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823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徐明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讲义(根据新大纲编写)

1.两极格局解体

1945年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了新的势力范围,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1949年北约成立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底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宣告解散,标志着二战以来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欧元正式启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冷战结束后,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

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俄罗斯开始走出低谷。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国际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的主角综合国力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动因是格局中的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格局中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建立世界大帝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目标和终极目的。

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所谓“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和作用力,对全球或地区性事务能有效发挥协调功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简单地把“极”等同于霸权主义中心的观点是错误的。

美国、苏联两极的瓦解意味着旧霸权主义的终结,世界格局朝着反对霸权主义的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趋势本身就是一个与霸权主义相对立的概念。

中国及爱好和平的国家所主张的多极化,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反对霸权主义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美国所想构建的单极世界,实质上就是霸权中心。

由此可见,单极化的“极”和多极化的“极”在内涵上存在重大差别。

单极化的“极”即霸权中心,谋求的是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并通过这种控制和支配为本国谋求各种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

而多极化的“极”是强调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强调的是多个力量中心的相互制约,以共同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不能简单地对多极化进行量化,如哪个国家算一极,哪个国家无资格算一极。

应该用辨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原有的强国有可能衰退,影响力下降,而一些地区性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则有可能上升为全球中心。

在对待多极化的问题上,不能把美国当作衡量“极”的唯一标准。

多极化趋势中,既有美国这样的在全球居于重要地位的强大中心,也有实力不如美国的次强中心,如欧盟。

同时也有象印度和以色列这样的地区中心。

另外,还存在联合国等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或地区组织。

如果把美国当作衡量“极”的唯一标准,势必得出当今世界是单极化格局的结论,而事实是,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2.世界多极化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并未改变。

全世界近200个国家、60多亿人口,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想象用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来统一,由一个国家来“领导”。

《联合国宪章》所确定的关于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绝没有过时。

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该得到尊重。

多极化的进程可能曲折、漫长并充满斗争,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我们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并非针对特定国家,也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旧剧,而是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应该注意到,今日的经济全球化尽管是西方主导的,但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只要善于把握、正确应对,从长远看将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从而形成了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防止冲突、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世界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一种制约,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当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3.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这种趋势要求各国必须经济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旦某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事外。

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并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4.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

目前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1.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3.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4.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5.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6.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7.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

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

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

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2.自由贸易区。

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

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

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

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

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

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

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

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

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

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

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的某种形式。

  除以上分类外,还可以根据成员国构成的不同,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三类:

  

(1)发达国家型,即由发达国家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典型的如欧洲联盟;

  

(2)发展中国家型,即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3)南北型,即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这三类组织虽然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目标、运行机制、发展历程等都有明显不同。

5.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

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

综合国力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实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称综合国力,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它不是指单个的某个方面的实力,而是指综合性的实力。

    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每个国家,都不能不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为追求的目标,因而,也总是在客观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用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它表现在:

随着历史条件、内外环境的变化,综合国力,包括单项实力和综合实力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综合国力由潜在形式向现实形式转化的情况不同,因而在一定时期综合国力的表现也就不同;综合国力的作用范围也经常变动,因而其构成和状态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基础实力,但它只有在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后,才能从潜在的实力转化为现实的实力。

转化前后它所的实际作用是不一样的。

    由于这种变动性,综合国力也就是相对的。

纵向,相对于国家自身不同的历史时期;横向,相对于特定时期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

18世纪中叶的荷兰较之17世纪更为富有,却失去了大国地位。

这是因为它的近邻英国和法国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20世纪的英国较之处于世界巅峰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拥有更多的财富,却沦为二流国家,原因是不少西方国家的实力超过了英国。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条件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国际竞争力上。

所以,国际上已经比较普遍地重视对国际竞争力的测定,相应地,愈加重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问题。

世界上比较早地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的两个机构是国际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

国际经济论坛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则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

它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是:

    

(1)国内经济实力,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

    

(2)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

    (3)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

    (4)金融实力,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

    (5)基础建设,指投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

    (6)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

    (7)科技实力,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8)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这八个因素中,每个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个指标。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每年都以此模型对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估,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所谓提高国际竞争力,其重点和焦点也越来越集中在这些方面。

所以,对这些指标和内容,我们必须给予密切的关注,着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使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地有所提高。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方式、规模、程度有不同的特点。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通讯手段的不断改进,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个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国境线之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包括经济的联系、政治的联系、科技的联系、文化的联系、军事的联系等等。

不同国家常常在这种相互联系中体现和实现着自己的利益。

这种"联系利益",既包含有共同的利益,也包含有冲突的利益。

共同利益构成合作的基础,冲突利益构成矛盾的基础。

无论追求何种利益,为了谋取更大的份额,相互之间都必然要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也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

这种竞争,未必会比19、20世纪更多地采用军事甚至侵略的方式,但比起以往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实力主要靠自己内部发展的情况来,其范围无疑要更广,方式要更多,程度当然也更为激烈了。

