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12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docx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欧亨利详解

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乡镇医师家庭,从小受教育少,一生经历曲折而丰富,是个多产的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

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

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

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

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

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

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

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

”警察说)。

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

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那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

还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反侧”,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明确:

“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揭示下文苏比6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4、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

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5、这个想法正常吗?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

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

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

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

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6、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

“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

”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

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五、分析发展部分

1、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

结果怎么样?

明确:

苏比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想借调戏年轻女子被捕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2、这些情节,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致使苏比的入狱计划不能实现,怎样理解这些巧合?

明确:

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

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

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

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世风日下、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

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也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状。

六、分析高潮和结局部分

1、在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时,作者也用了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看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听着教堂悠扬的乐声,苏比感到一切显得古朴、亲切、可爱,在这宁静而空灵的气氛中,他回想起儿时得到母爱和纯真,唤醒了他的雄心和自尊,唤起了他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他顿然醒悟,决心重新做人,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主题。

也就是景物描写是为人物和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

这与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的。

2、苏比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监狱,为什么?

明确:

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结局也是与上面6种行为一样充满了巧合,那么,这些巧合是否是偶然的呢?

“巧合”是小说的常用手法。

巧合是事情的偶然,偶然有的反映事情的必然,有的则并不反映必然,上面几例巧合应属于后者。

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

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

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

所以警察得出现又是必然的。

3、那么你认为苏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对课文这样的结尾安排做何评价?

(1)苏比是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

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

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

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

也不能说他是好人:

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2) 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七、布置作业:

小说既反映社会现实又超出社会现实,你认为本篇小说的结局合理吗?

你有什么看法?

请联系实际、运用想象,写一篇短文评价结尾。

参考:

巧妙结局令人回味

  ——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警察和赞美诗》花大量笔墨描写苏比想尽种种办法进监狱,结果六次恶作剧都不能如愿以偿。

而当他在教堂的赞美诗中受到感化,灵魂开始复苏时,作者笔锋一转,只简简单单一句“那你跟我来”,让苏比轻松地进了监狱。

从构思方面看,作者匠心独运,使情节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引人爱读;从主题上看,反映苏比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表面上苏比终于如愿,其实已非他所愿了,从而更能意味深长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有悖现实的写法

  ——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赞美诗在小说中被着意描写,反映了作者美化宗教、寄希望于宗教的思想,有其社会局

  限性。

苏比在走投无路时,受了宗教的感化,决心重新做人。

这突出地美化了宗教,而且写得很不现实。

苏比当时正处于痛苦之中,赞美诗怎能轻易唤醒他?

实在显得突然。

作者憎恨不公平的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把改造社会、改造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认识不到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改变现状。

当然,作者希望宗教给世间带来公正、幸福的愿望是善良的。

  赞美诗的利与弊

  ——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的最后一个部分,有关教堂的环境和赞美诗的音乐的描写,一改上文的风趣、幽默的笔调,用严肃、抒情的语言来写,显示出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有其利亦有其弊。

主人公苏比三番五次恶作剧都无法达到目的,但在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时,却出乎意料地被捕入狱。

小说从侧面把国家机器——警察对人民是非不分揭露得淋漓尽致,使结局既庄严而又富于戏剧性。

这是其利。

于此同时也把教化提到一定的高度,渲染了宗教的教化作用,带有一定的局限。

这是其弊。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颔联)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

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任选一问回答。

答:

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答: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赏析。

示例一:

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

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

“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表面平淡却韵味悠长。

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是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答:

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简单而随便。

正是这平淡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形式。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句的出处?

——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qīnbó       

  瀚海hàn             阑干lán      

  羌笛qiāng           风掣红旗chè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

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

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

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

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

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

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

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

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

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

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

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

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

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

“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

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

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 拓展阅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

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