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最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089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方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方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方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方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最终版.docx

《西方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最终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最终版.docx

西方最终版

第一章原始、古代美术

原始美术—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爱琴美术、古希腊—古罗马

1.史前绘画主要包括洞窟壁画和岩画

(1)内容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

拉斯科:

粗壮简练的黑线勾画轮廓;用红、褐、黑色渲染出体积和结构;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

阿尔塔米拉:

轮廓线细,有明暗、粗细、浓淡的变化;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凑,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明暗更为丰富,富有感情色彩。

(2)岩画则指中石器时代绘制或凿雕与山岩或洞穴内壁上的绘画品种,手法古拙神秘,形象简括,以北欧和拉文特地区成就最为突出。

拉文特:

主要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尤以狩猎为主,以表现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表现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表现狩猎场面的紧张和活力。

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用色单纯。

2.古代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建立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锲形文字。

刻画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

太阳神身材高大,正襟端坐,正在向肃穆而立的汉谟拉比授权杖,太阳神的威严和汉谟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拘谨和严肃。

《纳拉姆辛浮雕石板》苏美尔时期的重要浮雕作品。

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

人物位置有高有低,表示正在起伏不平的山中蜿蜒前进。

国王站在最高处,有几个战败者屈膝投降,以此来炫耀纳拉姆辛的威严地位和战功。

人与自然融合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比较罕见。

画面采取对角线的构图,使画面产生动感和空间感。

此外,还通过简单的风景刻画表现了特定的环境。

3.古埃及美术特点:

一、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它的目的是歌颂王权,强调国家政权和等级制度。

二、宗教对埃及艺术影响重大,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对陵墓的建造和装饰,对尸体的保存特别关心。

埃及艺术多为死者服务,故被称为“来世的艺术”。

三、形式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

四、雕刻方面,人物写实而又有个性。

五、题材广泛,有世俗的生活,也有花鸟鱼虫和山水林木,色彩鲜艳、线条活泼并富有变化。

六、装饰性特点。

古埃及有着几何图形的美,给人留下庄重典雅、简洁明快的印象。

金字塔:

(1)金字塔是古王国法老的陵墓,因其由大到小的层叠方锥形与中国汉字“金”字相似,故称“金字塔”。

经历了从一个长方形石墓到梯形金字塔的演变,吉萨金字塔是其代表,又以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

内部有入口、走廊和通气管道,中间有石室存放木乃伊。

(2)金字塔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

站在它的脚下人会感到自己的渺小。

外观对称稳定,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印象,象征着法老的威严地位不可动摇,说明了埃及人顽强的意志力。

古埃及雕塑:

1.姿势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观众。

2.人物尊卑地位决定比例大小。

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简略。

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较少。

5.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书吏凯伊像》《老村长像》

正面率:

浮雕和壁画有的共同的程式,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肩为正,腰部以下为正侧面;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人物身份尊卑决定大小和位置;填充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固定的色彩程式,男为褐色女为浅褐色或淡黄,头发为蓝黑色,眼圈为黑色。

影响:

埃及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作用歌颂王权,巩固政权,强调等级制度。

艺术有基本法则和程式,如正面率。

宗教对埃及艺术影响重大,墓室壁画有明显的世俗性。

1.古希腊早期的建筑材料是木头和泥石,古埃及用大理石。

古希腊采用古埃及的比例系统。

3.古希腊吸收了其很多文化成分,比如壁画、石器,连文字中也可以感受到古埃及对它的影响。

纳米尔石板:

主要记录第一王朝法老纳米尔统一埃及的历史和业绩。

头王冠,右手举着权杖,左手按在敌人头上表示征服。

六颗纸草花象征着六千埃及士兵,鹰是埃及的图腾,是保护神荷露斯的象征。

下层表示落水的敌人。

方尖碑:

古埃及的一件杰作,是古埃及文明和帝国权威的象征。

外呈尖顶方柱形,顶端似金字塔。

以金银或金铜合金包裹,阳光照射下会闪闪发光。

以整块花岗岩雕成,四面刻有象形文字,具有宗教性、纪念性和装饰性。

4.古希腊时期美术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1)荷马时期主要是几何纹风格的陶器,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故称“几何风格时期”。

(2)古风时期,受东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绘画主要在雅典和科林斯生产的陶器上,黑绘风格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如剪影,细部稍用构线表现。

