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138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docx

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大学论文

 

安徽建筑大学

2015届景观学专业毕业设计成果--1

 

专业景观学

班级11城建景观1班

学生姓名樊林亚

学号11202920115

课题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

指导教师冀凤全

 

建筑与规划学院景观系

2014年3月18日

目录

目录·························1

 

1、实习任务书····················2

 

2、实习报告·····················3

 

3、翻译文献原文···················11

 

四、翻译·······················20

 

毕业实习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之前时间认识上的准备,是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任务是对选定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参观、考察和收集资料。

毕业实习是结合生产或设计中的具体课题,进行现场调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眼界,了解本专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广泛收集材料,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实习重点是针对毕业设计选题进行调研,赴省内外考察、学习,重点了解毕业设计选题在国内外已达到的状况和发展趋向。

毕业实习开始前,每名学生在熟悉和了解毕业设计选题的基础上,制订调研计划和提纲。

二、实习内容与地点

根据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情况确定四个方向:

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公园、广场、滨水绿色空间、湿地等)

景观环境的观察、访谈、分析、总结;

建议实习地点和选线:

市内:

合肥市有代表性、与课题相类似的城市区域或地段的典型案例;

省外:

在景观规划和建设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的城市。

三、实习安排

1、毕业实习根据毕业设计选题,分成组形式统一组织,一般不允许单人独自行动。

2、毕业实习共计四周时间,第一周:

制订调研计划、题纲;第二、三周外出实习调研;第四周:

完成实习报告。

或各课题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但实习内容和要求不变。

四、实习成果

1、提交一份图文并茂,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

2、报告书写规格:

A4(打印装订)

3、提交成果的时间:

第3周周四上午。

 

指导教师:

冀凤全2014年12月28日

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对周边生态公园或者风景区的保护与规划的案例分析,初步对城市生态保护有个理性认识。

2、通过对国内生态保护公园的研究,初步探讨景区保护景观设计策略。

3、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研究分析,探讨景区保护的景观设计原则。

4、通过调研进一步探讨景区保护景观设计的未来趋势。

5、通过对景区生态保护与规划的研究,进一步反思现状与改进措施。

2、实习时间:

2015年3月1日---2015年3月20日

三、实习地点:

合肥鹭山湖白鹭景区

四、实习内容:

案例一:

休斯顿植物园和自然中心

“他们确实研究了大量树冠死亡的各种原因,并设计出一个能够更新曾被摧毁的美丽的树林和长久维持树木质量的计划。

在广受喜爱的纪念公园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面积155英亩的休斯顿植物园和自然中心,它被干旱和飓风这些极端的天气毁坏了。

指导植物园更新设计的基本点在于对基地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气候变化影响分析,以及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度的全面评估。

这个设计为植物园描绘了一个更有韧性的演变,同时对于其它具有相似情况的地区也是一个设计范本。

挑战

休斯顿植物园和自然中心的位置靠着水牛河(BuffaloBayou),是一个155英亩的地区性资源,用于为原生动植物提供庇护场所,同时也是城市的环境教育的一个聚点。

这个1500英亩的纪念公园由景观建筑和规划公司Hare&Hare设计于1925,而植物园是这个纪念公园的一部分。

自1950年代开发以来,植物园目前已经发展成一个展示各种植物以及理想化的生态栖息地的场地。

然而,最近的飓风和干旱为这片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和损失,树冠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出现了显著的外来物种。

总体设计的主要挑战是把基地的生态历史和文化历史,与现代化要求整合起来,让更新计划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具有自由度的设计。

主动聆听

做整体设计,具体而又相关联的关键在于从对价值和意向的理解。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过程是很广泛的,多次会晤了公共或私人团体的各界人士,包括教师,访客,植物园员工和董事会,休斯顿市的工作人员,纪念公园保护协会成员,捐赠者等等。

这个过程成功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互动的论坛,也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在讨论会上,相关人士确定了两个重要目标——实现景观多样性,并且平衡添加功能的“野外”空间。

