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571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docx

吕纯阳道德经解刘沅重镌文字版

呂子道德經解

(出續道藏)

呂子道德經解序

玄元道祖為無始之至尊代分身。

而啟化函關。

初度之年。

紫氣東來。

青牛寄蹟。

著道德五千言。

以授令尹真人。

其書推本於聲臭之原。

旁及乎物理之變。

體用本末蓋綦詳焉。

秦漢而還。

代有著述。

惜多狃於膚見。

偏泥玄文。

昧厥源流。

指為惝恍。

句讀之不明豈細故哉。

予叨逢道化。

證位清虛。

深悼末學游談。

各分門戶。

仍譌踵謬。

致誤來茲。

不憚親為釐訂。

以袪千載之疑。

雖無上妙奧非文字所能畢宣。

而精一淵源即此書。

堪為典要。

得其義而大其傳。

是予之厚望也。

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純陽山人謹序

重刋道德經解敘

乾坤未剖。

氤氳混融。

渾渾淪淪。

莫名其始。

是天地萬物之原。

即無極太極之妙也。

迨夫相摩相盪。

乃奠兩儀。

於斯時也。

混元一氣。

誕瑞鍾靈。

厥惟太上道祖。

緣其先天奉天。

不今不古。

隨時變化。

更姓易名。

以神奇之妙詣。

常闡教而分真。

住世留踪。

隱顯莫測。

所以歷代以來儒者罕究。

其故夫子不云乎。

鳥吾知其能飛。

獸吾知其能走。

至於龍。

吾不知其乘雲而上青天也。

嗚呼。

盡之矣。

道德經五千言。

總貫天人萬物之理。

直抉於穆清甯之機。

秦漢以來。

識者甚尠。

兼忘本逐末之流。

偏枯附會之輩。

謬解虛無。

妄相詬病。

詎知言各有當。

道無二端。

清淨自然乃純一不已之極致。

中庸淵淵浩浩。

無臭無聲。

詞異旨同。

均言性體。

世儒談理或專倚於寂。

言事則偏執於形。

烏覩夫一本萬殊。

異用同原。

太上德合無疆。

不可以尋常膚見窺測也。

沅幼從庭訓。

即受此經。

每苦捫燭測蠡。

未宣窽要。

丙辰下第西歸。

道出留侯廟下。

邂逅靜一老人譚次畀以道德經解。

予受而讀之。

如啟瑯環而遺身世也。

獨念儒服緇流。

各是己見。

黃老六經自昔分門。

安得胥天下而悉讀純陽此書也哉。

因不揣冒昧。

公諸梨棗。

俾知夫老子德盛化神不廢人紀。

可以廓清談偽託諸說之謬。

若夫玄功妙典。

即是存養微言。

符籙丹章。

用驅陰陽災沴。

茍屬解人。

必能辨其真偽。

又無俟沅之喋喋也。

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廣都劉沅謹識

重鐫道德經解序

一。

理也。

而天地人共由之。

故曰道體。

諸身為德。

道外無人。

遠人非德。

道德以義理言。

固非泛辭也。

從古盛時聖人而為君相。

則盈天下皆知道之當為。

以修德為常事。

周衰道敝。

孔孟不遇於世。

僅身體以教其徒。

而邪說閒之。

於是道德之言始紊。

老子者隱君子也。

夫子嘗言老聃博古知今。

則吾師也。

吾將往而學焉。

而臨別稱為猶龍。

龍德而隱。

遯世之名。

非言其變化神奇也。

而自漢以來。

方外之士詭異支離。

咸託於老子。

竝夫子之言亦不為足信。

老子遂為異端之祖。

夫道者理之總名。

德者所得於天。

能全天理即為有德。

豈特行文虛字。

老子與子問答。

無非至理。

若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

