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35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docx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和杂志

在中国学术界95%以上的学术期刊都非常垃圾!

收费敛财,人情稿,伪审稿,强迫引用等各种弊端,比比皆是。

很多期刊编委也表示国情如此十分无奈!

如何办好一个学术期刊呢?

首先是信念的问题,一个真正的学术期刊绝不能沦为某些个人和某些学派的“学术资源”或“势力范围”,甚至“敛财工具”,一定要秉承“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宗旨,对所有投稿人一视同仁,不分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等。

这不但要求期刊的编委和主编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还要求他们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胸怀!

所以如何征集这样一群主编和编委是办好学术期刊的第一要务!

其次是定位问题,学术期刊一定要以在学术圈建立起卓越的学术声望为目标,千万不能被国内畸形的评价体系绑架,去费尽心思地追逐引用率,影响因子,EI\SCI收录!

严格控制论文数量十分重要,同样的来稿数量,从中选取200篇发表和选取50篇发表的后果截然不同,大致上论文数量越少,期刊总体水平越高。

如何有效地避免人情稿,如何保证发表论文的质量?

一个必要的手段是每篇来稿必须要有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

工作企鹅1:

1550116010工作企鹅2:

7660850442-3个独立审稿人审稿,必须每个审稿人都给出正面意见才可以发表。

还有一个有效的手段是适当地拖延审稿时间,延长审稿周期,这种做法看似很损,其实不然。

期刊的投稿人投稿大致有两个动机,一个是纯学术的,一个是非学术的,比如为了取得某些职位,为了评职称等等。

适当地拖延审稿时间,延长审稿周期可以有效地增加第一类稿源,减少第二类稿源。

实际上第一类稿源总体学术水平都会比第二类稿源高出许多!

最后,为了预防并严惩一稿多投,抄袭,伪审稿等学术不端行为,期刊编辑部应当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这些行为予以曝光,甚至告知其他同类期刊,并严禁该投稿人再次投稿!

当前杂志的繁荣是健康也好,是病态也好,都只是业内人士的看法。

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只要选择的余地大了,那就是进步。

值得关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

如今办杂志的人的人不再认真看杂志。

也许是大家都自诩为业中高手,对于别人操刀的杂志不甚感兴趣。

虽然自己未必做得出好菜,但品尝、评判味道的能力还是有的。

但是,这种评判往往只建立在匆匆浏览的基础之上。

没有什么行业再比现在中国杂志出版人再自恋了。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种自恋和多数杂志从业人员因其工作的杂志处于弱势地位而产生的自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们终于可以看清楚自恋的本质:

表面上是一种极度的自尊,骨子里则是极端的自卑。

自恋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从自恋中走出来,放眼看看周围的世界,看看别人的杂志,我相信任何一本杂志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制作者的良苦用心,让我们尊重他们,也许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当然,也有可能并不像我们听说的那样出色。

以尊重的态度来研究杂志,让我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认真阅读和比较。

当然,这种平静掩饰不住我对每本杂志、每个细节的赞叹和惋惜。

我试图通过静静地待在桌子上的杂志来深刻了解出版者的心思。

从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法国的《学者杂志》1665年创刊开始,杂志已经走过了340年的历史。

世界杂志业的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杂志的发展,因为追求理想和自由而获得财富的人们在杂志业大量涌现出来。

现在,杂志业对《时代》创刊人亨利·卢斯的膜拜丝毫不亚于汽车界对亨利·福特的崇敬之情。

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这两个“亨利”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更多的是他们因此而获得的巨大财富——物质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成就感。

然而,杂志真正成为赚钱的手段刚刚一百年的时间。

最初,杂志的创办者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或者别人的某些思想。

正是由于这种表达的冲动,才让早期的杂志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杂志中渗透的自由主义气息甚至比报纸更为浓烈:

这种自由主义体现于意识形态方面,而更多的则存在于生活领域。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杂志,杂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杂志创办者的生活态度。

热爱杂志的人有足够的理由像孟德斯鸠男爵那样也写出一本《论杂志的精神》。

但杂志只是杂志,它的生产既不比做蛋糕的程序复杂,也不比生产汽车的工序简单。

任何生产都需要消耗成本,如果成本将理想主义冲淡,那么杂志的赢利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今天,一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出版人,即“究竟是先赚钱还是先做好杂志”?

