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719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docx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

专题讲座统计与概率

 

 

————————————————————————————————作者:

————————————————————————————————日期: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俞京宁(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研员)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可能一听到这个话题,您就感到既亲切又轻松,亲切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离不开数据,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与数据打交道,比如您去超市购物,需要考虑所购物品的大致费用;您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考试分数,以便分析教与学的情况等等,我们需要从数据中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轻松是因为学生自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并不断学习数据,对有关数据的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相关的内容,障碍较少,而且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但恰恰是这些原因以及中考对这部分的要求不是很高,容易造成部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轻视,认为了解一下就行。

其实统计与概率作为应用数学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再有基于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将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研究,澄清认识的同时,能够做到引起学生的重视,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自觉的使用数据说话.

一、对初中“统计与概率”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结构图

简单的说,统计的研究对象是数据,我们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加以分析,最终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决策;而概率是对我们所关注的不确定事件通过计算的方法获取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或者根据需要设计实验。

从统计学内在的知识体系看,概率是统计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据的分析阶段,可以利用概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预测或判断。

因此,在初中阶段,可以把概率看成是统计过程的一个阶段。

(二)统计与概率在数学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先了解一下统计的背景.严格的说,有两类统计学。

第一类叫描述性统计学.举个例子,要知道某个班的成绩的基本情况,就要知道这个班里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科的成绩,和有关成绩的所有情况,作为分析的基础,然后利用平均分、方差等等进一步定量分析,通常把这样的一种研究数据的方法,称之为描述性统计学,很多领域都用描述性统计学。

第二类叫推断统计学,数学上称之为数理统计学。

关于数理统计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抽样,要用样本来反映整体的情况。

例如要了解全国中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必调查到所有中学生的锻炼时间,只需要在不同区域选择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即可.

所以,对这两种不同的统计学,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初中阶段,希望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利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到数据的表示,比如用各种图表来呈现出这些数据,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比如要计算一些(测程)值,平均值,方差,中位数等,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过程?

是希望能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东西,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比如刚才提到的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就是要看能给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

再有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这两种思想在统计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他们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都很重要。

目前,在统计的执笔测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是越来越侧重怎么样从数据出发去学。

所以,要帮助学生体会这样一个过程.统计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它的重要程度并不小,对将来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作用不可低估。

概率是概率论的原始概念,它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字度量。

在概率论中,人们总是通过研究随机试验来研究随机现象的.所以,探讨随机现象中隐藏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探求随机试验的规律。

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这种“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这一部分知识是最接近数学本质的.因为在我们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大部分是无法用具体的表达式来刻画,而统计学恰恰解决了难于用简洁的语言来刻画数学模型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与概率”单独作为一块内容,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概率与统计的学习,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现实世界。

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时,能够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不仅如此,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也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新课程标准》看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

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2.从《考试说明》看

2012年考试说明中提出“数学学科中考注重考查统计观念",其中对“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能利用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较高要求。

3.从生活、学习需求看

前面已经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据,需要从数据中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而学习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的利用数据为我们服务。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分的内容都十分重要。

(三)切实把握课标中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对统计与概率的要求如下:

1。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

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中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7.体会样本与总体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

8.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10.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11.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课标对统计的教学要求多为“经历”“体会”“了解”等,这些就提示我们对于统计的教学要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全面调查或者抽样调查的过程中,能够用适合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且将数据进行整理,运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对统计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对于概率的教学,在体会随机性的过程中,会用列举法求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所涉及的古典概率,不需要用到排列组合),以及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这两部分教学要依据课标要求,重在经历、体会。

不可省去过程,直接进入到公式的计算或图表的分析。

(四)“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统计与概率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思路与方式、以及获得的研究结论的性质,都与过去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学内容有根本的不同。

以往学的代数、几何属于“确定性”数学,学习时主要依赖逻辑思维和演绎的方法,它们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统计与概率属于“不确定性”数学,要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学习时主要依靠辨证思维和归纳的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更直接、更有效.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比:

1.研究对象不同

由对确定性现象的研究变为对不确定性现象的研究.对于不确定性的现象本身来讲,又有两种情况:

抛掷一枚硬币,我们不能确定是国徽面还是币值面朝上,但可以确定“非此即彼",不存在“亦此亦彼”的问题,即这是一种结果出现的偶然性(又叫随机性)问题。

偶然性是与必然性相对应的。

偶然性刻画的是认知对象出现(内外)条件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关于认知对象本身在类属和性态方面的定义是完全确定的。

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现象并不都是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对象。

例如“两个人长得像"的现象也是不确定的,它是一种更复杂的不确定性,我们把它称为模糊性。

不确定性的随机性与模糊性是有区别的:

随机性的不确定,反映在某事件是否发生,判据是明确的;模糊性的不确定,反映在事件本身的涵义上,判据不分明。

统计与概率研究的是前者;后者是模糊数学研究的内容。

2。

研究的思路与方式不同

数学在研究确定性现象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推理方式基本上属于演绎推理的方式,由一般到特殊;而统计学在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时,由样本推断总体,使用的是归纳推理,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因此,统计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不像以往学生学习的用演绎推理所获得的结果那样“确定无疑”。

3。

所获得的结果不同

统计学所得到并予以接受的结果主要是局部的、归纳性的;而以往在确定性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经常是较为一般性的、演绎的结果。

这些差异的存在,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统计与概率过程中的困难。

所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应该是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概率的意义,突出其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更偏重于如何计算各种统计量,使得学生只会算,对其意义的理解不够,有的甚至对所列算式说不出根据。

二、“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认知基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从小学到初、高中,均有涉及,遵循新教材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编写原则,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要求学生逐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并能应用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所以,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学,我们有必要了解新课程标准中初中和小学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

小学阶段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要求:

分1-3,4—6两个学段,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初中阶段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要求:

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具体的对比分析如下表.

初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对比表

内容

小学

初中

区别

统计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从“经历"与“从事”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

小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统计的全过程,面对的问题比较简单;而初中更多的是学生独立从事统计的全过程,面对的统计问题比小学的稍微复杂一些。

统计图

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种统计图的应用,此外增加了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所以,还要弄清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统计量

理解并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对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没变,只是数据由非负数扩充到实数;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增加了刻画数据波动情况的极差与方差。

调查方法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用样本估计总体

初中增加了样本、总体等新的概念;要求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以及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概率的定义

可能性

了解概率的意义

小学没出现概率的定义,只提出“事件的可能性”,初中在此基础上给出概率的定义,并介绍了概率的统计定义

概率的求法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对于结果具有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学习用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还需要了解结果不具有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求法,即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通过对比初中、小学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感受到:

初中的部分学习内容是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扩充,在教学时,对于学生已有知识不适宜作为新课讲解,要抓住中小学的区别,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巩固深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增强应用意识。

还有一些内容,是初中新增内容,重点体现在增加了数据表示的方法以及分析的方法,再有概率部分对随机性的理解要求加强了。

其中的大部分概念,学生理解不是特别困难,但对于这两部分蕴涵的统计思想和概率观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困难。

了解了以上的中小学差异,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否则容易出现教学设计低于学生认知水平或远远高于学生能力的现象.

例如关于“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教学,有的教师采用实验的方法,设计一个情境:

“某大型游乐园,有一个摸奖的娱乐项目。

摸奖的规则是:

每一位持有游乐园门票的游人,都有一次摸奖机会.在装有十个红球的盒子、装有十个白球的盒子以及装有五个红球五个白球的盒子中任选一个,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

如果你手持门票参与游戏,你一定能获奖吗?

”呈现问题后让全班讨论,哪一个盒子一定能摸到红球?

之后请三位同学分别到讲台前参与游戏,其他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可能摸到红球吗?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继而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感知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接着给出想一想,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确定的?

哪些是不确定的?

(1)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

(2)明天一定下雨;(3)掷硬币一定国徽面朝上等等.最终给出定义:

必然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一定发生)。

不可能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不可能发生)。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称为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不一定发生).

 事实上,这堂课学生最终学会的是什么.一是必然事件发生了,二是不可能事件没有发生,三是可能性事件不一定发生。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的效率比较低.关于什么叫必然事件,什么叫不可能事件,什么叫随机事件,特别是必然、不可能事件,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困难的。

花这么长的时间来讲必然事件,忽视了小学生都已经能够懂得,在全是白球的盒里摸,肯定不能中奖;全是红的肯定中奖,在中学花一堂课来讲,效率就比较低了.一旦效率比较低的话,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因为他很早就知道答案了。

这时的动手操作没有太大的挑战性,中学生的数学兴趣没有被真正激发起来.一开始强调在相同条件下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是什么要告诉学生,但是用不着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区分这些事件。

重要的应讲清什么是随机事件。

一定是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实验下,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的。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区分,不是在相同条件下的情形不确定的事件;不能重复实验的情形等等。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是新增内容的教学资源比较缺乏。

我们应将重点放在通过更多的例子,让学生来区分这种偶然性,随机性是什么.如果把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话,就没有突出这堂课的重点.整堂课上下来之后,学生就会没有觉得很多的新知,没有挑战,容易产生乏味,没有兴趣。

事实上,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讲得更多一些,突出统计和概率所研究的随机现象的这种偶然性,它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随机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应该把整堂课的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个可能性事件,怎么去刻画和描述上。

例如:

邮递员投信的问题。

就是人们写信后,忘了在信封上写地址,就把信投到信筒里了。

但是,刚扔进去,就立刻警觉了。

等着那个开信箱的邮递员来。

邮递员来开信箱后,发现这种信封中有信,而信封上没写地址的不止一个。

不能区分哪个是你所投的那个。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现象有很强的频率稳定性,它大概稳定在百万分之二十七左右。

