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华建井地质报告www.docx
《泰华建井地质报告ww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华建井地质报告www.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华建井地质报告www
泰
华
煤
矿
地
质
报
告
第1章概述
二、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1、井田位置及交通
泰华矿井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城西北部约13km处,行政区划属神木县永兴乡管辖。
神(木)~延(安)铁路及S204省道从井田东部通过,距神延铁路神木北站及神木站各约10km,距神木县城约15km。
目前矿区内外部公路已基本形成,矿区外部铁路已形成(图1-1)。
二、井田边界
泰华煤矿(整合区)是在原神木县永兴乡青草沟煤矿和原神木县永兴乡柳沟煤矿采矿证范围的扩大整合组成,为此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以“陕国土资采划字[2008]342号”文为泰华煤矿进行了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矿区范围由14个拐点圈定,地理坐标为:
经度110°31′23.89″~110°35′27.13″、纬度38°58′06.95″~38°59′31.57″,整合区东西宽约5.84km,南北长约2.61km,井田面积约为7.7698km2。
各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泰华煤矿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编号
坐标
拐点编号
坐标
X
Y
X
Y
1
4315185
37462130
2
4315430
37461610
3
4316210
37461220
4
4316210
37458700
5
4317800
37458700
6
4317800
37460998
7
4317000
37461000
8
4317000
37463002
9
4317500
37463002
10
4317500
37464360
11
4317280
37464490
12
4316900
37464550
13
4316800
37463881
14
4315780
37462775
整合区大部分位于新民普查区,东北、西北两块位于榆家梁(扩大)井田内;北与板墩焉村办煤矿(整合区)相邻,南与柳沟村联办煤矿(整合区)相邻。
第二节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形地貌
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梁峁区,在整合区西北角及东端沟谷有侏罗系出露,区内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
最高处位于整合区内的树梁沟靠东北部,最低处位于整合区西部边缘。
整合区总体地形为中部高东西低,海拔标高1302~1090.0m,相对高差212m。
二、河流
整合区水系主要有柳沟流域,青草沟流域。
这些沟谷水系均为季节性河流。
三、气象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温差较大,冷热多变,风沙频繁,干旱少雨,雨季多集中在七~九月份,蒸发强烈。
每年由10月初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
据神木县气象观测资料,主要气象资料如下:
极端最高气温38.9℃,(1996.6)
极端最低气温-29.0℃,(2003.1)
多年平均温度8.6℃,(1961~2003)
多年平均降雨量434mm,(1961~2003)
丰水年最大降雨量819.1mm(1967年),
枯水最小降雨量108.6mm(1965年),
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4mm,是降雨量的4~5倍。
(1961~2003)
年平均相对湿度56%,(1961~2003)
极端最大风速19.0m/s(1970.7)。
冻土最大深度146cm(1968)。
年平均气压910毫巴。
四、地震情况
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
据历史记载仅公元1448年在榆林发生过4.7级地震;1621年5月在府谷孤山一带发生过6.7级地震,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
