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416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docx

茶菊生产技术规范手册

 

茶菊生产管理技术规范

 

前言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饮用菊花茶的习惯,唐诗宋词中都有采制菊花茶的内容,如唐诗中“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云多汎酒,谁解助茶香”,宋诗中的“筑台结阁两争华,使觉流涎满曲斗,户小难禁竹叶酒,睡多须借菊花茶”。

民间也有“菊花二朵一撮茶,清心明目有寿加”,“常饮菊花茶,到老眼不花”的谚语。

这些都说明了菊花茶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趋增强,茶用菊花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由于菊花茶既能满足人们对茶饮料保健功能的要求,又有甘爽的口感和便携的包装,目前它已发展成为我国仅次于茶叶的第二大传统饮料。

茶用菊花新品种——北京茶菊克服了杭白菊等南方传统茶菊品种花期、适应性和抗逆性等限制,可在干旱寒冷的北方地区露地栽培生产。

它的花期较早,十月中上旬干制菊花茶成品即可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因此,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管理并实施了北京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北京茶菊、奥运小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生产示范》,研究北京茶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制定生产管理技术规范以指导实践生产。

《北京茶菊生产管理技术规范》是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北京林学会和北京市花协等4家单位合作完成。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项目监督与保障,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担任项目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北京林学会负责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生产示范,北京市花协协助进行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北京茶菊栽培环境要求、种苗繁育、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干制加工和贮运等栽培加工各方面的技术要求。

它是国内首部北方地区露地栽培生产北京茶菊的技术规范,可为广大农户和基层科技工作者提供科学参考,解决在北京茶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项目的实施和规范的完成与总负责人王小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总技术员何桂梅博士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在此表示感谢!

限于编者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北京茶菊、奥运小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生产示范》项目组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无公害饮用北京茶菊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菊苗繁育、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干制加工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无公害饮用北京茶菊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680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

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5009.3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5009.4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方法

GB/T5009.11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

GB/T5009.12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GB/T5009.34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方法

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T8302茶取样

GB/T17332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NY/T227微生物肥料

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018-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5119--2002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

NY5120--2002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茶用菊花

用于泡饮的菊花。

通常也作药用。

主要品种有贡菊、滁菊、杭白菊、毫菊、怀菊、济菊和北京茶菊等。

3.2分株苗

利用菊花根、茎的再生性,在菊花收获后,割除地上茎部,就地或将其根部挖起埋在选定的育苗地中培育新苗,翌年种植时起出分株种植的繁殖方式。

此方法繁育的菊苗称分株苗。

3.3摘心打顶

为抑制菊花植株生长的顶端优势,促进分枝,提高产量,在菊花移栽后根据长势进行的人工摘(剪)去主茎和分枝顶芽的生产管理措施。

3.4干制加工

将鲜菊花通过阴干、晒干、烘干等方法加工成干花成品。

4菊花的起源及栽培应用简史

菊花为菊的通称,学名Dendranthemamorifolium,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古称鞠,黄花等。

原产我国,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记载于史书上最早的一种观赏植物,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它的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花型多变、姿态万千。

菊花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为我国人民喜爱,并广泛栽培、利用经久不衰,除了其“傲寒独立的君子之风”的观赏价值以外,还因为它有着药用、食用、茶用等多种利用价值。

据记载,秦汉时菊花已开始作饮食菜用,有“叶可以采,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之说,民间还有洗菊花浴、睡菊花枕的习惯。

晋唐时代,菊花才渐从饮食药用向田园栽培过渡,半饮食而半观赏。

我国菊花栽培自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代又经朝鲜传入日本,17世纪前后传入欧美各国。

如今菊花已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商品花卉,栽培品种达3万个左右。

5菊花的分类

由于菊花种类品种繁多,为了便于栽培、应用及观赏,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它们分为下面几类。

5.1按花期早晚分类

5.1.1夏菊又名“五九菊”,花期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上旬到10月上旬开花。

5.1.2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

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为中型菊。

晚菊花期在10-11月,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5.1.3寒菊又称冬菊,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5.2按花头大小分类