由于民众对树冠的损失仍感到深深的失望,景观建筑师们必须在恢复空间原貌和基于现实生态系统的结果导向性设计之间小心地开展工作。

设计团队围绕着这样一个景观设计的新轨迹凝聚了社会各界——一个面对生态变化具有长久高复原能力的系统。

生态取证

利用取证的方式,景观设计团队分析了导致这种高度而非绝对的树冠死亡率的场地具体情况。

还进行了更多的分析来了解场地基本情况,包括土壤类型,排水方式,树冠,植物多样性以及一些其他因素。

由科学家和设计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用GIS和现场分析进行研究。

这份分析报告发现树木死亡率最高(死亡率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地方都发生在粉质粘土,壤质土,和“隆起-凹陷”地质构造特点突出的草原性景观区域,这些都是为生态存在的区域。

树冠树木生长在“凹陷”地区。

这些区域水容易积聚,树木发展出较为浅和疏的根系。

矛盾的是,生长于升高的“隆起”区的树冠树木发展出较为深和密的根系,并且在干旱中存活了下来。

这种由于最近的气候变化所显现的生态格局,提出了一种对应变化频繁的生态系统的新景观拼接。

环境叠加的过程帮助现场不同的景观类型选择最佳条件。

功能平衡

总体规划在人们如何使用该场地方面改善了基础设施,让人们能够获得多样化的经验,更好的享受和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

植物园目前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180000人次,是休斯顿地区一个重要的教育和开放空间资源。

学校团体定期到访植物园进行自然教育,现场还经常安排成人学习班。

总体规划尝试扩展现场提供的服务内容,但同时也意识到园区的访客承载能力,以达到无干扰自然区域和设计区域的平衡。

具有自然韵律的基准和相对的设计空间是从相关的植物园和林园取材的。

决策者采纳了总体设计的建议,让植物园最后会变得与这些先例的特点相类似。

主动复原

作为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回应,总体设计集中于发展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并且有潜力成为德克萨斯东南部以及其他持续干旱地区的一个范例。

与这些系统的原创设计同等重要的是,管理机制将定期评估生态性能和对潜在威胁的应变能力。

利用一个复杂的管理矩阵和一组专门的志愿者,总体设计确定了一些战略措施来启动新的有原动力的生态环境。

树木的残枝碎屑被搅碎之后从新利用来帮助新发芽的植物保持湿润,并且为因为干旱而退化的土壤重新提供重要的有机物质。

入侵物种的灌木丛将被移除,强化了树冠树木的据点和其他的本地植物。

志愿者将在波浪中种植漂浮的新芽植物。

将会种植大片的草原和热带草地,并且每年会进行切割或者控制性焚烧来进行再生。

管理战略的朝着一个有复原能力的,不断动态进化的系统发展,满足了植物园的使命,也就是把土地理解为自然栖息地和相关系统的集合,而不是树木的简单集合。

受自然灾害飓风Ike和近期的历史性干旱影响,植物园代表了这场危机中的一道风景。

所提出的设计是一个更具生态多样性和复原性的景观,旨在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影响。

采用基准库存数据和生态适应性确定了每个潜在的景观类型。

其结果是一个植物园区域生态肌理的多元化的和弹性的马赛克式的真实展现。

强化的林地栖息地和重建的本土生态例如草原和热带草原创造出一系列的景观特色区域教育参与者和丰富游客体验。

步行小径的感受随着架高的木栈道逐渐增强,让参观者能够俯瞰休斯顿最宝贵的风景之一

案例二:

燕尾洲公园

1.场地与挑战

在隔江相望的城市包围下,燕尾洲已经成为金华这一具有100万人口的繁华都市中的唯一尚有自然蒹葭和枫杨的芳洲。

乌江和武义江在此交汇而成婺江(金华江)。

洲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开发成为金华市的文化中心,现建有中国婺剧院,为曲线异形建筑,洲的两侧对岸分别是密集的城市居民区和滨江公园,但由于开阔的江面阻隔,市民难以到达使用洲上的文化设施。

