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47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docx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doc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般毒性作用:

是指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也称基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将产生的毒性作用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第一节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动物机体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牛的毒性效应及反应。

观察内容一般包括行为变化、外观改变以及致死效应。

观察时间一般为7d,观察范围可为7~28d(迟发毒性效应)。

凡经口或经注射给毒,“一次”的含义是指瞬间将受试物输入试验动物体内;若经呼吸或皮肤给毒,“一次”则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动物持续接受受试物的过程。

“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概念是指当受试物毒性很低,一次接触还不能达到充分了解该受试物的毒性作用,或一次不能导入设计剂量的受试物时,需在24h内分次染毒。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测定和计算出受试物的致死量及其他急性毒试参数,主要获得受试物对某种实验动物以某种接触途径的LD50值;

(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机体的急性毒性特征,靶器官和剂量一反应关系;

(3)研究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动力学变化规律;

(4)为下一步的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1.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1)品种、品系的选择

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是以哺乳动物为主,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包括啮齿类(rodentspecies)和非啮齿类(nonrodenlspecies),其中至少有一种非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多选用小鼠和大鼠,非啮齿类常选用犬或猴。

(2)性别和年龄或体重的要求

对于实验动物的性别一般要求雌雄(早6)各半。

如果试验仅为某些特殊试验研究目标,也可选用单一性别。

如致畸试验可仅选雌性动物,对精子毒性试验可仅选雄性动物。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刚成年的动物。

一般按体重选购,通常要求小鼠18~25g、大鼠180~240g、豚鼠.200~250g、家兔2~2.5kg、猫1.5~2kg、犬4~6kg(犬一般为1岁左右)。

同次试验小鼠体重相差不超过4g、大鼠体重相差不超过10g。

一般来说,同一批次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其平均体重的20%。

(3)实验动物数量与分组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设5~7组,每组的实验动物数依实验动物种类而定。

一般大、小鼠每组不少于10只,家兔每组不少于8只,犬等大动物每组不少于6只。

分组时应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

(4)检疫和适应

质量控制(包括品种、品系、遗传和微生物背景)。

购回的实验动物在试验前应有1~2周的检疫观察和适应期。

2.染毒方法

静脉注射>吸人>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经口>皮内注射>经皮。

同一受试物不同染毒途径LD50。

的大小通常也符合此规律。

(1)经口染毒

经口染毒常可采用灌胃、饲喂、吞咽胶囊等方式。

各经口染毒方式各有优缺点,应视具体情况选用。

①灌胃法:

将受试物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或混悬液,经胃管或灌胃针一次导入胃内。

灌胃容量视实验动物大小而定。

小鼠,一次0.2~1mL或0.1~0.5mL/10g体重;大鼠,一次不超过5mL/只,或0.5~1.OmL/l00g体重;家兔,不超过10mL/2kg体重;狗,不超过50mL/10kg体重。

染毒剂量、溶液浓度和灌胃体积之间可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为采用等体积不等浓度灌胃,另一种方式为采用等浓度不等体积灌胃。

其关系可表示如下。

等体积不等浓度灌胃:

随各组剂量增加,溶液浓度加大,灌胃体积不变。

等浓度不等体积灌胃:

随各组剂量增加,溶液浓度不变,灌胃体积加大。

灌胃法的优点是染毒剂量准确;缺点是工作量大,操作要求谨慎,一旦灌胃误人气管,即可人为导致动物死亡。

②饲喂法:

将受试物拌入饲料或饮水中,让其自由摄入。

需单笼饲养动物,每天结算摄食量或饮水量,来折算摄入受试物的剂量。

饲喂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符合人类接触受试物的实际情况。

但也有许多缺点,一方面是动物对受试物的摄入量不够准确,与设计剂量之间的误差较大:

另一方面是动物可能拒食有异味或适口性差的受试物,使摄人量减少,这样,染毒量就达不到设计剂量,同时影响动物的正常摄食和生长发育。

此外,易挥发物、易水解、易氧化等受试物会因挥发或变质而损失。

③吞咽胶囊法:

将受试物装入胶囊内,强行放于动物舌后咽部,迫使动物咽下。

此法常用于兔、猫、犬、猴等较大动物的染毒。

吞咽胶囊法的优点是剂量准确,尤其适用于易挥发,易水解、易氧化、有异味的受试物;缺点是经口投放胶囊时动物有咬伤人的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

