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930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docx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分析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体会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课题组

2012-08-1709:

25:

28   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11年6期

  

  【内容提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深入分析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对其发展现状作深层次的分析,深刻认识理想信念教育中客观呈现出的四个“同时存在”;全面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者素质,使教育者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探索、遵循理想信念生成规律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团队优势;理性审视受教育者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坚持长期教育不动摇;科学把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讲清楚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讲清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讲清楚党的主流、功绩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现实必然性,等等;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进行载体、方法、内容设计及话语表达创新;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协调,从长谋划。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战略判断,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党凝聚民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

同时,从实践情况看,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的复杂多变、思想文化取向的多元倾向以及党员队伍和状况发生的变化,党在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方面的危险面前,如何在思路上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破解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

  一、深入分析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要有对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科学认识与深入分析。

从现象上看,我们对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诸如笼统、教条、简单、空洞甚至乏力等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不缺少感知,要求改进的呼声和对策性建议也不绝于耳,这都是必要的。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当某类现象反复出现或经过不断强调仍然改观不大时,对这些现象深入分析的欠缺就应当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理想信念的教育也是这样,要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的前位性要求,对其发展现状作深层次的分析,深刻认识理想信念教育中客观呈现出的四个“同时存在”。

  

(一)从接受主体上看,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不足与受教育者受教意识的不足同时存在

  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针对性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当我们把分析问题的目光全部集中于理想信念的教育主体时,接受主体对理想信念的受教需求与受教意愿是否得到必要的关注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2010年~2011年,本课题组曾对参加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培训的厅局、处、科三级领导干部的培训需求作过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5份,收回227份,其中有效问卷206份,无效问卷21份,总有效率为87.66%。

在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为:

厅局级干部33人、处级76人、科级97人。

其中,在关于自己到党校学习感到最需要培训的内容的回答中,选择“世界眼光”、“现代知识”、“应急处置”、“专业知识”等能力性培训内容的达63.5%,选择本省发展问题研究的有19.2%,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两项合并共有17.3%;在关于自己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缺少什么的回答中,选择“理论基础”、“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和“理想信念”的分别为36%、31%、21.5%和11.5%。

这样的调查结果在全面反映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态度上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领导干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意识不足、对理想信念作用的重视不够等问题,无疑是客观的反映。

  大量事实还表明,理想的迷失和道德的滑坡是少数党员干部步入歧途、走向腐化堕落的首要原因,但他们却大都是在身陷囹圄之后才痛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的。

无数案例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教育上受教意识不足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仅仅理解为教育者的责任是根本不够的。

  

(二)从教育主体上看,理想信念教育者的创造活力不够与对科学理想信仰的坚定持守不够同时存在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有创造精神与探索的勇气,同时,这样的精神与勇气又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前提上,即保持对科学理想信仰的坚定持守。

育人者先育己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对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如果自己对所宣讲的理想信念将信将疑或根本没有信仰,怎么可能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呢?

就此而言,关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者创造活力的认识,实践中已经或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者自己科学信念的问题,以及如何保证他们对科学信念的坚定持守,缺乏重视或至少重视不够的状况确实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实际生活中时有出现的发生于讲台上、会议中、文章里或网站内忧虑、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情形,其实正是承担理想信念教育使命的人在理想信念上动摇彷徨的结果。

这种情形所带来的危险,事实上不亚于错误价值观念对社会可能具有的危险。

  (三)从教育方式上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不强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势性不强同时存在

  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的某种被动、防御状态,是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实效性应当客观承认的问题。

而在多种社会思潮、价值理念的冲击下,一些同志不愿或回避讲共产主义理想,一些党员讲到理想信念,总感到理不直、气不壮的情形,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所应表现出的坚定性、战斗性极不相符。

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称作“战斗的唯物主义”,要求共产党人具有积极主动的战斗精神,认为“如果不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并不断完成这个任务”,那就“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挨揍”。

[1]而改变实践中存在的被动“挨揍”的做法,以“战斗的唯物主义”的主动性、战斗性,勇于和善于回答隐匿于人们思想深处的认识问题,形成强势宣传和强势舆论,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极为必要。

  (四)从教育效果上看,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不突出与必要的理性审视不突出同时存在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既要研究具体的方式手段,也要掌握科学方法,富于理性思考。

理想信念教育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人们对发展变化的形势下一些人出现信仰的动摇彷徨大惑不解甚至感到奇怪。

实际上,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当党的事业发展面临挑战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幻想党的每一个成员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上的完全一致,本身就不符合辩证法。

而在我们今天这样复杂环境下的斗争与考验中,8000万人的党员队伍、13亿的人口,如果在理想信念问题上没有某些困惑,没有任何犹疑,那只能说明我们对事业发展的艰巨性不愿承认,对已经面临的挑战无所觉察,对党员队伍的实际状况并不了解。

这样的情形,是真正值得我们担忧的。

  类似的问题启示我们,在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面前,看不到党员理想信念问题的严重性,是危险的;对出现的问题惊慌失措、不能正视,是有害的。

对此,只要我们科学对待,积极解决,就能把理想信念问题变为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重要转机,这应该是我们正确的和应有的审视与选择。

