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667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docx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关系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运用中的重要意义,着重探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其优越性,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教学结构整合研究

21世纪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这就对现代人提出了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为了顺应这种需求的充分体现。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认真探究一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或者在思想上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本着为教育技术理念的普及与推广服务的教育教学研究态度,通过多种途径与时俱进着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何尝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怎样开展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运用中的意义

1、庞杂历史体系建构迅速,直观体现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包含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

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内容异彩纷呈,纷繁庞杂,如何广泛有效地将海量史料利用、丰富教学课堂,克服历史学科不可再现性的弱点,直观生动呈现给学生,帮助其更好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所有历史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而信息技术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

把诸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文字记载、音像资料等通过课本不可一一而足且无法亲历的的史料很好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使单纯、机械枯燥的历史课本活起来,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充分展示历史的魅力。

2、历史知识展示全面、完整有序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它们各自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又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单靠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述的方式来讲解,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的淋漓尽致,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历史课件,在各个历史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在历史知识框架中包含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另外,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高考与信息技术挂勾也已在逐步成为现实。

这样,就促成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3、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依整的仅仅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的面貌,又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

再加上高考"3+x"的模式,要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的学生拥有快捷丰富的信息来源:

上网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大量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与历史有关的事实热点、大型考古活动的现场直播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了学生了解历史渊源的兴趣。

这就要求历史教学改变过去"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平面式的课堂教学,而要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的立体化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新的世纪呼唤个别和差异性的教育,呼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显得比较缓慢,跟不上时代的速度,使学生不能更生动活泼地学习历史,也就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这样,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构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

教学结构的改变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深刻变革。

目前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以教师为中心,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逐步发展起来的。

下面就进行对比两种历史教学结构:

  

新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主要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与教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主义的学习理论。

特点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促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3、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它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网上资源并获取大量知识。

4、教学媒体既是辅助历史教学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5、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

6、学习行为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为主。

优势

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①。

为了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并取得实效,我们认为整合要注重以下三大方面。

  1、注重整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过程诸环节整合图

  图表说明:

  

(1)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这样信息技术必须与历史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相互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2)在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中,教师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生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教与学既有不同,又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诸环节达到真正的整合,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3)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嫁接在传统的教学结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

只有师生的角色作用发生根本改变,信息技术才能正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成历史教学相互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2、注重整合的基本模式

  基于上面所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要根据历史教材内容、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整合的教学模式。

如图表:

模式

特点

适合教学内容

演示模式

1、通过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和直观。

2、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重点。

3、学生可利用教师及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利用形象材料进行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逐步领悟,发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探究、发现的能力,达到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适合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为主的教学内容。

交互式学习模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探索性。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学生个体或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要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

适合以军事史、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为主的教学内容。

信息收集整理模式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的方案。

适合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例如:

高一新教材的《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等。

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它把文字、图形、录像、声音、动画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引入教学实践当中。

学生可以利用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学习,可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讲授,也可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相关站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习交流形式多样化,范围更宽广。

班级内学生可以互相协作学习交流,也可与老师、国内外学者进行学习交流。

①适合阅读课和活动课为主的教学内容。

例如高一新教材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等。

②适合基础性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模式,是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这样就可以建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由师生共同完成,主要由研究方向、学习资源、网上交流、课程管理、研究成果和在线帮助等六个栏目组成,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适合历史科的研究性学习。

例如:

高一新教材的《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我所经历史的"改革开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等研究性课题

以上各种整合模式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

  3、注重整合教学质量的评价

  我们认为整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考虑三大方面的因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生课堂行为。

如图:

《学科教学质量(效率)评价的INP三维模型》②

在学科教学质量(效率)评价的INP三维模型的指导下,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建立具体的历史教学质量(效率)的评价体系。

  

(1)智力因素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和创造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采用考试测试、学生作业和学生的作品设计(如学生的课件设计、题目设计等)的检测方法。

如图表: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效率)智力因素检测图表:

  

名称

内容

检测方法

智力因素

记忆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

考试测试学生作业学生作品设计(课件设计、题目设计)

理解

1、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

2、对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3、对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的理解。

4、材料和图表的解读。

应用创造

1、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和图表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4、对于一定历史事实的原因和影响进行阐释。

5、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6、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2)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注意力程度、自信心等,主要通过观察、调查问卷和个案分析的检测方法。

  (3)学生课堂行为包括提问的频率、回答问题积极性、讨论交流、辩论、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等,主要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作品分析和个案分析等检测方法。

  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应重视几个问题

  1、整合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不走老路子

  整合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全方位的现代化。

不能让先进技术走老路服务,比如变"人灌"为"电灌",那就有悖初衷了。

  2、整合的模式,教师要根据课型、学生情况、教师的个性和教学条件的灵活运用,不能机械教条,死搬硬套。

  3、提高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理论素养,主要包括有:

信息意识素质、计算机基础素质、应用软件操作素质、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素质、课件设计和制作素质。

否则,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再度转入"教师中心论"的旋涡。

  4、加强历史教师与电教计算机教师、美术教师等的合作,是提高整合的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条件。

这样就可以成立课件制作小组,促进教学软件的开发,发挥群体的合作功能。

  5、开展地区间、学校间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学习交流,可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要实践,提高整合实践的水平。

  注释:

  ①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1期。

  ②杨蕾、钟志贤: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研究》、《中小学电教》200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连榕编著《现代学习心理辅导》,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次印刷。

  2、吴翠龄余文森邱永渠编著《公共教育学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次印刷。

  3、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1、2合刊。

  4、许化宁:

《试论CAI多媒体性与历史教学特征的对应》,《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1期。

  5、李克东、谢幼如著《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

  6、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汪自云著《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8、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9、《教育部赴加美教育考察报告》,《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第8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

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

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5 主要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

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

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4.“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

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

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6 目标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目标:

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