一个数据是俄国数学家统计的,从1906年到1910年五年期间,这五年中有三年是百万分之二十五,两年是百万分之二十七。

这样一个许多人觉得没有任何规律的东西,它也能出现频率的稳定性。

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随机现象稳定性的特征,比起仅让学生讨论比如说,太阳升起、明天是否会下雨等太过简单的例子,更有深刻性、更突出所要学习的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随机现象的理解上。

另外,在中学统计与概率的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背一些像定义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像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学生能理解,它又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数学上的定义。

学生只要了解它,就行了。

没有必要把学生都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用一个定义的情形来描述一下。

数学定义要求总要用另一个词来定义它,这是一个没完没了的东西,过分追求定义的严谨性就不好了。

学生用已有的一些朴素概念,可以很明白地进一步学习。

如果用抽象的定义来学习,学生反而更糊涂了。

像现在概率教材里,有时候对实验下定义。

什么叫实验,条件出现一次叫做条件实现一次,叫做一次实验.那么这比实验还难懂.什么叫条件,什么叫实验一次。

这就是我们一定要定义,反而使学生感到更困惑了。

所以,朴素的概念只要学生理解,不失科学性,不失真实性,我们还是尽量让学生从更自然的角度上去接受,这样更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二)使学生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统计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潜在地存在统计意识。

比如每年的联欢会在采购前,生活委员一定会调查同学的喜好,然后结合大多数同学的爱好进行采购。

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挖掘这种潜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在参与活动中学会统计方法,渗透统计思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学的发展往往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问题的提出,然后是收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再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一些判断以解释或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这点特别重要,没有目的的问题,比如老师让学生来数一数有班里有几个人,年级有几位教师等,这样的统计活动在学生心里会留下什么?

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使他乐于参与,而且应该有利于教师的学科寓教。

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问题调查活动,如调查初中生的最喜爱的课外活动、最爱看的书、最喜欢的人物、最喜欢的科目等等,也可以调查现阶段学生的理想等。

此外,调查的问题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方面寻找素材,但是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上渠道提供的数据,其来源是否可靠、合理?

利用合理的调查素材,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的同时,将统计作为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认识现实社会,同时能理智的看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对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

爱因斯坦说过:

“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

”经验性的观察积累了数据,然后从数据做出某种判断,这种活动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节课的设计中,有的教师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班中开展了关于金牌数目猜想的调查,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特别的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历史资料,不仅查阅了历届各国金牌的数目,居然还对可能获金牌的选手的近况进行分析,调查的对象涉及家人、同学、教师等,然后将收集的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对08年中国奥运金牌数进行预测。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初中教材中许多统计的内容是不需要教师讲的,而是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根据需要自己很容易获得的,而且这种根据自身需要获得的知识是不容易遗忘的。

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地方,我们再扶他们一把,千万不能把学生已会的和不会的一股脑当做新知教给他们,这样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统计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不仅要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计算数据,而且感受统计图表的作用,并从中得出相关的结论。

(三)创设合理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其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例如: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

教师引言:

刚刚结束的08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51金荣登奥运金牌榜首.这包含了奥运健儿的血与汗,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我国的教练,是他们慧眼识英才,选出了每个项目的精英。

就拿射击冠军杜丽来说吧,队里有很多人也很有实力,可教练凭什么选中她呢?

除了个人素质外,还要经过层层比赛进行选拔,下表是杜丽与队友武柳希的一次预赛射击成绩。

(播放图片,同时教师提出问题)

 顺序

环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杜丽

8.5

10.0

10.8

9.9

10.0

10.0

10.0

10.3

10.2

10.3

武柳希

9.0

10.7

9.2

10.0

10.6

9.4

10.5

10.8

10.0

9.8

通过表中数据,你能运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说明她们的教练王跃舫选择杜丽上场的原因吗?

学生借助计算器,利用已学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杜丽

10.0

10.0

10.0

武柳希

10.0

10.0

10.0

从这三个量来看,她们的成绩一样.这可怎么办呢?

教练是以什么为依据选拔的?

今天我们来共同揭开谜底。

请大家继续观察表中数据,提出;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两个人射击成绩的差异呢?

启发学生借助图象直观地比较.学生很快地能够想到初一学过的刻画数据波动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动手画图。

借助图象直观的观察,感到二人10次成绩均呈现上下波动,且感觉杜丽的波动较小些,那么如何刻画它们的波动大小呢?

以什么量为参照进行分析更合理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由于关注的是所有数据的波动情况,而平均数是与所有数据有关的量,表示所有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选取平均数为参照更合适.要求学生在折线图上画出一条表示平均数的水平直线,再观察,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借助图象可以直观的感受每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有大有小。

那么如何从数量上得到两组数据的差异?

学生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有人提出:

算出他们每个人的成绩偏离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