留下的洲头共26公顷的河漫滩,其中部分因采砂留下坑凹和石堆,地形破碎,另一部分尚存茂密植被和湿地,受季风性气候

影响,每年受水淹没,形成了以杨树、枫杨为优势种的群落,是金华市中心唯一留存的河漫滩生境,为多种鸟类和生物提供庇护,包括当地具有标志意义的白鹭。

因此,设计面临四大挑战:

如何在提供市民使用的同时,保护这城市中心仅有的河漫滩生境,给稠密的城市留下一片彼岸方舟?

如何应对洪水,是高堤防洪建一处永无水患的公园,还是与洪水为友,建立一个与洪水相适应的水弹性景观?

如何处理与现有的异形建筑体和场地的关系,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整体?

如何联接城市南北,给市民提供方便使用的公共空间,并强化城市的社会与文化的认同感?

2.弹性设计策略

2.1保留自然与生态修复的适应性设计

由于长期采砂,造成场地坑洼不平,地形破碎。

针对这一特点,设计通过最少的工程手段,保留原有植被;在原有坑塘和高地基础上,稍加整理,形成滩、塘、沼、岛、林等生境,以便培育丰富植被景观。

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生境的特点进行植被群落设计,重点补充能优化水质的水生藻类、沉水、浮水植物、能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的浆果类植物以及具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等。

由此,完善和丰富了场地中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2.2与水为友的弹性设计

地处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金华受强烈的海洋季风气候特征,有旱、雨季分明,雨季常受洪水之扰。

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便宜土地进行城市建设,大量河漫滩被围建开发。

两江沿岸筑起了水泥高堤以御洪水,隔断了人与江、城与江、植物与江水的联系。

同时,江面缩窄,也使洪水的破坏力更加强大。

为保护沙洲不被淹没,当地水利部门已经在燕尾洲的部分地段,分别修建了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两道防洪堤,破坏了沙洲公园的亲水性。

本设计不但将尚没有被防洪高堤围合的洲头设计为可淹没区,同时,将公园范围内的防洪硬岸砸掉,应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不但增加了河道的行洪断面,减缓了水流的速度,缓解了对岸城市一侧的防洪压力,提高了公园邻水界面的亲水性。

梯田上广植适应于季节性洪涝的乡土植被,梯田挡墙为可进入的步行道网络,使滨江水岸成为生机勃勃、兼具休憩和防洪功能的美丽景观。

每年的洪水带梯田上的多年生高草带来充足的沙土、水分和养分,使其能茂盛地繁衍和生长,且不需要任何施肥和灌溉。

梯田河岸同时将来自陆地的面源污染和雨洪滞蓄和过滤,避免对河道造成污染。

本项目尽管只有一段微不足道的生态防洪区域,但可作为婺江流域河道防洪设计的样板,供借鉴和推广。

除了水弹性的河岸设计外,场地内部也采用百分之百的可下渗覆盖,包括大面积的沙粒铺装作为人流的活动场所,与种植结合的泡状雨水收集池,和用于车辆交通的透水混泥土道路铺装和生态停车场,实现了全场地范围内的水弹性设计。

2.3连接城市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弹性步桥

横跨三江六岸的富有弹性和动感的步行桥,联接城市的南北两大组团,以及城市与江洲公园。

步行桥的设计以金华当地民俗文化中的“板凳龙“作为灵感来源。

这是金华当地特有的春节龙舞,每家每户搬出自己的板凳,联接在一起形成一条长龙,敲锣打鼓蜿蜒在田埂上,群村老少喜气洋洋跟在其后。

这“板凳龙”不仅仅是一种狂欢的舞蹈,更是社区和家族的纽带,它灵活机动,编织起文化与社会的认同。

彩桥因地势盘旋扭转,富有弹性,结合缓坡设计巧妙化解竖向高差;其中联接城南-城北的主要桥体在2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之上,以保证在特大洪水时都能同行,而其中与燕尾洲公园连接的部分,则可以在20年一遇的洪水中淹没,以适应洪水对沙洲湿地的短时淹没。

