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360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习题

2015—2016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语云:

“百善孝为先”。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

”将孝与敬联系在一起,提升了孝的标准。

《孝经》云: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从孝敬父母引申到报效国家,拓展了孝的范围。

帝王自称为“君父”,官员对上是“臣子”,对下是“父母官”,就连老师也因一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受到精神上的礼遇。

“孝文化”在中国受到如此这般的重视,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B.“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2.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四十七讲》中说:

“中国人对于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

”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的有(  )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与该思想可能源出一派的主张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C.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

上D.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4.春秋战国时期,在选官用官问题上,诸子各家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也有认同。

譬如:

孔子提出“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韩非子主张“因任而授官,程能而授事”;墨子则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认同的是(  )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D.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5.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

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6.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霾”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顽疾。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7.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古者州有序,国有学,私有塾。

文翁石室和白鹿洞书院作为不同时期地方办学的典型被载入中国史册。

结合下图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  )

①两幅图体现了私学兴起和发展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

③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④都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

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

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

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理”、“欲”统一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9

.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

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C.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

10.以下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由图可知,元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一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

A.“三纲五常”的出现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专制皇权的加强

1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12.中国古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

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关于这一观点,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作者反对儒家思想             B.作者反对君主专制

C.作者反对绝对权威             D.作者倡导自由民主

13.“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

以下言论最能够体现“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回归”的是(  )

A.“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变一家之法,行天下之法”

C.“存天理、灭人欲”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4.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15.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自然,希望统治者无所作为

B

《宋书·天文志》载:

“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明朝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突破了宋明理学的束缚

D

“民主君客”论、“天下之法”论、“工商

皆本”和“公其非是于学校”论

黄宗羲从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6.有人将明清之际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传统科技的晚霞与近代科学的晨光”。

能体现这一“晚霞”的是()

A.《天工开物》B.灌钢法

C.《梦溪笔谈》D.《四库全书》

17.有人称:

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各项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楚辞②汉赋③《清明上河图》  ④杂剧 ⑤小说 

A.②③④⑤B.④⑤C.③④⑤D.①②

1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而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9.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20.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

这表明(  )

A.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B.民主观念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C.预备立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D.《大公报》具有进步政治倾向

21.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思想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评价是: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

二千年来思想界莫不

与此专制政体相协应。

二千年来之政治,二千年来之学术,莫不与此二千年来之社会经济形态,所谓‘封建时期’者相协应。

”该言论表明这位思想家()

A.完全否定了秦以来中国历史的进步性

B.全面正确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

C.受西化风潮影响,夸大了专制的弊端

D.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

22.陈独秀说: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这表明陈独秀(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C.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3.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

“(文)负

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24.“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

……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孙中山在1922年的这段话反映了(  )

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不断追求真理

25.“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

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

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的论述最有可能发表于(  )

A.《井冈山的斗争》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

26.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

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

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D.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28.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

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

C.④时期: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

秦山核电站建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29.“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

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

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

”这反映了(  )

A.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B.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30.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

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第二次

民国初期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枝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本卷有三道材料分析题,31题10分,32题12分,33题18分,总计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为实现材料一中“得其民”的目

的,孟子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

(2分)

(2)材料二中朱熹反对什么?

这体现了他理学思想中哪一主张?

(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他与孟子、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4分)

32.(12分)2015年10月,中国学者屠呦呦凭借中医药领域的技术突破,获评诺贝尔医

学奖,这使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再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曾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提出一个问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引发了长久的讨论。

下表据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史》编制: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约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12分)

33.(18分)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

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

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

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2)材料三中所说“这条死路”指什么?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在20世纪20年代初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二阶段“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变化轨迹。

(4分)

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1.A【解析】“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而其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故A项正确;《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而非“源于”,故B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不符合“从孔子起”,故C项错误;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故D项错误。

2.A【解析】“克己复礼”是孔子关于“仁”和“礼”的细节解释,故①正确;“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是孟子的观点,故②错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是孔子的观点,故③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是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主张,故④错误,选项A项符合题意。

3.C【解析】材料旨在说明君主集权的重要性,是法家思想,但“圣人”一词容易使学生误读为儒家。

选项A提倡“德治”,为儒家,故A项错误;

选项B“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排除儒家,又主张“绝巧弃利”排

除法家和墨家,推断应该是道家主张,故B项错误;选项D主张“举贤”,可能是法家或墨家;选项C主张“少爱立威,明法尊上”是典型的法家主张,故选C。

4.D【解析】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公平不等于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拔高了),故C项错误。

从“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D项正确;

5.D【解析】选项A一概而论,不符合史实

;材料介绍的是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讲的是相似性,而不是多样性,故B项错误。

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旧时期的向往,并未体现出新时期的变革主张,故C项错误;社会进步,有时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道德沦丧,因而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等主张,说明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二者在短时间内是矛盾的,故D项正确;

6.C【解析】根据“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在中国古代“霾”不仅仅是自然灾难的象征,而是给世人的警示,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材料不是在强调皇帝权力来源的权威性,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他实际上是在劝解皇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实行仁政,故B项错误;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他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霾”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与“人事”相结合,故D项错误。

7.A【解析】文翁石室系蜀郡太守文翁创建,属于官方办学而非私学,故①错误;据材料“西汉成都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和“《朱子白鹿洞教条》节选”可知两者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故②正确;据材料“西汉成都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和“《朱子白鹿洞教条》节选”可知两者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③正确;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故④错误。

8.D【解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C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D项正确。

9.C【解析】孟子在儒学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A项表述不能体现出孟

子地位迟到宋朝才大幅度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不存在佛教的冲击,故B项错误;宋代时孟子地位提高体现出孟子主张与宋代儒学家思想的相同,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孟子地位提高,没有涉及朱熹借孟子完善自己学说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B【解析】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节妇烈女”数量猛增,三纲五常思想在此之前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理学的影响,元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故B项正确;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与当时统治者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有关,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11.A【解析】“敬天”、“德治”、“仁政”、“民之师帅”、“正君心”表明要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故B项错误;原来儒家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观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12.C【解析】李贽思想的本质并没有脱离儒学思想的范畴,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李贽只是反对神化孔子,盲目崇拜孔子,故C项正确;李贽虽然认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思想解放的色彩,但还每上升到自由民主的程度,故D项错误。

13.B【解析】“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回归”指的是“‘重民’、‘保民’、‘敬民’”,即儒家所提倡的民本思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是君权神授,是为统治者权力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不是为百姓考虑,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在明清时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上的新的变化,黄宗羲提出“变一家之法,行天下之法”,批判君主专制,体现了“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二程提出的,是属于宋明理学,不符合题干中的“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故C项错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是李贽的观点,主要是说人要有自己的见解,没有体现“民本”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