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651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聆听自然 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x

聆听自然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聆听自然触摸未来——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作者:

许姬来源: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设计院时间:

2011年09月26日

 

聆听自然触摸未来

——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课题组组长:

许姬

课题组成员:

王阳陈洪波李荣蔡少勇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最稀缺、最珍贵、最不可多得的发展资源,重视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全球化的大趋势。

本文从我市滨水城市的逐步形成及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城市滨水区域所赋予的城市要义出发,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诸多构成要素的深入剖析,力求以综合性的区域化视野,准确把握城市滨水区域的发展定位,并对城市滨水区域空间形态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为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一江两岸”开发建设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和操作纲要。

【主题词】城市一江两岸空间形态研究

前言

古人云:

上善若水。

水——生命之源,城市之脉。

汉江汉中城区段携褒河、冷水河、濂水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汇流形成了汉中中心城区特有的城市地理格局,至柔之水流经的呈“V”字形蜿蜒曲折的河道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给了我们最直接的启迪和借鉴:

整个城市生态景观视廊被定格成了一曲从西至东,从绿到水,一气呵成,宛转悠扬的城市生态景观歌剧,城市的气脉由此而变得是那样的自然通透与流畅,伴随着城市的诞生与变迁传唱了2300多年,孕育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汉中。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1、历史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之脉。

水不仅孕育了城市和城市的文化,也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发展因素。

城市的存在、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在远古时期的城池选址与建设中,水体作为城市生活和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而存在。

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体作为城市间的交通载体,成为了重要的交通运输线。

因此,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两条河道的交汇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商业都会,成为古代城市最为繁华和人为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正因为此,世界各地的许多滨水地区都是知名城市的所在地。

然而,随着陆上交通的飞速发展和基于城市防洪安全的考量,也促使城市离水而建,转向内陆发展,昔日热闹的水滨街市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汉中也是如此。

汉中古属梁州,西周称周南、南郑,战国时置汉中郡。

境内气候温润,河流众多,其中汉江横贯全境,穿城而过,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西北小江南”之美誉。

公元前451年,秦厉公于此筑城,东汉时迁汉中郡治于南郑,唐宋明清相继筑城,近2500年来虽历经“三筑两移”,但城址未做大的迁移,仍然保持了面江而建,南北东西相交的井田式街坊格局。

在汉江尚可通航南宋时期,汉中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四大茶马古肆,在目前东关正街、西关正街与南关正街的历史遗存中仍然可以见证到当时繁华与喧嚣。

但是,伴随着大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建设用地的进一步紧缩,城市滨水区域景观功能和开发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加之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一度衰败的城市滨水区域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逆工业化进程,并把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与建设作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味,重塑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与个性,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来进行重新评价与认识,并已成为了一种加速趋势。

2、时代背景

我市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沿海和国境线,虽属长江流域但因汉江梯级开发而不能顺利通达长江黄金水道,向北有秦岭阻隔,向南有大巴山横亘,与西部大开发两条经济主轴带(陇海—兰新线、长江经济带)无缘,在以往的发展中,属于逐渐被边缘化的区域之一。

1996年地改市之前,受行政区划及体制的限制,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基本上没有多大起色。

1996年地改市之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市域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7年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国家大交通战略格局的逐步形成,十天、宝巴高速公路以及西城铁路客运专线相继开工建设,为汉中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为此,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做出了依据新形势,对城市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修编的重大战略部署。

美国巴尔的摩

美国芝加哥

美国波士顿

新加坡游艇码头

日本横滨

3.2国内滨水城市发展战略背景

同样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期的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滨水城市,如上海、苏州、无锡、厦门,甚至合肥,通过对滨水区域的成功开发,为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拓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锲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成长极,并在区域竞争中愈来愈倍加重视通过水环境的打造来倾力塑造城市自身特色。

上海浦东

苏州

无锡

厦门

合肥

第二节研究重点及内容

1、研究重点

本文将根据“双百”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的倾力打造“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际开放的枢纽城市,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战略定位和城市沿江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整个城市及滨江区域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历次城市规划对整个城市,尤其是滨江区域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及演变的影响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就现状滨江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客观评价,并针对目前城市滨江区域空间发展所面临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解析现状滨江城市空间拓展所受到的约束力与已具备的竞争力,以力求找准滨江城市空间拓展原动力与引爆点,并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滨江城市空间意向设计,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滨江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措施与实施导则。

