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189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docx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报告

浠水县“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式报告

一、国内外林业市场供求及发展趋势

1、国内林产品生产情况:

2008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人造板产量达到9409万立方米,松香、竹材、竹制品、人造板、家具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2、09年我国林产品进口情况:

针叶材进口以俄罗斯和加拿大木材为主,占针叶锯材总增量的90%。

进口热带锯材的比重大幅下降;进口俄罗斯原木大幅下降,新西兰辐射松进口大量增加,同比增长148.8%;热带原木进口大幅下降。

此外,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进口木材口岸价格总体有所下降。

3、林业发展变化及趋势分析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三大新变化。

一是林业特色产业成为新亮点。

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民营林业经济得到新发展。

目前,在林业工业发展总投入中,90%以上是民营资本。

全国民营林业企业总数已达到1.1万家,占全国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的78.2%,产值占70.4%。

三是林业产业结构呈现新变化。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加速之势,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各企业的主动意愿。

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由2007年的44.3∶48.1∶7.6,调整为44.1∶47.5∶8.4,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两个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木材及其产品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

据预测,2010年起人造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的需要量将超过10000万立方米/年。

我国是纸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居世界第2位,林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特色经济林产品、林化工产品以及竹、藤、林药、森林花卉等,市场前景较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目前由于产量有限,供不应求,极需大力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优质果品和森林食品等需求将呈现出快速增长,这些都是“十二五”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动力。

4、林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主要是森林资源支撑能力较弱,原料林基地建设缓慢,质量不高,效益较差;产业整体素质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贡献率不高,落后产能庞大;林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薄弱,国际知名产品缺乏;林业机械制造业水平总体落后,高端林产品加工机械主要依赖进口。

二、我县林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紧紧把握国家扶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机遇,先后实施国债长防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带动社会造林等经营机制,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上消灭了荒山,绿化了国土。

根据1999年全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浠水县土地总面积292.7万亩,林业用地96.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其中有林地面积76.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9%;疏林地7482亩;灌木林地6.1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6万亩,无立木林地8.26万亩;苗圃地1500亩;非林业用地196万亩,占总面积67%。

全县立木总蓄积1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6%。

在造林过程中,主要有松、杨、板栗、柑桔、枫香等主栽树种,松树面积最大,面积为46.2万亩,且分布最广,全县13个乡镇都有分布,板栗、杨树、柑桔、枫香等树种因立地条件、土壤不同而分布不同。

经过近几年推行的“四荒拍卖”、“大户承包、分户承包”等多种形式的造林机制,调动了广大农民植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业的群众基础,林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三、林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县林业有了较大发展。

目前,全县林业用地102.72万亩,占总面积的35.6%,其中有林地82.7万亩,森林覆盖率34.6%。

林木蓄积量165万方,2003年板栗总产4000吨,林业总产值2.68亿元。

但是,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加之对林业经营管理不当,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有:

1、树种单一

我县森林树种主要以马尾松为主,树种过于单一,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会很快大面积蔓延,难于防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些适应性强、生长良好的乡土树种不能充分应用到林业生产中。

而经济林树种主要以板栗为主,品种杂,品质劣。

2、密度不合理

一些群众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加大栽树的密度,造成林地提前郁闭,尤其是四旁植树,密度过大很难达到大中型规格材的标准,使经济效益降低。

3、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较慢

近几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和试验,总结和筛选出适合我县实际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例如生根粉、保水剂蘸根造林技术,团状栽植,农林复合经营等模式在我县已取得成功,需要大面积推广。

由于广大林农对新事物接受比较慢,使新技术新模式很难得到迅速推广,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4、果农思想观念陈旧 

大部分果农仍旧注重产量,忽视质量。

部分果农虽然意识到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重要性,但舍不得投入,只注重地上部分病虫害的防治和修剪,不注重土壤施肥,故而造成产量过高,品质相对下降,精品果率太低,导致精品果货源不足,中低档果销售难的局面。

