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285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docx

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比例》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重点单元,比例的知识是除法、分数、比、方程等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会以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思维水平审视和发展这些知识。

本单元的知识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三个部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内容安排

比例的意义

例1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2

解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

内容安排

例1

正比例

例2

反比例

比例的应用

内容安排

例1

比例尺

例2、例3

解决问题

例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5、例6

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

3.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使学生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7.使学生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8.使学生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9.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与学法:

1、重视概念的理解,强调概念的应用,提升概念掌握的水平。

2、注重学生的参与,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获得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

3、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

4.注重知识的沟通与梳理,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5.适当提供灵活、综合、变式的练习,以高质量的思维材料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五、课时安排:

约9课时。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第40页、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4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会区分比和比例,能准确表达自己对比例的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及设计意图

一、比例的意义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出示情境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2)、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你们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4)写出它们的长和宽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说明:

我们看到这两个的长宽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也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比例的分数写法.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上面图中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发现的规律:

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出示表格来比较。

)比是两个数相除的式子;而比例是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四个数。

  上学期我们学习“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最后教师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生边回忆边说。

 

生思考回答

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说出能够组成的比例。

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情景图

 

出示教室里的国旗

 

【设计意图】:

二、课堂练习

 

1、做一做。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说一说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学生读题

学生思考回答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1)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设计意图】:

 

四、全课总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学生用1、2、5、10四个数写出所有的比例式。

8个,并且找出写的规律。

五、作业

完成课本43页1、2、3、4题

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1.6=60∶40或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教后反思、总结

1.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2.学生是否获得发展:

3.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第二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正确的比例。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师:

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比例的知识。

(板书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直接给出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教师板书:

2.4∶1.6=60∶40

教师讲解:

认识分数形式比的外项和内项  

2.4与40仍是外项,1.6与60仍是内项。

2.教学例1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4×40=1.6×60    3×15=5×9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4)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

如:

  

 

师:

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规律。

教师总结: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齐读比例各部分名称

 

指名让学生指出上面比例的外项、内项,

 

(2)学生自己计算,指名汇报。

 

×

×

  

 1.5×1=3×0.5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例1题目:

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4∶1.6=60∶40   

 

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5~7题。

找4名同学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反思归纳,总结提升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所学

五、课后作业

书43页5、6、7、题。

学生自主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

  

 

2.4×40=1.6×60   3×15=5×9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后反思、总结

1.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2.学生是否获得发展:

3.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第三课时:

解比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准备。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能具体说一说你掌握了哪些比例的知识?

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些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能准确地判断出3∶4和1.5∶2,

和9∶12,3∶8和12∶32能组成比例,但是你们知道3∶8与15和哪个数的比能组成比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

解比例)

生: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讨论后解答

 

3∶8=15∶x

 

 

课件出示3∶4和1.5∶2     

和9∶12

72∶8和1.2∶0.133∶8和12∶32

 

【设计意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叫解比例?

教师板书: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

怎样才能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题方法和过程。

①组长组织读题,理解题意。

②你是怎样理解1∶10的呢?

③你能根据题意列出一个比例式吗?

④这个比例式中为什么有一项用未知数“x”表示呢?

⑤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生1: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

x=32

生2:

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右边的比值是

,要使等号的左边的比值也是

,x应等于32。

(4)师生共评。

他们是根据什么解答的呢?

(5)教师小结。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析题意→列出比例式→把比例式改写成乘积式→解方程。

3.教学例3

解比例

师:

这道题和例2相比,有哪些不同?

(2)解比例。

师:

像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同学们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吗?

想一想,怎样解?

师:

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汇报结果。

 

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组织讨论,交流汇报。

选取典型解法,请学生板演。

 

生1: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未知项。

生2:

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也可以求解。

 

学生总结

 

生:

这个比例式是分数形式。

 

学生分组讨论后解答。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课件出示教师的话

 

课件出示例2题目及下面两幅埃菲尔铁塔图。

 

课件出示信息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

三、发散延伸,灵活应用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生依次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四、反思归纳,总结提升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4页第8~15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义,独立答题,集体讲评。

板书设计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2:

x∶320=1∶10……比例

 10x=320×1……方程

x=

x=32

例3:

解:

2.4x=1.5×6

x=

x=3.75

教后反思、总结

1.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2.学生是否获得发展:

3.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第四课时:

正比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6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意义,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了解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2.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图象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时间/时

2

3

4

路程/千米

90

135

180

说说路程和时间的比,你有什么发现?

