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337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

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

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4.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第二节 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本章引言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l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恩格斯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主张共产主义,有的带有平均主义乃至禁欲主义色彩。

  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造的尝试。

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他们对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例如新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以及新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思想萌芽等。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工人运动,当时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l9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显示与锻炼。

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又各有缺陷和不足,工人运动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7年底他们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于l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他们在宣言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科学论述和预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始终同工人运动,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理论,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

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得到革命果实的统治阶级是少数人,他们是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利益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但迄今的实践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自动让出政权,对无产阶级的反抗他们必然是以各种手段加以镇压,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采取激烈对抗的暴力形式。

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看,无论是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取得,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的。

  对于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列宁都曾谈到过。

俄国最终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以武装起义、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通过革命战争、武装起义等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

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在不断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在不断进行着局部调整,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革命将采取何种形式,只能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决定。

  对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即使不是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

无产阶级革命也必须是同时爆发才有胜利的可能。

虽然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但总的说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种条件下革命不可能孤立进行,虽可能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同处于一个历史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同时爆发才能胜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在列宁思想的指引下,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于l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是列宁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如何经过过渡时期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则需进行史无先例的开创性探索。

  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l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问,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从l917年11月到l918年春夏之交,在夺取政权后的最初半年里,首先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外国资产阶级不甘心资本主义统治在俄国的失败,企图把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扼死在摇篮里。

从l918年春夏之交起,他们纠集了14个国家组成武装干涉军围攻俄国。

同时,国内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甘心失去政权和生产资料,爆发了红军与白军之间的国内战争。

在这样严酷的内外环境中,从l918年夏到1921年春,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两年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

为了赢得战争、巩固政权,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非常措施,对各种资源和产品进行实物分配、计划配给,以保证前线的供应,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

显然这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是一种为应付战争而实行的临时政策。

  新经济政策时期。

l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叛乱,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

这时列宁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

  首先是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下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变成实物经济的做法,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

在革命后很快国有化的工业企业,在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不高。

实物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交流、各行各业的交换不畅,整个社会的流通受到极大影响。

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在农村赶走了地主富农,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国家采取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侵害。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主要靠革命热情,显然这种经济动力机制不可能持久。

  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要对这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

在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可以让原来的工厂管理者回来经营管理,已经国有化的公有制企业要提高效率。

在农村则果断的变余粮征集制为农产品收购制,这一新制度的实施,使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并改善了苏维埃政权与农民的关系,为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领导下实施的头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扭转了战时共产主义后期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经济效率,活跃了城乡交流,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合理的激励,生产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初步显示出新生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1924年初列宁逝世。

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六年多的时期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他的主要贡献是:

  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概念,即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可以利用并能控制其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经济。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些新构想,主要包括:

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从列宁逝世的l924年到在宪法中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1936年,苏联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把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落后地位的俄国,逐步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国,一个实行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新型国家。

  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体农庄的形式实现的。

到l936年时,苏联在所有制上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了绝对优势,基本上是在城市和工业中是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为主,在农村和农业中是集体所有制为主,这样一种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格局,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种资源的配置是在公有制下按既是生产资料主人又是劳动者的人民的意愿有计划进行的。

当无产阶级在俄国夺取了政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时候,如何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配置资源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走了一条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经济活动的决策权主要在中央计划机构,通过计划任务的层层分解和执行,将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苏联模式中,商品经济依然存在,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但计划是主导,市场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限制,各种资源主要是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配置的。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主要靠革命热情推动经济建设的做法,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已改变,到计划经济时期则是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一方面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业绩的物质奖励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最后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斯大林曾把社会主义建设喻为在一片“空地”上开拓。

巩固了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各种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1936年l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宪法宣布:

  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包括苏联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国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等,都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

他开创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许多弊端,正因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改革之路。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演变成为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欧诸国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有些国家如捷克的工业还跻身当时的世界十强。

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但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都是以苏联为榜样,采取了大体相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战后初期的恢复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一般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了战争创伤,并在战后初期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特别是匈牙利、捷克等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国家,计划经济的弊端更快就显现出来了,也因此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改革。

  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于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不久在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的同时,从l950年到l953年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通过采取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在广大农村通过渐进方式实现合作化,最终于1956年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旧中国的生产力很不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低。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重压下,很难独立走上通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

  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会更重更困难。

  从二战后到1989年东欧剧变、l991年苏联解体这四十余年,世界上一度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亚欧及拉美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大试验,应该很好地总结这几十年的经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也不平衡,并且在更长期的发展中还暴露出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

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更使得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是需要认真总结的教训。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二战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再也不能像殖民时代那样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高举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旗帜,代表世界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力求打破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第四,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想、实践和成就给各国人民以启示。

虽然历史的发展有曲折,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

  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邓小平指出: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

  第一,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勇于创新。

  第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不但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体制。

  第三,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和腐蚀,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四,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阐明了他们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首先,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剥削者手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的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深入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是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