  二、全面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者素质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备条件

  理想信念教育能否收到实效,主要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而不论是真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力量,都要通过教育者来体现,因此教育者的意识、知识、修养、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者要先学、深学、真信、真用,发挥示范作用

  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服膺及效仿密切相关。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对理念价值的相信程度取决于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

作为理想信念的施教者,必须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立场的坚守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真信、深信,把让别人相信的真理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支柱与价值皈依,先学一些、学深一些,在真正信仰的基础上真情地传播、真诚地践行,这样就能在言传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身教效应。

  

(二)教育者要积极探索、遵循理想信念生成规律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

  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外力引导与本体内化的结合,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自我学习修养,实践感受。

在这样的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比如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规律、典型事件与典型人物引导的规律、多学科多知识系统化教育的规律、教育者也要受教育的规律等。

这就是说,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是有规律的。

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深化相关学理研究的基础上,揭示理想信念生成发展的规律和信仰教育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对干部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地符合科学性、体现规律性。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训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育者团队优势

  培训机构是具体承担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其建设水平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要按照从专、从优、从新、从严的目标要求,加大建设力度,加快改革步伐。

一方面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条块结合、注重质量的原则,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在突出专业优势、体现办学特色上下工夫。

对潜在的资源,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开放、竞争的教学机制,进行深度发掘、有效激活,真正做到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布局、特色化竞争、社会化开放。

另一方面,要优化培训队伍,按照上下结合、优势互补的目标,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教师知识能力更新、兼职教师聘任、名师认定和履职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构建开放的、高层次的、跨区域的师资网络,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满足不同层次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培训队伍。

  三、理性审视受教育者的特点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受教育者的特征,激发受教育者的内生动力。

  

(一)认识受教育者的人性化需求与社会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可能没有个人的需求与偏好。

刘少奇说过:

“党员总还有一部分私人的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也还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他自己。

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

”[2]邓小平也指出: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3]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理想信念教育就要注重人的特性与需求,以人为本,增强人文关怀,尊重党员的个体价值、人格尊严和完整,实施人性化教育,增强教育的人情味,使教育本身切入个体的心性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达到不教而化的更高境界。

  

(二)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个性与层次性,坚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

  从横向教育要求看,受教育者依据年龄、地域、文化、工作和道德品质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群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改变理想信念教育“广种薄收”的局面。

从纵向教育要求看,理想信念教育是终身教育,其对象覆盖了受教育者人生经历的每一个阶段,而由于不同时期人们的社会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身心特点不同,面临的人生课题也不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不同。

只有针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才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

  (三)认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与可变性,坚持长期教育不动摇

  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都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实践能力的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决不会消极、鼓动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动地接受教育。

同时,教育者时时刻刻都在受到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是坚定信念、培养意志、养成习惯的综合过程,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主体行为,更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实现价值认同从而实现思想转化的过程。

面对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要求及社会环境的矛盾,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必然的。

  四、科学把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要求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决定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实现程度,也是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引导、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根本,必须有针对性地推进。

  

(一)针对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从现实生活看,一部分社会成员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诸如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是否“过时了”、“不管用了”等模糊观念,决定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一方面要强化“本源意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一切。

换言之,我们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闹革命,为什么要推翻旧世界,都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要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最根本的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理论依据,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党存在的理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根基。

另一方面,要强化“指导意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用这一科学理论作指导,就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偶然现象所迷惑,促进受教育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认识现实实践的纷繁复杂性,始终具有立场、方法上的定海神针和主心骨。

同时,还要强化“发展意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指导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受教育者秉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培育开放创新的胆识,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的实践。

  

(二)针对虚化共产主义目标的倾向,讲清楚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面对关于共产主义“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感到在“初级阶段”应该“实际”一些、“实惠一点”,要“同现阶段相适应”当“初级阶段的党员”等错误倾向,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与现实实践统一论者,“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行动”,[4]它把理想的追求与实际的行动结合于一体,高举人本、民主、公正、文明、富强、和谐的价值旗帜,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同时又不忽视每个人的切实利益为原则,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意义上,共产主义就从“天上”落到了“人间”,共产主义就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当代中国,这种落到“人间”的共产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

”[5]由此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落脚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就不会存在任何意义上的虚无性。

  (三)针对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的谬论,讲清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能否正确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对比,对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必须阐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殖民统治掠夺资源、推销商品、转嫁矛盾、谋取私利,其崛起的过程是剥削累加与罪恶激增的过程,后起的国家不可能依此复制和模仿。

其次,必须阐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我调节、改良,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有限性。

如2008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无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所致,但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集中表现。

迄今为止,欧美国家应对危机措施的屡战屡败和我国积极应对的显著成效形成显明对比,突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再次,必须阐明当今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并非都是发达富裕国家。

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少数富国的垄断资产阶级剥削大多数穷国的世界体系。

这一体系运行的结果就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目前全世界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有一百七八十个,真正高度富裕发达的国家只有二三十个。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的数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不到15%,却占有世界50%的财富;而占世界20%的贫困人口,仅占有世界1.4%的财富。