5.1.1小菊类花头直径在6厘米以下,又叫满天星,可作盆菊、悬崖菊、扎菊、盆景据等,以布置庭园和陈设。

5.1.2中菊类花头直径在6-12厘米的为中菊。

主要用来生产鲜切花,也可花坛菊、盆栽或大立菊。

5.1.3大菊类花头直径在12厘米以上,主要用作独本菊和多本菊。

5.3按栽培方式分类

5.3.1盆栽菊(盆菊)主要有独本菊、多本菊、案头菊、套盆菊等形式。

5.3.2地被菊用作露地地被栽培的菊花品种群,它植株低矮、株型紧凑、花色丰富、花朵繁多,抗逆性强、耐粗放管理,最适于在广场、街道、公园等各类绿地用作地被植物。

5.3.3切花菊将鲜花从栽培的菊株上带茎叶剪切下来供应用的栽培方式,依品种可分为大花、中花和多花枝,依栽培方式可分为独本和多本。

5.3.4造型菊(艺菊)将菊株艺术处理培育成特定的型式,以供观赏,如悬崖菊、塔菊等。

5.4按用途分类

5.4.1观赏菊用于观赏的各种菊花。

5.4.2食用菊可供食用的菊花品种。

以菊人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文典籍中有菊花酒、菊花粥、菊花糕、菊花羹、菊花火锅等多种食用方式的记载。

食用菊多为小菊品种,以白菊花在烹调中运用最为普及,其次有蜡黄、细黄、细迟白、广州大红等。

5.4.3药用菊可供药用的菊花品种,在中草药中称做“苦薏”,《神农本草经》中说它“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草纲目》曰:

“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中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

具有抗菌、消炎、降压、防冠心病的作用。

药菊包括贡菊、滁菊、毫菊、杭菊、怀菊、黄杭菊、川菊、济菊、资菊、德菊、祈菊等,其中滁菊、毫菊、杭菊、怀菊为我国四大药用名菊。

5.4.4茶用菊用于泡饮的菊花品种。

茶用菊性味微寒、微甘,含有较多的挥发油、黄酮甙等,并含丰富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能解热、镇静中枢神经,使毛细血管抵抗力增强,并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力。

长期饮用,具有清热解渴、润喉生津、降脂降压、延年益寿之功效。

6茶用菊花的种类

《本草纲目拾遗》言“甘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形细小而香,产毫州者不可用,白而微臭”。

传统的茶用菊花主要在浙江、安徽等地生产,代表品种有‘杭白菊’、‘贡菊’、‘滁菊’、‘怀菊’和‘毫菊’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在地被类型菊花中选育出了兼具观赏功能的茶用菊花系列新品种——北京茶菊,在干旱寒冷的北方地区实现了茶用菊花的露地生产。

6.1杭白菊

产于浙江省桐乡市等地的菊花,种植品种有湖菊D.morifolium(Ramat.)Tzvel.“Huju”和小白菊D.morifolium(Ramat.)Tzvel.“Xiaobaiju”。

它集药疗、饮用、观赏于一身,被称为菊中上品,我国四大药菊之一,同时也是浙江传统药材“浙八味”之一。

具有祛风明目、降火解毒、平肝阳、安肠胃、利血气等功效。

现代医学分析和药理试验证明,杭白菊含有能抵抗多种病菌的化学成分和丰富的营养物质。

作为日常饮料,杭白菊可与西湖龙井茶相媲美,用上等活水泡制,品茗杯中朵朵菊花盛开,洁白素净,清香四溢。

6.2贡菊

产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菊花,也称为徽菊,种植品种为贡菊品种D.morifolium(Ramat.)Tzvel.“Gongju”。

它因清光绪年间被选为贡品而得名,以其独特的药用功能和饮用品质,而被称为“菊中之冠”,长期饮服可避暑除烦,清净五脏,排毒健身,明目醒脑,益智延年,预防多种疾病。

近年来,贡菊已逐步从纯中药材走向保健饮料市场,贡菊及其制成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6.3滁菊

产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区、全椒县等地的菊花,种植品种为滁菊品种D.morifolium(Ramat.)Tzvel.“Chuju”。

我国四大药菊之一。

功效偏于平肝阳,常治肝阳上升的头晕且眩等症。

俗谓杭菊湿,毫菊、徽菊燥,滁菊不湿不燥,故在江浙一带名医处方中常以滁菊代替其它菊花,而其它菊花不能代替滁菊。

其馨香郁幽而不冲,为菊中珍品。

6.4亳菊

产于安徽省亳州市的菊花,种植品种为毫菊品种D.morifolium(Ramat.)Tzvel.“Boju”。

我国四大药菊之一,可阴干入药,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

其花朵较松,容易散瓣。

6.5怀菊

产于河南省武陟县等地的菊花,种植品种为亳菊品种。

我国四大药菊之一,也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

花味甘苦、性凉,叶味苦、性寒。

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消肿之功能,主治风热头痛、眩晕耳鸣、且赤肿痛,疔疮疡溃等。

