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10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0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docx

孙板小学课堂实录集锦

 

12夜晚的实验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徐海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

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板书课题:

12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生:

我想知道:

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

谁做实验?

生:

我想知道:

实验的经过怎样?

结果怎样?

生:

我想知道:

实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二、初读感悟:

1.师: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3)自己解决心中的疑问。

生:

自由朗读课文。

2、师:

检查自学情况

1、师:

读准字音:

生字的音:

蝙蝠障碍物油漆领域堵住揭开判断

多音字的音:

薄膜矿藏

变音:

喉咙苍蝇

生:

读生词

2、师:

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生:

蝙蝠斯帕拉捷(板书)

师:

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生:

斯帕拉捷想研究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生:

斯帕拉捷想弄清楚蝙蝠为什么在夜间能自由飞行?

三、细读感悟

(一)、理解第一段:

师:

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

生:

起因。

生:

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

师:

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

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1)师:

默读,口头填空:

斯帕拉捷————产生好奇:

一一———一

(2)生:

交流。

(3)师:

朗读这一段,思考:

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

喜欢观察从“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琶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看出来的。

生2:

善于思考,好奇心强。

从“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

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看出来的。

师:

总结:

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4)师:

指导朗读。

突出句中重点词语,读好疑问的语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

生1读。

生2读。

2.理解第二段

(1)师:

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

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

分别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完成表格。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填表。

序号

实验设想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2

 

 

 

 

3

 

 

 

 

4

 

 

 

 

生:

默读,填表。

生:

交流。

(2)师:

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复呢?

生:

写的时候要有重点。

师:

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

生:

第一次。

(3)师:

根据下面的提示复述:

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放了出去。

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不由得惊叫起来。

因为那几只蝙蝠()。

斯帕拉捷很奇怪:

()?

于是,他把蝙蝠的()。

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

“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

”斯帕拉捷这样猜想。

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把他们放到夜空中。

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

他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很快就()。

啊!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生1:

填空、复述。

生齐:

复述

(4)师:

通过这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启发学生读下去)

生:

读“啊!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师:

这句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

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生:

无比激动的心情。

(5)师:

这一部分简练、生动地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这一部分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有哪些可贵精神?

生1:

勤于思考。

生2:

大胆实验。

生3:

不怕失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生4:

不断探索。

生5:

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理解第三段。

1、师:

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

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出示以下句子)

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

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师:

从加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科学家们什么精神?

生:

交流:

生1:

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生2:

体会到科学家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师:

简介:

蝙蝠捕捉食物的原理。

(出示:

蝙蝠捕捉食物的直观形象图)

生:

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

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3、师:

(出示句子)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

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

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师:

从加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斯帕拉捷实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生:

斯帕拉捷实验具有重大意义,给人们带来了好多好处。

生:

科学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

师:

(出示图片)斯帕拉捷实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

四、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

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

生:

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

生:

要有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五、课后拓展:

 每人搜集一个仿生学的事例?

 

板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

蝙蝠超声波巨大恩惠

斯帕拉捷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魏莲美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1:

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

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

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

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1:

《赵州桥》

生2:

《自然之道》

生3:

《月球之谜》

师:

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

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

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

(板书:

语言)

生2:

在《赵州桥》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

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

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

(板书:

方法)

生1:

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

什么关系?

生2:

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

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板书:

内容)

二:

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

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

做了三次试验。

师:

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

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

生:

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

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生:

读文理解。

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

(大屏幕出现表格)

生:

四人结组、读文、填表。

师:

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

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

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

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

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

生1:

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

师:

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生2:

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

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

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

读第六自然段。

师:

读完,你了解了什么?

生1:

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

读出来。

生1:

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

你们还了解了什么?

生2:

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

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

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3:

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你发现了什么?

生3:

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

(点课件)再读。

生3: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你有什么感受?

生3:

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

为什么?

生3:

没有想好。

师:

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4:

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

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

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

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4:

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5: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6:

少了“配合起来”。

师:

(点课件),再读。

生6: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你觉得哪句好?

生6:

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

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6:

读第六自然段。

师: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6:

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

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

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

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生1:

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

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

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2: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

你想到了什么?