赫赫出乎地。

尤直抉造化生成之原。

心性分合之義。

而君子得時則駕。

不得時則蓬纍而行。

用舍行藏。

道亦如斯。

曷嘗有鑪火昇仙之說哉。

古者方策繁重。

藏書為難。

堯舜以來。

聖王之典籍盡在王府。

不得其人以守之。

保無散佚。

老子之隱柱下也。

其非有心。

待吾子而傳經歟。

長年古人常事而俗易滋疑。

故屢更姓字。

檀弓載孔子從之助祭。

老子直呼其名。

非師弟何以如是。

子夏告魏文侯曰。

仲尼師耼。

而劉彥和亦言。

李實孔師。

後世顧以為否。

夫聖人之大也。

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

以老子為孔子師。

未必有益於老子。

亦復何損於孔子。

而令後人謂天人性命之學可以無師。

而能其誤世非鮮。

項槖嘗為孔子師矣。

孔子不因之而小。

獨於老子而自小乎。

異端托老子。

而老子遂非。

刑名法術托孔子。

而孔子豈謬。

天人本無二理。

聖人豈有二道。

使老子本異端。

而孔子稱之猶龍。

又何以為孔子。

此書雖不可稽。

中亦微有差誤。

然大要已明。

自來誣老子者多矣。

得是書可以稍正其妄愚。

故與感應篇合而存之。

夫道一而已矣。

一者何理焉耳。

理散於萬事。

而皆本於心。

心純乎理則天之與我者全。

而道也德也皆是物也。

白樂天云。

道德五千言。

不言藥不言仙。

不言白日昇青天。

蓋已得其大。

凡而疵之者猶多。

若韓昌黎其最著也。

昌黎不知此書之義。

而斥為坐井觀天。

然孔子美其猶龍。

而昌黎譏其坐井。

豈所見反超於孔子乎。

鄙老子者。

不過謂其為神仙之祖。

然神仙之名起於遷。

固彼不知古人多不求名。

聖不可知即是神仙。

如浮邱及河上翁。

傳詩傳易皆聖門之徒。

而目以為仙。

梅福一高尚者耳。

而曰仙去。

謂聖賢之外別有神仙。

則盡人合天之學視為難能。

而闢老子者非宗老子者尤誕。

呼馬呼牛。

老子亦復何計。

第孔子所以稱之之故。

千載不明。

為可歎耳。

道光甲辰乾月雙流劉沅書時年七十有七

道德經解

純陽子註

廣都劉沅重鐫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道、由也。

道、言也。

道本人所共由。

然非常說所能盡也。

名、稱也。

道以名顯。

故可指名。

然非常稱所可泥也。

無名即無極。

有名即太極。

物所自來。

曰始物。

所含育曰母。

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

有欲。

以觀其竅。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無欲、主靜之時。

有欲、動察之機。

觀、內視也。

妙、以虛靈之用而言。

同出於先天。

因事而異名。

玄、幽微之意。

玄之又玄。

中庸所謂隱也。

眾妙之門。

易所謂乾坤。

其易之門也。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美惡質之成於天者。

若不善事之成於人者。

已、止也。

知美與善之所以為美善。

則自不為惡與不善也。

有無、以生化言。

難易、以事功言。

長短、以器為言。

高下、以地勢言。

六者自然之理勢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離。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作、興起也。