6.6济菊

产于山东省嘉祥县等地的菊花,种植品种为亳菊品种。

已有近千年的种植历史。

其花大色白、清香浓郁,品质优良,具有平肝明目、散风清热、降压等功效。

6.7北京茶菊

包括陈俊愉教授选育的地被类型茶用菊花新品种,和在此基础上与传统茶菊等菊花品种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其代表品种为‘乳荷’、‘玉龙’和‘玉人面’等5个品种。

它们兼具观赏和饮用价值,并克服了南方茶菊品种抗逆性、适应性与花期较晚等特性的限制,能在“三北”地区露地越冬,在干旱寒冷的北方地区可大量生产栽培。

7北京茶菊的特性

它们具有植株低矮,适应性强,易于栽培管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性强等特性。

生长最适区为:

华北大部、西北中部、辽宁中部及南部;适生区为:

华北北部、东北南部;花期较早,9月底10月初开花,经干燥加工后,10月上中旬就可以上市,而南方的茶菊品种11月才能开花,12月才能上市。

北京茶菊在营养成分、化学组成成分与药理作用等方面均与‘杭白’菊类似;其中‘乳荷’的维生素E含量、总黄酮含量、与人体关系密切的矿物元素如Na、K、Ca、Mg、Fe等含量均高于‘杭白’菊,特别是Ca含量高达715.69mg/100g(‘杭白’菊Ca含量为621.19mg/100g),可作为研制富含钙质的药品和食品原料;另外,‘乳荷’对乙肝病毒DNA合成酶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强于‘杭白’菊。

8北京茶菊栽培环境要求

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周围5km以内没有对栽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且生产基地应距离交通主干道100m以上,区域规范明确、相对集中。

8.1空气质量

无公害饮用北京茶菊栽培环境的空气应清洁、干净,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栽培环境空气质量要求

项目

浓度限值

日平均

1h平均

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mg/m3)≤

0.30

-

二氧化硫(标准状态/(mg/m3)≤

0.15

0.50

二氧化氮(标准状态)/(mg/m3)≤

0.12

0.24

氟化物(标准状态)/(µg/m3)≤

7

20

注:

日平均指任何1日的平均浓度;1h指平均任何1h的平均浓度

 

8.2土壤环境质量

栽培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土质结构疏松,呈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符合表2的规定。

另外,六六六、DDT等农药残留的含量也不得过高,这些都有严格的规定。

表2栽培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项目

含量限值

pH﹤6.5

pH=6.5~7.5

pH﹥7.5

总镉/(mg/kg)≤

0.30

0.30

0.60

总汞/(mg/kg)≤

0.30

0.50

1.0

总砷/(mg/kg)≤

40

30

25

总铅/(mg/kg)≤

250

300

350

总铬/(mg/kg)≤

150

200

250

注:

本表所列含量限值适用于阳离子交换﹥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含量限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8.3灌溉水质量要求

灌溉用水要求干净,pH在5.5~8.5范围内,基地附近及上风口或河流上游应没有污染源,符合表3的规定。

 

表3栽培灌溉水质量要求

项目

浓度限值

pH

5.5~8.5

总镉/(mg/L)≤

0.005

总汞/(mg/L)≤

0.001

总砷/(mg/L)≤

0.1

总铅/(mg/L)≤

0.10

铬(六价)/(mg/L)≤

0.10

氰化物(以CN计)/(mg/L)≤

0.5

石油类/(mg/L)≤

10

9品种选择与种植前的准备

北京茶菊生产中应选择抗病虫害强的品种,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选择地势较平坦,肥沃、排水良好、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前茬没有种植菊花的砂质壤土地块,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000公斤(1吨/亩)后,全面深耕(深20~25厘米)、细耙、整平。

按畦面宽1.1~1.2米、走道宽 0.3米整出平畦,地块四周建0.4米宽的走道。

10育苗

生产上茶菊的育苗方式主要包括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

扦插繁殖的新生根系发达,生长强健,能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且简单易学、繁殖率与成活率高。

而分株繁殖虽在育苗初期生长迅速,但易于传染母株病毒,且长期分株繁殖易造成性状退化、产量降低等问题。

因此,大量繁殖时建议采用扦插繁殖。

10.1扦插繁殖

7月~8月选择长势强、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剪下,取其中段剪成6~10厘米的插穗。