经口染毒前,实验动物应禁食一段时间。

家兔、猫、犬、猴可在每日上午喂食前给予受试物,即空腹给药。

大、小鼠一般采用染毒前隔夜禁食,给予受试物后应继续禁食3~4h。

(2)经呼吸道染毒

经呼吸道染毒主要用于评价以气体、蒸气、粉尘、烟雾等形式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

呼吸道染毒方式分为吸人和气管内注入两种方式。

吸入又分为静式和动式两种方式。

按实验动物的最低需气量,小鼠为3.45L/h,大鼠为30.5L/h计算,一般50L染毒柜可放入小鼠6~10只,或大鼠1只,染毒2h。

染毒柜体积、放置动物种类和数量及放置时间相互关系见表6—1。

(3)经皮染毒

用于评价经皮肤接触的外源性化学物,如化妆品、农药、外用药物、环境污染物及职业接触的一些工业毒物。

染毒面积则依据选用动物及受试物的剂量和剂型而定。

一般在动物背部脊柱两侧选定体表10%的面积,或家兔可取5cm×6cm,豚鼠取3×4cm,大鼠取1.5~2.0cm、小鼠取1.0~1.5cm直径的面积。

经皮吸收染毒也可采用大鼠、小鼠浸尾染毒。

(4)经注射途径染毒

注射染毒途径有静脉注射(iv)、肌肉注射(im)、皮下注射(sc)、皮内注射(id)和腹腔注射(ip)等。

3.剂量设计与分组

(1)预试验的剂量设计

①等比剂量设计

一般设5~7组,各组问采用一定的公比设计剂量。

预试验的各组剂量组距可拉大一些,如可用4倍公比。

即公比r=4,则组距i=lg4=0.6。

预试的目的是要得到死亡率在10%~90%之问的致死剂量范围,即受试物对实验动物以某种接触途径的10%~90%致死剂量范围。

再根据后面介绍的正式试验剂量设计方法,计算正式试验组距(i)或正式试验公比(r),进行正式试验剂量分组。

关于预试验,对于无资料可参考的受试物,为节省试验动物用量,可用下述“多、快、好、省”的预试验方法。

②3×3法

动物均无死亡,说明剂量偏低,剂量可上移增大;

③序贯法(上下法)

该法适于快速反应试验,简便,节约动物。

方法是设计一系列等比系列剂量,将动物一只一只序贯进行。

先选择一个接近50%反应的剂量,当第一只动物不死时,则用高一级剂量给予下一只动物;反之,第一只动物死亡,则用低一级剂量给予下一只动物。

如此进行下去,可确定致死剂量范围。

(2)正式试验的计量设计

①计算组距或公式

根据预试验结果,以下式计算正式试验组距(i)或正式试验的公比(r)。

(a)正式试验组距(P127)

(b)正式试验的公比

②正式试验剂量分组

正式试验剂量的公比r或组距i确定后,则可进行正式试验分组。

分组结果见表6—4。

正式试验一般分5~7组,每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10只,大鼠6~8只,家兔4~6只,雄雌各半。

4.实验设计改良寇氏法(实验设计要求及LD50的计算)。

P127

5.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内容

(1)中毒出现的时间和症状

染毒后4h内最密切注意观察,当天进行多次观察,以后每天注意观察。

记录染毒后动物的异常表现和出现时间,对症状进行描述,总结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的毒性特征。

(2)死亡时间及死亡数

观察记录各组动物死亡数和死亡时问。

(3)剖检、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对死亡动物及时解剖,观察记录受试物对实质脏器的损害,必要时采取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初步确定靶器官,为进一步的靶器官确定和毒作用机制分析提供方向。

有些急性毒性试验也要设计一些生化检测指标。

(4)毒代动力学分析

这是专门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而进行的工作。

按毒代动力学的给毒、采样、分析、建模及参数计算设计试验和分析。

具体原理和方法见本书第四章。

观察内容较为单纯,只做死亡记录和毒性特征观察即可。

若同时要为下一步的毒理机制研究鉴定基础,就需进行剖检、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四、急性毒性的分级与评价

四.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1、急性毒性分级

对于不同类型毒物分级标准稍有差异。

农药使用四级分级标准,工业毒物常用五级分级标我国食品毒理学则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

各类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见表6—8~表6-11。

毒性危险性分级见表6—12。

2.急性毒性评价

1)如果剂量达10g/kg体重以上,仍不引起死亡者,可认为该受试物急性毒性试验是安全的,不必测定其LD50;

2)如果急性毒性LD50或7d在喂养试验的最小有作用剂量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者,则表明该化合物急性毒性较大,应予以放弃,不再继续试验:

如急性毒性LD,。

大于人可能摄入量的10倍者,该物质有可被使用的希望。

3)尽可能详尽描述中毒特征、症状表现、出现时间、死亡前兆、毒性作用的发生、发展、恢复经过,以及体重、剖检和病理学变化等。

从而较全面地对急性毒性做出评价。

第二节亚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亚慢性毒性试验:

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外来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作用。

试验期通常为3~6个月,或一般为实验动物生命期的1/10~1/30。

如用小鼠,试验期通常为3个月,大鼠3~6个月,狗4~12个月。

二、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进一步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

(2)了解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是否产生耐受性;

(3)分析受试物的剂量一效应关系;

(4)初步估计出不出现毒性作用的最大耐受量(即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或称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和出现毒性的最小有作用剂量(即MED,也称最低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LOAEL);

(5)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6)为受试物的毒理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

1.试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1)品种、品系的选择

一般要求选择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包括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

常用动物有小白鼠、大白鼠、犬、猫,也有家兔。

对于重要的受试物甚至可选用灵长类动物猴。

小白鼠品系常选用昆明种、NIH或IcR;大白鼠品系常选用wistar和sD;犬的品系常选用Beagle大。

(2)性别和年龄的要求

对试验动物的性别要求一般为雌雄各半。

为了某种特殊试验目的可选用单一性别。

年龄选择的一般原则是离乳不久的动物。

一般以体重为标准,小鼠为15~18g,大白鼠50~100g(6~8周龄),猫1~2kg。

同组实验动物体重相差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10%,组间平均体重相差不超过5%。

(3)实验动物数量

实验动物数量,小动物每组一般不少于20只;较大动物每组一般为6~10只,不少于6只,如犬、猴每组不少于6只。

若试验过程需处死动物,则每组动物数要相应增加。

(4)检疫和适应

2.染毒方法

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方法选择的原则是:

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

食品毒理试验一般以经口染毒为主,多采用饲喂法,每日染毒,连续给予。

试验期间,每日定时定量染毒,称量当日给食量和次日结余量,结算每日摄入量,自由饮水。

采用饲喂法时,保证受试物在饲料中混匀,并应有在饲料中稳定性的资料和相应措施。

对于有异味、易挥发、易水解、易氧化等受试物,可采用灌胃或胶囊吞咽法。

3.剂量设计与分组

(1)试验设组

亚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至少应设4个组,分别为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3个剂量组和1个空个对照组(阴性对照)。

(2)剂量设计

亚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试验的成败。

①剂量设计的原则

剂量设计的原则是:

高剂量组尽量控制为受试动物在整个试验期内既不发生死亡,又能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但死亡率不超过10%;低剂量组应无中毒反应,相当于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中剂量组较理想的设计应相当于观察到最小损害作用剂量LOAEL)。

②剂量设计的依据

高剂量组:

通常以急性毒性试验的阈剂量作为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最高剂量,或以该受试物LD50的1/20~1/5为最高剂量。

中、低剂量组:

高剂量确定之后,一般以3~10倍公比等比设计3组剂量。

一般适宜设计范围在该化合物LD50的1/10~1/80之间做等比设计。

也可参考临床人拟用量的10、30和100倍设计剂量(大鼠),非啮齿类可用临床人拟用量的5、15倍和50倍设计剂量。

4.观察指标

(1)一般性指标

包括每日采食量、体重变化(定期称重)、外观体征(包括被毛光泽、精神状态、呼吸动作、分泌物、排泄物、饮食、活动、行为等)、异常表现和中毒症状等。

采食量和体重变化可用于进一步分析食物利用率。

食物利用率是指实验动物每摄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

食物利用率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产生体重变化的原因。

例如,如果受试物通过影响食欲而导致进食量减少,体重增长会受影响,但食物利用率不一定降低;如果受试物并非影响食欲而体重增长受影响,则可能是受试物干扰了食物的吸收或代谢,使食物利用率发生了改变。

(2)生理生化指标

包括血、尿常规和相关生化指标。

尿液检查指标包括外观、pH值、尿蛋白、尿糖、尿潜血、尿沉渣等。

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对于毒作用靶器官、毒物体内代谢、毒理机制明认识利进一步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3)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指标

细胞膜、蛋白质(包括酶)和核酸的损伤、其中有些或为非遗传性损伤、或为致死性损伤、或发生细胞凋亡、或引起免疫功能异常。

选择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有利于深入探讨有害作用的机理和对安全性的评价,也有利于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

(4)分析剂量一效应关系

(5)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为进一步研究毒作用的靶器官提供线索和方向。

病理组织学检查则可从组织和细胞水平深入研究毒物损害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毒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