    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要认识这种竞争的内容和特点。

冷战结束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

    国际竞争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而竞争的得失成败也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后盾。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上升,因而,经济的竞争也就成为国际竞争中最主要的内容。

每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都在努力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也都在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在经济上的竞争力。

    由于单靠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已经不足以扩大自己的经济规模,所以,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都力图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获得更多的投资、更多的技术、更多的出口市场、更多的贸易顺差。

许多国家都调整了外交工作的重心,确立了外交为经济服务的战略。

政治家们出访往往都喜欢带上企业家同行。

争取大笔的订货、工程、服务贸易以及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往往是外事活动直接的目标。

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贸易争端甚至贸易战也屡见不鲜。

跨国公司不仅在经济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政治上的影响也非同小可。

美国经济学家说:

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是,控制不用武力,财力胜过枪炮。

在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同时,如何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成了更加突出的问题。

情报工作瞄准了商业秘密。

防范金融风险成了一大课题。

    第二,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

    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保持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发挥所谓"领导者"的作用。

霸权主义有增无减,连美国自己的人以及它的盟友,都批评起它的"单边主义"倾向。

世界其他大国不愿生活在单极世界之下,于是大力推动多极化进程,也就是努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相互之间也就构成了纵横捭阖的复杂关系。

其中,有合作,也有竞争。

有争夺,也有交易。

有的国家,把谋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当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标;有的国家,力图在某个地区发挥重要的政治影响。

对各种国际组织中的席位特别是领导职位,当然更是当仁不让。

对一些热点地区、热点事务,也力图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以便使事态朝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第三,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又给予其综合国力以强大的影响。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而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

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

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谁占据了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所以,在国际竞争力的计算中,往往包含着较多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如科技人员的数量及比例,所申报的专利数量,在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量等等。

大凡有一定基础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瞄准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发展规划或项目计划,投入较大的物力财力,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加速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

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上,如基因工程、纳米技术、数字电视等方面,不仅在比水平,而且在比速度,比实现商业化的时间。

    第四,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实力诸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带有威慑性的因素。

在国际关系史上,国力的竞争,其重点以及直接的表现,往往是军事力量的竞争。

冷战结束之后,军事斗争曾经一度有所缓和。

但近年来,情况又有所变化,军事斗争在国际政治中的表现和影响又突出了出来,并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其表现:

    一是军费开支明显增长。

特别是美国等国,军事预算和拨款的数量直线上升;二是核武器竞赛抬头。

美国研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废除《反导弹防御条约》,大大刺激了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一些中等国家也加紧研制核武器;三是高技术武器竞赛成为新的热点。

美国等国家大力开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如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武器、航天武器、隐形武器、夜视器材,以及其他新概念武器。

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成为它们试验新式武器的最佳场所;四是军火交易日益扩大。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武器贸易出口国,占世界武器销售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俄罗斯等国也放宽对武器出口的限制,扩大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份额;五是谋求军事优势,不断进行军事上的较量。

一些热点地区,军事冲突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一些世界大国,动辄以武力干预相威胁。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成为当代运用军事手段的主要方式;六是军事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

军事手段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在政治斗争的同时穿插运用军事的威慑。

政治与军事以及其他手段综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五,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

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

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

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

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

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

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文化之间的合作、融合与竞争、冲突,呈现着一种复杂的状态。

    第六,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传统的带有基础性的竞争,往往是资源的竞争。

但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战略性资源外,一般的物质资源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其作用和地位上升。

再加上较之以往,人才的流动性、包括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所以,人才的竞争,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

有实力的国家,则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

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

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

    总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各个领域日益激烈地进行。

我们只有清醒地看到这种竞争,认真研究它的态势和特点,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才能掌握自己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怎样认识、对待和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时无刻不在世界的舞台上乃至我们的身边发生。

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它,正确地对待它,勇敢地参与它。

    第一,要看到,竞争与发展相辅相成,构成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主题。

要发展,就要勇敢地面对和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或主题之一。

发展,是怎样构成的?

呈现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势?

如果把竞争与发展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一幅活的、动态的三维图景。

    首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在争取发展。

也就是说,都在试图通过建设,通过各种资源的组织和利用,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发展,是竞争各方的总体愿望和要求。

发展,也构成竞争的方向和主流。

    其次,这种发展,又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单线条的独立的发展,而是多线条的横向交织中的发展。

横向的交织就构成了竞争。

所以,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竞争。

每个国际社会的主体,都试图比别人更快、更好地发展,都试图走在别人前头,占据有利的地位,超越别人的发展。

因此,发展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实现的。

    发展,充满着竞争;竞争,推动着发展。

这就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基本特点。

    所以,中华民族要发展,就不能不面对世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现实;反过来,要在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归根结底,在于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江泽民同志说:

"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不断提高,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