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生物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293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下生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7下生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7下生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7下生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7下生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下生物教案.docx

《7下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下生物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下生物教案.docx

7下生物教案

 

第1周2.19

教学内容:

评讲上学期期末试卷

重点:

填空题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2.21)

教学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介绍达尔文的观点。

3、分组讨论:

观察与思考(现代类人猿)

4、介绍森林古猿的生活。

5、介绍森林古猿走向人类的过程。

6、讨论:

资料分析,得出森林古猿变化为人类的艰辛历程,强调:

“艰辛”

7、小结

板书: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达尔文的观点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森林古猿

3、森林古猿的进化为人的历程

第二节人的生殖(2.26)

教学目标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

4.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讨论: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

课前老师让大家问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是怎么说的?

小时候男孩、女孩外貌差别不大,人们主要靠什么确定其性别呢?

3、介绍男女性生殖系统结构:

男性:

精囊腺、前列腺、输精管、阴茎、阴囊、睾丸、附睾等

女性:

输卵管、卵巢、子宫、阴道等

4、介绍男女性生殖系统各部分功能:

(略)

5、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男性生殖系统结构:

精囊腺、前列腺、输精管、阴茎、阴囊、睾丸、附睾

2、女性生殖系统结构:

输卵管、卵巢、子宫、阴道

第二课时(2.28)

教学目标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

4.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简述生殖过程:

受精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要经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

这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过程的示意图(演示课件)。

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胎儿。

两个月左右的胚胎,长约25厘米,初具人的形态,此后称为胎儿。

3、讲述:

子宫内胎儿、脐带和胎盘之间的关系

4、讨论:

父母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

为什么?

5、讲述:

胎儿发育成熟以后,就要与母体分离,这是分娩,同时胎盘也要排出来。

这样,一个新生儿就诞生了。

新生儿的脐带末端则逐渐萎缩,日后就成了肚脐眼。

6、小结:

分娩是痛苦的,但新生命的诞生又是相当美好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人类的繁衍、延续。

7、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3、生殖过程:

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胎儿。

4、生殖意义:

人类的繁衍、延续。

 

第三节青春期(3.5)

教学目标

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包括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

2.通过讨论和交流,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问卷调查(男孩:

1.你是几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

2.你出现喉结了么?

3.你有没有出现遗精(回答“有”或“没有”)4你觉得你是不是进入青春期了?

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

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

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女生?

你为什么会喜欢她呢?

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

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女孩:

1.你是几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

2.你的乳房开始发育了吗?

(回答“是”或“不是”)3.你有没有出现月经?

月经期间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么?

4.你觉得你是不是进入青春期了?

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

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

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男生?

你为什么会喜欢他呢?

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

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3、讲述: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4、讨论:

资料分析

5、小结:

女生发育比男生早:

女生平均在8岁至9岁时开始发育,而男生平均在9岁至10岁时开始发育。

卵巢优先于睾丸发育,所以女生先长高,男生后长高。

身体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另外,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等的功能也明显加强。

男孩、女孩的性器官都开始迅速发育,男生出现遗精,女生会来

 

月经。

6、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第三节青春期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体突增

2)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等的功能也明显加强

3)性器官都开始迅速发育

第二课时(3.7)

教学目标

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包括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

2.通过讨论和交流,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探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和父母顶撞。

认为父母什么都不懂,不爱听他们的。

有事不爱和父母交流,想保守自己的小秘密。

有时候,爱在父母面前撒娇。

有独立性。

又有一定的依赖性。

内心世界开始闭锁。

我们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事情呢?

(有一些事情需要和父母商量。

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吸取、采纳他们的经验、教训。

父母说的不一定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正确的应该照做。

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关心,要尊敬他们。

不愿和父母说的事,要和老师、同学或其他长辈说一说。

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是非观念。

遇事要多听听家长的意见,自己也要多想,不能武断。

3、分组探讨:

(略)

小丽和王东都是学习非常优异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互认识了,并且相互产生了好感。

于是王东就经常以各种名义找小丽去逛街或去玩。

一个学期过去了,小丽和王东的学习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明显下降了。

老师多次找他们谈心,他们仍然不为所动。

在我们同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4、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3.12)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3.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

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2、讨论:

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

哪些营养物质能提供能量呢?

(糖、脂肪、蛋白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来源。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3、讲解并演示课本实验:

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不同。

4、讨论:

糖类、蛋白质、脂肪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

它们又是靠哪些食物提供的呢?

5、小结

6、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

1、能源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

 

第二课时(3.14)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3.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讲述: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为什么水分对我们这么重要呢?

(水份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不管是从含量还是作用来看,水都是我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2、讲述:

无机盐和维生素

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无机盐而患病。

(按课本病例讲解)

3、小结并练习:

设计探究方案,比较不同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4、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2、非能源物质: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3.19)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导入课题。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

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应该利用模型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口腔部分,人的一生有两套牙:

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

牙齿的卫生保健,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

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③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

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

用奠定基础。

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4、进行小结。

5、作业:

课后题

6、课后查找资料:

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

哪种减肥方法更好?

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2、消化腺

第二课时(3.21)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

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

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

导入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提出问题: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

分析:

在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最后通过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壁,然后展现皱壁上

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

吸收途径:

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

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容易忽视,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壁、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

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

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

便秘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危害?

