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140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诵读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诵读设计.docx

《古诗诵读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诵读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诵读设计.docx

古诗诵读设计

《风》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风的奇妙。

3、通过形象的课件了解风的无形与奇妙。

4、通过朗读、背诵体会风的美好。

二、诵读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课时时间: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有关风的声音及课件。

诵读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

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耳朵灵不灵(放的声音)。

2、师:

是什么声音?

(风)同学们的耳朵真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乔写的古诗《风》。

(板题:

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古诗)师:

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整首诗的朗读,注意你预习时读不准的字音。

过度: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会朗读这首古诗。

(想)那首先得过了生字这一关。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地读古诗,要求:

1)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把古诗读通顺。

2、出示生字,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开火车检查字音。

5、齐读。

四、出示古诗测读。

1.自由读诗,读通顺。

2.指名读。

3.开火车接读。

4.齐读。

五、学习古诗。

过度:

同学们的古诗读得如此的好,想不想知道每一句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想)那赶快读诗吧!

1、自由读,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2、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理解。

3、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读古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读一读。

☆自由读。

☆指名读(出示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到感觉)。

☆评。

☆有感情地齐读。

2)背诵古诗。

☆自由背。

☆指名背。

☆分男女生有感情地背。

解落\三秋叶——稍快、高

能开\二月花——慢、柔

过江\千尺浪——快、高

入竹\万竿斜——后三个字一点一顿

☆齐背。

六、小结

师:

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题目是“风”,全诗无一“风”字,但每一句说的又都是风:

风可以把秋天的树叶吹落,可以使春天的花开放,可以在江面掀起千尺浪,可以钻进竹林,让竹子歪斜。

七、拓展思维:

1.仿说:

过度: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也试着说一说“风”在哪儿?

(课件出示“我们知道”)生自由说,指名说。

2、积累诗词:

过度:

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小朋友。

老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风”的诗歌,想不想听一听,读一读?

(课件分别出示《东风忙》、《风》、《咏柳》,师生读。

《东风忙》

春风春风,忙东忙西。

去化积雪,去溶冰河。

去发绿叶,去吹风筝。

看它没影,听它有声。

《风》

春天里,东风多,

吹来燕子做新窝。

夏天里,南风多,

吹得太阳象火盆。

秋天里,西风多,

吹熟庄稼吹熟果。

冬天里,北风多,

吹得雪花纷纷落。

《咏柳》

碧玉壮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总结:

风真呀!

(板书:

神奇)

九、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落——叶

风开——花奇妙

掀——浪

斜——竹

《鹿柴》诵读设计

1、诵读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通过朗读,理解诗句内容。

   2、朗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二、诵读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

   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

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

   2、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

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

  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

  

(一)、引出诗题:

   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

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

谁能帮我注上音?

(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

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

   3、问其他同学:

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

(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

    (“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

   1、老师练读诗句:

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

   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

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

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

   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

(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

   (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

   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

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

   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

   (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

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

给老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

  (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

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

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

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

   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

    

(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

    

(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

    (3)、情境感悟:

  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

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

  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

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

  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

  D、组织讨论:

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

  E、经验回忆:

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

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

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

  F、得出结论: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

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

    (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

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

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

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

      (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

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

      (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

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老师做过渡引导:

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

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

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

    2、分任务:

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

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

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

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

(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

 (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

同时这一创新任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

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地落学生的演绎是否恰当上,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创意,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独特的个性。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作业设计:

   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首诗。

   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

   五、板书设计:

  

                  鹿柴

                 唐:

王维

              不见人     深林

                  静 暗

              人语响     返景

《所见》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诵读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

(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

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

“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

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注意翘舌音,前鼻音:

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

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

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

(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

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

(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作业布置: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寻隐者不遇》诵读设计

1、诵读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二、诵读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诵读难点:

    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诵读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

唐·贾岛

    小结:

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

寻?

隐者?

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

童子?

只?

深?

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

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

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背诵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小池》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背诵古诗。

2、诵读重难点:

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小池》(板书:

2小池)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

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

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字:

惜、洗、柔。

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

老师配乐说:

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

(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

老师配乐说:

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

为什么?

(初夏。

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

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

为什么?

(板书:

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

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

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