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541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

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

义。

其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     C.维护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独尊

2.《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

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3.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不包括健在的人),孝的形式是祭祀,以不断强化祖先

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至春秋,孔子倡导的孝的基本形

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父权挣脱宗权    B.宗法观念淡漠     C.礼乐制度瓦解    D.小农经济确立

4.读图,序号和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采取了焚诗书控制思想的措施        

B.②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C.③诞生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D.④创作了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

5.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

《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

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6.韩非子曾对法的特点有个精辟概括:

法固、法显、法一;《十二铜表法》规定“不

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由此可见(  )

A.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国古代法律更多的重视了私人法律权益

C.中华法系曾受益于罗马法系

D.商品经济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7.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

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这反映了(  )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8.宋代理学家程颐说:

“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圣人之道,至卿不传。

”这是

因为荀子(  )

A.反对以礼治国    B.承袭法家主张     C.认为人性本恶    D.重视自然规律

9.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

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

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10.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

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1.汉代有一典型案例: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

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

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12.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

“(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

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

是(  )

A.人定胜天            B.天人感应             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克

13.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

儒学,多“守文之徒”。

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

A.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C.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14.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

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

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

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

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15.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

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

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

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

贤吏”的怪现象。

材料旨在说明(  )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16.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

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这一

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世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17.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

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18.“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

日盛。

”这表明当时(  )

A.异质文化融合,儒家与时俱进            B.修禅之风盛行,官场生态恶化

C.士子表里不一,社会风气沉沦            D.理学陷入困境,亟待推陈出新

19.清初,思想家唐甄说:

“人之情,孰无所欲!

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

是为君子。

”陈确说:

“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费密说:

“欲不可纵,亦不可禁。

”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20.有学者认为:

“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

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

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

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21.《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

作。

《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

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

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

的字样。

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2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

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23.康德认为,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时代始于苏格拉底。

康德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

据在于,苏格拉底(  )

A.批判宗教神学的危害                            

B.注重对人性本身研究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倡导人独立理性思考

24.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

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

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

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这则故事反映了苏

格拉底(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25.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

“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

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

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

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26.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

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

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此观点(  )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27.1598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

约三年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这一历史现象能够说明(  )

A.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