由此不难看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两极分化和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巨大机器。

  (四)针对“腐化”现象在少数人身上的存在,讲清楚党的主流、功绩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现实必然性

  应当承认,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少数党员干部的口中“理想信念”与手中捞权捞财的“两面人”怪象,这种现象很容易使部分群众发出党的形象“还好不好”的责问。

面对这样的问题,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客观反映腐败现象确实存在的现实,还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反腐败的成效和不断加大的力度,不能因一叶障目否认党的历史功绩和发展主流,更要讲清楚在当代中国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导力量不可能离开我们党。

在90年的发展中,我们党能够不断解决包括自身在内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事业的发展,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发展中已经或还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由此增强干部群众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信任和信心。

  (五)针对“物化”倾向对价值追求的影响,讲清楚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6]而人的本质特性包括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

实践证明,过去我们在实践中曾经出现的过分强调社会性、忽视物质性的单纯“政治人”、“道德人”的要求,是错误的。

但是当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只见物不见人,迷恋利益驱动而鄙视精神内涵,膨胀世俗欲望而疏远价值追求,热衷追名逐利而背弃理想信念,把人的价值简化为物的价值、人的个性表现为物的个性,则是极其危险的。

理想信念教育要针对性地讲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三者统一中认识人的要求、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由此使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六)针对“神化”在一定范围内的风行,深入开展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

  实践表明,宗教、迷信等“神化”现象的出现或蔓延,与我们主流价值观、信仰的把持不牢和科学素养的培育不足直接相关。

有关数据表明,1949年,中国基督教新教信徒总数不到100万人,如今却已经达到1亿人。

[7]而在中国被斥为“封建迷信”的坊间信仰,在现实社会中也有日益复苏、迅猛发展之势,而遍布各地的庙宇神龛与地方陋俗在迅速“联姻”中也从“非法”走向“合法”,从“被拆”走向“重建”。

更有甚者,一些党员干部也出现了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信仰滑坡。

国家行政学院程萍博士的“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近五成县处级公务员多少都存在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四种迷信的情况,[8]烧香拜佛则已成了某些官员的日常功课。

这种现象,除了当事人本身的问题外,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软化与弱化,是重要的原因。

理想信念教育要针对性地实现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相互融合,在涉及自然现象、社会发展、人生路程的实际问题上释疑解惑,使崇尚科学、回归理性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一种时尚。

  五、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具体途径

  在坚持、继承被实践证明仍然具有强大活力的许多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是载体创新,如运用网络影视等载体进行教育。

近年来通过设置专门的广播电视栏目、拍摄优秀影视作品,特别是利用重要纪念日、活动创造的大量形象生动感人、道理深入浅出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表明,运用影视传播手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便捷有效的。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手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法。

包括建设网站,开设一些优秀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的论坛网页,建立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QQ群、MSN和微博,搭建集手机彩信、手机网络和手机邮件等在内的现代化学习平台等,为理想信念教育创造新的载体。

二是方法创新。

在充分重视理论学习、报告宣讲、课堂讲授等方式的同时,要更好地运用案例式、讨论式、选学式、交流互动式、模拟式、现场体验式等方法,促进受教育者在交流、体验、反思、分享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清理和感情升华,在结合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

三是内容设计创新。

要依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脉络、学习需求和学习认识的逻辑来没计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切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更加符合时代和党的任务的需要。

四是话语表达创新。

要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具体体现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中,以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和能听进去的语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应特别注重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实现政治层面话语与文化层面话语的结合,宣传层面话语与接受层面话语的结合,学术层面话语与大众层面话语的结合,使理想信念教育赢得更多的受众,获取更多的响应。

  六、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现实保障

  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教育的效果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受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制约。

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等,需要系统协调和从长谋划。

而结合实践发展情况看,当前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突出因素,是如何解决好科学理想信念的坚守者、践行者的利益保障以及由此直接衍生的社会导向问题。

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最需要的社会环境。

在现实社会中,不少科学理想、正确信念的坚守者,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党的理念、主流价值的先行者、带动者和示范者的作用,是理想信念教育极为宝贵的典型范例。

同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先进分子的实际利益怎么保障?

这部分人,作为主流价值的追随者和实践者,他们固然可以轻视甚至放弃对于物质的、声望的、权利的等实际利益的考虑,他们也不会把对利益的追寻同理想信念的坚守捆绑于一体。

然而从理想信念教育倡导方面,从党、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讲,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可以不讲报酬、不图回馈,但社会和组织如果因此认为理想信念的坚守者就必然应当失却包括正当权益在内的所有权益且毫无怨言,并促其成为某种社会共识的话,其极为消极的社会导向作用就很难低估了。

这里还涉及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事实导向问题。

我们教育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是必要的,但仅仅做到这一步又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在确定自己行为走向的时候,会着意社会所宣传、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但更多的则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来确定自己实际的行为,并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进行某种得失比较。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时候,既要看社会倡导什么价值取向,还要看皈依这种价值取向的实际结果,更要看社会实际通行什么价值取向,以及不同价值取向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的行为后果。

如果一个人所受到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