步行桥飘忽燕尾洲

头的植被之上,使游客能在城市之中近距离触摸到真实的自然。

色彩上用具有民俗特征和喜庆炽烈的红黄交替,同时结合晚间灯光和照明功能,流畅绚丽、便捷轻盈。

桥梁总长700多米,其中跨越义乌江、武义江段分别为210米和180米。

其全线采用钢箱结构,桥梁主线宽5米,匝道宽4米,桥面采用环保材料竹木铺设,发光栏杆则选用了新型的透光玻璃钢材料。

这座桥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城南、城北的步行交通距离,并将两岸绿廊和多个公园串联成为一体。

步行桥已被正式命名为“八咏桥,”以纪念历史上咏叹金华四周景观的八首诗歌。

无论从其对水的适应弹性,还是对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流疏导及使用强度的适应性,还是其作为连接城市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粘结性,“八咏桥”都可称之为一座富有弹性的桥。

而徜徉在飘舞的“八咏桥”上,金华城市及四周的连绵山峦,蜿蜒而来的河流与川流不息的人流,诗意便油然而生。

难怪当地市民称其“最富有诗意的桥”。

2.4动感流线编织的弹性体验空间

圆弧形的大型建筑(金华婺剧院)给场地空间和形态设计提出了挑战,包括如何创造弹性空间同时满足瞬时集散和平时游人的空间需要和体验,形成宜人的环境、形成包容性的游憩空间、防洪及巨型建筑与江岸的关系等。

本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大胆应用了流线,包括河岸梯田和流线型的种植带,流线型的地面铺装,流线型的道路和空中步道和跨河步行桥。

在流线的铺装纹理基底上,分布圆弧形的种植池,里面种满水杉或竹丛,色彩鲜艳的圆弧形座椅作为边界。

这些圆形种植区是场地雨水的收集区,如雨滴落在水面上泛起的圆形水波。

这些流线与圆弧形线条和形体既是将建筑与环境统一起来的语言表达,更是水流、人流和物体势能的动感体现,形式与内容达到了统一,环境与物体得以和谐共融,形成了极富动感的体验空间。

3结语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燕尾洲公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4年5月开园

后,万人空巷,游人如织。

据安装在步行桥头的进出口自动计数器显示,步行桥的日使用人数平均达4万余人次。

当地媒体惊呼“一座城市为一座桥而发狂”。

目前,燕尾洲公园已经成为了金华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同时,这一工程探索了弹性景观的设计途径,通过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堤设计,适应于旱涝的植被设计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铺装设计,来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功能;通过可达性良好、多坡道和泛适用的步道系统及步行桥的设计,将被分割的城市连接为一体,促进社区交流,使公园成为聚人的场所。

设计通过“大中见小”的空间设计策略,将大型文化表演类场所的瞬时人流旷广空间巧妙地化解为平时市民使用的静谧空间,发挥了景观的社会弹性功能;同时,吸取乡土文化传统,重建被割裂的文化脉络,强化地域文化认同,发挥了景观的文化弹性功能。

5、实习收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浅析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都强调要尊重当地的生态基底,保留自然与生态修复的适应性,结合各类生境的特点进行植被群落设计,完善和丰富了场地中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因为我们课题主要是做慢性步道系统,也是绿道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需求、山的保护、鸟类的保护四个方面对鹭山湖景区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道是一条休闲廊道,也是一条生态廊道。

规划设计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本地的生态基底、自然山水格局,依托绿色空间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通过对绿道两侧绿化景观的提升,强化廊道的生态联通功能。

人的需求:

