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绘画透视学概述10.docx
《第一讲 绘画透视学概述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绘画透视学概述1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绘画透视学概述10
第一章绘画透视学概述
[教学目标]:
了解东西方透视发展;掌握透视作图的常用术语,并了解透视图的分类。
[教学重点]:
掌握东西方透视特点;熟记透视作图的常用术语。
[教学难点]:
透视基本原理构成;视向与透视图分类。
第一节西方透视发展简述
一、什么是绘画透视学
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绘画空间观念,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是西方人的表现方法更接近视觉科学,而东方人的空间观念更接近艺术科学。
凡是好的东西,人类都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里我们所谈的“透视”它是一种绘画术语。
是根据物理学、光学、数学原理,特别是投影几何的原理运用到绘画中来的专业技法理论。
研究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画法,以及如何应用在绘画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就叫做绘画透视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景物时,由于我们站立的高低,注视的方向,距离的远近等等因素;景物的形象常常与原来的实际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
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
如下图,同样高的房屋变得愈远愈低,同样宽的道路变得愈远愈窄,正方形成了梯形或菱形,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二、怎样理解透视学在绘画中的应用
透视有三种:
1.色彩透视;2.消逝透视;3.线透视。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
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
三、透视学发展简史
透视学是欧洲人贡献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它有数学家的精益求精,画家的苦思冥想,建筑师的呕心沥血,雕塑家的添砖加瓦。
从数学的角度看,它是几何学的一个独特分支;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是一门艺术科学;从医学角度看,它是人眼视觉真实空间维数的重建。
它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孕育和多少代先驱的共同努力,才终于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绘画透视图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进行的,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反映出三维的空间,早在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壁画(图1-1)上就可以看出。
在原始绘画时期,人们的这种要求是通过富有特征的头腿轮廓重叠、近大远小、以及色彩的浓淡层次变化等方面的技法,塑造出了三维的立体空间。
这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在尝试根据视知觉经验表现自己的审美要求。
图1-1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壁画图1-2意大利庞贝城芬尼阿斯赛尼斯妥别墅卧室壁画
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在古希腊,“戏剧”被作为许多城邦的宗教礼仪重要节目之一,极度繁荣。
(为将舞台与后面的什物、景物分开,特在舞台后面吊装了幕布,这样也分出了前台与后台。
但大块的幕布似乎与剧情无关,于是剧组人员需要在幕布上画些有关的环境,以增强气氛,吸引观众,自然他们想到画家,画家们深入观察,发现图像的大小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即存在着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
于是利用这一规律作画,加上一些浓淡虚实的变化,使观众产生前后凹凸的感觉,得到了一种虚幻的三度空间。
)
目前公认的第一幅透视画就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画家阿戈塔尔库斯根据这一规律,为爱梭路斯的悲剧绘制的布景画。
这一透视创作鼓舞了哲学家阿纳克沙哥罗斯,他对此作了数学的论述:
“在图中,线条应该依照自然的比例,使其相当于从眼睛、即固定视点引向物体上各点的光线穿过中间的假想平面所描绘的图像”。
这是对透视画的本质所做的第一个精辟的论述。
欧几里德几何学体系的形成,为透视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数学依据。
公元前3至1世纪、日益强盛的罗马帝国统治了希腊,文化古国的文化和艺术家滋养了罗马文化。
他们掠夺了大量的希腊艺术品,还带来了成批的希腊艺术家,加上其繁荣的经济作后盾,这都为罗马帝国的艺术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八世纪以来,对意大利古城庞贝城的考古发掘,使人们看到了公元前五十年的罗马绘画,这还得感谢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火山灰将整座城市掩埋。
城中住宅内大量的墙面壁画得以保存,从芬尼阿斯赛尼斯妥别墅卧室的墙面壁画(图1-2)中可以看出,古罗马人对空间场景的描绘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对三度空间的认识,了解了一些透视的道理,但仍然末形成系统的作图法。
公元前27年,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了他的《建筑十书》,其中记录了一些透视原理,对后来透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中世纪早期,幻觉主义的成就被抛弃了,由于基督教艺术功能之需要,对绘画程式的要求则被提到很高的地位。
画面富于装饰性、神秘感,不求真实形象,更多地依赖于古典艺术的程序。
使艺术走向程式化与象征性,例下图1-3,到中世纪末期,艺术家们也采取焦点透视和缩短法的知识构筑一些三维空间,对前景到背景掌握较好,但对中景物体安排以及深度尺寸一直把握不住,严格地说,中世纪对推动科学透视形成的贡献并不大。
起源与继承
1.线透视发端于--希腊(14—16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元代至清朝)
2.线透视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反对封建,提倡科学文化方面起过作用孕育了近代西欧资产阶级文化,随着建筑学的发达,舞台戏剧的盛行,透视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
)
3.14世纪,中世纪艺术家以希腊关于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的知识为基础。
开始用从前景到背景前后一致的深远法努力构成写实注意的绘画空间。
4.乔托·迪·邦多纳(1267年-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1305年的壁画,