2、研究内容

新一轮“双百”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所涵盖的整个滨江区域(西至十天高速褒河大桥,东至十天高速汉江大桥,并由堤顶内侧向两岸各延伸一个街坊(约200—900米不等)整个汉江城区段,总长约40公里,面积约102.3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与研究。

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历程

汉中城的始建.可以上朔到公元前771年的战国时期,郑桓公死,南奔的郑民达汉水上游的汉中,所建之栖息地,可以认为是汉中城之雏形。

在随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汉中城的历史演变可以概括为“三筑二扩”。

1、三筑

1.1首次筑城

有史记载的汉中首次筑城为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城址约在今城东北二里,即在今市城区东北约1公里左右的新桥至陈家营—带。

1.2第二次筑城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需要,在秦城的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地整修与扩建,使汉中城迅速发展到空前的规模。

1.3第三次筑城

南宋金兵攻入汉中,将城捣毁。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金兵撤退后,朝廷下诏重筑汉中城。

2、两移

2.1第一次——南移

隋朝时期,汉中陆路交通时因战乱和天灾等原因常常中断,因此,水路运输便成了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北岸沿江一带逐步规划建设形成了一些码头、船坞、货栈、集市等商服设施,汉时旧城商贸中心开始南移,随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的汉中城南城墙距汉江仅“—百步”之遥。

2.2第二次——北移

南宋嘉定十二年重筑的汉中城与随大业八年的汉中城相比,向北移动了近900米,其南城门距“汉江二里”(与现状南门距汉江距离基本一致),并将南城墙直线改为了折线,形成了保留至今的“盾牌”空间形态。

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特征分析

1、棋盘式井田结构的初步形成

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的秦厉公二十六年首次筑就的秦城城址约在今城东北二里,即在今市城区东北1公里左右的新桥至陈家营—带。

虽然其准确位置、规模、布局、空间形态等均己无从考证。

但从有史可考的大部分秦城“坐北朝南”,“东城西郭”传统方形布局及后来汉王刘邦对汉中城的大规模地整修与扩建后方形格局推断,应为棋盘式井田布局结构雏形阶段。

2、棋盘式井田结构形态的进一步保持与完善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需要,在秦城的基础上,按照汉王都城的规模和布局对汉中城市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地整修与扩建,使汉中城迅速发展到空前的规模。

据《水经注》记述:

“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修筑。

自周代以后,按照严谨的城池布局方式,汉中城池逐步形成了由竖向、横向完全正交的道路骨架所构成的规则棋盘式网构,城内还建有小城(宫城),面对着南面涛涛不息的汉江,固若金汤的城池内“金镛漆井”,繁华异常(见附图1)。

自汉高祖北定三秦,统一天下,定都咸阳之后,汉中作为都城的政治中心地位逐渐消失。

但由于陆路交通因战乱和天灾等原因常常中断,因此,水路运输便成了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北岸沿江一带逐步规划建设形成了一些码头、船坞、货栈、集市等商服设施,汉时旧城商贸中心开始逐渐南移。

自此之后,虽历经唐、五代、宋朝早期近六百余年再无变化。

3、“盾牌”结构形态的初步形成

宋金兵攻入汉中,将城捣毁。

嘉定十二年金兵撤退后,为恢复城池,同时也考虑至消除水患对城墙的影响,朝廷下诏重筑汉中城。

新筑的汉中城与随大业八年所筑之城相比,向北移动了近900米,其南城门距“汉江二里”(与现状南门距汉江1000米左右基本一致),并将南城墙改直线为折线,形成了保留至今的城内南北、东西主要街道垂直相交,其他街巷与之平行的棋盘式“盾牌”城市结构形态。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l年)受封为“瑞王”的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按照传统的风水论“以北为上”,在城内最北部区域大举修建王府官邸,将北城墙拆除向北移了二十步(约合今30米),并效仿帝王宫殿作法,将其府第规划布置在城市南北主轴线的北尽端,府门朝南,正对南门,从此形成了汉中“南北主轴不同线,南北城门不相贯”的特殊布置格局。