如果结合电镜超微结构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分析,可从亚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揭示毒效应的本质,为进一步的毒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6)其他指标检查

其他指标检查包括血压、血流、动脉管壁弹性、血液电解质的变化、心电图、神经反射、记忆、氧化损伤等。

选择哪些指标这要根据受试物的毒性资料,前期毒性试验的观察和分析提示,选取需进一步检查分析的项目。

5.各国对亚慢性毒性试验测试指标的比较

各国对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测试标准并未完全统一,都有自己的测试标准(见表5—13),但大体上比较一致。

在选用动物数方面,FDA和中国每组为20只,其余为10只。

除EPA外,一般均在实验结束时做血液和临床生化分析。

一般不做尿液分析,组织器官病理检查大致相同。

中国的测试标准与美国FDA的测试标准较为接近。

第三章蓄积性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价方法

一、蓄积性毒性作用的概念

对实验的动物多次间隔给予小剂量物,当给予受试物的时间间隔合剂量超过机体的解毒和排泄能力时,导致受试物在体内蓄积,并由此而引起的毒性作用,称为蓄积性毒性作用

1.蓄积性毒性作用的分类

蓄积性毒性作用一般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两种情况,这两种蓄积作用可能同时存在,兼而有之。

(1)物质蓄积(materialaccumulation):

是指机体少量反复多次接触毒物后,该毒物在机体内逐渐积累。

可以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检测出体内该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增加过程,这种积累随着时间延长而含量增加,当达到中毒阈值时而产生毒性作用。

(2)功能蓄积(functionalaccumulation):

是指机体少量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或其他形式的危害物,每次引起的轻微功能损害逐渐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毒性效应,而这时用检测手段却查不出体内毒物的存在或增加。

2.蓄积毒性作用产生的因素

蓄积毒性作用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接触剂量大小和时间问隔有关

如果动物接触毒物的剂量大、间隔时间短,则易出现蓄积性;相反,如剂量小、问隔时间长,则不易出现蓄积性。

(2)与毒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如血浆蛋白、脂肪组织、肝脏、肾脏、骨骼等就是某些毒物的常见储存库。

(3)与动物种属的代谢特点有关

二、蓄积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外源化学物的蓄积性毒性作用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的基础,是食品中外来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进行蓄积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受试验是否具有蓄积作用,以及蓄积性大小如何。

(2)根据受试验物有无蓄积作用,评定该化合物是否可能引起潜在的慢性毒性危害。

(3)为制定有毒物质在食品中的卫生限量标准时,为安全系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4)确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供人类长期食用。

三、蓄积性毒性试验方法和蓄积性评价

蓄积性毒性试验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蓄积系数法和生物半减期法。

1.蓄积系数法

(1)概念

在一定期限内,以低于一定的致死剂量每日给实验动物染毒,计算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毒性效应(或死亡)的总累积剂量与一次染毒该化合产生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之比值,此比值称为蓄积系数,常用K表示。

蓄积性的大小常根据蓄积系数K值来分级。

K值越小,表明蓄积性越大;反之,K值越大,表明蓄积性越小。

如果K=1,说明该化合物每次染毒后在体内全部蓄积,其蓄积毒性就很大。

通常认为K=5,表明蓄积性很小。

(2)试验设计与方法

常用的蓄积性毒性试验方法有固定剂量法、递增剂量法和20d法。

2.生物半减期法

(1)概念

生物半减(衰)期(}fiologicalhalf—life,f。

,:

)是指化学物质吸收入体内以后,在体内每减少50%(一半)所需的时间。

对同一化合物在同一种动物体内,这一时间是恒定的。

化学物在体内生物半减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该化合物在体内的蓄积性。

蓄积的速率和量与机体单位时间内吸收该物质的速率及清除速率有关。

如果吸收速率大于清除速率,则该物质在体内蓄积的量会不断增加;反之,如果清除速率大于吸收速率,则该物质在体内的量会不断减少。

一般来说,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即便是化合物以等时间间隔恒速吸收人体内,其在体内的蓄积量也并不是呈无限地增加,而是有一个极限。

这是因为物质以小剂量等问隔恒速吸收入体内的同时,也存在着清除过程,当吸收与清除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蓄积量就不再增加,即达到蓄积的极限值。

