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579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薄厥

薄厥是肝阳素旺,又加暴怒,以致血随气逆,气血上壅,清窍不利,出现突然昏厥,四肢厥冷等症。

呕吐

呕吐是指胃里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干呕

干呕为呕吐的一种,为有声无物

反胃

反胃是以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泄肝安胃

泄肝安胃指对于肝气犯胃的病证,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噎膈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关格

关格是灯在噎膈的危笃阶段,如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则为关格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

心嘈

心嘈表现为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泛酸

泛酸指泛吐酸水,有吞酸和吐酸之分。

吞酸是指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是指吐出酸水,临床统称为泛酸

心下痞

心下痞即胃痞,是指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的一种临床表现

飧泄

指泻下完谷不化

溏泄

指泻下溏垢污浊

骛泄

指泻下澄彻清冷

濡泄

指泻下多水

气利

即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出

五更泻

五更泻指黎明前腹痛肠鸣即泄。

此时阳气未复,阴寒较甚,易影响脾胃导致泄泻

肠澼

是《素问》中灯出饮食致痢,强调“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由泻转痢的这一病理环节

大瘕泄

是《难经》中所描述的痢疾症象,即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的症状

小肠泄

为《难经》五脏泻一种,指溲而便脓血,少腹痛之痢疾症象

滞下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痢疾称为“滞下”,即指排便有脓血黏液、涩滞难下之意

噤口痢

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因久痢伤正、胃虚气逆,则可见胃不纳食之噤口痢

休息痢

休息痢指下痢收涩过早,或体虚感邪,可导致正虚邪恋、寒热夹杂之证,见有下痢时发时止,一遇劳作,或饮食稍有不慎,或新感外邪,均可死灰复燃,再次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等症

奇恒痢

即异于通常的痢疾,表现为下痢不重而神昏谵语,口干喉塞等

逆流

挽舟法

若痢疾初起,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可依喻喜言逆流挽舟之法,选用《活人》败毒散,既解表证,又和中举陷,乘病势尚浅,合力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

脾约

脾约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所指的便秘的一种类型,因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小便增多之证

阳结

阳结即张仲景对便秘分类的一种类型,阳结属便秘的实证。

《伤寒论。

卷第一。

辨脉法》:

“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阴结

阳结即张仲景对便秘分类的一种类型,阴结属便秘的虚证。

《伤寒论。

卷第一。

辨脉法》: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鞭,名曰阴结也。

六郁

六郁由朱丹溪首创,综合六淫、七情内外病因,将郁证分为“气、血、痰、火、湿、食”六大主要类型,并强调其中的气郁为先,相因为病

因病而郁因郁而病

由张景岳提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为因病而郁;至若情志之郁,则有乎心,此为因郁而病

五气之郁

《内经》中根据五运失常太过,提出了关于五气之郁的观点,并进一步阐明“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疗原则

脏躁

为《金匮要略》所载病证名。

多因久郁暗耗心血成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临证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等为特点

雷头风

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为湿热夹痰所致

偏头痛

头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为肝经风火所致

脑风

《内经》对头痛的称谓。

《素问。

风论篇》曰: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至于“脑风”之症状,后世的解释以金代刘完素最精短而明确,他说“脑风”是“项背怯寒,脑户极冷”

首风

《内经》对头痛的称谓。

《素问。

风论篇》曰: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对于首风的描述,《素问》明确指出: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头风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真头痛

《难经》对头痛的分类之一,《难经。

六十难》:

“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

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其症状后世如明代王骨堂论述颇精:

“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夕发旦死,旦发夕死。

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

“这说明真头痛是急性剧烈头痛而危重者,抢救不及时,立致死亡

卒中

即中风的别名。

因起病突然,故又称“卒中”。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醒人事,伴口眼喎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薄厥

(大厥)

是对中风以神识不清为主症的突然昏迷而言

痱风

对以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中风而言

偏枯

同上

偏风

同上

风懿

是中风的别名。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醒人事,伴口眼喎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巅疾

是痫证的别名,首见于《内经》。

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類証鑑別

厥证

厥证与中风

中风

以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

厥证

虽然与中风均可出现突然昏仆,但厥证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厥证与痫证

痫证

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恍惚,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的病证。

并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病状相似。

厥证

与痫证均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的症状,但厥证一般无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的临床表现。