由于中低档果价位比前几年偏低,果农积极性受挫,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

5、政策引导不对路

多年来,政府不是对下乡、深入基层的技术人员提高待遇,而是实行技术承包、“断奶”等方式,严重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造成能退则退、能离则离、能转则转的不稳定局面。

目前全县共有林果技术人员18人,以林业执法为主,生产实践较少,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造成技术人员的青黄不接。

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虽然在板栗生产方面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思,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关键环节的推广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如:

嫁接、施肥、无公害用药、名优品基地建设、贮藏等。

7、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低产林比重大

浠水县有林地面积76.7万亩,马尾松低产林占46.2万亩。

各种经济林,如油茶、板栗、柑桔等经济效益偏低,平均亩产值不足200元/亩。

90%的林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很少推行集约经营模式。

虽已有部分经济林基地,但因缺乏资金投入和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亦较粗放,平均亩产值也只有1000多元。

横向比较差距大,毗邻罗田县从马尾松木材到板栗生产均优于浠水县,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营理念差别,思想认识不够和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8、产业人才匮乏,龙头企业缺乏

据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浠水县虽然共有林木加工、经营企业80余家,但大多以消耗木材为主,而目前全县狠抓的板栗产业加工却没有一家,致使林农发展板栗积极性逐年下降,足可说明,林业产业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程度。

浠水县各类林木加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管理水平差、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

要发展林业产业,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引进龙头企业,走好“资源+龙头+市场+环境”一体化经营道路。

四、加快浠水县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当前,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浠水县先后制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浠水县2005—2010年板栗产业开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林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我县林业产业化发展制订稳定的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提出浠水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以集团化经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县板栗产业,速生丰产林杨树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板栗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速生丰产林杨树基地1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民平均纯收入的30%。

1、空间布局

依据土壤质地、地势高低、水位深浅、水质矿化度等条件和各区树种分布状况、该区植树习惯以及林木生长量调查所取得的主要数据,把全县林业区划为六个林区,即高丘中厚层黄棕壤板栗经济林区;高丘薄层黄棕壤用材林区;白莲河水库周围湿地防护林区;浠水河两岸、巴水河东岸、长江北岸防护林区;三角山、天然寺、斗方山森林旅游风景区;南部岗地、平原速生丰产林区。

(1)高丘中厚层黄棕壤板栗经济林区包括全县13个乡镇,462个村,土壤以黄棕壤为主,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是板栗的主要分布区,现有板栗面积20.2万亩。

该区林业生产应以板栗为主发展经济林,要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把本区建成全市的板栗生产基地,适量搭配名优稀早熟品种,使全区板栗面积达到30万亩。

(2)高丘薄层黄棕壤用材林区包括团陂、清泉、关口、蔡河、洗马、丁司当等6个乡镇,309个村,土地较贫瘠,只适于湿地松、马尾松、枫香、刺槐等耐瘠薄树种生长。

现有马尾松纯林28万亩,森林覆盖率在40%左右,已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该区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用5到8年时间,改造现有马尾松纯林,营造生产力较高的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提高林业生产力。

(3)白莲河水库周围湿地防护林区包括绿杨乡、白莲镇2个乡镇,35村。

林业发展以保护现有森林为主,适当营造高防护效能的混交林,提高森林涵水能力。

(4)浠水河两岸、巴水河东岸、长江北岸防护林区包括清泉、关口、团陂、巴河、散花、兰溪、竹瓦、汪岗、蔡河等9乡镇,216个村。

该区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通过针叶纯林补阔,提高森林防护效能。

(5)三角山、天然寺、斗方山森林旅游风景区包括三角山林场、天然寺林场、斗方山林场等三个场。

该区利用现有人文景观,大力营造风景林,提高森林旅游质量。

(6)南部低岗平原速生丰产林区包括沿江散花、兰溪、巴河、竹瓦、江岗等5乡镇,130个村。

地型地貌以平原和岗地为主,土壤以潮土为主,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高,适于杨树等耐湿、速生树种生长。