起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先做好杂志再赚钱,但遗憾的是,这一普遍被认同的观念在资金的压迫下已经走了样,出版人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极至,他们常常这样说:

“你看某某杂志,当年就是因为老做软文,不给钱就不让上封面才做起来的,有了钱,以后自然就可以把杂志精心做好”。

的确,以前是有杂志因为追求短期利益完成了原始积累。

但我想说的是,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杂志发展到今天,当赢利已经成为杂志创办者所追求的第一目标的时候,我们仍然有必要探询杂志最初诞生的意义——追求理想和自由。

因为只有追求理想和自由的人才会有热情,而热情则是创办任何事业的基础。

热情从哪里来?

它不该仅仅来源于对财富的冲动。

事实证明,传媒行业绝对不是暴利,媒体公司的成功丝毫不比其他行业公司的成功来得容易,相反倒困难得多。

应该承认,杂志将理想、自由与财富紧密地结合起来,但请注意,理想是比财富更为重要的因素。

财富可以成为手段,但理想才是最终的目的。

我坚信,如果一本杂志不具备某种理想主义的因素,不能或者不想为他所标榜的群体提供有用的东西,那么他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每个人对杂志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许多人比我更有资格和能力来探索杂志深层次的意义,事实上,关于杂志的宏篇大论也在陆续出版。

但我个人的体会是到现在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阐述杂志整个运作过程的书。

重理论、轻实践,也许这是国内出版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告诉读者“Stepbystep”的书在国内凤毛麟角。

同时我感觉到,国内的很多刊物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相同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来避免的。

在这本小书中,我试图从杂志的每一个具体细节讲起,把我所经历的和所了解到的知识简单但是系统地介绍出来。

我深深体会到很多书的序言中所说的“书中难免有纰漏之处,望请见谅”这句话并非是一句套话。

我只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给那些正在热爱杂志的或者将要热爱杂志的人们提供哪怕一丁点的帮助。

   出版业表面看上去很简单,这也是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没有任何出版经验的人都想出版杂志的原因。

很多人很快放弃了他们出版杂志的想法,因为他们发现这一行实在是不容易,既不容易生存,也不容易赚钱。

在美国,多数新杂志都是由小公司或者个人创办的,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有经验的出版人士。

即使一些有经验的出版业人员有时候也只是对整个出版业的某一个环节比较精通――例如,他们只了解发行、编辑或者广告。

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出版业的每个环节,你只能去亲身实践。

   这本书描述了杂志出版的主要步骤,本书不会保证你的成功,但是也许它可以让你克服一些学习路上的障碍。

   如果这块“砖”能够引来无数美玉的闪亮登场,那将是我的荣幸。

   感谢很多杂志界朋友给我的帮助,特别感谢我的朋友苏凌云从美国给我带来很多有价值的杂志资料。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追求理想、自由和财富的人们。

1.1你是否适合做杂志

   首先我希望那些想做杂志的人问自己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杂志?

对于本书的读者而言,这些问题似乎是不用回答的。

但是,太多的失败案例让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寻找我们最初的目的。

第一,我是否真的热爱杂志?

第二,我是否了解杂志?

第三,我有什么资源可以做杂志?

这三个问题是从事杂志事业的基本条件,如果你仔细思考后认为这三个问题很好回答,那么恭喜你,你可以为了杂志而努力奋斗了。

   任何一个追求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当今时代,成就感已经成为人们最渴望的感觉。

人生是短暂的,当我们年老时回忆自己的一生,如果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在脑海中出现,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尽管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努力奋斗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无疑是获得成就感的最佳途径。

   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创业的国度。

创业精神始终是美国人最尊崇的,也是美国在短短200多年历史里形成的最重要的美国精神。

我在《Inc.》杂志工作的时候,几乎每天都阅读关于美国创业家的故事,常常被美国人的那种创业精神所鼓舞。

创业精神使美国出现了很多中小公司,几乎占美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成为了美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当上个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以大企业为主的韩国、日本风雨飘摇时,美国受到的冲击则相对很小,众多的中小企业分散了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力度。

   中国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宽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中国也已经渐渐走进了一个理性的创业时代,企业家精神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

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年轻的一代理应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众多的行业中,杂志的创业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一是传媒行业本身所具有的话语权可以让创办者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二是同电视、报纸相比,杂志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三是同其他行业相比,杂志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对创业者的要求更高,挑战性强,成功后的成就感就越强。

   我们最难了解的其实是自己,相当一部分人至今仍然过着糊涂的生活——他们或者整天忙于应付各种小事,不断的对别人说自己很忙;或者一直无所事事,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任何人都具备自己特别的优势,只要运用得好就会有所成就。