不離、不離道也。

生、生成。

有、有迹。

為、振作。

恃、矜誇也。

弗居、功成身退如堯舜是也。

不去、長保其美善也。

蓋惟聖人知美善之所以為美善。

是以恭己無為。

不言而信。

萬物風動咸協於中。

被生成而無其迹。

勤化導而化其矜。

迨夫功成身泰。

可以棄天下如敝屣。

而天德之在我者。

固無加損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尚、相誇尚也。

難得之貨、謂非己有而必欲得之者。

可欲、聲色臭味之屬。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夫知俱去聲虛、虛靜。

實、誠實。

心者神之舍。

腹者氣之府也。

弱、專氣致柔。

強、剛健中正。

無知、不自恃其知。

無欲、能克其欲。

不敢為、不敢妄有所作為也。

為政以德。

則無為而無不治。

道沖章第四

道沖。

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

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

解其紛。

合其光。

同其塵。

湛兮。

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道本沖虛。

而用之或不能窮其量。

其淵深而有本。

則萬物之宗也。

似想像之詞。

此言道之體如是。

體道者挫其銳氣。

以直養而無害。

解其紛紜。

惟抱一而守中。

由是而盛德之光輝發。

邇而見遠。

善世而宜民。

湛然之體擬諸形容。

若有所存而實無所存。

虛明之至也。

帝、上帝。

先、無始之始。

中庸所謂無聲無臭。

至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

仁者、生生之意。

天地所以含育萬物。

而聖人體之以治世者也。

芻狗、束草為之。

言使天地聖人而不仁。

則萬物百姓皆以芻狗視之。

何以包含徧覆於無已乎。

下二句乃正言之。

無底曰橐。

有孔曰籥。

言氣機之鼓盪。

闔闢者似之其流通運行而不息者。

則所謂仁也。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籥之意。

而申言之。

虛則含宏而能翕受。

動則變化。

而用不窮。

數窮、功效竭也。

中、天下之大本。

聖人之仁。

即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者也。

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之根。

緜緜若存。

用之不勤。

山穴曰谷。

人身虛靈之性曰谷神。

不死、至誠無息也。

玄陰而牝陽。

太極之樞。

造化之本也。

故謂天地根。

緜緜不絕也。

勤、急切也。

道本自然。

故用之以不勤為妙。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乾元資始而不窮。

故曰長。

地道無成而有終。

故曰久。

不自生、無心而生化也。

後其身、不依形而立。

身先、先天而天弗違也。

外其身、不以嗜欲為身累。

身存、不隨死而亡也。

無私、則與天地合撰。

成、其謂能成德於己。

上善章第八

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人。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惟不爭。