现有杨树林4万亩,初具速生丰产林规模。

该区大力发展杨树产业,形成鄂东速生丰产林大区,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工业原料。

2、品种布局

全县以乡土树种为主,大力发展板栗经济林产业,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产业,枫香和湿地松为主的用材林产业。

五、加快浠水县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浠水县林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从浠水林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靠机制和技术革命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要做好板栗产业开发、杨树资源开发、低丘岗地开发等文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浠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浠水的进程,应大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增加投入

浠水林业产业化发展,把板栗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政府重视。

为此,浠水县各级政府应加大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予以大力支持。

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上必须给予大力扶持,统筹规划好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深入调查,出谋划策,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浠水县林业实现大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要积极吸引外商、外资到浠水投资办厂,投资开发板栗产业、杨树产业。

以促形成县、乡、村层层有专人抓林业产业开发的新局面。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

对板栗产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促进企业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鼓励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艺,力争在深度开发方面有所突破。

二是统一经营政策:

当地的林业、税务、工商、技术监督、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要充分发挥经济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和协调发展,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向板栗产业、杨树产业。

三是建立板栗产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

从板栗产业新增税收以及一体化经营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板栗产业风险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板栗产业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生产。

四是建立和完善板栗产业技术体系:

努力提高全民生产素质,加速板栗产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建设。

同时,完善板栗产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成果转让、技术推广普及的良好运行体制。

2 、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当前,浠水县板栗产业的效益很低,加工业也很落后,杨树资源发展自发性强,各种技术落后。

为此,必须继续扩大与科研院校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组织科技攻关,引进国内国际板栗生产、加工领域的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紧紧抓住板栗资源培育、保鲜贮藏、制品加工、文化发扬、生态旅游”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攻关。

在生产技术、栽培方式、产品开发等方面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林业部门和林业技术人员要注意吸收林农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认真抓好技术培训、示范点建设、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抓好低产林改造,板栗、杨树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板栗加工等一系列项目工程的建设。

同时,要经常掌握林农在生产中对技术、信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做到想林农所想、急林农所急,帮助林农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全县各种林木均要合理调整林分结构,达到效益最大化。

3、深化加工,狠抓流通

针对浠水县板栗加工企业缺乏的实际,政府应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办法,对重点企业要从技术上、资金上、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全力打造产业龙头,多研发名优、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促提高浠水县板栗制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板栗产业发展的“航空母舰”。

努力拓宽产品销路,重点培育和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拓宽产品销路,扩大产品销售。

注重培养营销队伍,培养出更多的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专业人才,努力开拓省内外的板栗制品市场,经常帮助林农认真抓好产后流通和销售服务工作。

4 、加强基地建设,扩大板栗、杨树、湿地松丰产林基地建设

在板栗产品加工方面,大力扶持发展板栗食品,形成具有浠水特色的产业集群。

重点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发达的板栗产业园区,实现全县板栗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在板栗、杨树、湿地松生产方面,一是大力加强低产林的改造,二是结合国家对林业的优惠政策,因地制宜,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适合发展板栗、杨树、湿地松的地方,建立一批板栗、杨树、湿地松丰产林基地,使浠水林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5、强化林政管理,合理采伐森林资源

一是严格采伐管理:

过去在下达限额采伐指标时,虽然限制了数量,但在采伐过程中管理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实际采伐量远远大于下达控制数。

今后要在采伐、运输、销售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消耗。

二是抓好采伐后管护:

及时清理采伐剩余物,避免森林火灾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7、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全面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到山有其树,树有其主,主有其利。

坚持“谁投入、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稳定林地所有权、放开投资权、搞活经营权、落实处理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土地所有者、林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并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优化发展林业的环境,确保投资者的投资安全;要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严厉打击毁林犯罪活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8、积极开展旅游业

林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一些有优势的地方,将林业开辟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是旅游业中的一个亮点,适合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明确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

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党在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思想。