例如,同很多人相比,世界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既不具备知识的优势,也不善于思考各种复杂的东西,他的优势就是天生的耐性。

他将此优势运用到投资当中,形成了自己著名的“20年展望”理论,即只投资那些经过分析具有长期发展性——例如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公司。

那么做杂志需要我们自己具备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马库斯·白金汉在其所著的《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认为人的优势包括三个方面:

才干、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我们通过后天学习和锻炼可以获得的,但才干却是天生的,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自己的才干。

就杂志来讲,如果你想创办杂志,那么需要具备的才干就是热情和创新。

至于知识和技能,你只需用对了相关的专业人员就可以了。

在这一点上,很多人认为做杂志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持此论点的人往往是那些在不成功杂志里工作的人。

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看看,投资商原来是做某某行业出身,他根本不懂杂志。

”但是,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很多成功的杂志创办者或者投资者都不是做出版行业出身的。

   杂志的成功从来就没有充要条件,只有必要条件,热情和创新就是这个必要条件。

综观每个成功创办的杂志,他们都具备了热情和创新的特点。

我们不必讲《Time》、《Fortune》、《NationalGeographic》、《RollingStone》、《Inc》等远在彼岸的国外刊物了,拿国内刊物为例,尽管很多人看不起《读者》,但是她所具备的热情和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

《财经》杂志勇做中国股市报道急先锋的热情以及早期图片运用上的创新让她成长为国内经济刊物领域里的领头羊。

   所以如果你决定创办杂志,那就把握住时机,尽管去做吧。

1.2困难无处不在

如果你已经初步决定创办杂志了,你认为自己具备了各种优势,那么我要给你泼些冷水。

你必须要认真考虑下面这些困难:

政策准入问题:

在我国境内出版的杂志必须取得国内的刊号。

与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刊号实行审批制,本身属于国有资产,必须由政府单位担任主管部门,在征得同意后才能申请创刊。

实践中有的采用一号多刊、以书号代刊号等非正规手段出版新刊。

实际上,创刊的限制是所有有志于创办杂志的人所遇到的一个巨大的困难。

虽然很多人采用多种手段创办了期刊,但是所有权方面的限制始终是悬在每个杂志创业者头上的利剑。

当然,这并不是说创办新刊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例子表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发行通路不顺畅:

传统的邮发渠道由于高价格和低效率已经被很多杂志社所抛弃。

但是,邮政系统因为垄断而造成的优势是其他渠道短时间所不能代替的。

民间的渠道由于各自为战,暂时没有形成规模,导致杂志社发行成本明显增高。

恶性竞争严重:

由于市场上同类杂志的数量日趋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很多杂志定位区别不大,内容严重同质化,大多数都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好采取低价和赠品的策略。

有些售价不超过10元的杂志,赠品的价格就超过了杂志本身价格。

有些杂志还采用低于成本价格(仅指印刷、制作费用)进行零售,这实际上是一种倾销行为。

其他商品的倾销虽然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禁止,但其行为的确可以给经营者带来收益,可是杂志呢?

倾销造成的后果是既害人,又害己。

人才相对匮乏:

国内杂志的市场化满打满算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这些年中,经过实践检验有水平的从业人员非常少,而且基本上都已“名花有主”,争取他们的加盟难度非常大,成本也比较高。

而目前很多杂志从业人员的经验还非常少,并且人员流动性特别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锻炼自己,因此整体能力还有待提高。

货款回收缓慢: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造成了整个市场的信用机制还不健全,反映在杂志行业就是广告客户、发行商的回款周期漫长,杂志社的应收账款管理混乱,呆帐、坏账问题难以解决。

特别是由于恶性竞争直接导致了买方市场的形成,客户拖欠广告费用的情况就更加严重。

现金流的不稳定要求投资者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进入杂志市场。

1.3了解游戏规则

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深刻理解该行业的游戏规则,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传媒行业的游戏规则更有着独特的奥妙。

出版人除了要了解最新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关于规范新闻出版业融资活动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公布施行《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关于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职责的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关于报纸杂志名称作为商标注册的几项规定》等法律法规外,还要对整个杂志行业的参与者有清晰的了解。

1.4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任何投资都会有来自市场定位、竞争态势、经营管理等等各方面的风险,杂志行业当然也不例外,然而,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杂志创业者、投资者的根本风险来自于国家政策方面。

国家最近几年进行的报刊整顿工作让很多杂志从业人员既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危机。