呕吐

呕吐与反胃

呕吐

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

反胃

往往表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

呕吐与噎膈

呕吐

呕吐之吐,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噎膈

噎膈之吐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其吐多出现于进食之时,病深而重,病程较长。

呕吐与呃逆

呕吐

以有声有物为其特征。

呃逆

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大多无物吐出;

噎膈

噎膈与反胃

噎膈

噎膈则以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为特征。

噎膈是食不得入,多为阴虚有火

反胃

反胃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征;反胃是食入反出,多为阳虚有寒。

噎膈与梅核气

噎膈

1噎膈初起也伴有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

2噎膈的梗塞部位在食管,梗塞出现在进食过程中,多呈进行性加重,甚则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3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为痰、血、瘀阻于食管,乃有形之邪。

梅核气

1梅核气属郁证中的一种证型

2主要表现为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3梅核气虽有咽中梗塞感,但此感觉多出现在情志不舒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进食顺利而无梗塞感

4多发于年轻女性,属气逆痰阻于喉,为无形之邪;

胃痛

胃痛与胃痞

胃痛

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的病证。

而两者病变部位相同。

胃痞

胃痞是指心下痞塞满闷,触之无形,并无疼痛的病证。

胃痛与真心痛

胃痛

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真心痛

多为当胸而痛,不典型者部位可在胃脘,其痛多为绞痛、紧缩样痛或压榨样痛,且痛引肩臂,伴有心悸、气短,甚则汗出等症,病势危急。

胃痛与胁痛

胃痛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常表现为功撑连胁,但胃痛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且多伴有泛酸、嘈杂等症。

胁痛

是以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两者在部位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胃痛与腹痛

腹痛

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胃痛

是指心窝以下胃脘部发生疼痛。

两者在部位上不同。

 

泄泻

泄泻与痢疾

泄泻

痢疾

相同

病变均在肠,都有大便形质及次数的改变

腹痛

不同

症状

粪便稀溏,便次增多,甚而便下如水样为主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

腹痛

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无里急后重之感,大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

与里急后重同时存在,其痛泻后不减

郁证

梅核气与喉痹

梅核气

多见于轻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咖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喉痹

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梅核气与噎嗝

梅核气

有咽部异物感,但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噎嗝

则以吞咽困难为主,且梗塞感觉主要有胸骨后部位而不在咽部,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脏躁与癫证

脏躁

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或绝经期缓慢起病主要表现有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努善哭,时作欠伸等,具有自知自控能力。

癫病

则发病无性别义异,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病者缺乏自知自控能力。

眩晕

眩晕与中风

中风

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

多为中风先兆,严重者虽也可突然昏仆,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喎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眩晕与厥证

厥证

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喎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2气血不足之厥证昏仆前往往有头晕眼花的表现,与眩晕相似

眩晕

重者虽可以突然昏仆,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眩晕与痫证

痫证

1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2痫病发作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的表现,其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

眩晕

眩晕之昏仆无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表现。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

1以突然而作,起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休止为特征,

2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

每因外邪致痛。

内伤头痛

1起病较缓,痛势绵绵,时作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

2痛多隐痛、空痛、昏痛为主,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或加重。

多由内伤引起

头痛与类中风

类中风

多见于中年以上,眩晕反复发作,头痛突然加重时,为风痰壅盛引起,常兼半身肢体活动无利,或舌蹇语涩,

头痛

无肢体不遂或言语蹇涩之象

头痛与真头痛

真头痛多呈突然剧烈头痛,常表现为持续头痛阵发性加重,甚至呕吐如喷不已,肢厥、抽搐,神志不清等象,发作持續时间长,程度较一般头痛严重,不急予救治可能有生命危险。

中风与厥证

中风

1两者均有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的症状

2但中风昏迷时间一般较长,伴见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厥证

昏迷时间一般较短,多伴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昏迷时与苏醒后均无口眼喎斜及偏瘫失语等症。

中风与痫证

痫证

1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与中风相似。

2但痫证卒发仆地时,口中如作猪羊叫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短暂昏迷,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无后遗症出现。

3可因情志、疲劳等因素诱发满且每次发作症状相似。

中风

无此伴发症状,却留有后遗症。

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症见口眼喎斜,多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但无神志障碍及半身不遂等症。

即由外邪引起的中风,又称真中风,与内风所致的类中风有别。

中风与痉病

痉证

1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2发病时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

3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

4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症状。

中风

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

简答题

1.厥证的发生主要涉及哪些脏腑?