林业在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一、林业在建设“生态良好”社会中具有首要作用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沙漠是地球的癌症。

森林、湿地、沙漠是陆地最主要的三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载体,也是林业的主要工作领域。

森林、湿地、沙漠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

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

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八大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并提出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由此可见,林业是建设“生态良好”社会的主体框架。

  林业是防治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

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而森林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

通过阻碍、引导、转向和过滤,森林可以控制风向和降低风速,有效地制止风起沙扬,使风沙流中沙粒下沉堆积,阻挡流沙的移动,减少沙尘暴灾害。

一个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在其迎风面和背面,可产生一个无风区和风速减弱区,还可通过林冠庇护表层沙粒,避免风的直接作用,保护耕地和草原。

  林业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

森林植被改变降水的性质,有效地拦截相当数量的降水量,减弱暴雨强度和延长其降落时间,林木的枝叶减弱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力,缓解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护土壤免受雨水的机械破坏;森林土壤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和持水能力,森林的存在,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性;森林的庞大根系,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机械固土,森林的存在可以减弱土壤冻结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藏;森林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抗水蚀风蚀能力,起到改良作用。

加强以森林为主体的林业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治本措施。

  林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森林是自然界生物的庇护所和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表达最完整的系统之一。

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物种在森林中栖息和繁衍,随着许多物种的濒危和消失,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意义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有6481种,居世界前列;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

林业对于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林业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根本措施。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

资料显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至40吨。

这是森林的“碳汇”功能。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森林具有的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营造和培育森林,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控制、维持碳平衡的最有效措施。

  林业是涵养水源的根本措施。

凭着森林庞大的林冠层、林下的活地被物层、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系统,截持、吸收大气降水,增加生态系统中的有效水,起到良好的蓄水、净水作用,调节径流、消洪补枯,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发生。

森林具有极强的涵养水源的作用,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绿色的水库。

  二、林业在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中具有基础作用

  林业既属于第一次产业,又属于第二次产业,还属于第三次产业,其在“生产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林业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三大安全”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通过发展林业,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现有18亿亩传统耕地的粮食产量;通过充分挖掘我国现有43亿亩林业用地和8亿多亩可利用沙地的潜力,大力发展干果、油茶、梭梭等经济林和实施林下多种经营等措施,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木本粮食”、“木本食用油”、“菌物粮食”和“代粮木本饲料”等非耕地生态粮食的产量。

这不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还将对更新传统的粮食观念、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增进人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林业是资源安全的保障。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作为森林主要产品之一的木材,是世界公认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原材料中惟一对人类最友好、可再生的绿色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青睐,其需求呈日益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国,而且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木材年均消耗需求将达到约7亿立方米,而国内最多能提供约4亿立方米,缺口在3亿立方米左右。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问题,是根本出路。

从林地潜力看,我国现有林业用地和可利用沙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开发潜力巨大。

把这些巨大的潜力挖掘出来,对于维护我国资源安全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林业是能源安全的保障。

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

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而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

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

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

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00多万公顷,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

大力开发研制林业生物质能源,对于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林业在建设“生活富裕”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生活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

在物质生活方面,林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各种森林产品(包括木材、木制品及各类非木森林产品)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林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生态文化的诸多领域,大致可分为森林文化、湿地文化沙漠文化三大类,其中森林文化即包括:

树文化、木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休闲文化等。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景观、审美、旅游和保健等方面。

这对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森林旅游,可以使人在接近自然中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理想的休憩方式之一。

  四、林业在建设“社会和谐”中具有独特作用

  所谓“社会和谐”,除了具备人与自然和谐这个前提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保证“社会和谐”方面,林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林业的多重社会功能。

  第一、通过发展乡村林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第二、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调动林农“兴林富民”积极性,促进山区、林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第三、通过深化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加快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第四、通过发展城市林业,把森林引入城市,加快建设森林城市步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降低城市噪音,减缓温室效应,增加城市宜居指数,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和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