使人和物的形象变形夸张,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再以阴线技法勾勒出轮廓和服饰,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画面古朴而生动。

代表作品《阿碦留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红绘风格出现在6世纪末,在背景上涂以黑色,主体部分是赭色,以神话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线条流畅感情细腻,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

东方风格出现了受埃及和两河流域影响的兽首人身像和植物纹样等。

建筑主要是神庙,典型形式是围柱式,建筑周围用柱廊环绕,基本的建筑形式有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

多利亚式没有柱基,柱身粗壮由下往上逐渐缩小,有垂直、平行的浅凹槽,中间略鼓,像人的肌肉在负重,显示出承受压力时的坚忍、挺拔、严峻的气氛,柱头简单无任何装饰。

伊奥尼亚式精巧、纤细、柔美。

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大,柱身凹槽更细密更深。

柱头带涡形卷檐壁有浮雕饰带,整个感觉匀称轻快。

古罗马的建筑师认为柱式和古希腊人对人体的崇拜有关,多利亚式是对刚强男人体的模仿,伊奥尼亚式是对柔和的女人体的模仿。

科林斯式是从伊奥尼亚式演变过来的,柱头更为华丽,像一个花篮,主要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

雕刻:

受埃及影响,正面直立的僵硬状态,千篇一律的微笑,通称为“古风的微笑”。

(3)古典时期,希腊艺术的繁荣期,建筑:

围柱式建筑形成固定的比例和格式,总趋向是简练、合理。

这一时期建筑成就相当可观,代表有雅典卫城建筑群,主要建筑是雅典娜女神的巴底农神庙。

建筑结构和装饰因素、纪念性与装饰性、内容与形式取得高度统一,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一。

雕刻:

摆脱古风时期的拘束和装饰性,产生写实而理想的人体,如米隆、菲狄亚斯和波留克列特斯等,后期侧重个性的刻画,表现个性和感情,这种性格化的描写标志着希腊雕刻的进一步成熟。

5.古罗马美术

(1)主要成就就是建筑,而建筑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体现国家强大以及歌颂独裁者的大型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物既有纪念意义,又能为城市自由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也满足贵族的需要。

运用三合土为材料,广泛采用伊达拉里亚人的拱券,并使之得到发展。

(2)万神殿的拱券建筑的代表,公元前27年,是一座希腊围柱式的长方形建筑。

大厅以它宏大有规模和精巧的建筑结构而著称,圆顶用砖和三合土砌成,屋顶越往上越薄,墙面没有窗,屋顶中央有一个直径9米的圆洞作为采光,阳光通过圆洞照进来,定光使圆顶的凹形方格产生均匀而规律的变化,打破单调沉闷感,天光与墙面产生一种恒定的、深邃的效果,室内的光线和气氛随自然气候的阴晴而变化,仿佛与天体连在一起。

(3)克洛西姆竞技场代表了罗马建筑的顶峰,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可以容纳5600多人。

设计师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环形拱和放射形拱,建有内外圈环形走廊,楼梯安排在放射形墙垣之间,分别通向观众,对现代体育场建筑产生深远影响。

(4)凯旋门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

统治者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功绩,通常单独横跨在道路上,著名的有提度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堡凯旋门。

提度凯旋门是一跨式凯旋门,门的顶上曾放有提度驾马车的雕像,两边是伊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的复合柱式,结构匀称、明快。

君士坦丁堡凯旋门是罗马城现存最晚的凯旋门,三跨式,是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歌颂君士坦丁的功绩。

(5)纪念柱是罗马纪念性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图拉真纪念柱是其代表。

是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柱子,柱身内有一个螺旋形梯子直通柱顶,柱顶曾有图拉真皇帝的铜像,环绕23圈,长224米,叙述了图拉真征服契亚人的战争经历。

女神雕像《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女性裸体雕像,出土于威伦道夫,约作于公元3万年,旧石器时代雕刻代表作。

“原始的维纳斯”“母神雕像”。

面部、手脚细节粗糙,头部仅刻蜷曲的头发,手臂则被忽略。

但乳房、腹部、大腿等女性特征形象较为夸张突出。

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具有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一般认为具有巫术般祈求生殖的目的,体现了原始人们对于母性生殖的崇拜,在雕塑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均有重要地位。

