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师范学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886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山师范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唐山师范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唐山师范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唐山师范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唐山师范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山师范学院.docx

《唐山师范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山师范学院.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山师范学院.docx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征求意见稿2009年12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管理、监控和评估的基础性文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现就此项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需求多样化、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建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建立体现学校特色和优势、适应社会需求的先进教育教学体系。

(二)基本原则

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重点修订2008级、200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2008级、2009级专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本原则意见和教学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

修订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适应社会需求。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形势变化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变化,切实落实学校目标定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2.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

突出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克服教学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切实加强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

3.创新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课程构成的论证与重组,重视课程设置的先后衔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简单设课、重复设课,杜绝因人设课、因人不设课现象,构建科学、合理、先进的课程体系。

4.灵活通识教育,突出专业特点。

修订对学生修读课程学分的要求,调整部分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增加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优化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设置,使之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设计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

5.加强实践环节,着力技能培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加强实践课程和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实实在在做好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工作,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6.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7.兼顾共性指导,注重专业特色。

各专业要在遵循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和要求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努力构建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科学、先进、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和基本规格要求

(一)框架

1.培养目标

2.培养基本规格及要求

3.学制与毕业要求

4.授予学士学位要求

5.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6.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要求

7.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表

8.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9.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安排与要求

(二)基本规格要求

1.品德素质:

热爱祖国,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团结互助、乐于奉献、遵纪守法。

2.专业素质:

具有较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及后续发展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技能并达到规定等级要求。

3.身心素质:

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文化素质:

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健全的心智和广阔的视野、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三、学制

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学年。

四、学时、学分安排和计算

1.学时、学分安排

(1)培养计划四年制本科专业毕业课程总学分一般为:

文科类:

教师教育专业195±5学分,非师专业180±5学分;

理工类、艺术类、外语类:

教师教育专业205±5学分,非师专业190±5学分;

(2)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重:

人文社科类不少于15%,理工类不少于25%.

2.学分计算

理论课教学满17学时的课堂教学辅以不低于17学时的课外学习内容,核计1学分。

大学体育、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规范字书写等课程及上机、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环节每34学时计1学分。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1周计1学分;教育实习10周(包括校内试讲2周、回校实习总结1周),非师专业毕业实习不少于12周,毕业论文(设计)10周;专业见习3周计2学分;分散进行的实践教学满34学时计1学分。

社会实践2周计1学分;形势政策课计2学分;就业指导课计2学分。

入学教育、公益劳动等不计学分。

学分最小计量单位为0.5。

五、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要通过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增强人才培养对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须在体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课程设置要求前提下,兼顾本专业的内涵特点、学科优势和教学实际,在体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强调基础,关注学科前沿发展,注重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仍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体系。

各平台课程的设置及要求如下表。

表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一栏表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

修读方式

课程构成

设置要求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必修

1.思想政治理论课

2.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

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类课程。

分层次设置,各专业设置须统一,但要求可以有所区别。

素质拓展课程

选修

分为三大类:

1.人文社科类

2.科技类

3.艺体类

按下述要求组织开设:

每位学生至少选修2类、非本专业6学分的课程,师范类学生另需修读至少6学分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理工科学生须选修至少2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文科学生须选修至少2学分科技类课程,非艺术类学生须选修2学分艺术类课程。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一级学科基础课

开设同一个一级学科中各专业均应修读的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二级学科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实践教学等。

开设同一专业所涉及二级学科中各专业方向学生都应修读的专业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限选

专业限选课:

专业方向模块1

专业方向模块2

同一专业须至少有两个方向模块,各模块学分数应一致。

任选

专业任选课:

拓宽、深化专业知识类课程

开设前三类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的后续专业课程,包括一定数量的跨学科课程。

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课程等纳入该层次。

教师专业教育平台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必修

教育教学必备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类课程

统一按表14开设。

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选修

基础教育应具备的理论、技能素养拓展课程

统一按附表15开设,供学生选择.