A.厥证发生主要涉及到的脏腑是肝、心、脾、胃。

B.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藏神,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均属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C.若气机逆乱,神明被蔽或清阳不升,神明失养均可引发厥证。

2.血厥实证临床有哪些特点?

与气厥实证有何不同?

A.血厥实证多见于平素肝阳偏亢之人,由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闭阻清窍所致。

B.故临床除了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沉弦等气厥实证的表现外,尚可见面赤唇紫、舌红等血菀于上之血厥实证的特有表现。

3.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A.因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

B.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均可发生呕吐。

C.呕吐实证多由外邪和饮食所伤,邪气犯胃,浊气上逆致呕吐;

D.虚证多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脾胃虚寒,脾气不得升,胃气不得降而呕吐;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则呕吐。

E.由此可见,呕吐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4.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A.一般来讲,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

B.呕吐黄水苦水者,多由胆热犯胃;

C.呕吐酸水绿水者,多由肝热犯胃;

D.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

E.呕吐清水者,多由脾胃虚寒;

F.泛吐少量黏沫者,多为胃阴不足。

5.试述噎膈辨治中气郁、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噎膈兼有标实之证虽以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为主,但有主次之别:

A.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

B.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C.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D.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

E.若见面色晃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者,乃气虚阳微之证也

F.辨证时应分清标本的轻重缓急。

6.治疗噎膈为何应以步步“顾胃气”为主?

A.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以“顾胃气”为主。

B.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脏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侥幸可愈。

C.若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

7.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A.寒邪客胃,气机郁滞;

B.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C.情志失畅,肝胃不和;

D.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8.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此时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用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9.什么叫“治泻九法”?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着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0.临床治疗泄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A.健脾化湿为泄泻总的治疗原则。

B.在具体施治时应注意:

a暴用分利,久宜升提

b注重邪滞,涩不漫投

c久泻多变,燮理寒热

d湿盛土虚,善用风药

e温燥分利,勿忘脾阴

11.肾虚导致的五更泻应有哪些特点?

✧五更泻不一定皆为肾虚,若属肾虚者,应有以下特点:

A.病程长,久泻不已

B.大便清稀,完谷不化,但用一般温脾治法无效

C.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少腹冷痛

D.舌淡苔白,脉沉细。

12.痢疾的主要病机特点有哪些?

A.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

B.其中湿滞疫毒是主要的病理因素,并贯穿发病始终

C.而人体体质阴阳气血的盛衰又是病机转化的关键。

13.刘河间对痢疾治疗方面的着名论述是什么?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4.便秘的基本病机特点是什么?

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A.便秘的基本病机特点是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

B.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15.简述气虚便秘的临床主症特点、治法及代表方。

A.气虚便秘的临床主症特点是:

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但难于排出,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色晃白,肢倦懒言,舌淡嫩,苔白,脉弱。

B.治法:

益气润肠。

C.方药:

黄芪汤加减。

16.如何从临床上区分气虚便秘与阳虚便秘?

A.气虚便秘与阳虚便秘皆有大便艰难

B.气虚便秘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苔薄,脉虚

C.阳虚便秘大便艰涩,干或不干,小便清长,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苔白,脉沉迟。

17.简述郁证的主要病机特点。

A.郁证主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木护伤土、痰气互结。

B.初在气机失调,再由气及血,致气血不畅,进而导致湿、痰、热、食等相因或相兼为病。

C.病久正气受损,伤及心脾肾等,严重的甚者可致虚损重证。

18.临床郁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A.首先应辨清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

a气、血、火郁主要关系到肝

b食、湿、痰郁主要关系在脾

B.虚证则与心最为密切,其次是肝、脾、肾的亏虚。

C.其次应抓住主症和舌、脉表现,结合病程长短,辨清虚实和在气在血之分。

D.一般病程较短者多为肝气郁结,病在气分

E.病程较长者,多属心脾两虚或虚实夹杂,病常及血分,伴见瘀血停滞症象

19.郁证治疗上应注意哪些要点?

A.郁证治疗宜疏肝理气为先

B.实证阶段可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

C.迁延日久,则多属虚证,可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滋养心肾或补益心脾法

D.若虚实夹杂或兼有他证,则兼顾虚实,清热不败胃,祛痰化湿不伤正,补虚同时应考虑气、火、痰、湿、食、瘀病邪的存在。

20.《金匮要略》中出现了哪些治疗郁证的着名方剂?