故無尤。

上善、善之至者。

若水、天機活潑。

不爭、無成心也。

眾人、庸眾無識之人。

眾人狃於一偏。

故違道而爭。

上善之人居則擇地而蹈。

心則深藏若虛。

愼所與之人。

復近義之信。

施諸於政。

惟求可以適治。

任人以事。

惟期不負所能。

慮善以動。

動惟厥時。

所謂不爭者如此。

尤、怨悔也。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

自貽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持、偏持。

已、止也。

揣、妄揣。

銳、躁進也。

偏持己見而自滿。

不如止足之安。

妄為揣測而躁率。

難保愼終如始。

二者皆由意氣之盛。

而道德莫能守也。

金玉滿堂、喻道在吾身用之不竭也。

天道惡盈而好謙。

君子遯世而不悔。

故富貴而驕者。

自貽其咎。

功成身退者。

法乎天行也。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

專氣致柔。

能嬰兒。

滌除玄覽。

能無疵。

愛民治國。

能無為。

天門開闔。

能無雌。

明白四達。

能無知。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長上聲營、魂也。

一、不二。

致柔、直養而無害。

嬰兒、赤子也。

玄、黑色幽暗之意。

覽、觀也。

蔽於聞見曰玄覽。

心為君主。

七情六賊譬曰民。

五官百骸有如國。

無為、從容中道。

天門、元神所棲。

雌、陰滓。

知、私智也。

不息曰生。

涵養曰畜。

生而不有、神為之生也。

為而不恃、氣為之為也。

長而不宰、為一身之長而不假於制伏之勞也。

葢人受中以生官骸之用依於魂魄。

得之則生。

失之則死。

惟內不能葆其神氣。

外不能袪乎物誘。

斯無以復性而成德。

抱一者其神存。

致柔者其氣固。

而又滌除障礙檢束形骸。

俾元神依於祖竅而化厥陰。

柔、性體。

極於空明而絶乎私慮。

則營魄之生養無窮。

而体乎自然之極。

致德之幽微。

至是乃為無加也。

三十幅章第十一

三十幅。

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此言至無而含至有也。

車有三十幅。

以象日月居輪之中心者。

為轂車之所恃以運轉也。

當其無。

謂居空隙之處。

埏埴以水粘土而為器也。

器非埏埴不成。

及其成也。

埏埴仍歸無用。

故曰當其無也。

戶牖非若棟梁之重。

係於室而非此則室為無用故。

若無關而實有用也。

葢道不外於動靜。

動而為有。

根於至靜。

故凡涉於有者。

以為推行之利。

居於無者。

即裕推行之機。

要亦互為其根。

闔闢變化之理而已。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蔽於外則亂其真。

五者皆逐於嗜慾之蔽。

腹深藏。

目外炫。

言聖人靜深而有主。

不隨物而思遷。

故去其可甘而全其至真也。

竉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

則可寄於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者。

乃可以託於天下。

為吾為天下之為去聲驚、危懼意。

貴、重也。

大患、禍害之難堪者。

若身、視如身受也。

竉為下、非良貴也。

言常人之情。

營營於得失。

故竉辱若驚。

困於身之嗜欲。

惟恐有害於身。

故視大患不能。

一朝居以身為天下者。

不自私其身。

而欲偕天下於大道也。

貴、以愼重言。

愛、以關切言。

可寄於天下。

竉辱不驚也。

可以託於天下。

不以一身之患為患也。

此為徒愛其身。

而不知以道濟天下者發。

視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

名曰夷。

聽之不聞。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道體本無形聲。

故不可以見聞求。

以手圜而聚之曰摶。

致詰、窮究也。

混混合一不二。

中庸所謂誠也。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是為無狀之狀。

承上文而極言其妙。

皦、明也。

昩、暗也。

繩繩、猶緜緜相續不絶也。

無物、猶言無有狀。

以彼喻此之名。

上則皦而下則昧者。

凡物皆然。

混而為一則無是也。

繩繩不可名。

以生機之不息。

言歸於無物。

以氣化之返始言也。

無象之象。

是為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上文已言混一之妙。

此乃示人以知要之功也。

無象之中求象。

原為恍惚。

豈可參以迎隨之念乎。

無首無後。

道之周流不息者如是。

執、專主也。

御、調攝也。

古道先天。

今有後天。

執古御今。

一以貫之之意也。

古始、無始之始。

道紀、道之統紀。

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容、形容。

豫、備豫。

冬涉川、喻其嚴。

猶、夷猶。

畏四鄰、喻其愼。

儼兮渙兮、莊敬而和暢也。

樸、無雕鑿。

谷、能虛受。

渾、全之至。

反若濁者不為皦皦之行也。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惟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此言未及乎成德。