抹去插穗下部的叶片,仅留上部2~3片叶,以减少蒸腾失水。

剪切时,下切口最好离节1厘米以上,剪口要平滑,防止劈裂。

将剪好的插穗在70%甲基托布津或40%多菌灵800~1000倍溶液浸泡3~5分钟,沥干后蘸上生根粉(或用杀菌剂混配生根剂溶液浸泡插穗)。

按行距15~20厘米、株距6~7厘米插入苗床,深度约为插穗长的1/3~1/2,压实后浇透水。

为防止插穗失水,应随剪切随插。

菊花插穗生根的适温为15~23℃,低温生根慢,高温高湿易导致穗条基部腐烂。

应根据天气情况采用遮阴、架塑料拱棚、浇水及通风等措施调节苗床环境温度。

扦插基质不宜过干或过湿,防积水烂根。

扦插后15~25天多数插穗已生根,可喷施淡人畜粪水(也可喷施0.3%尿素溶液或0.6%硫酸铵溶液)促苗,还可喷施1次杀菌剂。

生根后,除中午外,其他时间可接受阳光照射,逐步炼苗,整个扦插育苗周期约为30~40天。

炼苗结束后定植,10月中下旬铺地膜保温,以保证扦插苗顺利过冬。

次年3月揭开地膜,搭建小拱棚。

4月中下旬,采萌生条按上述方法进行二次扦插。

10.2分株繁殖

4~5月,当茶菊萌发大量新枝条,萌条高约15~20厘米时,可进行分株繁殖。

将全株挖出,轻轻震落泥土,顺根的自然形态带根分开,移植于大田。

每株分株苗应带有白根,将苗顶端和根过长部分剪掉,以芽条保留约15厘米,根保留6~7厘米为佳。

分株扩繁比例保持在1:

10~30。

10.3茶菊苗出圃标准

健壮无病虫害,苗高15~20厘米。

11栽培管理

11.1定植

11.1.1选地与整地

菊花喜肥,生产用地要求土质结构疏松,肥沃、中性或微酸性(pH5.5~7)的砂质土壤,排灌方便。

如没有前茬作物,可在秋冬季深翻一次土壤,翻地前撒杀虫剂,使风化加快,降低病虫基数。

次年春季(3月下旬)开始整地,施足基肥。

可采用:

①(有机肥1.5吨+硫酸钾10公斤)/亩;②(有机肥1.5吨+5公斤尿素或10公斤硫酸铵+硫酸钾10公斤)/亩。

具体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整。

深耕25厘米左右,精细平整作平畦,畦宽1.2米,步道宽0.4米;也可不做畦,精细平整土地即可。

定植前一周,土壤表面喷淋一遍杀虫杀菌药剂,或用药剂混拌细土翻耕前撒施,或定植时穴施。

11.1.2定植时间

菊花移栽定植的最佳时间:

苗龄约40天;分株苗在4~5月初,扦插苗在5~6月。

11.1.3定植密度

一般平地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坡地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穴深10~17厘米,每穴1株。

可根据土壤肥力、种植方法及时间差异,适当调整株行距。

11.1.4定植

移栽前1~2天将苗床浇透水,起苗时最好带土移栽,或将幼苗根部蘸上泥浆(泥浆中混拌生根剂、杀菌药剂)后移栽。

移栽后需浇“活棵肥”(淡人畜粪水或5公斤/亩尿素溶液或10公斤/亩硫酸铵溶液)。

为提高定植成活率,幼苗应随取随栽。

11.2田间管理

11.2.1摘心

为抑制植株生长的顶端优势,促进分枝,增大冠幅,提高产量,促使菊苗主茎粗壮、抗倒伏,生长过程中应进行摘心处理。

11.2.1.1次数

扦插苗需摘心2次,第一次在菊苗移栽前一周,苗高约1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分株苗需摘心3次,第一次在移栽时或移栽后20~25天进行,第二次在6月中旬左右,第三次在7月上旬左右。

移栽较迟的扦插苗摘心次数应适当减少或不摘心。

11.2.1.2标准要求

首次摘心时,应根据不同品种的高度,离地10~15 厘米左右摘(剪)去茎顶端部分,以后各次保留5~10厘米摘(剪)去上部顶芽。

7月底前必须完成摘心,每次均需选择晴天进行,摘(剪)下的顶芽全部带出菊花地销毁。

11.2.2中耕除草

11.2.2.1次数

全年4~5次。

移栽缓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生长后期结合中耕除草要对植株根颈部进行培土,促进根系的生长。