右图《逃亡埃及》中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激发和透视方法,构图层次分明。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
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父亲是贫苦的农民。
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
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
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
他一边牧羊,一边用石头或小木棍在地上画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
)
5.马萨乔直接继承乔托的传统,以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解剖学、透视学知识运用于绘画。
他以“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为艺术表现准则。
6.乌切洛--继马萨乔之后的佛罗伦萨艺术大师,《圣罗马诺之战》是他运用科学的透视法和解剖学所作的尝试。
7.达芬奇--把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了绘画中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的规律,对后世欧洲绘画的发展很大。
它的名作《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雅典学派》
因此,在美术中透视的出现的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之后就传承下来了。
第二节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
一、中国传统透视观念的特征
中国画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
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
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
如:
《清明上河图》
(2)高视点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
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浸淫着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成为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与万物”(《庄子·天下》),这种“无为”的至高境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空间观念,往往在描绘万物中体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追求,进入“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的审美境界。
中国人认为,人与物象(自然)之间不是分离与对立的,而是消解与融合的,不能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这种强调“主观体悟”和追求“物我两忘”境界的取向,使得中国画家对云山烟景、无极太空、浑茫大气进行登高远眺,俯仰观察,摆脱了自然物象表面的局限,努力深入到自然的本体之中,表现生命的真谛。
由此,确立了中国特有的透视法则:
主张采用数层视点而不是单一的视点,构成绘画中虚灵的空间透视模式,表现宇宙的生气和节奏,万物的精神与意蕴,而不仅仅是自然的真实存在。
二、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荀况在《荀子·解蔽》中就表述了:
“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千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
”这一反应“近大远小”关系的概念是史上最早的记载。
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也记载了“针孔”成像的原理。
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宋宗炳在他的著作《画山水序》中说:
“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追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内。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
晋朝的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提到:
“山有面则背方有影下有迥,物影皆倒。
”这是对阴影和水中倒影透视规律的认识。
顾恺之洛神赋图
11世纪,北宋的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阐述: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海。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三远法”是中国绘画透视理论的表述,据此方法,人的视点不是固定于一点之上摄取确定的景物,而是随着心理的需要游动着,忽略、舍弃那些细枝末节的物象,将原先固定于一点所无法收取于眼底,但又在主体感觉经验中存在着和相互联系着的景象摄取下来,经营为一幅由综合印象形成的和谐、完整的艺术品。
北宋的沈括也有关于绘画透视的一番妙言:
“画家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为自下望上,如入平地望屋檐间,见其棱角,此论非也。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重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
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
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
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景;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景。
似此如何成高?
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
沈括“以大观小”(鸟瞰)和“如人观假山”(游动观)的透视理论是一种整体把握的宏观透视,要求观者以俯仰自若的心灵使眼睛流盼不拘地看待客观物象,将真山视为假山,将全景统摄于胸。
这种散点透视方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14世纪元代的黄公望,15世纪明代的沈周、唐志契,17世纪清代的重光等中国画家都著书论及透视方面的问题。
但总体看来,把透视作为一门学科,他们都未能详细的阐述,且缺乏严谨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归纳,只是形成了一些绘画模式和法则。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黄公望沈周
第三节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
在学习透视原理和图法之前,应对透视作图框架及常用术语有一基本了解。
一、基本术语:
现结合右图介绍一些透视的常用术语。
1、景物--描绘的对象。
2、画面——(PP):
