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95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docx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1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伴随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而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

这一群体的利益己经在社会和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重较大,他们本身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社会群体。

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接受教育,人身安全和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令许多人担忧,他们的发展和命运必将会对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归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总结了在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些教育和心理问题以及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分析这些教育、心理和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力争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ABSTRACT

China'sRuralChildren,"threerural"issueofderivatives,isaccompaniedbytheoutwardflowofrurallaborforcearisingfromalargesocialgroup.Theinterestofthisgroupinsocietyandacademiahascausedwidespreadconcern.Childrenleftbehindinruralareasalargerproportionofchildrenwhoitselfisalarge-scalesocialgroups.Aconsiderablepartofthemineducation,personalsafetyandtheirownpsychologicaldevelopmentofsomeoftheproblemsexposedintheprocessandtheresultingsocialproblemsthatmanypeopleworriedabouttheirdevelopmentandfateofthefuturewillbringtoChina'sdevelopmentimpactimmeasurable.Thisarticlesummarizesthestatusofruralchildrenleftbehind,summedupthechildrenleftthereinsomeformofeducationandpsychologicalproblemsandsomesocialproblems,analyzetheeducational,psychologicalandsocialproblemsoftherootcausesofproblemstosolvesomeoftheruralchildrenleftbehindmeasuresandmethods,andstrivetoarouseattentiontotherelevantdepartments,inordertobuild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

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Keywords:

UnattendedChildrenProblemReasonStrategy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背景···························································1

1.1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1

1.2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背景····························································1

2当代社会“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2.1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2

2.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5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7

3.1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7

3.2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8

3.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8

4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意义···············································8

4.1加强立法,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体系········································8

4.2加大政府力度,优化农村社会环境·················································9

4.3强化社会责任,完善权利社会保护体系·········································10

4.4强化家庭责任,完善权利家庭保护体系·········································11

4.5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2

结论······················································································12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以青壮年为主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流动,这对整个农村和城镇的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多万,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这会对其成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等层面科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探明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寻求有关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应采取的措施,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决策参考。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背景

1.1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本文给“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作如下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还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

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儿童都是研究的对象:

(l)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的青少年;

(2)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其他亲属监护或者委托人抚养的青少年;(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独自生活、暂时没有监护人在身边的青少年。

1.2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

这一转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人数由1978年的2827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人。

二是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以来这类人数累计在600万到1亿之间。

此外,中国加人WTO之后,农村的隐性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进一步上升,这也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往往都伴随大量的人口转移。

二战后,日本、韩国等在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一方面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扩大消费的需求。

在中国,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人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

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再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使这种压力落到流动者身上,这就造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当代社会“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

2.1.1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可归纳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居住环境和监护情况三个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大多数以种植和打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据统计,33.06%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经济来源全部靠父母外出打工,61.29%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和打工,靠养殖和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比例最小,仅为0.81%(见图1)。

 

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中种地并照顾孩子的家庭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祖辈种地并照顾孩子的家庭居多。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父母寄钱回家的比例很小,大多数父母是探家时把钱带回家,还有一部分父母不给家里寄钱,留守儿童靠祖辈种地来抚养。

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很差,这必将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居住在旧砖房或土坯房里,甚至有的住在窑洞里,根本没有单独的儿童房。

他们的房子大多阴暗、潮湿,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和学习环境。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不同情况,可将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分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代监护和自我监护五种类型。

这次抽样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只包括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和亲戚监护三种类型。

隔代监护,是指由于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单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单亲监护,是指由于父母单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由另一方抚养的监护方式。

亲戚监护,是指由于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单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由亲戚(父母的兄弟姐妹)抚养的监护方式。

在80户留守儿童家庭中,44户是隔代监护情况,占总户数的55%;30户是单亲监护,占37.5%;6户是亲戚监护,占7.5%(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这次入户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有一半多属于隔代监护类型。

这种监护类型分为两种情况:

父母双方均外出的29户,占65.9%;父

 

母单方外出的15户,占34.1%。

其中单亲家庭且父或母外出的7户,占15.9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有大病的2户,占4.55%;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离家出走的6户,占13.64%(见表1)。

 

调查资料显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和亲戚监护这三种监护情况存在一个共性,就是监护者大都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辅导孩子学习。

这些监护者要么年纪太大,身体虚弱;要么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要么整天忙于家务和劳作,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么对待孩子过于溺爱和放纵。

总的来说,留守儿童的监护环境很差,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2.1.2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在124个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中,共有79份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有效问卷。

其中有29.1%的留守儿童在班里的成绩优秀,20.3%的留守儿童在班里的成绩处于中上等,而有50.6%的留守儿童在班里的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占了大多数。

这与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很大关系。

通过这次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年龄小,学习主动性差,另一方面放学回家后得不到监护人的有效监督,因此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成绩一般。

2.1.3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状况

社会上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放任自流,不仅社会监护机制不健全而且没有相应的帮教措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国家经济迅猛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

比如现在社会上盛行的错误思想,像“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等,这些不良思想会腐蚀留守儿童的思想,影响他们的成长。