教务处组织相关系(部)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各系(部)负责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实行课程归口管理。

 

表2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师范类)

课程平台(学分)

课程模块、学分学时、比例

备注

课程

模块

学时与学分

文科

理科

学分

%

学分

%

通识教育

通识基础课程

52-57

29.7-32.3

59-65

33.3-36.4

包括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军训、社会实践

素质拓展课程

6

6

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

90-95

46.1-48.7

92-98

44.9-47.8

专业教育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18

9.2

18

9.2

包括教育实习、见习

教师专业教育

教育必修课程

18

12.3+

18

12.3+

教育选修课程

6+

6+

合计

195±5

205±5

注:

1、“通识教育课程”一栏包括军事训练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2、“综合实践课程”栏内除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外的其他综合实践课程,由各系根据专业(类)实际需要安排。

表3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非师范类)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学分学时、比例

课程

模块

学时与学分

文科

理科

学分

%

学分

%

通识教育

通识基础课程

52-57

32.2-35.0

52-57

30.5-33.2

素质拓展课程

6

6

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

117-122

65.0-67.8

127-132

66.8-69.5

专业教育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合计

180±5

190±5

注:

1、“通识教育课程”一栏包括军事训练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2、“综合实践课程”栏内除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外的其他综合实践课程,由各系根据专业(类)实际需要安排。

 

(一)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

1.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公共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

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公共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课,全校统一安排;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学校按教学时数提出原则性设置意见,供各专业选择安排。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执行教育部新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时的比重,加强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要制定各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同时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办法。

表4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期安排

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1

34

17

文1理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4

34

0

文4理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6

102

68

34

文3理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1

34

17

文2理1

形势与政策

2

1-8

合计

16

(2)大学外语

大学英语教学继续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除对于个别中学阶段学小语种的学生外,前四学期开设大学英语,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力争作到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表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说明

大学英语

(一)

5

75

45

30

第一学期上课15周

大学英语

(二)

5

85

51

34

大学英语(三)

5

85

51

34

大学英语(四)

5

85

51

34

合计

20

330

198

132

注:

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课程纳入专业课程。

(3)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两个层次。

信息技术基础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必修课。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包括:

数据库应用、VB语言程序设计等。

除下表规定修读的专业外,其他专业从数据库应用与VB语言程序设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具体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确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强化实践训练,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河北省或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

表6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期安排

说明

信息技术基础

3

34

34

1

各专业必修

VB程序设计

3

34

34

2

理科必修

数据库应用

3

34

34

3

经济、管理类必修

计算机应用

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开设,纳入专业任选课程。

(4)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课在第1-4学期开设,每学期1学分,每周2学时。

(5)大学生职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分别在第2、5两个学期开设,共34学时,计2学分,各专业学生必修。

表7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实践周数

学期安排

说明

大学生职业指导

1

2,5

(6)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

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四学年共安排4周,其中军训1周安排在第1学期学生入学之后,社会实践2周安排在假期进行。

表8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实践周数

学期安排

说明

生产劳动

1

文2理3

军事训练

1

1

1

社会实践

1

2

假期

(7)大学数学

大学数学课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专业按下表要求选择开设。

表9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期安排

开课对象

大学数学A

12

204

1、2

物理、电子信息、计算机、教育技术类等理科专业

大学数学B

9

153

1、2

化学类专业、经管类专业

地理类专业

大学数学C

6

102

1、2

生物类专业

大学数学D

(文科数学)

4

68

1

注:

除表中所列专业须按要求开设大学数学必修课外,其他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将某一等次大学数学开设为必修课。

(8)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在部分理科专业开设,分A、B、C三级,相关专业根据需要选择。

表10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期安排

开课对象

大学物理A

7

102

34

化学、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大学物理B

5

85

17

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

大学物理C

3

51

17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9)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中文交流能力,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及艺体类专业外,各教师教育专业均须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

非师专业及艺体类专业选择其中一门开设为必修课。

表1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实践学时

学期安排

备注

大学语文

3

51

应用写作

3

51

注:

开设课程、开课学期选择由教务处商有关设课系与中文系确定。

(10)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简称“人文类”)、科技类和艺体类3个模块,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每位学生须在其中选修至少2个模块、非本专业课程的至少6学分的课程,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另须修读至少6学分的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理科学生须修读至少2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文科学生须修读至少2学分科技类课程;非艺术类学生须修读至少2学分艺术类课程。

除开设足够数量的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外,学校将适时组织素质拓展系列讲座,以满足学生个性素质发展需要。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所获奖励学分可用来冲抵素质拓展课学分。