1477年银川6.5级地震、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1920年海源8.5级和2008年5月汶川8级大地震曾波及到本区,仅受到轻微破坏。
邻省区曾发生过其它一些较大地震,本区仅为有感区。
近百年来从未发生大的地震,虽有几次小震,烈度仅在2.5度,属地震微弱区。
五、经济状况
本区地处塞外,地域广、人烟稀、风沙大、土地贫。
居民以汉族为主,人口密度5~10人/km2,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社会风气良好。
以前主要为农业区,土地贫瘠,农作物有谷子、玉米、大豆、糜子等,经济作物有葵花籽、花生等,畜牧业以羊、牛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属自给自足型经济,副业、牧业也不发达,且无大型工矿企业,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属贫困地区。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神府矿区的开发和交通、信息网的建成及完善,社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小城镇建设步伐日新月异,原有面貌大有改观。
近年来,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大,煤炭开发已成为神木县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产业。
第2章矿井地质
第一节井田地质
一、地层
依据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资料,井田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N2b)、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现分述如下:
1、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延安组是煤矿(整合区)内的含煤地层,上部遭受不同程度剥蚀,井田(整合区)内仅保留延安组第二段、第一段,大部被第四系黄土和新近系红土层掩盖,主要出露于煤矿(整合区)西北、东北、南部边缘的沟谷中。
井田(整合区)内勘探过程中没有穿透延安组;在填图以及钻孔揭露、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结构、含煤性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两个段,自上而下分别为延安组第Ⅱ、Ⅰ段,钻孔揭露延安组厚度62.29m~89.00m,平均75.65m。
该地层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其岩性以各种粒度的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次为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含少量炭质泥岩。
2、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N2b)
煤矿(整合区)未见出露,据钻孔揭露厚度0~42.83m,平均厚32.55m。
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层,局部含三趾马及其它动物骨骼化石。
疏松多孔、含水。
局部地区底部发育有一层厚0.5~2m的砾石层,与下伏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N2b段为红土地层:
电阻率曲线中低异常,25~66Ω.m,因钙质结核常出现齿状或剑状小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中异常,35~66API,形态平缓,密度曲线异常幅值低于基线11.98~2.36g/cm3,形态平缓,自然电位曲线异常趋于基线。
3、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Q2l)
煤矿(整合区)除去其边缘地带的沟谷区外,全区均被其覆盖。
据钻孔资料揭露,厚度12.00m~32.06m,平均厚度25.10m。
岩性以灰黄色、棕黄色亚粘土为主,夹亚砂土,其中夹多层古土壤层,含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分散状钙质结核,砾径一般3~5cm,最大20cm,发育垂直节理,偶含动物骨骼化石及碎片。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Q2l段为黄土层段:
电阻率曲线反映中低阻;自然电位曲线幅值趋于基线;自然伽玛曲线异常低平,40~50API;密度曲线异常幅值相对于下伏红土更低于基线,1.73~2.05g/cm3。
三、地质构造
整合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翼陕北斜坡上,井田基本构造形态呈近水平状,倾角1°左右,区内未见大的断裂及褶曲构造,也无岩浆活动。
第三章煤层与煤质
第一节含煤地层
本区的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其地层岩性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垂向上具有明显的韵律结构,根据沉积旋回、岩煤组合特征及物性特征,将其划分为五段,自下而上依次编为一-五段,每段各含一个煤组,自上而下编为1-5号煤组。
煤层位于旋迴顶部,延安组各段的分界,是在各岩段主要聚煤作用结束之处。
由于遭受后期剥蚀,仅保留延安组第二段和第一段地层。
填图及钻孔揭露查明,仅延安组一段在井田内保存完整,第二段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在井田范围内保留不完整。
1、延安组第二段(J2y2)
本段自5-1煤层顶板至4-2煤层顶板,其上部遭受剥蚀。
据钻孔及填图资料揭露,本段地层厚度21.80~54.04m,平均41.99m。
本段岩性主要以灰白色中~厚层状细、中、粗粒砂岩为主,砂岩中常夹有粉砂岩、泥岩薄层。
粒度上粗下细具块状层理,该段在井田西部及东部边缘受5-1煤层自燃严重烘烤,砂岩受煤层烘烤后坚硬而性脆。
该段在整个煤矿(整合区)内无保留煤组。
该段电阻率曲线中高异常,45~2740Ω.m,形态平直偶有剑状或指状高异常;密度曲线沿基线变化,幅值低平2.51~2.77g/cm3;自然伽玛高异常;45~90API,且上部曲线异常高于下部;自然电位曲线负异常,-40~50mV。
2、延安组第一段(J2y1)
本段自5-1煤层顶板至富县组顶部。
本段地层含5号煤组。
岩性以灰色粉砂岩及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主,夹有泥岩薄层,具波状及块状层理。
该段电阻率曲线中异常,20~560Ω.m,自然电位曲线-30~0mv,曲线形态上大下小。
自然伽玛曲线中高异常,45~89API,形态上低下高。
密度曲线大值小异常,2.45~2.80g/cm3;声波时差曲线呈多齿箱状反映。
5-1煤层位于该段顶部,低密度,低伽玛、高电阻率,曲线形态呈箱状。
延安组组第三、四、五段及直罗组(J2Z)、安定组(J2a)已完全剥蚀。
第二节含煤性
一、煤层赋存的剖面特征
1、煤矿(整合区)范围内延安组含煤两层为5-1及5-1下煤层。
5-1煤层为可采煤层,含煤性较好。
第Ⅱ段无赋存煤层。
2、可采煤层5-1层位稳定,不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
二、煤层赋存的平面特征
煤矿(整合区)内可采煤层5-1厚度为4.48~5.60m,平均5.02m,其厚度变化趋势为北部较厚,向南部逐渐变薄;煤矿西部及南部边缘煤层均已自燃。
第3节煤层对比
延安组含煤岩系为大型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岩性变化急剧,含煤层数众多,又无明显标志层,看似较为纷乱,但只要辨清沉积旋回结构性质和相序指示的旋回结构变化,就能区分出旋回主要聚煤期(主要煤)和众多薄的泥炭沼泽(次要煤层)关系。
故旋回划分对比是煤层对比主要手段,辅以底板标高追索法、煤层自身特征和其它一些标志等方法,就可把煤对比清晰。
一、沉积旋回对比法
延安组含煤岩系旋回结构清晰,地质勘探自下而上划分两个中级旋回。
每一旋回的顶部都有一层主要煤层。
再进一步根据次一级旋回划分各独立煤层和分岔煤层。
二、底板标高追索法
煤矿(整合区)内煤层近似水平,厚度稳定,利用标高追索,对比同一煤层很有利,是煤层对比方法。
简便、直观、可靠。
三、煤层自身特征法
各煤层由于成积环境和聚煤条件不同,致使煤层厚度、结构、煤质等方面各有自身特点。
5-1煤层为特厚煤层,煤层稳定,结构简单,这些是5-1煤层的特点。
四、地球物理特征法
本区煤层具有高电阻率、低密度、负自然电位、低伽玛值、高时差等物性特征,煤层与其顶底板围岩物性差异明显,各种参数曲线在煤层处均有异常幅值反映,曲线陡直、界面清晰,很容易与顶、底板岩层区分。
多种参数曲线解释成果与钻探成果的比较验证,表明测井提供的煤层深度、厚度和结构数据准确、解释可靠。
在综合分析对比所获得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掌握了各煤层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煤岩层对比准确可靠,对本区主要可采煤层(5-1)物性特征描述如下:
电阻率曲线高异常,1110~2740Ω.m,形态箱状;自然伽玛曲线低异常,3API,形态箱状;密度曲线低值高异常,1.28g/cm3,形态箱状;自然电位曲线小负异常,-30~0mV,形态多变。
综上所述,多种对比方法综合对比依据充分,方法可靠,较好地解决了5-1煤层的对比工作,5-1煤层对比结果可靠。
第四节可采煤层
5-1号煤层:
为整合区可采煤层,但在煤矿西部及东部边缘均被火烧,只在煤矿中部煤层正常。
底板标高为1140~1048m,厚度为4.35~5.60m,平均厚度4.72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规律性明显,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属稳定型特厚煤层。
5-1下号煤层:
在整合区内属不可采煤层,在煤矿内据钻孔揭露为不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特征表见表3-1。
表3-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号
煤层厚度
夹矸
层数
岩性
可采及稳定程度
最小~最大
顶板
底板
平均
5-1
4.35~5.60
0
直接顶板主要为粉砂岩,基本顶主要为中粗粒砂岩及细砂岩,次为粉砂岩
底板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
全区可采厚度稳定
4.72
第5节煤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5-1煤层为黑色,条痕褐黑色;暗淡光泽为主,次为弱沥青光泽。
参差状断口为主,其次为棱角状、贝壳状断口。
镜煤中内生裂隙5~10条/5cm。
煤层线理状结构,水平层状构造。
煤的视密度平均值1.31g/cm3,真密度1.40g/cm3,煤的硬度2.47,孔隙率13.6%。
煤岩成分以暗煤、亮煤为主,夹镜煤条带或透镜体,局部地段镜煤厚度可达5cm,丝炭沿层面呈长条带状或透镜体分布,厚约1~3mm,并可见到破碎程度不等的炭化植物叶片和茎干薄片。
宏观煤岩类型:
以半暗煤为主,次为暗淡煤和部分光亮煤。
二、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一)化学性质
1、工业分析
(1)空气干燥基水分(Mad)、最高内在水分(MHC)
5-1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为7.61~7.72%,平均值为7.66%。
5-1煤层最高内在水分(MHC)为8.47%。
(2)灰分(Ad)
5-1煤层灰分平均值为5.85%,根据GB/T15224•1—2004《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标准,属特低灰分煤。
原煤经1.4密度液分选后,浮煤灰分产率大幅度降低,其平均值为3.80%,脱灰率平均为59%。
(3)挥发分(Vdaf)
5-1煤层原煤挥发分为36.81~37.17%,浮煤挥发分为36.67~36.79%,属中高挥发分煤。
(4)固定碳(FCd)、燃料比
固定碳的高低是评价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燃料比是表征煤化程度的指标。
5-1煤层固定碳含量为57.12%,属中等固定碳煤。
燃料比为1.70。
2、元素分析
碳(Cdaf):
碳是煤中主要的可燃元素。
5-1煤层碳含量为80.10~82.15%。
氢(Hdaf):
煤中氢多以碳氢化合物状态存在,在受热时易裂解析出和着火燃烧。
5-1煤层氢含量为4.59~4.62%。
氮(Ndaf):
氮是煤中唯一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主要由成煤植物中蛋白质转化而来。
5-1煤层氮含量为1.03%。
氧(Odaf):
5-1煤层氧含量为12.24~14.27%。
煤中碳、氢数据是煤质的基本指标,作为动力燃料时,是计算煤的发热量主要参数。
3、全硫(St,d)、各种形态硫(Ss,d、Sp,d、So,d)
5-1煤层原煤硫分在0.30~0.34%之间,平均值为0.32%。
根据GB/T15224·2—2004《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硫分》标准。
属特低硫分煤。
原煤硫分经1.4密度液分选后,浮煤硫分为0.24~0.27%。
煤中全硫由硫酸盐硫(Ss,d)、硫化铁硫(Sp,d)和有机硫(So,d)组成,其中以有机硫为主,平均值为0.23%,次为硫化铁硫,平均值为0.07%,硫酸盐硫仅占0.02%)。
本区煤中硫分特低,对锅炉效率、设备影响较小,且对环境污染甚微。
4、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是评价煤燃烧特性的主要参数。