主要有治疗脏躁的甘麦大枣汤,治疗咽中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治疗奔豚气的止奔汤。

21.“无痰不作眩”如何指导临床加以应用?

“无痰不作眩”是朱丹溪所提出的头眩病因,其云:

“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说明痰是引起头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对“无痰不作眩”这句话要灵活理解,就是说既要知道痰是引起头眩的一个重要原因,又不能把这句话理解为痰是引起眩晕的惟一原因,要知道除痰之外,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也都是眩晕的重要病因

临床上还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有痰阻之象者,自当以祛痰为要,对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眩晕,临床见证无痰征者,不可教条地运用“无痰不作眩”之语而滥用祛痰之品。

22.试述三阳和厥阴经头痛的发病部位与分经用药。

✧发病部位

A.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B.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

C.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

D.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头痛的分经用药为

A.太阳经加蔓荆子、川芎、羌活

B.少阳经加柴胡、黄芩、川芎

C.阳明经加知母、白芷、葛根

D.厥阴经加吴茱萸、藁本。

23.各种内伤头痛的特点是什么?

A.肝阳头痛:

头痛而眩

B.肾虚头痛:

头痛且空

C.血虚头痛:

头痛而晕

D.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

E.瘀血头痛:

痛如锥刺,固定不移。

24.试述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治法、主方和偏肝肾阴虚型的证治。

A.肝阳上亢型眩晕

a主证: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疼增剧,烦躁易

怒,面红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

b治法: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c主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

B.偏肝肾阴虚型

a主证:

可兼见腰酸膝软,颧红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

b治法:

补肝肾。

c主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

25.如何区分中经络与中脏腑?

A.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神志改变

B.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的口眼喎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C.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同时伴有喎僻不遂。

26.中风的病期如何分?

✧中风的病期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

A.急性期指发病后2星期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

B.恢复期指发病2星期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

C.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27.中风的闭证与脱证有什么不同?

如何治疗?

A.闭证乃邪闭于内,以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大小便闭为主症

B.脱证乃阳气外脱,以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软,二便自遗,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为主症。

C.治療:

a闭证多见于中风暴起,病性以实为主,急宜祛邪

b脱证则多由闭证恶化转变而成,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笃,预后凶险,急宜扶正

28.中风的基本病机如何归纳?

A.因体虚邪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中风的基本病机。

B.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C.其发病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

29.中风的先兆有哪些?

A.中老年人,经常出现一过性头晕,肢麻肉剔者,乃中风先兆。

B.正如《卫生宝鉴》: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

C.《证治汇补》:

“平人手指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30.简述痴呆的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脑髓空虚;

(2)年迈体虚,肝脾肾不足;(3)情志所伤,痰瘀痹阻。

31.痴呆的治疗要点是什么?

(1)注意先兆,防微杜渐;

(2)补益虚损,重在脾肾;(3)调畅情志,祛邪开窍。

论述题

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A.肝主疏泄,有协助脾胃运化的功能和调畅气机升降的作用。

B.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则可导致呕吐、胃痛、泄泻等脾胃证候,治法均以疏肝理气为基础。

但三者又各有不同特点

C.呕吐偏重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治法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代表方如半夏厚朴汤,方中厚朴、紫苏理气开郁,配半夏、茯苓、生姜和胃降逆,使肝气条达,胃气和降,则呕吐自止。

D.胃痛病理变化偏重于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E.泄泻则偏重于脾运失常,清气下陷,治疗以抑肝扶脾为主,代表方如痛泻要方,以白芍、防风治肝,陈皮、白术健脾燥湿和中,达到泻肝补脾,调和气机,补中寓疏的目的,脾气健旺,肝气条达,则泄泻自平。

2.为什么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泄泻的病位在大肠、小肠,但小肠的分清泌浊、大肠的传导变化,都是在脾主宰之下进行的,内伤诸因,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只有影响到脾的运化,才可能致泻,因此张景岳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

在具体的发病过程中,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也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

3.“湿”这一病理因素对泄泻发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

B.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脾运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

C.临证往往为诸邪与湿邪夹杂,合为暑湿、寒湿、风寒湿、湿热等内侵于人。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所说:

“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

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皆不得干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

D.若湿与风寒相兼,一则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