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894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docx

电大政治经济学小抄汇总

名词解释

1.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

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3.市场机制:

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

4.经济体制:

是指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联系起来的经济组织、经济机构、经济管理和调节方式等构成的体系。

5.产业结构:

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6.按劳分配:

是指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7.进口替代:

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8.国际收支: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经济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9.资本积累:

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10.资本集中:

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11.垄断:

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形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12.外汇:

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对外支付手段。

13.产业结构:

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14.国民收入:

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15.国民生产总值:

是一个国家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总和。

16.出口导向:

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17.流动资本:

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8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9.贸易顺差:

又叫出超,它是指输出商品大于输入商品

20.贸易逆差:

又叫入超,它是指输入商品大于输出商品。

21.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22.股份有限公司:

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23.国民收入:

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24.生产关系:

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5.股份制企业:

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

26.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

27.汇率:

是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比价

28.企业经济行为:

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

29.经济效益:

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30.经济增长:

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31.社会总供给:

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32.宏观经济调控:

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33.生产: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生产指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34.使用价值:

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6.通货紧缩:

是指纸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叫通货紧缩

37.社会分工:

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社分分工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38.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9.资源配置:

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的分配。

40.跨国公司:

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机构和子公司,从事世界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

41.经济规律:

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2.资本输出:

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43.经济化全球化:

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44.股份合作制:

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45.企业法人:

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得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46.价格体系:

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47.经济增长:

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增加

48.可持续发展:

即满是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49.个人收入:

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50.货币:

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51.通货膨胀:

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52.资本: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3.可变资本:

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4.相对剩余价值:

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55.平均利润率:

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6.超额利润: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57.资本循环:

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运动

58.垄断价格:

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

59.资本主义地租:

是农业资本家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纳给大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60.市场:

指集市,商店,交易所等一切商品交易场所和一切发生商品买卖场合

61.经融寡头:

是极少数即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62.国际市场价值:

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

63.倾销:

是指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外国出口商品

64.市场体系:

指由于互相联系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65.市场配置:

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

66.合作社:

是劳动者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

67.私营企业: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68.资本原始累积:

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69.浮动汇率制:

指各国政府听任外汇汇率随市场供求情况波动的制度

70.国际贸易:

又称世界贸易,它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国际间商品流通

71.金融资本:

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72.产权:

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并加以保护的一定社会主体

73.股票:

是一种拥有一定数额股份资本

74.利息:

是产业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75.垄断利润:

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得..

76.不变资本:

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77.个别分工:

指企业内部的分工…

78.生产社会化:

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

78.劳动生产率:

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效率

79.货币流通规律:

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的规律

80.价值:

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人类劳动

81.商品:

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82.生产方式:

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83.产力:

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84.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85.工业化:

国名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

86.知识经济:

指以知识的生产,流通,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87.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88.消费结构:

指人们对各类消费品和服务在全部消费中所占比例

89.按劳分配:

指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90.社会总需求:

指社会的有效要求,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简答题:

(形成册)

1.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

  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如果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就会收到它的惩罚,遭受损失或挫折。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因势利导,造福人类。

由于各时期,各部门经济条件有差别,经济规律的利用和范围,形式会有所不同,所以,利用经济规律所采取的形式也不同。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3.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的因素是什么?

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1)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是社会的需求结构和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社会的需求结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

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

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如何实现的?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

I(c+△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

Ⅱ(v+△v+x/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v+△v+x/m)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v+x/m)=Ⅱ(c+△c)

两个引申条件是:

I(c+v+m)=I(c+△c)+Ⅱ(c+△c)

Ⅱ(c+v+m)=I(v+△v+x/m)+Ⅱ(v+△v+x/m)

(5)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5.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主体有哪些?

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主体有:

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

(2)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①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体系下资本家从事生产、贸易、金融、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最基本的经济组织。

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②资本家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和利益主体。

他们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③雇佣劳动者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劳动者。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个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的创造者。

④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和雇佣劳动工人之间的阶级,在激烈的竞争中,中间阶级社会会不断地发生分化。

他们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⑤资产阶级政府,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整社会经济活动的,并且这种干预越来越经常化,资产阶级政府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是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3)各个主体的经济活动,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

6.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有什么特征?

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是在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加上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干预经济。

这种模式的特征是:

第一,它保留了垄断竞争模式的全部特征。

第二,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是总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

第三,出现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以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调节经济运行为目的的国有经济成分。

第四,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干预以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限。

7.什么是国际市场价值?

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答:

(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

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回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

8.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答:

非公有制经济有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

此外还有在上述各种所有制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经济,如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是因为:

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

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资本、技术、经营才能等实力的大小,在十分广泛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投资,举办和经营规模不等、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

就目前实力而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主要是举办和经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某些科技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自始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从事经营活动,受市场调节,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因而是颇具活力的。

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者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9.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是什么?

(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他们担当企业高层管理职务。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不仅获得了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承担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承担了风险。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法人权利和责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企业经济行为是否合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存亡兴衰。

因此,只有合格的企业家才能担当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

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使企业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合格的企业家。

(2)企业家是在市场竞争中造就的。

因此,一是要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家市场形成竞争能力的经营者选拔机制和淘汰机制,监督机制;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宏观调控措施,加紧培育能保障公平竞争竞争能力的市场体系。

这样使企业经营者有权有责,既有激励又有约束,让其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施展才能,脱颖而出。

二是要提高警惕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建立企业家参政议政的制度。

三是要建立培训企业家的教育制度,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增强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四是要制订保护企业家的法律和措施,保障企业家的责、权、利和安全。

五是要使企业家的收入与其职权、责任对称,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承认企业家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10.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是什么?

要做到产业结构合理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是:

①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②各个产业部门互相协调。

③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④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

⑤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

⑥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即能够达到投入小、产出大的要求。

(3)产业合理布局应正确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正确认识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表现为产业的部门结构合理化,而且还表现为产业的地区结构合理化。

产业在各地区配置是否加强,对地区和全国经济能否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是否良好,及至全国人民的团结能否加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②正确解决产业合理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根据地区的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支柱产业;第二,要使产业接近原料和能源基地、销售市场、交通枢纽。

第三,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

第四,要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11.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答: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按劳分配是同公有制相联系的。

但社会主义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因此必然会有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2)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又一原因。

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各种收益。

如:

在按资分配原则中的利息、股息、利润,承包经营承包中的风险收入等。

12.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如何实现?

答: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目标的实现的途径

①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

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

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

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

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

③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

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

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④采取适当措施调节国际收支,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其措施主要有:

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1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产权清晰、权职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5分)

一是企业法人制度,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二是有限责任制度,它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企业只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其二是当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的责任。

三是科学的组织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可以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14.为什么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答自测练习261页判断正误第二小题

15.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有何特点?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4)经济规律的特点:

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16.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各有什么影响?

答自测练习1533

17.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自测练习2145

(1)

(2)

18.简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主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自测23710

19.简要说明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自测739

如果流通中货币过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采取不同形式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0.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