之后这一城址形态及规模基本保持至清代未做大的变动。

4、“盾牌”结构形态的定格与保持

清代汉中城的规模基本上与明代相同,城垣仍完好地保持明代状态。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当时商业十分繁荣,据载:

“商贾辐辏,货物山积。

虽繁盛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

城内建设布局略有所变动,城外建设明显加快。

沿汉江北岸(南关、西关)出现了许多批发商号、店铺,尤其东关更为繁华,并在外围修筑了围城,谓之“土城”,与汉中府城相连,引山河堰水入城壕,构成了城外有城的特殊城市空间形态。

清同治前城内已形成十坊(书香坊、府西坊、仑场坊、新街坊、华庙坊、察院坊、孝义坊、什宁坊、官官坊、行台坊),以后又在城外四关(北关、南关、西关、东关)及塔儿巷(回民居住区)形成了五坊结构形态。

随后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汉中城的建设与发展基本停滞,明清城墙格局未变。

1938年后,为便于防日寇空袭疏散人口,先后拆除了东、西、南、北四门外城(瓮城),只留了一道城门,并在城墙上挖开了多处出口。

至解放前夕,城墙已干疮百洞,根基空虚。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汉中的城市建设基本是围绕“盾形”城池同心圆格局以“摊大饼”形式开展的,进展也较为缓慢,至195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尚不足6Km2,人口7.8万人;197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才达10.7Km2,人口11万人。

改革开放之后,汉中的城市建设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随着汉江南岸南郑县大河坎镇依托烟草工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至1989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7Km2,人口18万人。

但城市结构形态仍然是以旧城区“盾牌”为核心的同心圆“摊大饼”形势发展的。

5、“一江两岸”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提出

汉中地改市之后的新一轮“大市”城市规划提出了以汉江天然水景以水就势,通过对滨江区域城市道路、滨江公园、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倾力打造融天然水景、自然生态、园林绿化、景观建筑为一体,现代化城市与自然环境之中的“一江两岸”城市核心景观功能区的大胆构想,并逐步被历届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所认同,并经过近十年来的倾力打造和随着天汉大桥南桥北广场、城市桥闸工程、滨江路、滨江核心景观绿化带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城市一江两岸核心景观及城市沿江发展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6、“双核心”城市结构形态的提出

上游段:

临水面山依城,规划以高尔夫球场、登山自驾游营地、汉文化休闲观光,龙岗遗址公园为主要内容,以原生态的景观为特色,旨在吸引年轻群体,具有时尚旅游休闲特点。

中游段:

临水面城,规划以娱乐观光,汉文化体验和现代都市观光为主要内容。

以体现都市活力、人文内涵的都市滨江景观和都市夜景为特色。

下游段:

临水面山携绿,规划以圣水大地花卉景观、金华休闲度假、创意街区、汉风庭院、客栈为主要内容。

以城市和汉山为背景,开敞宏大的大地生态景观为特色。

第三章滨江城市空间拓展的历史抉择

第一节滨江城市空间拓展现状特征

1、现状建设用地规模

西至十天高速褒河大桥,东至十天高速汉江大桥,北岸总长度约38公里,南岸总长约41公里,两岸南北200—900百米范围,总面积约102.3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及河漫滩面积约31平方公里,可供选择的城市建设及发展用地约71.3平方公里。

其中,城西、城东新区18.6平方公里、龙江片区13平方公里、梁山片区10平方公里、金华片区7平方公里、圣水片区4平方公里、铺镇片区20平方公里。

2、现状建设用地自然形态

自然地势平坦,紧邻中心城区:

除南岸梁山片区西区、胡家营至圣水片区接近浅山丘陵地带,有一定的地形起伏,用地较为受限制外,现状南北两岸用地自然地势均较为平坦。

水系丰富,形式多样:

现状水系除以汉江为主导,由西向东横穿而过外,尚有汉江一级支流褒河,濂水河、冷水河、东西排洪渠、沙沿沟、燕子河、二支渠等众多分支水系汇集,姿态万千,形式多样。

生态和景观条件良好:

区域内现状基本上为农田,除汉中旧机场及部分村民建房外,没有进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上除梁山水泥厂、汉烟二厂外,没有大型有污染工业企业进驻,自然植被茂密,生态和景观条件较好。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区域内建设用地位于汉江高漫滩和一级阶地,土层由粉砂层、砂卵石、亚粘土、亚砂土组成,承载力150—200Kpa不等,作为一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地基,承载力足够保证。

