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806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星球地球

1、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

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

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2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3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

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1光球:

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2色球:

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

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3日冕,:

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1黑子:

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

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说以才显得暗些。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2耀斑:

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1地球自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

地球自转速度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

地球自转角速度约15°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2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随地球的公转,提地距离不断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2、黄道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3、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的交角23°26′。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5、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6、因他央视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7、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现改成“国际日界线”。

8、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9、四季更替: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10、五带: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等五个热量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称地震波。

2、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的面称莫霍界面。

3、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4、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划分为:

1地壳:

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2地幔:

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800千米。

3地核:

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度为3400多千米。

5、岩石圈:

地球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有坚硬的岩石组成

6、大气圈:

有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7、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8、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锋面:

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

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低气压:

若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

高气压:

若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则称为高气压。

高压脊:

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

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台风: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寒潮:

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气旋: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

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1、水:

在地理不环境中由气态、固态和液态形成各种水体(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

2、水循环: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洋流:

海洋水中,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4、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

5、风海流:

主要受盛行风带影响,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流动而形成的洋流,如西风漂流。

6、密度流:

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如直布罗陀海峡洋流

7、补偿流:

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或底层海水来补充而形成,有垂直的和水平的补偿流。

如秘鲁寒流(垂直的)

8、水资源:

广义的是指水圈内的水量的总体,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狭义的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

水力资源:

即水能资源,也就是水的动能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

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内力作用: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地壳水平运动:

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地壳垂直运动:

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岩浆岩: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变质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称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这些已经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火山: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火山口:

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火山锥:

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洪积扇:

当水流流出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河漫滩: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三角洲: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⑴概念: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⑵表现: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物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具统一演化过程意义:

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①原因:

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②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③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高中地理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相关概念: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指某一特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人口的出生率与人口的死亡率之差成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