拉奥孔古希腊时期著名的雕塑作品,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公元1世纪,现存罗马梵蒂冈美术馆。

1.表现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缠住,正在极力挣扎,左侧的长子似乎还没有受伤,但被惊呆了,正想奋力把腿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右侧的次子已被紧紧缠住,绝望的高举右臂。

2,三个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极限,甚至痉挛,表达出反抗的力量和极度的紧张,让人感受到痛苦流经每一条血管、所有的肌肉,气氛紧张而热烈。

3.构图精心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形,稳定而富于变化,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出扭曲和美的协调,表现了艺术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

这是一组忠实的再现自然并善于进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被誉为古希腊最著名、最经典的雕塑杰作之一。

爱琴美术:

在创造希腊古典文明的主要民族多利安人和伊奥尼亚人未到达希腊本土之前,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地区就曾经出现过从氏族社会到社会初期的国家,这一时期被称为“爱琴文化”和“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克里特是源头,迈锡尼是克里特的继承,季克拉基斯群岛则是希腊文化最早的起源地。

季克拉基斯美术:

2600—1100,主要作品是一种大理石雕刻的小型人像,被概括为抽象的几何形体,表面光滑,身体扁平,两臂交叉放于胸前,头是卵圆形,面部仅刻画鼻子。

此外还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小雕像,造型极为简练。

陶器造型优雅,曲线饱满,饰以几何纹样,被称为“几何纹样”的艺术。

掷铁饼者:

米隆,造型精准,对骨骼和肌肉运动有较深的理解和传达,表现竞技者掷出铁饼前一瞬间的动作,表现整个运动的连续性,解决了重心落在一只脚的中心问题,使另一只脚可以自由屈伸,改变了直立的程式。

庞贝壁画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古罗马时期壁画。

有镶嵌、建筑、埃及、巴洛克四种风格。

第一风格为镶嵌风格,即在墙上用灰泥塑好建筑细部,做出凹槽分割墙面,涂上颜色,造成彩色石板镶嵌的幻觉效果;第二风格为建筑风格,即在墙面上用色彩画出建筑细部,用透视法造成室内空间比实际上要宽敞得多的幻觉效果,并在墙面中央安排场面较大的情节性绘画;第三风格是埃及风格,强调平面感,描绘精致,在墙面用彩色绘制小巧玲珑的静物和小幅神话场面,具有典雅的装饰感;第四风格是庞贝的巴洛克风格,与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风格相近似,在墙上描绘一层层非常逼真的景物,又繁琐,又富丽,具有空间感和动感,色彩很华丽。

细密画:

是波斯艺术的重要门类,一种精细刻画的小型绘画。

主要作书籍的插图和封面、扉页上的装饰图案。

画于羊皮纸、纸或书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

多采用矿物质颜料,甚至以珍珠、蓝宝石磨粉作颜料。

所谓祭坛画,是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画,有的类似可以折叠的屏风画。

维纳斯

(1)希腊化时期,雕刻艺术在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上,越来越趋向世俗化。

优美典雅的女性神话人物大量出现。

(2)塑造了一尊全身直立的爱与美的女神雕像。

(3)躯体富有转折的螺旋上升似的节奏感。

表情宁静、温柔、端庄。

集中了人间女性的一切美质,达到了古典理想美的高度。

(4)是古代人对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和歌颂。

作品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梅杜萨之筏籍里柯

(1)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年代,民主革命浪潮一度出现低潮,使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感到失望,故借作品对现实进行影射和抨击。

(2)取材于当时法国发生的一起海上遇难事件。

(3)画面取金字塔式构图,突出了主题,扩大了表现的空间。

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

并通过海上的巨浪和沉重的云层,更加渲染了画面的悲剧性气氛。

(4)主题已超越海难事件本身,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渴望。

同时宣告了浪漫主义绘画的胜利,对同期和后世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美术

早期基督教美术(2—5)——拜占庭美术(5—15)——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5—11)——罗马式(10—12)——哥特式(12—15)

1.拜占庭艺术

(1)拜占庭艺术是基督教文化政教合一的产物,在王权的支持下带有较多的世俗特点。

总体上宏伟富丽、威严而又富有永恒的精神力量,有一套严格的程式化艺术形象,但形象略显刻板。

(2)拜占庭建筑是艺术的主要代表。

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屋顶造型,用“穹窿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穹顶支承,集中式建筑形制;色彩变化丰富有注意统一,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3)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1.构思和技术上受罗马万神殿影响最大,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半圆穹顶。