一方面,从行政推介色彩浓厚的杂志被整顿来看,国家已经确认了杂志行业的市场经济特点,并陆续在期刊发行领域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

另一方面,当前的新闻、出版政策仍然没有给创业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产权风险:

我国的刊号是国有资产,任何投资杂志的民营资本都无法享有杂志社的所有权。

在平面媒体领域,报业、杂志业已经屡屡出现因为产权问题而导致的投资方血本无归的情况。

由于杂志主要靠做出品牌才能持续发展,而品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以刊号方的刊名来体现,所以很多投资人常常有“养别人家孩子”的感受。

“孩子”养不好,有大家一起亏本好好说,但“孩子”要是养好了,很有可能翻脸就不认人。

类似托普公司投资《蜀报》、《商务早报》、国康实业投资《三联生活周刊》、德国古纳雅尔(G+J)投资《车迷》杂志皆遭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

实际上,因为国家政策而带来的产权风险至少在今后几年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为了保障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利益,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选好合作伙伴:

在与杂志社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判断出对方的合作意图。

理想的情况是双方对拟办刊物的内容定位、发展方向等大问题要形成一致的看法。

虽然合作双方是各取所需,但是,如果杂志社单纯是为了钱而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那么这样的合作基础就很脆弱。

同时,一旦合作成功,投资方也要要求合作单位委派懂媒体、懂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合作经营操作层,通过磨合形成合力,一起把刊物办好。

以公司方式运做,结成利益共同体:

以上海为例,“上海强生”先后参股“新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与“理财周刊”杂志广告发行公司各20%股权。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与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文新报业集团分别组建合作经营公司负责《康复》杂志和《新读写》杂志的经营业务。

当然,类似《新财经》杂志成立“《新财经》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是最好的杂志运作方式,但由于受到合作方各种条件的限制,这样的方式很不容易复制。

一般杂志常见的合作方式是由杂志社和投资方共同组建发行公司或者广告公司,以公司的形式来经营杂志。

在公司的具体股份上,投资方、杂志创办者一定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合作方进行谈判。

掌控相关资源:

由于产权不明确而带来的风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表面上投资方和创业者处于杂志操作者的地位,属于强势方。

但是,由于杂志更多的是通过形成“品牌”来赢利,而品牌归根结底属于杂志社,因此,投资方和杂志创办者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保证投资方和杂志创办者的利益,投资方和杂志创办者应该尽可能多的掌控除杂志品牌以外的更多的资源。

例如,A公司和B杂志社一起创办了一本《大律师》杂志,主要赢利模式是广告、论坛和培训。

在合作一段时间后,杂志社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独立运作该杂志,于是提出终止双方的合作关系。

此时,处于弱势地位的投资方却没有太惊慌,因为他们掌握着该杂志的读者数据,同时通过自己的客户服务人员与一些有价值的读者和广告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关系。

对于这样一本细分市场杂志,读者数据库在杂志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杂志社想终止合作独立运作杂志,必须面对一切从头再来的局面。

因此,A公司通过自己所掌控的有力资源,在与杂志社新的谈判中处于了有利地位。

1.5把握杂志发展的趋势

   成功的创业者总是能把握住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

贝索斯创办亚马逊网上书店、拉里·佩奇创办Google、舒尔茨发展壮大星巴克咖啡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把握住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从而获得了成功。

杂志方面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1982年,美国《PC》杂志因为看到了PC电脑的广阔发展前景而创刊并一举成名。

   值得指出的是,杂志发展的趋势与我们前面所讲的杂志商机有所不同。

很多情况下,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就是商机,商机的存在需要社会环境、资金、技术等各种条件都已经成熟或者趋近成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把握发展趋势却是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前提。

   就中国杂志市场来说,尽管每个创业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判断,但有些趋势却是相同的。

例如以下几项应该代表着杂志的发展趋势:

l  相对细分市场趋势:

所谓“相对细分市场”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相对于“大而全”来说,今后杂志将向定位精确的窄众化方向发展。

很多杂志创办者往往一上来就希望每个人对自己的杂志都要感兴趣,盲目追求“大而全”。

实际上,“大而全”的杂志在中国肯定还会出现(类似于美国的《TIME》),但这样的杂志需要巨额的投资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支持,而且整个市场只能容得下两到三本这样的杂志。

因此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做这样的杂志是很不现实的。

“大而全”另外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在定位方面,例如某些财经杂志,其读者定位是“政府官员、学者、各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成功的商人等”,这样定位的财经类杂志不胜枚举,他们同样是犯了“大而全”的错误。