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4、进行小结。

5、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二、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三、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课时(3.26)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通过录像和演示观察《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三种物质的消化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蛋白质的消化

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

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问题:

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

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脂肪的消化

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

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6.营养物质的吸收

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

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讨论:

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

7、进行小结。

8、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四、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3.28)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列举某同学(一位大学生)为追求苗条,盲目减肥不正常吃饭最后失去生命;我校部分学生长期用方便面、烧烤等小食品代替午餐导致身体瘦弱;与之相反,据有关报道称:

近几年我国肥胖儿童比例上升趋势显著;当地大家很熟悉的吃婚宴导致集体中毒等事例,引出不注意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带来的严重后果。

2、分析不良营养和饮食习惯带来的危害。

3、讲述:

什么样的营养才算合理呢?

让学生明确五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认同只有每天均衡地吃这五类食物,才能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4、讨论:

良好饮食习惯有哪些?

一日三餐,按时进餐;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饭前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等。

5、活动:

“我”该怎么做?

6、小结。

7、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2、食品安全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4.2)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分析有关的资料,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人只吃饭,不呼吸会怎样?

人体呼吸是如何进行的?

不能呼吸的人将死去,呼吸的人能继续生存。

2、填图:

呼吸道的组成

3、讨论:

资料分析

4、观察、归纳;或请学生直接看书上呼吸系统模式图,从而归纳出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

5、小结:

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6、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肺

2、呼吸道的作用:

气体的通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4.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解:

胸围差(先示吸气时胸腔,再示呼气时的胸腔,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二者之间有差值,并分析出差值大小,反映出肺功能的强弱,使学生理解胸围差。

3、测定胸围差。

①测量胸围差的位置:

男生胸前是软尺下缘与乳头上缘平齐,背侧是软尺要在两肩胛骨下角;女生胸前是使软尺经过乳头上方的第四肋骨处;②测量呼气时胸围和吸气时胸围各两次,并计算出两次两者的差值,即是胸围差。

4、测量后的讨论、交流。

测量、计算后,讨论、明确注意事项,进一步理解肺活量的概念和胸围差的含义。

5、将呼吸运动过程制成课件。

使学生通过观察理解肋骨运动时,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以及膈肌运动时胸廓上下径和肺的变化,并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肺内气压下降和上升→气体进出肺泡。

6、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测定胸围差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肺内气压下降和上升→气体进出肺泡。

 

第二课时(4.9)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肺的组成和功能

利用课件示肺的位置、肺泡的结构及其特点。

即:

肺泡壁和肺泡外缠绕着的毛细血管壁是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从而能进一步分析出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这一功能是相适应的。

3、演示实验:

资料分析(验证实验部分。

从示意图中可发现: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验证这个结论呢?

①启发,设计实验,用最简单、安全、可操作、现象明显的方法。

因为初一做过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学生能借鉴这种方法,在达成共识后,采用向石灰水中吹气。

②吹气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明确:

a.石灰水要用新配制的;b.操作时应选另一试管做对照;c.吹气吹到石灰水变浑浊就要停止吹气;d.不许向口中吸。

4、练习

5、小结

6、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4.11)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分析资料:

交流有关呼吸系统卫生保健的知识,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能促进呼吸系统发育,减少呼吸系统疾病,讲究呼吸系统的卫生。

吸烟和吸毒的危害是当前教育青少年较为棘手的问题。

一般初中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吸烟,要使其危害让学生彻底认清,使学生自觉不吸烟,自觉远离毒品。

播放有关吸烟、吸毒危害的录像,请学生点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吸烟、吸毒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不吸烟和远离毒品的道理,并进行小结。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提醒学生观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4、讲解常见的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1)工业生产的排放

2)车辆、船舶尾气

3)秸秆焚烧

4)地面扬尘

5、小结

6、布置作业:

课后题及《学导练》

 

板书: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1、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4.16)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了解血常规化验单及病历(重点看患者症状)。

课上学生阅读自己收集的化验单,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看“项目”和“测定值”这两栏,并提出阅读中的困难及疑点问题,问题:

项目中的英文缩写表示什么?

各次测定值是否正确?

化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为了使每组学生都能对血常规化验单有较全面的分析。

①引导学生了解各项目中英文缩写的含义。

回忆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正常人的血常规化验单,并根据各项测定值判断前面各项目中英文缩写的含义。

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所学知识可判断出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PLT代表血小板,而对Hb的含义难以判断。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红细胞和贫血的知识,并向学生交待Hb的含义及其正常测定值。

为了使学生加深记忆,可向学生指出:

RBC中的R是英文“红色的”第一个字母,WBC中的W是“白色的”英文第一个字母(这两个单词学生很熟悉)。

②引导学生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测定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指导学生找出不同患者的化验单,并分别找出不同化验单上不正常的测定值,判断测定值是偏高还是偏低。

各小组对照病人的症状讨论引起不正常测定

 

值的原因。

各小组边讨论分析边以表格韵形式对造成各项测定值偏高或偏低的可能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各组学生交换材料,最后由各组提交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某项测定值不正常,能否说被检人一定是患了某种疾病?

为什么?

注意被检人的性别、年龄、生活地域、职业特点及所处的状态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分析问题时应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2、观察血细胞

引导学生探究下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

学习教材:

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学生用肉眼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初步识别分层后的血液,感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存在。

提问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