另外,由于社会监管不到位,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难于抵挡的诱惑。

他们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孩子很快迷上了打电子游戏、上网。

一些网吧为了得到利益,不顾国家的明令禁止,仍然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而且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对充斥着色情、暴力、血腥网络游戏迷恋成瘾,这样将严重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外部条件的相对安全,特别是需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据调查显示,有28.5%的留守儿童遇到过其他不安全状况,甚至有26.5%的留守儿童有过轻生念头,暴露出留守儿童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一方面经常在为外出父母健康和安全担忧,另一方面总感觉自己“没人管”。

2.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2.1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育问题

一、家庭方面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最先从家庭获得生活知识和道德规范。

留守儿童与农民工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家庭亲情的缺失。

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

而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照顾,使得儿童没有机会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感受,父母亲也没有机会传达对子女的爱,只是出于补偿心理给予孩子较多的物质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里就缺乏情感交流和亲子间的互动,留守儿童出现了情况不一的“亲情饥渴”,心理和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二、政府方面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的出现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

流动儿童身处城市,由于父母无力照顾出现被拐卖、意外事件等逐渐受到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也才引起政府的重视,而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很难进入媒体的视野,所以也得不到舆论的支持,难以成为政府的议题。

从目前看,政府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

学校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没有留下联系方式而无法在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所以平时也无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其父母进行交流。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自身在文化上的局限性,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忽视,不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而且,祖父母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孩子很伤心,不能过多指责,只要吃好、睡好、身体健康就好,其他的可以忽略。

再加上,现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况且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2.2.2留守儿童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

在长期的留守生活中,有些儿童逐渐有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主要是:

自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心里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再加上与父母缺少沟通,遇到问题时不会正确处理。

这些留守儿童强烈渴望父母的亲情,但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亲情被压抑的状态,往往会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

虚荣,家长由于外出打工,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他们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然而正是这种被不断满足的物质需要,慢慢培养了孩子的虚荣心。

在学校里与同学比吃比穿,但是不比学习。

留守儿童看不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内心。

嫉妒,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爱,留守儿童也一样。

他们看到自己的同学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可以在父母那里得到关爱,可以撒娇,而自己的情感却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孩子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出生,抱怨父母的外出,抱怨自己被留在家里,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

他们幼小的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而感到更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疑神疑鬼,多疑敏感。

留守儿童总觉得周围的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以致于同周围同学的关系紧张。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使他们大动干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

留守儿童喜欢与他人对着干,即使是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

他们缺乏安全感,怀疑周围的一切,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等。

2.2.3留守儿童反映的社会问题严重

据调查资料显示,针对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困境,社会给予了一定的社会救助,但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社会救助力度不够和社会支持形式单一。

一、社会救助力度不够

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越来越多,媒体也曾多次报道针对留守儿童的救助行动。

然而本次调查资料显示,68.75%的家庭急需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得到救助的家庭仅占15%。

在得到救助的家庭中,接受长期救助的家庭占16.67%,接受阶段性救助的家庭占8.33%,其余大部分为仅得到过一次性救助的家庭。

对于我省相对薄弱的儿童社会救助体系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得到社会救助的留守儿童家庭比例太小,这就说明社会救助的覆盖面窄;第二,在得到救助的留守儿童家庭中,接受一次性救助的多,接受长期救助的少,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第三,农村缺乏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农村寄宿制初中也寥寥无几,即便有也是寄宿条件很差,设施不全。

二、社会支持形式单一

社会支持形式包括物质帮助、行为支持、情感支持、建议指导和社会互动等。

而这次调查资料却显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形式主要是物质帮助,缺乏精神支持。

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被问及希望得到何种救助时,大多数家庭表示希望得到长期的物质乃至金钱帮助。

而实际上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中大多数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更缺乏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

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物质帮助也只能解决他们眼前的问题。

如果社会能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机会,例如手工编织,让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掌握一种赚钱的手段,又能同时教育子女,这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摆脱贫困,而且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由此可见,河北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形式和内容有待丰富。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3.1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由于婴儿期没有跟父母接触,尤其是母亲的接触,没有很好的完成亲密感的形成,从而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将会对周围缺乏安全感。

在儿童道德发展方面,由于爷爷奶奶在对待孙子的时候,很多道德要求和规范要求可能就没有父母亲那么具体和严格。

儿童在很多时候都是处于模仿学习,很少能够接受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一些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因而造成许多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而且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少。

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由于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进城虽然没有改变他们的农民身份,但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因此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认为打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道路。

辛辛苦苦地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

“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

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

尽管经历了几次普九建设,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难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的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难题。

特别是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农村中优秀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

3.2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认为,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上会产生不满,并会无缘无故把内心的愤怒迁移到他人身上,从而逐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家庭和相应的社会保障是儿童身心正常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青少年心理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叶一舵指出,孩子是人一生中具有可塑性的最好阶段,在这段时间如果对孩子的监护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他们失去了家庭的监控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反社会人格,其心理表现诸如惊恐不安、猜疑多虑、撒谎欺骗、冷酷粗暴、恃恨斗勇、亡命称霸等。

由于监护质量不高或者说缺少监护以及与父母沟通很少而造成留守儿童的畸形成长,久而久之使他们逐渐存在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

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同时与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如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对他们中的许多人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甚至会使一些儿童最终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3.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政策,在教育上也是如此。

城市的教育投入完全是由国家来承担的,而农村教育则由农民来负担。

一所城市中学可能会投入上亿元,而农村地区大多数县的年财政收入也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