3、现状建设用地建设强度分布

现状建设用地内大部分为农田,村民建房大部分以村组为单位呈零星状均匀分布。

4、现状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分布

2、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

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而伦敦则将泰晤士河畔一处正对着圣保罗大教堂轴线的热电厂改造成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

3、优化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

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尽量将其地下化和高架处理。

同时,创造一种宜人的幽雅的滨河步行系统正成为一种时尚和共识。

只有吸引更多的步行人流,沿街的商店和广场才能增加人气,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例如,奥斯陆滨水区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目前上海外滩交通改造也是采用地下分流的方式。

4、重组用地功能,开拓公共空间

在滨水区开发中,对用地功能进行重组,注入一系列新功能,包括公园、步行道、餐馆、娱乐场,以及混合功能空间和居住空间。

在巴黎,塞纳河的滨河位置曾经被工业、交通所充斥,而现在的西段已经建成雪铁龙公园,东段则将原先的铁路站场用于国家图书馆建设。

5、重塑城市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城市面临全球竞争时,城市滨水区域所具有的有别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战略性资源优势,正是一个城市区位影响力和特色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

巴尔的摩内港等滨水区的成功开发,也使滨水区的再开发成为一种“竞争规则”或“竞争标准”,进而促使一些城市通过对这一标准或规则的掌握来确定自己的优势地位。

第四节我国当前城市滨江城市空间拓展误区

1、规划建设忽视城市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城市滨水地区开发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支撑,城市居民的消费重点也从必需品消费转向文化娱乐等非必需品消费,才能支撑足够的人气带动滨水地区的繁荣。

这就不难解释虽然许多城市邀请了国外一流规划设计大师进行滨水地区设计,但实施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甚至由于没有足够的建设量支撑,不得不将原有的商业、娱乐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

事实上,城市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物质空间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经济、社会活动。

2、规划建设忽视与城市整体的衔接

正如上文所述,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应考虑与城市整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衔接,特别是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交通系统上应成为城市整体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而国内某些城市的新区建设虽然运用了滨水地区的设计手法,却忽视了与老城的有机联系(如郑州新区的规划建设),一旦建成,则会出现管理、通勤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新区发展。

3、规划建设忽视开发时序

即使考虑了上述问题,如果开发时序不合理,也会导致滨水地区开发建设的失败。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经济运营体,适度的投资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但过度投资则会导致产出效率的下降、增加运营成本并影响今后经济的平稳运行。

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和其它城市开发地区一样,城市滨水地区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往往需要经历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建设周期。

因此,应当合理安排开发建设时序,实现滚动经营。

4、规划建设忽视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滨水地区是城市形象和人文精神的代表,因此,应当特别注重文化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主题”。

我国当前城市建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国外城市建筑风格照搬,形成“舶来品”的堆砌。

虽然也具有一定特色,但它是没有根植性的,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另外一个误区是对传统文化的肤浅“复制”,诸如对建筑符号的复制等,反映了当前的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亟待提高。

第四章滨江城市空间拓展设计

第一节滨江区域区位分析与总体定位

1、区位分析

1.1城市总体结构布局及功能分区

1.1.1总体结构布局

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大河坎片区纳入到了中心城区主城区范畴,并首次提出了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格局面向汉江重心南移,以形成融“汉、水、绿”于一体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更进一步结合汉江及其支流褒河、濂水河、冷水河之间形成的建设用地,将城市发展的重心由距离汉江较远的老城区周边,转向以汉江为轴,沿两岸带状发展,以逐步形成“一江、两区、三组团”总体结构布局。

1.1.2主要功能分区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上述总体结构布局,将江北划分为老城、城东新区、汉中经济开发区、褒河、铺镇五大片区;将江南划分为大河坎和梁山两大片区;加上外围三大组团共形成十大功能区。

1.2滨江区域在整个城市功能区的战略地位

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总体结构布局不难看出城市总体发展格局仍然是南北两大主城区面向汉江相向发展,一江两岸的核心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强化。

