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298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

(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

(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通过以上三则材料可知,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宋代经济发展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盛世篇:

品勤俭帝王)(5分)

材料一: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杜甫的《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2分)

材料三: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

(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2分)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1分)

【答案】

(1)材料一:

文景之治(1分)材料二:

开元盛世(1分)

(2)西汉: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

(评分说明:

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

(评分说明:

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等。

(评分说明:

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唐玄宗时期的盛世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就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2)本题考查的是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

西汉的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

唐朝唐太宗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玄宗崇尚节俭,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的认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用人和纳谏;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等,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所以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

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4.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

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答案】

(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2)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

(3)人物:

鉴真;事迹:

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人物:

玄奘;事迹:

西游天竺学习佛法;著作:

《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当时日本派遣到中国来学习的有留学生、学问僧、以及遣唐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二说的是唐代僧人鉴真。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4)依据材料三“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可以判断与唐朝的僧人玄奘有关。

他的主要事迹是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第一个把天竺的地理、历史、佛教、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

回国后,根据西行的见闻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

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

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

(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

为什么?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

(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万里石塘。

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边疆,设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今台湾地区。

6.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该疆域图所属朝代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A”内。

(2)请将该朝代的都城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B”内。

(3)据图指出该朝代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

【答案】

(1)A框元。

(2)B框大都。

(3)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疆域图所属朝代是元朝。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大都。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是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7.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西夏 。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A.辽;B.北宋;C.西夏.

(2)契丹;党项

(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解析】

【详解】

(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8.阅读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这是朝官制的变化。

(2)文中的“帝”指。

(3)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4)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5)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分别是怎样强化皇权的?

(6)为了监视臣民,他设立了什么机构?

(7)明成祖时期又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案】

(1)明

(2)朱元璋(明太祖)

(3)吏、户、礼、兵、刑、工

(4)皇帝(朱元璋或明太祖)

(5)中央: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

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6)锦衣卫

(7)东厂

【解析】

【详解】

(1)由“罢丞相、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等关键词分析可知,这是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废除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的措施。

所以这是明朝官制的变化。

(2)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废除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的措施,所以文中的“帝”指朱元璋(明太祖)。

(3)依据所学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所以材料中的“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4)依据所学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所以六部的最高长官对皇帝(朱元璋或明太祖)负责。

(5)依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6)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7)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又设立了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9.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话说元朝”的专题学习。

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分析材料)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城,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1)根据上述材料。

至少写出两点历史信息。

(理解学习)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正确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施行的正确方略是什么?

(论从史出)

史实结论

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漸交融在一起。

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论从史出是一种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史实,你会推理出什么结论?

【答案】

(1)元朝疆域非常辽阔;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

(2)忽必烈;治国安民。

(3)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有天下者……成不逮元”,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疆域非常辽阔;依据题干“若元……而天下为一。

”,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统一了全国;依据题干“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忽必烈;治国安民。

(3)依据题干“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10.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若边镦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世祖”指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管辖什么地方?

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4)台湾在元朝称为什么?

它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机构是什么?

【答案】

(1)行省制度;忽必烈。

(2)枢密院;御史台。

(3)(最高)行政机构;腹里;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琉球;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

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2)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

元代,御史台是监察事务的机构。

(3)材料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被称为“腹里”的地区(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在元朝称为琉球,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是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制的开始;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

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

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

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答案】

(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人口增加为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

(3)广州、泉州;市舶司。

【解析】

【分析】

【详解】

(1)通过读图可知,汉至宋我国南北方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逐渐由北方人口占大多数到南方人口占大多数,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通过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北向南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因素,大量中原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3)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点睛】

表格类的材料,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要注意“趋势”不等于结果,不能用结论性语言。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鉴真东渡

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这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2)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唐朝。

(2)参考的论述观点:

①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

②中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③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可知,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提炼的观点是:

①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

②中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③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

论述:

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