而求以入德之事。

濁者不易澄靜。

存則心體自澈。

安者貴於久動。

察則神智不窮。

滿招損。

故不欲盈也。

敝、壞也。

新成、猶言速成。

新成者其敝必速。

能敝不新成、形敝而神不敝也。

致虛章第十六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致、委致。

委致其心。

若無著者。

然則有以極乎。

虛之妙矣。

守、存守。

存守其心而不雜於物。

則有以極乎。

靜之真矣。

萬物道之散殊。

故皆涉於有作。

觀其復、見天心也。

下文乃詳言之。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芸芸、生生不息。

根者物之所從生。

命者理之所自出。

公、無私也。

萬物之長故曰王。

天也道也。

推極其至而言之也。

承上文而言。

萬物雖紛。

無不歸根復命者。

此乃造化不易之理。

陰陽消長之常。

修道者必知此。

而後可無妄作之因。

蓋至常者天下之大本。

變化所從始。

故知常者可以無所不容。

而無私之至物莫能加。

與天合德。

道體長存。

尚何危殆之有哉。

中庸首章言。

愼獨而極於中和位育。

即此意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故信不足焉。

有不信。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知去聲此言化民之道。

太上聖人之治。

入人者深。

下知皆有聖人在其意中。

其次親譽之。

則涉於迹也。

畏者、愓於威。

侮者、陵其上。

其故皆由信不足也。

夫信者人所同具。

何以上下不能相孚。

豈非文告煩而躬修薄歟。

故必優游感化。

愼重其言。

然後民觀法而自從。

日遷善而不知迄乎。

功成事遂。

恭己無為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

有仁義。

智慧出。

有大偽。

六親不和。

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仁義者道之實。

世衰道微。

非仁義無以正之。

是大道之廢賴有仁義也。

乃人不察乎此。

不本道以為治。

而專尚智慧。

不知智慧不由仁義無以燭奸。

而反啟大偽。

是故體道者必崇仁義。

孝慈者仁之實。

忠臣義之表也。

六親不和賴有孝慈化之。

國家昏亂恃有忠臣扶之。

此正大道廢有仁義之證也。

絶聖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

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

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朴。

少私寡欲。

復、反也。

以為太上自決之詞。

文、文告也。

不足、言不足禁之。

絶棄聖智。

主昏於上矣。

故民趨利者百倍。

絶棄仁義。

主殘於上矣。

故民反乎孝慈。

巧利者與聖智仁義相悖者也。

能絶棄之。

盜賊何有。

此三者皆非文誥所能感。

非謂治民不必以合也。

但命令必本於躬行所繫屬者為要焉。

見素則識定。

抱璞則神全。

少私寡欲則有天下而不與。

此恭己無為之化。

非聖智之資。

居仁由義者不能也。

絶學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

其未央哉。

唯去聲絶學、大道不明之時。

唯、有答應而無問難也。

阿、阿比。

荒、遼遠意。

未央、無窮也。

言學術不明之時無他憂。

惟是非得失之難辨為可懼耳。

唯者未必即阿。

而相去正自不遠。

善惡本自分途。

而辨別介於幾希。

此人之所宜戒懼者。

不可不知畏也。

知其不可不畏。

則無憂而有憂。

戒愼恐懼。

亦安有窮期哉。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

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

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

我獨若昏。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晦。

漂兮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

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

食去聲熙熙、和育意。

享太牢、飫其澤也。

登春臺、暢其天也。

蓋民化於至德。

日用而不知為之者也。

未孩、未離母腹之時。

保愼不容不至。

乘乘、任天而動。

貌歸倚著也。

滿假故有餘。

純一故若遺。

沌沌、虛靜之貌。

若昏則非果昏。

悶悶、喻其神全。

澹、謂無欲於外。

漂、謂不泥於形。

有以者有所挾也。

頑且鄙者絶機謀也。

無極之真。

二五之精。

為受氣成形之原。

是吾身之母也。

食、養也。

孔德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

以此。

孔、空也通也。

恍、光之密。

惚、幾之微。

道雖恍惚而其中有象。

下文恍惚。

又以離珠之流動言也。

蓋離中真陰。

是為恍惚中之物。

坎中真陽是為窈冥中之精。

二者性命之宅。

道義之根。

孔德之容者此也。

二五之精別於凡精。

故曰甚真。

信陰陽遞運不失其候。

名體物而在不易其稱。

閱、觀也。

甫、始也。

太上自言。

以此能知萬物之始。

則道豈能外是而他求哉。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弊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曲則全。

中庸所謂曲能有誠也。

此句下五句之綱領。

文同而義別。

枉、屈也。

漥、卑溼之處。

得、自得也。

枉與直。

漥與盈。

弊與新。

極於此則伸於彼。

物理之循環不窮者類如斯。

守約則能自得。

即此可以知彼也。

貪多則反。

多疑美惡。

惡其雜揉也。

惟聖人以一貫萬。

故可為天下式。

其次則必致曲以求全。

戒多而取少也。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發。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夫惟不爭。

故天下莫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見去聲此覆解上文曲字之義。

見、以所知而言。

是、以所行而言。

所謂曲則全者如此。

期於道。

得諸己。

全而歸也。

豈委蛇遷就之比哉。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

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樂音洛夫道不貴多言。

為言有盡而道無窮也。

飄風驟雨。

喻其不久。

道統萬物而言。

德則人之體道於身者也。

失謂失意。

三者憂樂同人。

故人亦信之。

結二句反言以明之。

若己信不足。

人亦不信之。

尚口乃窮者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

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也。

跂去智切跨苦故切惡去聲跂、舉踵而望。

跨、垂足而坐。

以喻為其事而無其具也。

餘食、餘棄之食。

贅行、贅疣之行。

自滿假者視道為無用。

徒見惡於物。

有道者豈為之乎。

此與二十二章略同。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渾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名之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強去聲渾成、無偏缺也。