2.引入课题。

我们过去学习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等,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

正比例)

 

速度=

单价=

 

 

课件出示储蓄的意义

【设计意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和表格:

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2)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数量这种量在变化,总价这种量是不是也在变化?

举例说明。

③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举例说明。

④写出彩带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并求出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师:

上表中,彩带的数量这一种量变化了,彩带的总价这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谁能结合上表再说说这两种量变化的情况?

预设1:

如果彩带的数量由2米到4米,是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彩带的总价由7元到14元,也随着增加到原来的2倍。

预设2:

从右往左看,彩带的米数6米到2米,减少到原来的

,彩带的总价由21元到7元,也减少到原来的

师:

从这些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预设3:

彩带的总价是随着彩带的米数变化而变化的,彩带的米数增加,彩带的总价也随着增加,彩带的米数减少,彩带的总价也减少。

师:

你们写出的比各是什么?

比值呢?

师:

彩带的总价和彩带的数量的比值都是3.5,即彩带的总价除以彩带的数量的商都是3.5。

它们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

彩带的总价和彩带的数量的比值表示彩带的单价。

师:

像这样,彩带的总价与彩带的米数的比值(彩带的单价)都是3.5,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彩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与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4)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老师课件出示: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5)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师: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

=k(一定)。

(6)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2.用图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数据。

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图象,师:

例1表中的数据可以用下面的图象表示。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预设1: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预设2:

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3)学生独立完成第(3)(4)小题,汇报交流,老师讲评。

(买9米彩带的总价是3.5×9=31.5元,49元能买49÷3.5=14米彩带;小明花的钱是小丽的2倍)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

表中有两种量,它们是彩带的数量与总价。

生2:

彩带的数量这种量如果变化,彩带的总价这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彩带的数量是2米,彩带的总价是7元;彩带的数量是4米,彩带的总价是14元……

 

学生回答。

 

生:

=3.5,

=3.5,

=3.5……

=3.5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的例子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一定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

 

①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懂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②分小组讨论,并解答。

③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和表格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老师课件出示: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图象

 

【设计意图】: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然后反馈交流

课件依次出示习题

四、反思归纳,总结提升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5题。

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正比例

正比例关系的三要素:

①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③两种量中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关系式:

=k(一定)

教后反思、总结

1.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2.学生是否获得发展:

3.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第五课时:

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判断表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工作总量/个

80

120

160

320

时间/时

2

3

4

8

工作总量/个

40

80

120

300

工作效率/时

20

40

60

150

工作效率/时

10

20

30

50

时间/时

30

15

10

6

2.提问:

(1)第①、②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3)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3.第③题中的两种量显然也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不成正比例,那么这两种量是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它们的关系吧。

(板书课题:

反比例)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理由

 

课件出示3个表

 

【设计意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及表格: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课件出示。

(2)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

①都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③水的高度和杯子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预设:

我们组发现,水的高度是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

(3)教师总结。

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那样,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与前面所学习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它们变化的方向总是相反的,但是高度与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我们就说高度与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我们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就是:

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

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的式子怎么表示?

3.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读题,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独立思考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

我们组通过计算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与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个不变的量。

生:

我们发现,这个积300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因此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论:

x·y=k(一定)

 

举例说明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及表格: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乘积是300的情况

 

课件分别出示这三种预设情况。

 

课件出示反比例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的式子。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解答

课件出示

四、反思归纳,总结提升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16题。

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反比例

反比例关系的三要素: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

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关系式:

xy=k(一定)

教后反思、总结

1.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2.学生是否获得发展:

3.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第六课时:

比例尺

(1)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