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2992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

语文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一 新闻两则 毛泽东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

1.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 结构的五个部分:

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3. 三个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4、细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5、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芦花荡孙犁

1、小说的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老头子:

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

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侧面描写:

“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

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三蜡烛西蒙诺夫

1、蜡烛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2、大背景(二战)、小道具(蜡烛)、大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

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

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文线索:

蜡烛

5、黑色大围巾 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 爬 跪 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第二单元

六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

  

2、本文写了:

①阿长称呼的由来②“大”字睡相③元旦的古怪仪式④买《山海经》⑤一些繁琐的道理⑥讲“长毛”的故事

3、阿长:

①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②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③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吉利文化,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形象)

4、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5、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

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6、赏析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

抒情句,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凝聚着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衷心祝愿。

七背影

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3、背影的四处描写:

①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②望父买橘③父子分手④呼应开头,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4、父亲的外貌描写:

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5、“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

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6、流泪:

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九老王

1、杨绛全家有人道主义思想,有平等观念。

2、镶嵌:

比喻,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3、强笑:

准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激。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帮助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作者之所以“愧怍”因为作者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5、生活情况:

①职业,谋生手段  ②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  ③居住条件差

6、交往的事:

①带送冰块     ②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       ★③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7、老王: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孤苦伶仃。

8、“前任”:

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

第三单元

1、说明文分类: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3、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下定义:

揭示……的本质特征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界限分明③举例子:

具体、真切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④作比较:

突出……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打比方:

生动形象⑥列数字:

准确说明⑦引用: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

十一中国石拱桥

1、第一段中心句: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逻辑顺序:

①石拱桥的总体特征: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②具体介绍两座桥

         ③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取得的成就

3、赵州桥(逻辑顺序):

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用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做诠释等说明方法)

4、特点:

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像一张弓。

②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

③大拱有28到拱圈拼成                     ④形式优美

5、卢沟桥说明方法:

列数字,引用,举例子,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

6、写卢沟桥的结构:

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

十三苏州园林叶圣陶

1、苏州四大园林:

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2、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①从全文看:

从整体到局部②从各部分看: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四个讲究,三个注意)

3、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

4、苏州园林的特点:

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总起下面几个自然段的一句话: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6、全文总纲: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美感。

十四故宫博物院

1、说明对象:

故宫博物院

2、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由南到北,有中间到两边)

3、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的特征:

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龙:

突出皇帝的威严

第四单元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

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

2、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

4、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十七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

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本文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6、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

○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7、克隆技术的利:

○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8、……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拟物,强调其作用

古文: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鲜美]古:

鲜艳美丽。

今:

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

妻子儿女。

今: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

像这样。

今:

这样。

[不足]古:

不值得。

今:

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联系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

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爱莲说

 阅读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

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

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三峡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

总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侧重写山: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

(1)夏:

水涨流速,交通断绝。

(2)春冬: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3)秋: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侧重写水:

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

(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

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

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

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

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

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

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