再加上彼此内容雷同,投资额小,这样的杂志能取得成功才是一件怪事。

我记得有位朋友给我拿过一本叫做《财智·新一代》的杂志,当我看到他们宣称的定位又把所有和经济有关的读者都一网打尽时,我断言这本杂志生存期不会超过1年。

一年以后,就在我写本书的时候,他们的杂志已经拖欠员工工资很久了,后来终于停刊。

我们可以到新浪网财经频道的“封面秀”栏目去看一看,众多的杂志相互之间的区别很小,除个别杂志如《新财富》已经找到了相对细分市场之外,其他多数杂志本质上还是属于“泛财经”类杂志,有些甚至还停留在模仿早期《财经》杂志的层次上。

众多雷同的杂志让广告商无所适从,只好采取均衡投放的策略,导致这些杂志谁也吃不饱的局面。

广告商对定位精确的杂志的需求决定了杂志细分市场的发展方向。

我同明基(BenQ)公司主管市场的人员聊天时曾听到她对杂志市场的抱怨:

“我们想找到与我们产品内在精神相吻合的杂志来投放广告,但实在是找不到,大家都差不多,况且水平都不高,实在不好办。

”广告商的话或许能给那些还自以为是的杂志敲响警钟。

“相对细分市场”的第二个涵义是相对于过度细分而言。

某些创业者看到了杂志细分市场的趋势,于是积极寻找各种专业领域来谋求突破。

但是,在分析某一细分市场是否具备成熟的进入条件时,一定要调查清楚该市场是否足够支撑起一本杂志。

举例来说,2003年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本《高科技创业者》的杂志,该杂志由IDG集团投资,投资商背景很好,可以联系到诸如美国百森商学院等资源,IDG全球副总裁熊晓鸽自然也是杂志投资的一把好手,但《高科技创业者》在出版一年后即停刊。

停刊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他们在定位上的过度细分导致了杂志走进了一条狭窄的胡同。

该刊号称“集中关注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内的中小企业”,并提出要做中国的“Inc.”杂志,广告方面主要吸收以企业采购为目标的大客户。

严格来讲,该刊的定位应该说比较精确,但是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高科技企业一般集中于我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是据科技部统计,截止到2002年末,我国53个高新区共有28338家企业,加上科技园区外的高科技企业,整个数量也就在几万个左右,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多虚假注册的公司。

那么按照非常理想化的目标读者锁定率十分之一来算,这本杂志充其量发行不会超过一万册。

如此低的发行量自然不会得到广告商的青睐。

而该杂志“创业者”的定位也无法让他把零售价格提高。

同时,该杂志也没有进一步挖掘“高科技创业者”这一目标群体的其他需求潜力,没有形成以此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方向。

因此,该杂志虽然看准了一个细分市场,但是由于整个细分市场过于狭窄,因此还无法支撑起一本杂志。

当然,《高科技创业者》现在不成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定位没有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类似的杂志仍然会出现并有望取得成功。

l  多元化经营趋势:

国外很多杂志的实践证明,以杂志品牌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是杂志发展壮大的成功途径。

杂志的传统赢利渠道是发行(第一次售卖)和广告(第二次售卖),除此之外,利用杂志特有的读者群体,开发其增值潜力,进行例如贴牌、市场调查、DM名单服务等第三次售卖,也将是中国杂志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此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重点做介绍。

国际化趋势:

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国外的刊物将逐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50大媒体集团中,TimeWarner、Bertelsmann、Hearst、McGrawHill已经抢先登陆中国,在广阔的中国杂志市场里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其中Hearst集团最为成功,他们旗下的Cosmopolitan、MarieClaire、Seventeen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

隶属于TimeWarner的《财富》杂志进入中国后,一直没有公开售卖,只是通过数据库赠阅的方式来发行,但其影响力非常大,广告收入在财经类杂志中位居前列。

McGrawHill公司的《商业周刊》算是进入中国较早的外刊,其经营一直不温不火,虽然广告收入还算不错,但其潜力还有待于大力挖掘。

Bertelsmann一直对中国杂志市场情有独钟,2002—2003年间通过旗下的G+J公司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父母》、《车》、《公司Inc.》《体线》等杂志,但经营一直不好,《公司Inc.》甚至于2003年底停刊。

尽管各国际媒体集团进入中国时在具体战术上有胜有败,但他们毕竟走出了这一步,在战略上已经超越了竞争对手。

今后,更多的外国期刊集团进入中国会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

国际化的另外一个涵义是指,中国杂志在经历了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