(2)蓄积性规律

(3)蓄积的极限值

化学物在体内消除按一室模型一级速率过程,其公式为

dc/dt=-Kec

(4)蓄积性评估

3.蓄积率测定法

蓄积率(cumulativepercent)测定法,常用的动物为小鼠或大鼠。

首先将受试动物分成蓄积试验验组和对照组两大组,每组动物数60~70只。

蓄积性试验组动物每次以一定剂量(低于最小最死量)按同一染毒途径预先给受试物,经过一定时间之后,按常规方法测定蓄积性实验组和对组的LD50。

并按下式计算蓄积率。

蓄积率应标明预先给受试物的时间及剂量。

在相同时间及剂量条件下,蓄积率越大则表示该物质在体内的蓄积作用越强;反之,蓄积性则越弱。

第四节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toxicitytest)是指实验动物长期小剂量反复接触受试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亦称长期毒性试验。

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慢性毒性试验是对化学物一般毒性评价的最后阶段,主要目的如下。

(1)确定实验动物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下限,即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或慢性毒性的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即未观察到造成损害作用的最大剂量(NOAEL)。

(2)为制定外来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如人体ADI值,以及为危险度评价与管理提供毒理学依据。

(3)进一步研究慢性毒作用特点、毒作用靶器官及毒理机制,为将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的安全系数选择提供参考。

三、慢性毒性试验方法

1.实验动物选择和要求

实验动物的选择基本同亚慢性毒性试验。

一般多用小白鼠、大白鼠、犬和猴。

年龄要求一般为初断乳,如小白鼠出生后3周(体重约10~15g),大白鼠出生后3~4周(体重约50~70g),犬一般选用4~6月龄。

性别要求雌雄各半。

动物数量要求比亚慢性毒性试验多,试验中途如需处死动物,则需相应增加动物数量。

一般要求试验结束时每个剂量组每一性别啮齿类动物数不少于10只,非啮齿类动物数不少于4只。

检疫和适应要求同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2.染毒方法

染毒方法和途径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

由于试验期长,一般采用经口染毒,多采用饲喂法。

3.剂量设计与分组

(1)试验设组

一般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共4组。

(2)剂量设计

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的原则是,高剂量组不能出现明显中毒,但要有轻微毒性反应;中剂量组应为慢性毒性作用的阈值剂量;低剂量组应为慢性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组。

具体确定依据如下。

①以该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作用阈剂量或LOAEL为参考依据设计

高剂量组:

以亚慢性毒性作用的阈剂量,或其1/5~1/2的剂量。

中剂量组:

以亚慢性毒性作用阈剂量的1/10~1/50剂量。

低剂量组:

以亚慢性毒性作用阈剂量的1/100剂量。

②以该受试物LD,。

为参考依据设计

高剂量组:

以LD,。

的1/10为高剂量。

中剂量组:

以LD,。

的l/100为中剂量。

‘低剂量组:

以LD,。

的1/1000为低剂量。

4.观察指标

慢性毒性试验与亚慢性毒性观察指标相似,观察指标选择应更多更全面。

同时,注意重点观察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出现的阳性指标,并优先选择亚慢性毒性试验筛选出来的敏感性指标和特异性指标。

四、短期毒性试验结果对长期毒性的推测

1.90d毒性试验推测2年毒性

有人进行了90d毒性试验结果与2年毒性试验结果的比较,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两者之间有以下关系。

2.7d毒性试验推测90d毒性

7d毒性试验的方法是,用断乳大鼠3~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进行毒性试验,观察死亡率、体重、肝体比、肾体比和进食量变化等,测定受试物7d喂养试验的LOAEL。

经与90d毒性试验取得的LOAEL比较,有如下关系:

五、慢性毒性与致癌性结合试验

由于化学物致癌过程的长期性和致癌作用的复杂性,致癌性评价一般需要长期试验,试验的期限必须包括受试动物正常生命期的大部分时间。

对慢性毒性与致癌性结合试验,一般均采用大鼠或小鼠。

所选用的品系应对该类受试物的致癌作用敏感。

试验动物的年龄段常使用刚断奶的年幼动物,性别为雌雄各半。

每一个剂量组和相应的对照组至少应有50只雄性和50只雌性的动物,不包括提前剖杀的动物数。

如需观察肿瘤以外的病理变化可设附加剂量组,两种性别各20只动物,其相应的对照组两种性别各10只动物。

致癌性评价试验至少要设三个剂量组及一个相应的对照组。

高剂量组可以出现某些较轻的毒性反应,但不能明显缩短动物寿命。

这些毒性反应可能表现在血清酶水平的改变,或体重增加受到轻度抑制(低于10%)。

低剂量不能引起任何毒性反应,不影响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寿命。

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