5-1煤层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31.21~31.63MJ/kg,根据GB/T15224·3—2004《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标准,属特高热值煤。
5、煤灰成分与灰熔融性特征
(1)煤灰成分
煤灰成分特点是5-1煤层碳酸盐矿物含量相对较高,硅酸盐矿物含量相对较低。
碱性氧化物Fe2O3+CaO+MgO为36.41%;Fe2O3及CaO分别为12.27%和22.25%;MgO为1.89%。
酸性氧化物SiO2+Al2O3为56.22%;TiO2为0.99%。
碱性氧化物K2O+Na2O为1.36%。
(2)煤灰熔融性
5-1煤层为较低软化温度灰煤。
(3)煤的灰粘度试验
测试表明:
在弱还原气氛状态下,5-1煤层当流动温度(FT)高于1270℃时,灰渣粘度<100Pa.s)。
6、有害元素
(1)磷(Pd):
5-1煤层磷含量在0.012~0.016%之间,平均值为0.014%属低磷分煤。
炼焦、配煤技术质量要求煤中磷分含量小于0.030%。
2、砷(As,ad):
5-1煤层砷含量在1~2PPm之间,平均值均小于2PPm,属一级含砷煤。
符合工业酿造和食品加工业要求煤中砷含量不得超过8PPm的质量要求。
3、氟(Fad):
5-1煤层氟含量在85~94PPm之间,平均值为90PPm,表明煤中氟的含量很低。
氟是化学活性很强的非金属元素。
煤燃烧后,仅有5%的氟化物残留在煤灰中,95%的氟化物多以SiF4、H2F2等形态挥发出来而污染环境。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中规定,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1.0ml/L。
工业废水排放允许最高浓度,氟不得超过10.0ml/L。
4、氯(Cld):
5-1煤层氯含量在0.019~0.023%之间,平均值为0.021%,属特低氯煤。
煤中氯对工业品危害很大,当煤中氯含量大于0.020%时,用它烧制的水泥所制成的水泥制品中的钢筋要受到腐蚀。
(二)工艺性能
1、粘结指数(GR.I)
5-1煤层粘结性指数均为0,表明本区煤属不粘结煤。
2、低温干馏
焦油产率(Tar,d):
5-1煤层干燥基焦油产率为9.7%,属富油煤。
半焦产率(CRad):
煤层空气干燥基半焦产率平均值为73.3%。
3、煤的气化指标
(1)煤的热稳定性(TS)
将500cm3粒度6~13mm的空气干燥煤样在850℃电炉中加热筛出大于6mm煤粒占各级残焦重量百分数(以TS+6表示之),5-1煤层样品热稳定性(TS+6)为69.9%,属高热稳定性煤(表3-11)。
(2)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α)
煤对CO2的反应性是动力煤燃烧、气化的重要特性指标。
在950℃时,5-1煤层对二氧化碳的还原率为61.7%;1100℃时对二氧化碳的还原率为95.2%,属化学反应性好的煤。
4、煤的结渣性(CIin)
煤的结渣性测定图及结渣性曲线形态表明:
5-1煤层为不结渣煤(。
(三)煤的简易可选性和泥化试验
1、简易可选性
根据Z51-4钻孔5-1煤层简易可选性结论:
粒级产率:
各级粒级产率以13~6mm的粒煤最高,占全级的52.61%;6~3mm占全级的21.30%;3~0.5mm占全级的17.83%。
随着粒级的减小,各级占全样的百分率大幅度降低,0.5~0mm粉煤仅占全级的8.261%。
灰分产率:
各粒级灰分产率以6~3mm粉煤最低,为6.07%,其次13~6mm粒煤为6.20%,3~0.5mm粉煤灰分产率为6.47%,0.5~0mm粉煤灰分最高,为8.93%。
试验成果表明:
5-1煤层:
当浮煤灰分为2.18%时,理论分选密度为1.30,相应精煤的理论产率为20.30%。
当浮煤灰分为4.18%时,理论分选密度为1.40,相应的精煤理论产率为88.70%。
当浮煤灰分为4.75%时,理论分选密度大于1.50(含1.50),理论精煤产率大于93%。
2、矸石泥化试验
Z51-4件煤层样品泥化试验表明:
5-1煤层泥化比为0.50%,表明泥化轻度。
(四)煤的工业用途
本区为不粘煤。
煤的水分(Mad)7.61~7.72%,煤层灰分(Ad)平均值5.85%,全硫0.30~0.34%。
发热量(Qgr,d)为31.21~31.63MJ/Kg,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好。
煤中有害元素砷、氯、氟、磷含量特低,是良好的动力用煤,气化用煤,低温干馏用煤,也是液化的原料煤。
煤层的煤灰成分中,铝、硅氧化物含量较低,氧化铁略高且稳定,氧化钙变化较大,因此主要以较低熔灰煤为主。
(五)煤层中主要微量元素评价
1、煤层中微量元素
煤中锗、镓、铀和钒均未达到工业矿床最低品位所要求的20、30、300ppm和1000ppm。
