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031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docx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后果,是战胜国对战后的世界做出的和平安排,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联。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它的崩溃。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在矛盾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立即根据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原则,通过对战败国缔结和约的办法安排战后的世界。

然而,这场大战对战前世界格局所造成的一系列变化与冲击,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主要战胜国的政治家们,并迫使他们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形成了四点共识。

这些共识包括:

要求战败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并对战胜国进行赔偿;反对苏维埃俄国;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常设国际组织以维护战胜国的利益和维持和平。

  然而,由于各国在大战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不同,所获得的利益和遭受的损失也彼此相异,因此在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主要战胜国又各自有着不同的掠夺要求和争霸计划。

  美国经过一战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以“世界和平的纲领”,即“十四点计划”作为其建构战后和平与世界秩序的指导方针,主要内容包括:

战后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影响;成立国际联盟等。

该计划反映了美国企图以其经济优势和“道义”力量,以“公开外交”和国际性“门户开放”为旗号,在全世界张扬自己的势力,进而通过国际联盟控制战后国际局势等诸多打算,是美国对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和冲击。

英国在战争中受到削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它企图通过战后的和平安排,保持已经获得的各种利益,同时继续对欧洲实行其传统的“大陆均衡”政策,以达到主宰欧洲事务,进而左右世界局势的战略目标。

法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但拥有欧洲第一强大的陆军。

它希望通过和平解决方案,一劳永逸地消灭德国这个宿敌和对手,在确保法国自身安全的同时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意大利打算使自己在亚得里亚海和东地中海占有支配地位,日本则力图使战时在中国侵吞的利益合法化并独占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

  主要战胜国各自不同的争霸目标和战略意图,导致了在缔结和约前的激烈争斗。

1919年1月18日,和会在巴黎的凡尔赛宫正式开幕。

在此之前,美、英、法、意、日五大战胜国已经举行了非正式会谈,为控制会议做了安排。

实际出席和会的共32个国家,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日本前首相、元老西园寺公望都亲率代表团出席和会,盛况可谓空前。

但他们却把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排斥在和会之外。

在和会上实际起操纵作用的是由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组成的“三巨头”会议,他们有权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

在长达5个多月的会期中,全体会议只开过七次,实际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

  和会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有时甚至达到互以退会相威胁的程度。

它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

(1)会议程序问题。

美国坚持要求先解决国际联盟问题,再言其他。

而英、法却担心一旦建立了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联盟,美国就将支配对所有其他问题的解决,使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面对英法的反对,美国只好退让。

(2)对德和约问题。

这是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

在对德国的领土处理、战争赔款、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殖民地等问题上,大国之间都有一番较量。

(3)波兰问题。

由于英美坚决反对法国要求把上西里西亚和但泽全部划归波兰的建议,法国建立“大波兰”的意图最终未能实现。

(4)阜姆问题。

意大利想得到阜姆的要求遭到英、美、法的一致反对,在和会上未能如愿。

(5)中国山东问题。

中国作为战胜国,当然有权收回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非法权益。

但是英、法、意始终支持日本关于接管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无理要求,而美国最后也向日本让步,结果和会完全满足了日本的欲望。

虽然帝国主义列强在上述问题上争吵不休,但在反对苏维埃俄国方面却态度一致。

  1919年6月28日战胜国终于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以后协约国又与其他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包括:

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签订的《圣日尔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与保加利亚签订的《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在镇压了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后与匈牙利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以及1920年8月10日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和1923年7月24日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签订的《洛桑条约》。

这些和约是战胜国在经

过不断的讨价还价之后不得不达成的妥协。

  《凡尔赛条约》和随后签订的各项和约,以及国际联盟的成立,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

(2)重划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的疆界,军事占领莱茵兰并设立非军事区,规定德奥永远不得合并,维持海峡地区的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

(3)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独立并划定它们的边界。

(4)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

(5)限制德国和其他战败国的军备。

(6)德国等战败国必须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经济生活受到后者的限制与监督。

(7)制定国联盟约作为各项和约的第一部分,成立国际联盟。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经过近5年的时间,终于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秩序。

