维过程开放的,结论开放的等多种形式。
这种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给学生提供自由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很有好处。
比如:
在原电池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请以H2+O2=H2O反应为基础,设计一个原电池。
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在头脑中检索、再现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时,必然涉及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电池电流回路等问题,接着再设计以下系列问题,如果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电极反应如何表示?
如果电解质溶液是H2SO4溶液,情况又将如何?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乃至争论和老师的评价,无疑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调动了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给学习的个性提供了发展空间。
总之,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化学课堂的魅力是我们一线化学老师永远的追求,我想这项科研工作将贯穿每位化学老师的教学生涯。
本研究工作远远没有结束,如何教,怎么教,教的学生是谁,这些随着时间的流逝,观念的改变,教学对象的变化,研究的内容也将随之改变。
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做法,转变教学模式,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动态,让学生想学化学、喜欢学化学,善于学习、学有所得、学而不知足,那么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和我们的化学课堂将焕发出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