根据《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的有关要求,在独居石矿物种钍含量100~300g/m3,即达一般工业品位,比照此含量要求,本区煤中钍含量是很低的。
2、煤层顶底板中微量元素
根据《陕北侏罗纪煤田杨伙盘井田地质勘探报告》资料,5-1煤层顶、底板岩石中微量元素锗、镓、铀均未达到工业矿床最低品位的要求。
第四章矿井水文地质
第一节地表水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多年平均降雨量434mm,(1961~2003),丰水年最大降雨量819.1mm(1967年),枯水年最小降雨量108.6mm(1965年)。
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4mm,是降雨量的4~5倍(1961~2003)。
整合区水系主要有柳沟流域、青草沟流域。
这些沟谷水系均为季节性河流。
第2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一、整合区含(隔)水层划分
整合区位于柳沟、青草沟一带,地形中间高东西低,支沟发育,基岩在煤矿(整合区)内只有较小面积分布,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掩盖。
依据整合区的地层地质特征,并根据勘探的目的层位,将整合区的含(隔)水层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弱透水层(Q2l)
整合区内大部分地表被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所覆盖,主要分布于梁峁顶部及沟谷边坡地段,厚度12.00m~32.06m,平均厚度25.09m。
岩性为棕黄色、灰黄色砂质黄土,结构中—稍密,发育垂直节理。
据邻区生产矿井资料,该层含水微弱或不含水,透水性差,为弱透水层。
2、上新统红土隔水层和孔隙透水层(N2)
整合区内无出露,一般厚度32.00m左右,岩性为浅棕黄色、桔红色粉砂质粘土、亚粘土,呈块状,无层理,较致密,是相对较好的隔水层。
该层底部有零星分布的孔隙透水砂砾层,厚度2-3m,由灰棕色未胶结及半胶结状的石英岩、花岗岩、片麻岩等砾石组成,虽然透水性好,但由于分布不连续,而不含水。
3、中侏罗统延安组裂隙承压水(J2y)
为煤矿(整合区)的含煤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砂岩,砂岩与粉砂岩及煤层构成了互层状复合含水岩组,砂岩厚度不稳定,岩性变化大,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富水性微弱。
4、烧变岩孔洞裂隙潜水
主要分布在煤矿(整合区)西部及南边界附近,因5-1煤层自燃、顶板塌落及后期风化作用,形成裂隙、孔洞发育的烧变岩带,具备了良好的储水空间,属中等富水区。
据邻区生产矿井资料,含水层厚11~30m,分布稳定,影响厚度30~50m。
由于该段岩层破碎,透水性好,又地处沙漠边缘,其补给来源充分,故富水性中等~强。
泉流量一般在7.53-50.75L/S,最大可见258.75L/s。
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HCO3—Ca•Mg型水,矿化度164-230mg/L。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煤矿(整合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降水量变化较大,据神木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平均降水量为434mm,年平均蒸发量为1712.4mm,是降水量的4倍,但降水相对集中,7-9月份占全年的60-70左右,地表沙层透水性好,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但整合区内沙层分布范围很小,加之地形较为破碎,故大气降水以地表径流为主。
承压水除在露头接受降水补给外,还接受潜水的渗透补给。
而沟谷两侧基岩出露,局部可接受地表水的侧向补给,承压水多是沿发育微弱的裂隙,顺层或斜交岩层倾向运动,在整合区内其径流方向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流动,并于地势低洼处或沟谷处以泉的形式排泄。
三、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整合区内构造简单,无断层存在,基岩裸露于地表,基岩裂隙不发育,煤系地层各主要可采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