然而,凡尔赛体系不仅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严惩与掠夺,也是战胜国之间妥协分赃的产物。

因此它既造成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严重对立,也造成了战胜国之间的种种矛盾。

美国的野心遭到竭力保持并扩大既得利益的其他战胜国的顽强抵抗,因此美国国会以国联盟约使美国承担了太多义务而损害了它的主权利益为由,拒绝批准威尔逊总统已经签了字的《凡尔赛条约》(1921年8月25日美国与德国单独签订了和约),也不参加国联,使战胜国并未达到建立战后全球新秩序的目的。

  凡尔赛体系建立后,胜利者英、美、日之间的新一轮角逐便更多地围绕着凡尔赛体系所未能完全涉及的远东及太平洋地区而展开,而其争斗的核心是如何对待中国和解决各国的海军军备竞赛问题,并最终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之后,由于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因此战胜国企图通过对战败国缔结和约的方式建立战后全球新秩序的努力并未获得完全的成功。

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益显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形势与战前相比有了新的变化。

战前主要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互角逐,争斗的中心是宰割衰弱的中国。

战后,德国败北,沙俄消亡,法国则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和处理欧洲事务,于是在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上便形成了英、美、日三国继续争夺中国和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新局面。

这种新的争霸格局有三条主线:

第一,日本在该地区实力的明显增强以及它独占中国势头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英、美两国的极度不安。

因此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但都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野心。

第二,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英、美、日三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使远东形势格外紧张。

第三,中华民族的觉醒以及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任意宰割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使列强极为惊恐。

如何保持中国的贫弱状态,如何保护列强的在华既得权益,是它们必须处理的另一个问题,而且除非它们相互妥协,这个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1921年11月—1922年2月,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等九国在美国的主持下召开华盛顿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

主要内容是:

1.通过美英日法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区域岛

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规定四国彼此协商解决它们在该地区的争端并废止英日同盟。

2.通过《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海军条约》),将五国的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依次规定为5∶5∶3∶1.75∶1.75;并规定美英不得在菲律宾、关岛、香港及太平洋东经110°以东的岛屿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日本则承诺不在台湾设防。

3.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本在保留诸多特权的情况下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归还中国。

4.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其中心内容是在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的前提下,确认列强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因此它们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它们的在华特权继续存在。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战胜国之间的暂时协调,在亚太地区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并支配着战后的国际关系。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联。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的弊端与内在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而它的彻底崩溃之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与内在矛盾 以结束一战建立和平而载入史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

仅仅20年之后,更大规模的战争就再度来临。

那么,这个体系到底出了什么毛病,以致使和平如此短暂?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这个体系,就会发现,当它对战胜国的要求有着不同程度的满足时,它内部包含的各种矛盾和与生俱来的致命弊端,实际导致了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严重失衡,这比欧洲遭受的巨大生命牺牲和经济损毁更难补救,并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是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它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复仇心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共同挑起的,如果说到战争的罪责,那么双方都难逃干系。

但是战胜国在《凡尔赛条约》第231条中明确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当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这自然就给它们掠夺战败国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这一条款,战胜国对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极为苛刻,不仅包括政治、军事、领土方面的严惩措施,而且以赔款为代表的经济上的掠夺更是骇人听闻。

因此,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和平解决方案,对战败国来说是一个“强制的和平”,因此这个“从德国勒索而来的签字画押在道义上对德国没有约束力”,不仅如此,它还在战败国中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

德国虽然被迫接受了和约,但从未承认过自己的失败,并对其充满仇恨。

巴黎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

与此同时,新生的魏玛共和国也由于被迫接受了《凡尔赛条约》而成为被仇恨的对象,从而造成了共和国的脆弱。

人们怀念帝国,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铁腕人物“重振国威”。

正如瑞士历史学家埃里希·艾克所说:

“公众对‘强加’的和约的愤激情绪转向军国主义轨道,从长远来看是最危险的。

它不仅威胁世界安宁,也威胁德意志共和国的生存。

”正是在德国不断蔓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持续高涨的复仇主义,形成了纳粹党发展的土壤,并成为30年代希特勒得以上台执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凡尔赛体系的领土安排,它在引发新的民族矛盾的同时,却实际加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的潜在战略优势。

