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教学计划和习题答案.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教学计划和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教学计划和习题答案.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教学计划和习题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 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 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 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不同的语气。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 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
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
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 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
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
坚持写曰记。
五、 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 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 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
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
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
方法是:
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
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
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
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
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
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七、 奋斗目标:
力求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指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勤奋上进,在教学中多研究多探索。
多向同仁们学习,积累经验。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 系住() 芦荟()
瞥见() 畸形() 匿名() 诘责()
绯红()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
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
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
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
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
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提问:
“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
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提问: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
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提问:
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
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
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
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
外貌描写: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
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
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
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
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
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
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
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提问:
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
“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
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
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
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
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
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
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
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
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
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
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
(1)明线: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
感情线索。
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
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迭——叠))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油光可鉴:
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
漂亮。
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至极。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
本文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2.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广漠()B.野蛮()绰号()
C.掷钱()摹画()D.抽屉()嬉戏()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探究质疑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当堂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
“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
“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
“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
好用来说嘴!
”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学习目标:
1、速读并复述课文,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
设疑:
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
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酷()似掺()脊()背枉()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酷似:
极像。
知书识礼:
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三、读课文后小组内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情感丰富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
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
四、揣摩与感悟: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
五、拓展与延伸:
1、阅读训练: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2)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
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3)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
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4)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
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
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
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将课堂拓展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