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106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19世纪上半期,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1)白银外流,银价上涨,“银贵钱贱”。

造成清财政危机。

(2)统治机构更加腐败。

(3)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4)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1839年在道光帝的支持下于在广州虎门销烟。

4、虎门销烟的作用或影响:

(1);

(2)。

5、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

(2)直接原因:

;(3)经过:

①爆发标志:

年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②年月英军占领香港岛。

③   年8月,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

(1):

①割地:

;②赔款:

③通商:

、、、、;④协税:

(2)影响:

①;

②。

7、“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            。

(2)参战国家:

联军为主凶,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

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火烧。

   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   平方公里,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

★(4)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2、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   在    发动起义,建号    ,起义军称“   ”。

1853年太平军占领    ,把南京改为  ,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    和    。

北伐军一直打到     郊区。

3、抗击洋枪队:

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   ”,由美国人   率领。

在   ,太平军李秀成率军大破洋枪队。

1862年在浙江宁波    战斗中,击毙华尔。

第3课 收复新疆

1、为了粉碎  、   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    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            ”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    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海防”与“塞防”之争:

    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    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力主收复新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

    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   战役中,    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    与日本首相     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

〈1〉割地:

                       ;

〈2〉赔款:

                       ;

〈3〉设厂:

                       ;

〈4〉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

                        。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

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

    年由    率八国联军入侵,在    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狼狈逃回天津。

后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随后攻陷     ,     带领    仓皇出逃,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

                       ;

②政治:

                        ;

③军事:

清政府拆毁   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   到    铁路沿线要地

④外交:

划定       为使馆界。

★4、影响:

①《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③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中国完全陷入         的深渊。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     。

2、目的:

维护      。

3、学习对象:

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   派。

5、时间:

19世纪   —   年代。

6、主张:

“       ”。

7、代表人物:

中央:

,地方:

、、、。

8、主要内容:

(1)前期“”为口号,创办  ,

主要有:

    、       、       (简称“两局一所”)。

(2)后期“”为口号,开办,

主要有:

①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②张之洞创办、。

(3)筹建、、三支海军。

(4)兴办。

1862年成立的是洋务派创办的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

9、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10、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

(1)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性质);

(2)消极:

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积极:

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③(对西方列强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④为中国的开辟了道路。

1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没有触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背景:

1895年《》签订。

(2)目的: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4)意义(影响):

2、维新思想的传播:

(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2)组织,将《》改名为《》。

形成了。

3、百日维新(1898年6—9月):

(1)内容:

①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②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化:

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维新思想(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④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2)戊戌政变:

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了,等六人遭杀害,变法失败。

(3)失败原因:

①.资产阶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根本原因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顽固势力的阻挠;④.脱离人民群众。

(4)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性质);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第8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1894年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

中国

同盟

1905年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时间年月日。

(2)中华民国成立:

年月日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成功一面:

它推翻了,结束了,使深入人心;

③失败的一面: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首领窃取了。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改变)。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    》杂志创刊年

旗帜

“ ”(德先生)“ ”(赛先生)

主要阵地

《 》杂志

代表人物

    、 、 、 等

内容

前期

提倡,反对   ;提倡   ,反对    ;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为代表论文:

《》

《       》;刊物:

《       》。

意义

积极:

是我国历史一次      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    和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消极:

对东西文化有的       或         偏向。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3)爆发时间:

年5月4日。

地点:

主力:

    。

领导者:

     、       。

口号:

①“,”②取消“”;

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④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⑤“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4)发展:

月初,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

(5)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①;

②;③。

(6)意义:

①.是一次   地反对    和     的爱国运动。

②.是中国         的开始。

★“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

年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2)地点:

(后转到嘉兴南湖游船上)。

(3)参加代表:

、、等13人,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内容:

①通过党的,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实现。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为中央局书记。

(5)历史意义: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的利益,而且着代表的利益。

②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③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了。

 

第11课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建立:

①时间:

   年5月;②地点:

广州   ;③创建人:

    校长:

 

政治部主任:

    ;⑥意义:

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4月):

(1)目的:

(2)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三派军阀。

(3)总司令:

   

(4)主要战场   、   。

(5)主要战役:

      、     、      ,消灭了主力(在北伐战争中领导的独立团善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6)江西战场:

消灭了的主力。

(7)福建战场:

攻入浙江,上海。

(8)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4月,北伐军北上进攻。

(9)结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0)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②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③将士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工农群众的配合支援。

⑤军阀内部矛盾。

(11)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

、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3、南京国民政府:

年月蒋介石在成立“国民政府”。

它代表利益,对外对内。

后统治全国。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

国民党实行“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时间:

年月日,

(3)领导人:

、、(3)意义:

2、秋收起义:

(1)时间:

年月。

(2)领导人:

;(3)地点:

边界;

(4)队伍:

(5)结果: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年月、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同会师,后改编军队为,任军长,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南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

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红军第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1)长征开始:

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向湘西前进。

(2)初期受挫: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人员损失过半。

革命处于生死关头,

提出不去,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前进,强渡,夺取。

(3)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

时间:

年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内容:

①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③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指挥。

意义:

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冲出重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5)胜利会师:

①年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同陕北红军会师;

②年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1)经过:

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事件,进攻东北军驻地,炮轰,事变爆发。

(2)结果: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原因是:

           。

(3)影响:

中国人民开始了(东北地区抗战):

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②中共派等到在东北组织。

2、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提出建立的主张。

③张、杨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蒋联共抗日。

④蒋拒不接受联共抗日,并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2)经过:

①目的:

为逼蒋抗日。

②时间:

年12月12日。

③过程:

、扣押,实行“兵谏”,要求,,史称“西安事变”,又称“”。

(3)结果:

中共从出发,提出的主张,派到西安谈判。

蒋介石接受,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

变得到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

①标志基本结束。

②标志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

(1)时间:

年7月7日。

(2)经过:

日军炮轰城。

二十九军副军长,一三二师师长为国捐躯。

(3)结果:

7月底,相继沦陷。

(4)影响:

①的抗日战争爆发;②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③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奔赴抗日战场。

2、八一三事变:

年8月13日,日军进攻   。

3、南京大屠杀:

年月南京失陷。

国民党迁都,作为战时的陪都。

在占领南京内,日军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人以上。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抗日三次重要战役比较表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指挥者、部队

主要战绩

历史意义

平型关大捷

1937.9

平型关

八路军115师

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

台儿庄

李宗仁(国民党)

歼灭日军一万多人

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

1940.8

华北

彭德怀

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据点近3000个,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百团大战:

(1)目的:

粉碎敌人的“   ”政策

(2)目标:

破坏敌人     ,摧毁      。

4、中共七大:

时间:

年月。

地点:

    。

(1)召开背景:

(2)讨论的问题:

大会主要讨论和的重要问题。

(3)主要内容:

大会制定了: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意义:

5、抗战的胜利:

(1)抗战胜利前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出兵中国。

国内: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2)日本无条件投降:

年月日。

(3)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全国人民渴望   、   ;②美国扶蒋反共;③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2)经过:

①时间:

  年  月;人物:

    、   、蒋介石等。

②目的:

蒋:

A为了赢得      的时间;B欺骗    。

毛:

A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B戳穿蒋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

达成和平建国的“”。

2、全面内战爆发:

(1)标志:

年月,蒋介石对发动进攻。

(2)性质:

是一场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内战。

3、转战陕北(战略防御阶段):

年3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

中共中央在、等率领下,主动撤离,转战。

、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战胜了敌人。

4、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阶段):

(1)概况:

时间   年夏;领导人:

、;军队:

       解放军

(2)结果:

挺进,建立     根据地。

(3)影响:

A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和湖北重镇。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其它各战场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比较表: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

和指挥员

战况

歼敌

改编

战果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9—

1948.11.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攻占   、断敌退路;   敌人起义和投降;

攻克    。

47万人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

1949.1

中原、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

以   为中心。

在徐州附近歼敌;解放徐州;

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

55万人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

1948.11.—

1949.1.

东北、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分割包围在   、   、  等据点;

先后攻占    、   ;

    和平解放

52万人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在三大战役中,最先发动的是;歼敌人数最多的是。

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领导人:

和;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

(2)结果:

月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作用:

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

(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4)国民党统治腐败,土气低落。

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

他提出“”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到一系列企业。

一战结束后被吞并。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简表:

时期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特征

萌芽

短暂的“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原因

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推动。

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②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中国人民使用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

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4、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原因:

在、和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2)特征:

①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③发展程度极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集中于沿海沿江大城市;④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

(1)交通工具:

    和    。

1876年,英国商人修建了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即,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2)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第一部无声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

(2)报纸:

1872年上海创办《》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3)出版业:

1897年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时间:

    革命以后。

(2)原因: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

(3)表现: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型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翎顶补服

大人、老爷

跪拜

女子缠足

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新式礼服

先生、君

握手、鞠躬

女子天足

(4)影响:

其它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北京到河北省张家口),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侯德榜:

我国卓越的爱国科学家,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世界公认的制碱权威。

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成本比欧洲降低40%。

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背景: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代表人物有:

魏源、严复。

(2)魏源(鸦片战争时期):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

著有《海图国志》,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极其先进科学技术。

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3)严复:

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他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严复第一部译著:

《天演论》。

阐述了"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

影响:

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4、新式教育的开端

(1)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2)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

(3)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了新式学堂。

(4)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5)戊戌变法失败后,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