1.3滨江区域与城市已建成区的战略关系

从汉中地改市后的两轮城市总体规划均对城市沿江发展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梯级提升情况来看,未来的城市滨江区域将更是城市首屈一指的新兴功能区、城市形象的代言名片,最具城市空间拓展要义与发展前景,也是最具集现代城市高档社区、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娱乐休闲于一体,领衔城市江北双中心、驱动江南副中心尽快形成,并与之遥相呼应的城市中心CBD区位优势条件的区域。

1.4历次规划对滨江区域城市功能定位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对一江两岸的定位:

融“汉、水、绿”为一体的城市核心景观功能区。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一江两岸的定位:

汉中市城市会客厅。

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规划对一江两岸的定位:

集商务办公、商业购物、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高档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功能区。

2、总体定位

城市沿江CBD与会客厅,最具人气与活力的核心功能区域。

第二节滨江城市空间拓展目标及原则

1、拓展目标

根据国内外不同城市滨水区域房地产开发价值取向的不完全统计,城市滨水区域房地产价值是相同区位非滨水地区的3—6倍。

因此城市滨水地区的拓展目标应充分建立在“优地优用”,获取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确保将城市滨江区域倾力打造为:

1.1城市特色最鲜明区域

依据城市的文脉和滨水空间的多样形态,将城市滨水区域建设成为城市特色最鲜明的区域、城市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区域,甚至应倾力将其打造为城市精神、地域文化、城市记忆高度浓缩的区域。

如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重庆的朝天门等;

1.2城市活力最充盈区域

结合丰富的“水态”和滨水空间,通过区域功能混合化、区域空间公共化、区域交通步行化、区域环境宜居化等途径,将其倾力打造为城市最能吸纳市民的开展多样化活动,最能凝聚人气,最具盎然生机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1.3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最高价值区域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充分借鉴和记取国内外内陆城市类似滨水区域开发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惨痛教训,尽量前瞻性地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大尺度地营造公共开放空间,将其倾力打造城市开发建设用地高附加值最新标杆。

2、拓展原则

2.1公共性——营造“城市会客厅”

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城市特色区域,因此,确保滨水地区的共享性是规划首要原则。

城市滨水地带的大尺度公共开敞空间、高密度步行道交通系统,是吸引市民、游客和顾客的最基本的因素。

所有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无一例外地无不将直接沿着水体的大尺度空间开辟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立高密度步行交通通道,而让滨水的建设项目后退岸线。

2.2混合性——保持24小时城市活力

城市滨水区域是否有足够的活力是评价区域规划、开发建设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标准,而保证用地功能的混合性则是保持活力的有效手段。

滨水区域应尽可能将最具活力和最具开发前景的区域让位于市场,在不同地块中有机地混合布局足够的商业、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绿地以及交通枢纽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高档住宅、公寓、酒店进驻,尽可能地规避行政机构的肆意侵占,以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气,避免上下班时间段,尤其是夜间成为清冷的“空城”。

2.3亲水性——衔接城市防洪与亲水活动设施

滨水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应认真研究可能对自然水体泄洪能力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建(构)筑物向水体延伸、侵占河道、影响行洪安全。

水面的梯级开发应强化建闸(坝)蓄水后所带来的滨江区域地下水位的抬升有可能造成的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侵没、清淤、沼泽化等问题工程处理措施研究。

与此同时,城防河堤的建设应结合滨水岸线景观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断面形势,并在适度位置设置适度高度和尺度的临水平台,以满足市民亲水需求,尽量避免阻隔市民亲水途径。

2.4通达性——形成相对独立的机非交通体系

城市滨水区域犹如一个巨大的通向滨水区域的断头路,因此,滨水区域的交通组织比较复杂。

所以,要采用整体“分流”的原则,一是将过境交通和滨水区域内部交通分开布置,尽量简化滨水区域内部交通结构;二是将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分开,尽量简化车行交通层次和路网体系,建立完整的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体系,尽量以公交车代替私家车,布设足够的停车场。

2.5连续性——衔接城市已建成区

注重滨水区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与城市已建成区的整体衔接。

在空间上应注重城市功能、用地布局、综合交通组织、景观视线通廊、城市整体天际线构建等各个方面;时间上应考虑与原有城市肌理、内外部空间、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建筑色彩及特色建筑的保留和延续等各个方面。

在空间布局上,用一个整体开敞空间体系和城市原有市区联结起来。

在垂直于岸线方向用城市功能布局、景观视线通廊、道路交通系统、公共绿地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