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667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高中地理的必修一在进行复习时,最好的资料就是一份清晰的提纲。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  1、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和木之间。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运动有序、安全;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质量、体积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温度、 大气、水等条件。

  2、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为6000K,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 电磁波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逐渐减少。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

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

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重庆)。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黑子   和  耀斑  。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光球层 和色球层 ,其活动周期为11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整体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干扰电离层、扰动地球磁场、极地出现极光 、 产生自然灾害 。

  3、

(1)比较自转公转

?

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除南北极点外,

都是15/时规律:

自赤道向南、

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公转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大约1/d。

大约30km/s规律:

近日点(1月初)较快,

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圈):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白天走向黑夜叫昏线。

  (3)时间计算:

东加西减。

(加减)

  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600E为10时,则800E为11时20分

  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

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16时,纽约为3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如3(选填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如2

黄赤交角为 2326。

如b(选填a、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6634,如a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气候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4、

(1)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33千米

  、2900千米。

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

  (4)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所在圈层为地幔。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复习  1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

  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

  (3)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形式: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最常见的形式:

气旋与反气旋。

  (4)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的差异

  垂直方向规律:

受热的地方上升(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下沉(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

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

(1)大气环流:

  赤道到两极的热力环流形成条件:

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

地表均匀、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赤道。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注:

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风向:

南东南风、北东北风)

  中纬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风向:

南西北风、北西南风)

  高纬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风向:

南东南风、北东北风)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 热低压 ,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 冷高压 ,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

  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范围: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

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范围:

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

冬季东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

  成因:

夏季风主要成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以温定带:

(最冷月气温为t),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可略写,如热带雨林气候简写为热雨)

  t150C――热带

  (年雨为热雨,季雨为热季(雨季500mm)或热草(雨季500mm),少雨为热沙)

  00C150C――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年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干为地中海气候)

  t00C――剩下的温带气候

  (夏雨为温带季风气候,少雨为大陆性气候)

  每个月都低于150C――寒带气候

  (6)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3、

(1)锋面

锋面概念表示方法过境时过境后冷锋冷气团主动向

暖气团移动?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

气压升高、

气温下降、天气转晴。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

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前、后)气压下降、

气温上升、天气转晴。

  

(2)气压系统

?

中心气压垂直方向水平运动方向u44uu天气状况气旋低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下沉北顺南逆多晴朗、干燥天气  4、

(1)气候变化的阶段:

地质时期:

距今跨度大、周期长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变化是波动上升,

  近代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上升,

  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 1~60C

  

(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

  ①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危害:

(1)引起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

(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

措施:

控制排放温室气体措施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治污减废;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措施 植树种草,固碳技术 ;

  其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规划建设和防止海岸侵蚀工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复习  1

(1)、地球水体的种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96.53%。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2/3。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冰川融水,

  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雨水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

黄河下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3个)

  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6个)

  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蒸发降水(2个)

  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它们都属于海陆间循环。

  塔里木河只参与内陆循环。

  2

(1)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寒暖流相遇处往往多雾。

  

(2)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秘鲁寒流的上升形成。

  (5)厄尔尼诺:

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温暖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

(1)秘鲁渔场鱼类死亡,

(2)秘鲁沿岸降水量增加,(3)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出现干旱。

(4)其也会导致我国气候异常(出现暖冬)。

  3

(1)广义水资源是水量总体,通常所说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们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具有明显地区差异,

  六大洲而言排列由多到少顺序是亚洲、南美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各国而言最多的是巴西,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均衡:

地区上南丰北缺,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4)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

有效利用咸水和海水,发明滴灌技术。

  (5)咸海面积缩小的最主要原因人类活动。

  (6)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开源、节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复习  1

(1)

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状况趋于和缓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峡谷、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黄土梁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

河口附近三角洲,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雅丹。

  风力的堆积地貌:

沙丘、沙垄的形成。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2山岳的形成:

山岳类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挤压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作用。

背斜成谷:

岩层顶部受张力易侵蚀

  向斜成山:

岩层槽部抗侵蚀

  

(2)现实指导意义: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天然拱形结构。

  背斜顶部建采石厂,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

  (3)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4)板块构造。

  

(1)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褶皱山系。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

  (5)断层: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挤压、张裂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岩石破碎,容易受风化和侵蚀。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东非高原,长白山主峰属于火山。

  火山的组成部分火山口、火山锥。

  火山口中央低凹,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

  (7)山岳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这里往往人口较为集中,说明选址还受人口和聚落影响。

  3

(1)河流侵蚀的种类: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2)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沟谷由于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常形成溯源侵蚀和下蚀河流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形,获得稳定地下水补给,

  之后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凹、凸岸)受侵蚀,出现连续河湾,进入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U形。

  (3)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山前形成洪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三角洲平原。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复习  1、

(1)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陆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5)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

(1)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更替方向明显地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南北方向的更替低、高纬度较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差异东西方向的更替中纬度较明显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水热海拔高度垂直(山麓到山顶)方向的更替低纬度的高山较为明显  

(2)垂直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较相似,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