绿道以发挥健康休闲功能为重点,应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需求和绿色出行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在营造优美景观环境的同时,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及标识系统的完善,建设便捷、安全、舒适、可参与度高的绿道。

山的保护:

森林景观绿道主要依托大规模的山林地、平原森林建设,以高大乔木相夹的空间感受、山林之趣和森林之美的体验为特色。

不能大面积的破坏山体的结构,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的进行人为的改造。

鸟类的保护:

白鹭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我们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白鹭的鸟巢都分布在山顶的树梢上,在山的四周分布着几个小型的自然水池,这些是白鹭的日常饮水的地点,所以在景区总体规划设计当中不能破坏鸟类的生存空间,保护改善雨水的收集系统及。

要充分考虑人为对鸟类的干扰,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达到满足人观赏、休闲的需求,也能保护鸟类的生存空间,两者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不盲目求宽求大。

在用地局促、绿道无法连续的情况下可合理借道。

灵活处理绿道线路之间的衔接,因地制宜地选择铺装和绿化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尽量结合利用现有资源,更多关注绿道实际效能的发挥。

6、参考

1、《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美]莱诺·G·汉尼鲍姆编着.宋力(主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0.西蒙兹着.,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景观形态学》.吴家骅着.叶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景观设计艺术》.顾小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5、《城市环境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于正伦着,天津大学出版社

6、《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

 

附翻译文献原文

LandscapeEcologyvol.11no.3pp169-180(1996)

SPBAcademicF’ublishingbv,Amsterdam

ReviewingtheDevelopmentof

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inAmerica

R.V.O’Neill’,C.T.Hunsaker’,S.P.Timmins2,B.L.Jackson3,K.B.Jones4,K.H.Riitters’andJ.D.Wickham6EnvironmentalSciencesDivision,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OakRidge,TN37830;2Analysas

Corporation,OakRidge,TN;3ComputingApplicationsDivision,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4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LasVegas,NK5TennesseeValleyAuthor@,Norris,TN;6DesertResearchInstitute,Reno,NV

Abstract:

Thenewcenturycameintheend,turnofthecentury,acenturyorevenmillenniumreplaceactuallyreplacedinaflash,inthismoment,theUnitedStates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professionhasgonethroughanextraordinarycentury.Inthepassingawayofhundredyears,theUnitedStatestheemergence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anddevelopmenttoguidethedirection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andcoversalmostalloftheexploration.Therefore,wehopethatthroughtheirreviewandthinking,canandenlightenment.

Keywords:

LandscapeArchitectureDevelopmentprofessionalpracticenaturalisticstyleEcologicalEthics

1Development

Industrialrevolutionhasbroughtabouttremendousandfar-reachingchangestothe19thcentury,knownasthe"fatherofAmericanlandscapearchitecture"oftheFLOlmstedandVauxdesignedbyBritisharchitect,NewYork'sCentralPark(1858)theconstruction,markingtheordinarylivinglandscapetocome.Asastartingpoint,th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thepathofindependence,andwithmodernAmericansocietyandthedemocraticprocess,movingfromaverysmallselectionoftraditionalprofessionalintotheworldofhumanlifeforalmostallthescalesinvolvedinthesubject;intheshortbarformorethanacentury,thelandscapeofhumanexperienceinseveraldimensionsgreatlyexpanded.

1.1Theexpansionofthefieldofprofessionalpractice

Andidealasasymbolofaseriesofcityparks(1865ThurmondPhiladelphiaPark,JinshanPark,1870SanFrancisco,Chicago,1871SouthPark,etc.)andthebeginning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practice,suchasapioneerintheOlmsteadinitiative,adheretothewholelandfromthecityandtheperspectiveofthe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professionalpracticeareasofthestartlocation;includingurbanparksandgreenspacesystems,urbanandrurallandscaperoadsystem,residentialareas,schools,realestatedevelopmentandnationalparksplanninganddesignmanagementinthebroadfield.Withthesocialdevelopmentandunderstand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