战胜国一再标榜以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并为此而几乎改变了欧洲的每一条疆界。

但实际上它们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自己的需要,包括满足战时签订的各项密约来实行这一原则的。

因此虽然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在民族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划定,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都产生了诸多的民族矛盾,从而造成了中欧的巴尔干化。

这种情况,显然将成为东山再起的德国为打破凡尔赛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温床。

正如基辛格所说,“研拟凡尔赛和平方案的各国代表最后得到的是反效果。

他们想削减德国的实力,却反而增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实际上纳粹德国正是倚仗自己的这一优势,利用民族问题和领土问题,不断挑起事端,使新的大战步步迫近。

  第三是美国退出欧洲政治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

美国作为20世纪迅速崛起的重要大国,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问鼎世界领导权的努力却受到了极大挫折,这是美国国会不批准凡尔赛和约也不参加国联的最重要原因。

从此美国置身于凡尔赛体系之外,对欧洲实行了在政治上不承担义务,但力图谋求经济利益的所谓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在30年代法西斯的挑战已对和平形成现实威胁的情况下,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及时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是该体系对苏联的根本排斥与敌对。

苏俄作为一战后不断崛起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影响凡尔赛体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从俄国传播来的革命幽灵主宰了协约国所有政治家的思想,并影响了它们的决定,而且这成为同意赋予德国以宽大条件的主要原因。

”于是,帝国主义列强最初以消灭苏俄为目的,继而以孤立苏俄为目标,从一开始就把凡尔赛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

这种敌视苏联、防止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扩大影响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20年中并没有改变,从而使西方民主国家在30年代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日益猖獗之时,失去了在东方钳制德国的这一最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不仅影响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及时建立,而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德接近的重要原因之一,结果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五是该体系实际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潜在军事战略优势。

英美在战舰基地方面对日本的让步潜伏着相当大的危险,它使前者丧失了在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使日本海军在新加坡以北的水域实际占有绝对优势。

一旦发生战争,香港和菲律宾就会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这是日本在战略上的胜利,并为后来的战争所验证。

  第六是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该体系对中国问题的处理极不公正,促使中国人民决心为恢复民族独立和尊严,国家领土和主权而斗争。

另一方面,日本的扩张野心虽然遭到中国的坚决抵制和美英的联合遏制而不得不暂时收敛,但是它独霸中国和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并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因此,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武装对抗早晚必会发生。

与此同时,美国作为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保证者,必然要努力保持以“门户开放”为代表的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为此它不会承认日本的侵略事实,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尽管看似仍然是一幅以旧欧洲为中心的图景,但是它既没有恢复欧洲的均势,也没有恢复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地位。

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颓之势和其侧翼大国美国与苏联的兴盛之势仍然在同步发展。

特别是建立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之上的苏联,正在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 早在1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的需要而建立起来,并拥有监督国家个别行政部门的权力,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

到1914年这样的组织已经有30多个。

此外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许多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

但是这些国际组织的工作仅限于行政事务方面,并不具有政治上的任何约束力。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们也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

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

常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的第十四点: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了最高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并决定它应该作为总的和平条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后和会成立了以威尔逊为主席的委员会起草国联盟约。

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通过了国联盟约,并把它列为《凡尔赛条约》和对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各国和约的第一部分内容。

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当时的会员国是44个,战败国和苏俄暂被排除在外,以后发展到63个。

由于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因此也始终未加入国联。

  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国联盟约共26条,主要内容包括国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建立国联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管理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

代表大会每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常会一次,必要时可召开特别会议。

每个会员国所派代表不得超过3人,但只有1票表决权。

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五个常任理事国①和经由大会选出的四个非常任理事国(后来增加到9个)组成,每年至少开会一次,后改为每年开会四次。

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有权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它们的所有决议必须全体一致表决通过。

常设秘书处由行政院指定的一位秘书长领导,负责准备大会和行政院的文件、报告和新闻发布工作。

除了这三个主要机构外,国联还设立了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等六个常设机构和专门委员会以及许多辅助机构。

  国联盟约宣称,国联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盟约提出了会员国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

主要包括:

  第一,裁减军备。

规定会员国“必须将本国军备减至最少之限度,以足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及共同实行国际义务为限”;行政院则应当“考虑每一国之地势及其特别状况”,制定裁军计划,提交有关政府审查。

  第二,会员国有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

为此盟约规定会员国应当共同保证反对侵略和战争威胁;如果发生争端,应将争端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并对破坏盟约而进行战争的国家采取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制裁。

  第三,会员国要“维护各国间基于正义与荣誉之公开邦交”,凡是各国之间订立的与国联盟约不符合的条约均应废止。

  第四,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任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

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在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后世界被压迫民族风起云涌的反帝斗争形势下,为维护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在创建国际联盟的整个过程中,美国总统威尔逊起了很大作用。

但国联的成立未使美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也未实现美国取得战后世界领导权的计划,这就引起了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吵。

威尔逊的政敌共和党操纵参议院,以国联盟约没有体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却使美国承担了许多义务,从而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为借口,拒绝批准威尔逊已签了字的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的重要发展。

但是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成为英法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或称“普遍一致”原则,“普遍否决权”等),实际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因此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法西斯国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不受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

因此,国联的政治实践便否定了它所标榜的基本宗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最后也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遭遇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使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①由于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所以实际上只有四个常任理事国。

后来德国于1926年加入,并成为常任理事国。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20年代国际关系的调整——短暂的和解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世界做出的安排,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都激起了新的不满与冲突。

在欧洲,威胁和平的因素:

德国的赔款问题,法国与德国的安全问题,裁减军备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在亚太地区,列强也必须面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因此,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进入了地区性的有限调整时期。

  1、欧洲国际关系的有限调整

  鲁尔危机与道威斯计划 德国的赔款问题是战后最为复杂且拖延时间最长的国际问题之一。

法国以强硬手段索取赔款和德国的消极抵抗,终于酿成了1923年法国和比利时出动10万军队占领鲁尔工业区这一最为严重的国际事件。

  鲁尔危机的发展使德国遭受严重打击。

在经济面临崩溃之时,工人因其收入低下物价飞涨而一时绝对贫困,中小资产阶级则由于高达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而使他们手中的存款和战时公债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废纸一张。

于是他们憎恨占领者,仇恨魏玛共和国的无能政府,更把让他们遭遇如此不幸的原因归咎于强迫德国进行战争赔款的《凡尔赛条约》。

其严重后果正如英国史学家E·H·卡尔所指出的:

总有一天纳粹党将从这些人当中吸收大量的新党员。

与此同时,法国也由于这次行动而使其经济和道义都受到严重损害。

  在英美两国的筹划下,1924年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制定并实施了“道威斯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通过注入外资,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预算;德国将税收、铁路和工业债券的收益作为支付赔款的来源;规定德国今后五年的赔款支付额;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8亿金马克的贷款。

该计划的实行使鲁尔危机和赔款问题暂时获得解决。

  道威斯计划作为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较大调整,把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了一纸商业合同,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调整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成为战胜国对德国政策的转折点,为德国在政治上重新走入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

但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在导致德国经济再度濒临破产的同时,也最终使其赔款一笔勾销。

  欧洲安全与《洛迦诺公约》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它对欧洲领土特别是对德国莱茵兰地区的安排,不仅使法国和德国一直耿耿于怀,也让英国时时不安,因为它们都不认为这些处理办法符合各自的安全观念。

  当战后的法国处于欧洲最强大的地位时,它最担心的仍然是安全问题。

法国元帅F·福煦曾在巴黎和会时写道:

“霍亨索伦王朝已经逝去了…但是一个建立在同样的军国主义原则之上的和极权的,并控制着整个德国的共和国将不会使危险减少并仍将保持对和平的威胁。

”因此保持《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现状和维护法国的安全,便成为法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作为战败国,战后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而其具体目标就是争取协约国从莱茵兰撤军和逐渐收复但泽,波兰走廊等失地,调整东部边界。

  战后的英国把恢复经济、保持大英帝国作为头等大事,希望欧洲大陆保持均势与稳定。

当时的英国驻德大使阿贝农勋爵曾在日记中写道:

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