每个半圆左右两端有接上更小的半圆穹,南北两边则是圆拱形墙体,下面由两层列柱和厚实的墙体支承,后面又有侧廊,这样就形成一个高大宽阔、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分明的内部空间。

2.首先,它的平面结构、窗间壁柱外的飞梁仍能使我们想起巴西里卡式的特征。

其次,圆顶是在四个拱门之上,重量都经过四个拱柱传达到四个角的方块柱上,而拱门下的墙并没有负担重量的功能,它可以是圆顶更高、更轻、更经济。

从这两点来说,圣索菲亚大教堂混合了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的结构,是一个气魄雄伟的混合建筑。

我们可以体会到圆顶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光线与圆顶的组合,仿佛造就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天堂。

再加上那些闪亮的镶嵌画,仿佛使人置身在一个非现实的幻景里。

15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后,把该教堂改成清真寺。

1.加洛林文艺复兴公元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历经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起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是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同时也希望借此恢复罗马帝国的封号。

将辉煌的文化传统注入这些半野蛮民族血液中的愿望使这位皇帝亲自领导了这次文艺复兴。

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这次复兴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北欧的日耳曼精神与地中海文明成功的融合在一起。

2.罗马式建筑1.从古罗马的巴西里卡式发展而来,初为木结构,后改为石结构,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显得厚重、简洁而庄严。

2.十字形是主要代表形式,墙壁加厚、窗小距地面高。

3.教堂纵横两厅交叉处配有碉堡式的塔楼,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坚固、沉重,显示宗教的权威。

4.大量采用古希腊罗马时代“纪念碑式”雕刻装饰教堂,注重装饰性。

内部雕刻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被夸张和变形,表情恐怖,构成中世纪艺术中特有的造型方式,冷漠且带有地方色彩,较少写实。

3.哥特式

(1)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5世纪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

但是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起源于法国,开始于建筑,而后波及雕刻和绘画。

纵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发展重点是追求建筑效果从而转向绘画效果的晚期建筑和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2)主要特征:

1.哥特式建筑已不再是城堡式,变罗马式半圆形拱为尖角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连接为整体,尖顶轻巧,墙体薄,使内部空间增大。

2.墙上设计了许多高大的窗户,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门为“透视门”,即一层层的逐层递进。

3.钟塔和教堂轻巧、高大、垂直,众多的垂直线给人轻盈的升腾感,以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充分体现宗教意识。

4.建筑外表均有各种精美的雕刻,代表有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等。

(3)1.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不仅作为当时巴黎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1163年,受圣德尼教堂的直接影响,以建筑艺术上的高超水平饮誉欧洲。

2.在平面的布局上它强调长度轴心,中堂的若干布局虽保留了罗马式教堂的优点,但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都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式风格。

所有的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内部空间也是哥特式“向上高升”的感觉,这与罗马式强调巨大的支撑力大不相同。

3.内部分三层,各层皆以尖拱相互呼应、统一。

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语言,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4.巴黎圣母院西边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各个部分在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上极为成功,以中间圆形玫瑰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分布着门洞、窗户和未完成的塔楼达到了整体上的完美均衡,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所有细节都互相配合成为一个平衡、协调的整体。

镶嵌画:

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是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

以玻璃为主要材料,以求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意大利圣维他尔教堂。

彩色玻璃窗画:

哥特式绘画的一种,发展缓慢。

设计师吸收建筑和雕刻的特点,逐渐形成玻璃窗画风格并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

取材《圣经》,以多种色彩的形式和几何图案构成画面,中间用铅线连接而成,用不规则的碎片玻璃镶嵌在轮廓线中,代表是法国布杰大教堂中一系列旧约先知的肖像,形态规范,表情庄重,画面边沿的抽象图案和建筑背景谐和一体。

第三章文艺复兴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伦伦萨画派—盛期三杰—威尼斯画派—尼德兰文艺复兴—尼德兰与意大利复兴异同—枫丹白露画派—德国丢勒—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1.文艺复兴14—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意“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其变化的思想基础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的多,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也确立了个人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首先发生在意大利,而后迅速波及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地。