修读足够数量的素质拓展课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表12素质拓展课程修读要求

课程模块

学生修读要求

师范类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

素质拓展课程

人文类

理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

理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

科技类

文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

文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

艺体类

文理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

文理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

(二)学科基础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由同一个一级学科中各二级学科的部分基础课程构成,是该一级学科内各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旨在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由各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在一级学科知识范围内选择各二级学科中构成该一级学科的公共基础知识进行设置。

学科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

除上述学科基础课程外,各专业还须开设学科导论课程,向学生介绍专业所在一级学科中相关二级学科的概况、发展趋势、专业课程简介、就业与深造趋向等内容,以便学生了解专业,指导进行专业和专业方向的选择。

该课程以讲座和咨询形式开设,最少0.5学分,最多不超过2学分。

表13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实践周数

学期安排

说明

学科导论

0.5-2

各专业开设

(三)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立在学科基础课程涵盖知识之上的、学科基础课程后续的基础课程,其涵盖的知识既是同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又是构成相关二级学科的(除学科基础课程涵盖的知识之外的)基础知识,为修读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所必需。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设的必修课。

2.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课程的设置应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为原则。

(1)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按方向模块设置。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应既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又反映学生的志趣爱好和个性差异(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应与用人单位咨询,广泛调研,根据行业需求,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

每个专业至少设置两个以上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学分数必须一致。

学生须通过限定选修的方式,按要求学完至少一个专业方向模块的选修课程并达到最低学分要求。

(2)专业方向任意选修课程

专业任选课的开设旨在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其中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限选课的部分后续课程,另一部分是一定数量的跨学科课程(理论课或技能课)。

专业任选课由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设置。

非师专业的专业任选课设置以及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选修课设置应努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四)教师专业教育平台

教师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是师范类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教育必修课程和教育选修课程二个模块。

1.教师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教师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个层次。

 

表14教师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期安排

说明

教育理论课程

心理学

3

51

51

4

教育学

3

51

51

4

学科教学论

3

51

34

17

5

可周学时6紧凑安排

教育技能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3

51

34

17

5

可周学时6紧凑安排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

0.5

17

17

3

规范字书写

0.5

17

17

4

教学技能训练

1

34

34

5/6

微格教学*

新课标与教材分析

2

34

34

5/6

*

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习

8

8(+2)周

6/7

教育见习

2

3周

**

合计

26

注*:

对于在第6学期后半段实习的专业,可在第6学期前半段紧凑安排;在第7学期前半段实习的专业,可在第6学期后半段紧凑安排。

**:

教育见习安排在那些学期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但起始学期不得晚于第4学期。

2、教师专业教育选修课程

教师专业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教育学科课程和教师技能课程两个层次。

师范类学生应在教师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中至少修读6学分,可在同一模块选修,也可在不同模块选修。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表。

表15教师专业教育选修课程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开课

学期

教育

学科

课程

教学设计

2

32

3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

32

32

教学测量与评价

2

32

32

班级管理学

2

32

32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2

32

32

教师

技能

课程

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法指导

1

17

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1

1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1

17

学校人际交往心理学

1

17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1.5

32

17

15

Flash课件制作

1.5

32

17

15

教学媒体与技术

1

17

17

注:

1.对于师范类专业,部分教师技能类课程可从第一学期起开设。

计划一旦设定,不得随意变动。

2.教育见习主要由教育考察、教育服务、备课、试讲以及下中学观摩听课等组成,原则上安排在第4、5、6学期进行。

3.教育见(实)习要求学生提交见习(实)报告、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实践成果。

3、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师技能证书》制度

依据《唐山师范学院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暂行规定》,师范类学生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且取得外语应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学科教学技能、普通话和规范字技能等教师技能证书,可申请教师资格证书。

非师类学生可以通过修读素质拓展课的方式选修教师资格类课程,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五)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

实验、实习、专业见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等。

各专业应积极构建完整、有效、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专业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方案中应明确单列。

隐含在各门课程中的实验、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应在教学计划中明列,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图1: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图

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

社会调查

竞赛

素质拓展实践教学

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课堂

2.实验(实训)课程

实验(实训)课程包括实验、实训(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计算机上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