寂、虛靜。

寥、空闊。

獨立、其尊無對。

不改、悠久無疆。

周行於萬類而足以給之。

故不殆。

母字育之也。

機一往而不畱曰逝。

境遼邈而無盡曰遠。

反者其所歸宿也。

此極言道之所以為大。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此承上文推廣言之。

道之大不可見。

天地實布昭之。

王者參贊天地。

體道施化。

以四大並言之。

見王者所以斡三才而能宏道也。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法地之含宏光大。

品物咸亨。

則道無不濟矣。

地承天而時行。

天本道為運化。

道體無為。

故極乎自然之致。

此又承上四大之說。

而推論之。

以明凡人皆可崇效。

卑法而體道也。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

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臣。

躁則失君。

燕乘俱去聲此示人以持重守靜之功也。

根、本君主也。

輜重、行者載資重之車。

借以為遲重之喻也。

以身輕天下、謂危其身而亡乎天下。

失臣無以馭氣。

失君無以鎮心志以帥氣。

若君臣然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計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無轍迹、不拘成迹而合於時中。

不用籌策、不逆不億而自然先覺。

善閉、謂凝神養氣。

不弛其閑。

善結、謂抱一守中。

緜緜不息。

此五者修道之實功。

聖人之能事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襲、重也。

易曰。

重明以麗乎天下是也。

聖人盡人性以盡物性。

明乎五者之義而已。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此又示人以取善之功。

是善行善言五者之所以能深造也。

資、取資。

要妙、崇德修慝必取諸人以為善也。

雖智亦迷。

自用則小也。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

守其黑。

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

守其辱。

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歸於樸。

樸散而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長去聲知、見之明。

守、存之固。

雄為陽精。

雌為陰魄。

谿、山水自上下注之所。

常應常靜為不離。

嬰兒、先天一炁所生。

謂聖胎也。

金之色白。

黑者神氣入於幽靜之意。

式、法。

忒、差也。

鍊神還虛。

則歸於無極。

知榮、明其無與於己。

谷、匯川之名也。

德足者無所不容。

物質純固曰樸。

道體如是。

散而為器。

一本之所以萬殊。

官長、君師之職。

大制不割、本道以為宰制。

而無所矯揉割裂於其閒也。

將欲取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

或噓或吹。

或強或羸。

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

去奢。

去泰。

為、紛更妄作。

不得已、可已而不已也。

神器、言其至重。

妄為則反以擾民。

拘執則無所變通。

二者皆未適中。

蓋凡物之理各有所宜。

行、自行。

隨、從人。

噓緩而吹急。

物之以息相扇者也。

強嬴、以形質言。

載隳、以才能言。

甚、太甚。

奢、華侈。

泰、矜肆。

物情不一。

聖人權其輕重緩急。

去此三者。

是以能理萬物之宜。

而天下相安於無事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

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

好去聲其事、謂兵事。

好還、殺戮必有報也。

荊棘生、則井里蕭條。

可知必有凶年。

傷天地之和氣所致。

故善者果而已。

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

是為不道早已。

善、善於為治。

果、自強不息。

取強、兵力爭也。

不得已、柔巽之意。

太上恐人誤以勇力為果。

故詳言五者。

以明之物壯則老。

正強力不能久之徵也。

不道、不以道。

早已、敝之速也。

佳兵不祥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惡去聲此與上章皆一時之言。

三句乃一章之綱領。

佳兵、猶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澹為上。

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

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居、平居。

恬澹、鎮靜而不擾。

左為陽。

右為陰。

兵凶器故尚右。

同於喪禮。

殺人過多非禁亂之本心。

雖勝必戚。

見仁慈之無已。

此承上文。

反復申明之。

欲人懲不祥而廣好生。

賤武勇而崇仁義。

其丁寧之意至深切矣。

而後世且以申韓刻薄之學。

歸咎於道德。

不亦謬哉。

道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

樸。

雖小。

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