基本特征:

1.提倡张开眼睛看世界。

认为艺术的首要任务是描写人和人存在的世界,出现了大量肖像画和风景画。

2.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

艺术家常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耶稣和其他传说人物。

同时异教题材出现,人们在这个时期可以看到裸体的维纳斯、沐浴的狄安娜,这种人体艺术无疑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一种挑战。

3.美术和文学、哲学、自然科学都有联系,不少美术家也是科学家。

4.建筑、绘画、雕刻开始独立地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多依附与建筑。

5.美术家队伍发生了变化。

艺术逐渐从僧侣手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专业工匠手中,从而促使美术家队伍的扩大和不同风格流派的出现。

意大利文艺复兴分几个阶段。

1.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思想从中世纪解放出来,强调个人力量,重视科学,蔑视宗教。

提倡人道主义,形成了欧洲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继希腊之后的第二次文化高峰。

2.分开端、早期、盛期和晚期。

一、开端指13--14世纪,造型艺术尽管与哥特式雕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新的写实因素开始出现。

乔托,皮萨诺。

二、早期指15世纪,艺术家对新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新因素进入到探索阶段,尽管还不成熟,却能体现出艺术的真挚与纯朴。

佛罗伦萨画派、马萨乔。

三、盛期指15末到16中叶,是最辉煌的时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新的古典艺术规范建立,绘画技法得到空前的发展。

罗马画派,三杰,威尼斯画派,贝利尼,乔尔乔捏,提香。

四、晚期指16世纪中,艺术家力求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勇于突破盛期的艺术规范,是上承文艺复兴下启巴洛克艺术的过渡时期。

委罗内塞,丁托列托,样式主义。

2.佛罗伦萨画派样式主义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中心形成的一个画派,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2.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文主义为主导,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人体造型规律,吸取古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改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为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画法细腻,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3.注重素描、理性,追求严谨、崇高的风格,以宗教神话题材为主,把抽象的神像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

4.除油画外还创造大幅湿壁画,主要为宫廷、教会和资产阶级上层服务等,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的面貌,佛罗伦萨画派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中心,决定艺术发展的主流,代表画家有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等。

乔托:

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

乔托的艺术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内容虽大多的圣经题材,但乔托却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理解它们,并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表现宗教故事。

但乔托所塑造的还是典型的而不是个性化人物形象,使人的形象渗透着崇高的道德内容。

如壁画《逃亡埃及》,同时,乔托笔下开始出现具有体积感的圆形人体,每个人体均贯穿着充分的真实重量感。

乔托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一般技法的范畴,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样式主义;16世纪出现于佛罗伦萨,上承文艺复兴,下启17世纪巴洛克艺术。

源于意大利语“样式”,兼指艺术风格及生活态度,并含高雅优美之意,17世纪渐含贬义,有装模作样的讥讽意味。

16世纪20年代以来一批倾慕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典雅风格而务求新奇的艺术家,以追求风格自居,被称为样式主义流派。

艺术家有意识的追求某种极端的形式,热衷于用复杂的形象和动作来表达内心的骚动不安和压抑的情感。

代表画家有蓬托列托、罗索等。

3.文艺复兴盛期美术背景:

15末至16世纪中叶,意大利全盛时期,佛罗伦萨开始失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首府罗马,艺术上形成了罗马画派,代表画家“文艺复兴三杰”。

(1)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称之为巨人中的巨人。

艺术创作上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的三个领域:

1.建筑上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雕刻上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的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问题。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像镜子一样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

代表作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皆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合在一起。

挑选最关键的时刻描绘,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紧张的情绪,通过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性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岩间圣母》,传统题材,使用明确的几何结构来安排人物,使人物都放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点是玛利亚的头部,为当时盛行的金字塔构图奠定了基础。

同时又用天使与婴儿来加重右下角的分量,并通过左上方的光源使画面平衡。

柔和的光线不仅使形象的塑造得以深入,也使整个形象具有诗意的光辉。

《蒙娜丽莎》1503年取材于现实人物,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使蒙娜丽莎富有魅力的青春永远定格,表达了达芬奇对于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画面上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淡雅而神秘的微笑,自然纯朴的将一丝不易觉察的充满人性情感的内心活动透溢出来,表现出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