11.2.2.2标准要求

第一、二次锄草宜浅不宜深,以后各次宜深不宜浅。

后期除草时都要培土壅跟,保护根系防倒伏。

11.2.3水分管理

菊花喜湿润,又怕涝,雨季注意清沟沥水,防止受涝烂根。

春季要少浇水,防止幼苗徒长。

夏秋季节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抗旱,7月中下旬~至8月底孕蕾期时,注意不能缺水,追肥后要及时浇水。

11.2.4合理施肥

11.2.4.1原则

①在养分需求与供应平衡的基础上,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坚持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相结合;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坚持施肥与其他措施相结合。

②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菊长势、预计产量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平衡施肥,防止缺肥和过量施肥。

③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

(无公害菊园宜使用的肥料见附录B)。

④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4规定。

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227微生物肥料”中成品技术指标和成品无害化指标的要求。

表4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量

项目

浓度限值(mg/kg)

≤30

≤5

≤3

≤70

≤60

≤400

六六六

≤0.2

滴滴涕

≤0.2

11.2.4.2基肥、追肥和叶面肥

菊花根系发达,需肥量大。

施肥应注意适量,浓度太大,会导致土壤盐分浓度太高,对菊花生长产生不良后果,严重时出现全株萎焉,部分叶片边缘变黑枯死现象,应立即灌水淋洗土壤。

①基肥:

在土壤翻耕整地时施入,施用腐熟农家肥1~2吨/每亩,或有机肥1.5吨/亩。

②追肥:

5~7月,分3~5次施腐熟淡粪水或5公斤/亩尿素溶液或10公斤/亩硫酸铵溶液。

第一次菊花定植后即施入作为“活棵肥”,其他几次在摘心后进行。

7月底至8月,菊花孕蕾时每亩施1吨农家肥或复合肥25公斤。

施肥时不要将肥粘在植株叶片上,以免灼伤。

③叶面肥:

5~8月,每月各喷施一次。

9月上旬植株现蕾时以磷、钾为主施一次叶面肥,也可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作为根外追肥进行叶面喷施。

12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北京茶菊病害以叶枯病、霜霉病为主,虫害以菊蚜虫、蛴螬、地老虎等为主。

12.1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原因

12.1.1 叶枯病(黑斑病、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

初下部叶片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外部有一不明显黄色晕圈,整个病斑逐渐变成黑褐色,中央稍褪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遍及整个叶片,病叶枯死发黑,但并不脱落,发病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至整个植株叶片枯死。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高温高湿、土壤排水不良,湿度过大,或因连作栽培,或因氮肥施用过多等等。

该病发生的时期在每年的5月~10月。

12.1.2 霜霉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嫩茎、花梗和花蕾。

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常扭曲变形,叶背面菌从稀疏,初污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色或深褐色,严重时整株枯死。

在湿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在16℃左右最易发病,多发生在8月至10月和3月至4月的苗期,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体枯死。

12.1.3 白绢病(菌核性腐烂病)

主要为害茎基部及茎部,引起根腐、茎基腐。

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致病以上枯黄,叶片脱落,潮湿时茎蔓病部长出白色疏松或线状菌丝体紧贴其上,后期在菌丝体上形成白色或褐色或黑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小菌核散生和聚生。

该病多因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湿度大而发生。

12.1.4 根腐病

被害植株根部生有大量菌丝,导致根系腐烂,植株枯黄凋萎,发病原因主要是土壤排水不良,湿度大而发生。

12.1.5 锈病

主要以菊柄锈菌病原物为主,病害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关系密切。

危害叶片,初期呈失缘黄色小点,以后形成褐色夏孢子堆,后期变为黑褐色冬孢子堆,该病发生流行速度快,可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发生,使菊花蒸腾作用迅速提高,造成水分大量丧失,光合作用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农药防治的施药时期应在病叶率未超过3%时喷药。

12.1.6 病毒病(花叶病)

症状是:

病株心叶黄化或花叶,叶脉绿色,叶片自下而上枯死;病株幼苗叶片畸形,心叶上有灰绿色略隆起的浅状条纹,排列不规则,后期症状逐渐消失;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划斑块,边缘界限明显;叶片暗绿色,小而厚,叶缘或叶背呈紫红色,发病植株易染霜霉病和叶枯病致叶片枯死。

病毒主要在留种母株内越冬,靠分根、扦插繁殖传毒,此外菊花B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可由桃蚜、菊蚜、萝卜蚜等传毒,番茄斑萎病毒则由叶蝉蓟马传毒。

因此当几种毒原混合侵染时,症状更加复杂,但健康植株不易发病,其因菊花叶片含多酚氧化酶,可抑制病毒外传。

全株发病,为害较重。

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