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375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85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185套

龙海市浮宫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6分)

(1)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4)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2分)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汤之问棘也是已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乃瞻衡宇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

3.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腹犹果然

C.既窈窕以寻壑D.岂敢盘桓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襟三江而带五湖B.屈贾谊于长沙

C.臣具以表闻D.眄庭柯以怡颜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园日涉以成趣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而后乃今将图南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6.下列句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的是()(2分)

A.复驾言兮焉求B.大王来何操

C.田园将芜胡不归D.莫之夭阏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9-12题。

(15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

”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

官仓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欲携贰其徒  贰:

离间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

残害  

C.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

轻易

D.甫冠,名闻四方  甫:

刚刚

8.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

①自是外户不闭②巩先期区处猝集③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④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⑤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⑥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

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觉得非常不平。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

但王安石得志后,曾巩疏远了他。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2分)

(2)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6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3分)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2、以下关于《三国演义》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八路诸侯齐出。

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败阵不敌。

吕布拍马追赶公孙瓒,张飞手挺丈八蛇矛来战吕布,连斗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关羽见了,持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仍战不倒吕布。

刘备手持双股剑上阵助战,吕布败走。

B、刘备引兵来救徐州,陶谦感刘备之德欲将徐州让于刘备,刘备坚辞。

曹操退兵后,陶谦又让徐州,刘备亦不受,只答应屯兵小沛,而后陶谦病重,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后徐州军队与百姓力拥刘备,刘备乃领徐州牧。

C、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辛欲和刘备会合。

走到古城时,占了城的张飞认为关羽投降了曹操,不让进城,要关羽在三通鼓后斩了蔡阳以释疑。

关羽在一通鼓未尽之时便斩了蔡阳。

张飞又听得二位夫人具言其事,方得大哭参拜云长。

D、在周瑜面前,东吴的文官武将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但周瑜不做明确表态。

孔明见到周瑜后,巧妙地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在解其意时,误说曹操是为二乔而来,周瑜听罢大怒,但对于诸葛亮的联合抗曹之策,仍是不肯吐露自己主战真言。

E、建安十三年冬,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抵江北,曹操听从了徐庶的连环计,以为胜券在握,因此在明月皎洁之夜,在江上置酒设乐欢宴,横槊赋诗《短歌行》,扬州刺史刘馥听后却说此歌不吉,曹操大怒,认为刘馥败兴,痛打刘馥。

13、简答题,请用100字左右作答。

(5分)

请简述“夏侯惇拔矢啖睛”这一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

14.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那货物存放在市场上,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并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C、孟子认为,要让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并愿意在自己国家的田野里耕种,就要他们助耕公田,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

D、如果尊重士,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即使邻国想要率领百姓来攻打他,也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成功的。

(2)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

(3分)

五、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9分,每题3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5、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16、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3)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

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