透视学中为了把一切立体的形象都容纳在一个平面上,在人眼注视方向假设有一块大无边际的透视板,这个假想的透明平面叫做画面。
(pictureplane)
3、基面——(GP):
放置物体(观察对象)的水平面。
基面是透视学中假设的作为基准的水平面。
在透视学中基面永远处于水平状态。
(GroundPlane)
4、基线——(GL):
画面与基面的交线叫基线。
(GroundLine)
5、视点——(s):
画者观察物象时眼睛所在是位置叫视点。
(Eyepoint)
6、站点——(S):
从视点作铅垂线与基面的交点。
(Standingpoint)
7、心点——(0):
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8、视高(h)——视点到基面的垂直距离叫视高。
也就是视点至站点的距离。
(visualhigh)
9、视线——从物体上反射到肉眼里的光线叫做视线。
(Lineoesight)
10、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Lineoevisualcenter)
11、视平线——(HL):
过视点所作的水平面与画面P的交线。
视平线与基线平行。
(Horizoutalline)
12、视锥——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视角——两条边缘视线间的夹角。
(VisualAngle)
14、正常视域——人的总视域虽然很大,一般视角为60度范围内,但清晰且透明图形正常的视域,仅在视角为60度范围内,称为正常视域。
15、距点——(D):
距点在视平线上主点左右两边,两者离主点的距离与画面者至心点的距离相等,凡与画面成45度角的直线,一定消失于距点。
(DistancePoint)
16、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和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
17、基透视——空间物体在基面上的正投影的透视。
18、画面线——(PL)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
(PictureLine)
19、视距——(L)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二、余点:
天点、地点、灭点(消失点)、灭线、距点
1、余点——(V):
在视平线上心点两旁与画面形成任意角度(除45度及90度)的水平线段的消失点,它也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
(ComplementPoint)
2、天点——(T):
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方的直立灭点上。
(房子房盖的前面)(Top—Vanishiug)
3、地点——(U):
是近高远低向下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下方的直立灭线上。
(房子房盖的后面)(Bottom—Vanishiug)
4、灭点——(消失点F):
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即变线(线段之间相互平行),逐渐向远方伸展,愈远愈小愈靠近,最后消失在一个点(包括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
5、灭线——又称消失线,画面中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称灭线。
(图中虚线部分)
7、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8、测点——(M):
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
又称量点,就是求透视深度。
(MeasuringPoint)
9、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
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
10、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
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11、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
标识为N(PLAN)
12、迹点——平面图引向基面的交点。
标识为TP(TRACKPOINT)
13、影灭点——正面自然光照射,阴影向后的消失点。
标识为VS(VANISHINGOFSHADOW)
14、光灭点——影灭点向下垂直于触影面的点。
标识为VL(VANISHINGOFLIGHT)
15、顶点——物体的顶端。
标识为BP(BASEPOINT)
16、影迹点——确定阴影长度的点。
标识为SP(SHADOWPOINT)
三、透视基本原理
1、透视的空间关系和透视图
在一定的距离内,固定视点和视向,以物体为目标,向一个投影面进行投影。
这就是由视点、画面和景物三要素构成的透视图。
如图。
2、直线透视和灭点的形成;直线分原线和变线两类。
原线:
指在透视画面上保持原来形状的线段,但具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
变线:
指在透视画面上改变原来形状的线段,并且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
(1)原线种类(三种):
水平原线:
平行于透视画面,也平行于水平面。
(其透视没有消失点,形状保持。
);
垂直原线:
平行于透视画面,垂直于水平面。
(其透视没有消失点,形状保持。
);
倾斜原线:
平行于透视画面,不垂直也不平行于水平面。
(其透视没有消失点,形状保持。
)。
(2)变线种类(四种):
直角变线,成角透视,下倾变线,上倾变线。
四、视向与透视图分类
1、视向种类:
视向是指作画构图时所规定的观察方向。
从透视原理来讲,一幅画只能有一个视向。
作透视图和作画之间都必须首先固定视点的位置和确定注视的方向,因为这是作图或作透视图的先决条件。
视向总的可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
在仰视中又分正仰视哦和斜仰视。
仰视中又分正仰视和斜仰视。
各种视向中画面、视心线、主视线、心点和主点的相互关系如表
2、视向与透视图分类:
透视图的形成总离不开物体、画面和视点这三个基本要素。
视点的高低远近、注视的方向,以及物体与画面的关系,都是互为条件的。
视向不同看到的透视图形也不同;视向与透视图分类的关系如表。
思考与练习:
1、观察周围的环境,分析各种透视想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中西方绘画透视特点比较?
中国—“散点透视”,也就是一幅画里可以看见上中下多个方向;在山水中表现为平远、深远、高远。
比起西方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法更富浪漫色彩,更富有意境。
例如画一个立轴,山上能看见,水中能看见,房子里也能看见,是全方位的散点透视。
西方—“一点透视”,以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为代表的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且建筑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两者相比,中国的艺术思维更注重整体,而西方艺术思维则更重局部细节。
3、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熟记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的含义和专用符号?
4、选一张能反映透视原理的照片来临摹。
5、请在下面两张建筑图上,沿着外轮廓向视平线上面变线,看变线会不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