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练习.docx
《政治经济学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练习.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练习
政治经济学练习
导言
一、填空题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3.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包含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过程。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对象是。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B.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资料D.生产力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生产力B.生产方式C.经济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
3.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物质标志是()
A.生产发展速度B.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C.生产工具发展水平D.社会产品的多少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产品归谁所有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经济基础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劳动力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人不能认识它B.人不能利用它C.人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力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7.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A.社会经济活动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社会经济规律
三、多项选择题:
(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1.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
A.生产资料B.劳动力C.科学技术D.生产关系E.生产方式
2.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
A.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B.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
C.分配关系D.交换关系E.消费关系
3.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
A.分配决定生产、交换、交换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
D.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E.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相独立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A.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B.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状况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D.生产力随生产关系变革而变革E.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动力
6.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是指()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B.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E.生产关系常常破坏生产力发展
7.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
A.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B.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而改变C.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E.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8.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经济规律可以分为()
A.所有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B.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和价格规律
D.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E.资产阶级国家特有的经济规律
四、判断题:
(在正确的命题后打√,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是人的劳动力。
4.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五.论述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案:
(1)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表现为: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当生产力在原有的生产关系下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或迟或早地会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4)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为: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章商品经济
一、填空题
1.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的两种类型的经济形式是和。
2.商品是直接以为目的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一是,二是。
4.商品具有二重属性,一是,二是。
5.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
6.商品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7.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比。
8.价值的实体是由形成的,价值所体现的关系是之间的社会关系。
9.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成,与货币流通速度成。
10.发生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11.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二、选择题:
(单选题给四个备选答案,双选题和多选题给五个备选答案)
(一)单选题
1.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
A.商品经济B.社会化大生产C.自然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2.商品是()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商品的二重性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社会属性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
5.商品的价值是( )
A.商品的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商品的有用属性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同一商品的两次劳动B.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
C.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D.生产两种商品的劳动
7.货币的本质是()
A.一般价值形式B.一般商品C.特殊商品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人劳动决定的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简单劳动时间决定的
9.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的()
A.使用价值越多B.使用价值越少C.价值量越多D.价值量越少
10.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地于价值
(二)多项选择(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出两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商品的二重属性是()
A.使用价值B.具体劳动C.价值D.抽象劳动E.交换价值
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个别劳动B.具体劳动C.复杂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与()
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5.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储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
6.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A.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B.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上升C.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D.人们热衷于存款E.国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
7.根据纸币流通规律原理,如果纸币发行过多()
A.货币增殖B.货币贬值C.物价下降D.物价普遍上涨E.物价不变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A.商品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价值量由私人劳动时间决定C.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E.商品价值量由复杂劳动时间决定
9.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E.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0.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B.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越大
C.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创造的总价值量不变D.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越小
E.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越大
11.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
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等价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
12.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3.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储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
14.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是()
A.商品价值的变化B.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C.商品的价值不影响价格
D.货币价值上升E.货币价值下降
15.价值规律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原因是()
A.在商品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C.商品交换必须以商品价值为基础D.作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全过程
E.只要有商品生产和交换必然有价值规律起作用
16.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A.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降低成本B.引起货币贬值C.刺激商品生产者激烈竞争和分化
D.自发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E.使价值表现为货币
三、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2.只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二重性。
3.无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个方面。
4.商品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社会化大生产
一、填空题
1.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2.个别分工,是指的分工。
3.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阶段,起初是阶段,之后是工场手工业阶段。
4.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实行的是以为基础的协作。
5.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6.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社会化大生产,是由()。
A.分工联系起来的B.劳动联系起来的C.协作联系起来的D.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
A.人们的自觉调节来实现的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D.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
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B.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4.社会分工是指()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D.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
三、多项选择题:
(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1.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产业结构C.生产资料所有制
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
2.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
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B.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C.产品的社会化
D.生产资料占用的社会化E.消费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3.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即()
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个别分工D.家庭分工E.集体分工
四、判断题(在正确命题后打“√”,在错误命题后打“×”)
1.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依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3.个别分工就是企业内部的分工。
五.论述题
1。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因为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3)然而就一个部门内部来看,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该企业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地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仍然是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
从而使生产者能得到一个价值差额,由此使他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2.运用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含义。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在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替代本来意义上的货币以后,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条件下发生的。
因为他涉及货币的投放量与流通中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
恶性通货膨胀会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混乱,给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国如出现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产生通货紧缩的局面。
通货紧缩使物价持续走低,会带来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导致经济的萧条。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
要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要适时地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大体相适应。
要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应的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
为什么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在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价值规律的含义
(2)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
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
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个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5)生产过程中生产者还要注意价值规律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可能产生破坏性的后果等缺陷。
4.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1)社会的需求结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可以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来看。
5.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规律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答案: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在许多相互孤立的小范围内进行。
(3)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
价值规律的调节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分散的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分配,依靠的是自发调节;二是在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干预,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和国家的干预实现。
(4)社会化大生产按其本性只适合社会对它进行管理。
然而,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国家实施的社会有意识的计划调节两者的优势,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填空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____。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是资本主义的_______和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______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____和扩大再生产。
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6.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_____和资本集中。
7.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是追求_____
8.资本的技术构成是_____和劳动力之比。
9.资本周转次数同周转速度成_____。
10.资本周转时间同周转速度成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A.商品B.劳动力C.生产资料D.货币
2.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买到商品B.能否买到生产资料C.能否买到生活资料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是资本价值增殖和()
A.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B.价值规律的矛盾C.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D.竞争规律的矛盾
4.货币要现实地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
A.劳动者一无所有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成为商品D.带来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A.物质资料的生产B.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C.价值生产D.剩余价值的生产
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是逐渐消失B.能带来新价值C.借助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7.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A.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B.商品的价值C.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8.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A.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C.自然形态的不同D.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9.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称为()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额外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加大劳动强度的结果
11.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社会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B.别的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C.本企业工人的必要劳动D.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绝对或相对()
A.延长工作日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13.资本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D.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1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生产资本的比重中()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上升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1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
A.技术进步B.社会资本增大C.剩余价值率提高D.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三、多项选择题:
(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1.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A.机器设备B.原材料C.劳动力D.厂房E.运输车辆
2.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是()
A.资本积聚B.资本集中C.剥夺小生产D.银行贷款E.竞争和信用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B.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重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D.投入资本的大小E.资本积累的规模
4.资本积累的原因,是资本家为了()
A.追求剩余价值B.在竞争中取胜C.节制消费的欲望D.增加就业机会E.扩大生产规模
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步增加B.可变资本比重上升C.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D.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E.利润率的提高
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A.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B.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E.劳动力的价值属于资本家
7.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公式有()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劳动/必要劳动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预付可变资本E.年剩余价值/资本周转速度
8.超额剩余价值()
A.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是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只有个别资本家才能获得E.是高价出售商品的结果
9.剩余价值是()
A.工人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的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C.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D.可变资本带来的E.不变资本带来的
四、判断题:
(在正确命题后打√,在错误命题后打×;每小题1分)
1.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必须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5.机器人,实际上是不变资本,其价值不会增殖。
6.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条件,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
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
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9.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10.资本运动的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11.资本主义流通的核心,是实现已经生产的剩余价值。
12.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区别是:
前者指进行的过程,后者是该过程的结果。
13.资本积聚可以使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
14.再生产有两种类型,一是内涵扩大再生产,二是外延扩大再生产。
15.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6.在现代社会,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最基本的方法,是绝对延长工作日。
17.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8.剥削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19.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20.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都是资本。
五.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