(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生1:

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

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

谁再说说?

生2:

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

你真会想象。

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生:

都举起手。

师:

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

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

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

科学家。

师:

怎么发现的?

生1:

通过实验。

生2:

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

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

读句子。

师:

(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1:

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

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1:

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

读出来。

生1:

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一句。

师:

谁再读?

生2:

读这句话.

师:

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2:

“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

读出来。

生2、生3:

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4:

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

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

要准确。

师:

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

齐读句子。

师:

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

雷达。

师:

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

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

你的眼光很厉害!

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

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

开始!

(师边提问边画括号)

师:

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

生:

荧光屏。

师:

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

生:

天线。

师: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

生:

无线电波。

师:

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

生:

雷达。

师:

同学们太聪明了!

谁上来填一填?

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

生1、生2填板书。

师:

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

(师放课件)

生:

观看课件。

师:

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生1:

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

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

师:

你很有勇气!

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

生2:

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

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

师:

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

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

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1:

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

你很体贴。

生2:

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

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3:

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师:

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

生4: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师:

谁来帮帮他?

生:

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

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第三自然段。

师: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生1:

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

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

读出来。

生1:

再读体会。

师: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2:

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

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

师:

你能读出来吗?

生2:

读句子体会。

师:

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

生3:

读句子体会。

师:

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

生4:

读这句话。

师:

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

看大屏幕,谁再来读?

(“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

生5:

再读句子体会。

师:

你又体会出什么?

生5:

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师:

说明什么?

生5:

这些词很重要。

生6:

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

什么特点?

生6:

准确、科学。

师:

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谁再来读一读?

大家体会。

生7:

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

你真是个朗读能手!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

正是它的这种能在夜间飞行的本领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才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和无数次的研究,才揭开了它探路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

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

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

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

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

师:

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

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

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

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刘美霞

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有余数除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原因。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趣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还记得野营小队的小伙伴吗?

瞧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猜一猜他们又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呢?

同学们,你们还愿意帮助伙伴们来解决数学问题吗?

生:

愿意!

(展示课件)

师:

他们在干什么?

生:

他们在准备野餐。

(课件演示)

师:

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

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你们会吗?

生:

(异口同声)会。

师:

好,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生:

有。

(二)探索新知

师:

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那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2、投影出示“面包”问题:

师:

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汇报:

师:

你是怎么分的?

生1:

我一个一个地分……

生2:

我2个2个地分……

生3:

我3个3个地分……

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每人分几个

 分给几人 

 还剩几个

  1

  9

  ——

  2

  4

   1

  3

  3

  ——

  4

  2

   1

师:

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

生1:

按顺序1、2、3、4

生2:

每人的面包数×人数+剩下的面包数=总数

师: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还有吗?

生3:

剩下的面包数×每人的面包数

师:

也就是说剩下的面包数如果比每人的面包数要大的话,我们就可以……?

生4:

可以继续分。

师:

所以说剩下的面包数一定比每人的面包数少,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5:

我发现分的时候,有时候有剩下的,有时候刚好分完,没剩下的。

生6:

我们分的小棒可以分成2种情况,一种是刚好平均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下的。

师:

你观察得真仔细,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

师板书:

9÷1=9(个)

9÷3=3(个)

师:

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师:

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有这么多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

师:

我们可以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生:

9÷4=2(个)……1(个)

师板书:

9÷4=2(个)……1(个)

生:

结果是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师:

应该怎么读,大家会吗?

生:

会。

生:

9除以4商2余1。

师:

你能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师:

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开始)

师:

观察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新的发现?

(组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收集的信息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片出示题目,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明确题目要求。

多媒体演示每人分几个,分给几人,还剩几个,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感受到平均分和剩余的过程,以及余数比除数小的问题。

师:

请大家看图片,还能提出的问题?

(生答,师板书)。

生1:

18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瓶?

生2:

15个苹果,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6人,每人分几个?

……

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18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瓶?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生:

18÷4= (瓶)…… (瓶)(师板书)

师:

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各自解决的方法吧!

(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

用竖式计算这个方法不错,怎样列出竖式呢?

就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吧!

师: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9个面包,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

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巩固练习

(投影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