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1117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x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1、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条件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益。

3、教学设计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

②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③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导向。

⑤课程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⑥强调发展性评价。

欣赏小学三年级语文:

花钟

三、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①教学目的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

表现为教学目的的确定通常是对学科知识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没有明确体现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

②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

表现为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容的逻辑结构而忽视学生将如何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如何去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问题。

③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表现为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教学行为,缺乏对发展何种能力的目标分析,脱离"学生认识主体"。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设计有两种情况:

一是预先设计,即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观念、计划和规则等进行事前设计;

二是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设计。

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特征,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一个"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有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

预先的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设计的准备

①学习需要的分析

学习需要主要指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目前状况、学习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三项容。

②学习容的分析

学习容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容的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

给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供指导。

③学生特征的分析

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容的认识与态度、一般特点〔儿童认知发展变化中,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特征、学习风格〔学生个体多种喜好、习惯或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2、提出创意和设计思路

第一,要明确以下思路:

一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是要体现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有什么特点;

三是本课的作用和地位;

四是教学容的性质、特点、难点和关键;

五是安排怎样的教学活动,要哪几个教学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第二,要明确具体教学因素的设计,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情景、教学资源等。

第三,要提出多种创意和多种设计思路,并在这些创意和思路中选择最佳的创意、思路。

3、制定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设计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容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手段与媒体设计。

4、实施教学方案

一方面要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同时还要不断地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时教学设计。

5、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评价反思,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借鉴。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语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达到的语文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主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问题。

预设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了解目标预设的一般要求:

预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正确的目标表述要素,必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应该把握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设计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预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提出了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预设语文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依托语文教材,用心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预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发展。

目标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会发生衰减、增益、变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依据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调整。

《信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期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冶自己没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本文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和爱戴的信客形象,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的优秀品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这丰富的人文涵将会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深广的影响。

而余秋雨深厚的语言功底也是本文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从语文知识目标来看,语言学习又是一个重点。

[学生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在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方面,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阅读上,能对课文的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目标]

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了解余秋雨的创作,特别是《文化苦旅》一书的容及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容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导入

〔1由《正在消失的记忆》这一专题节目,使同学们认识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又会淡出历史舞台,成为消失的记忆。

师: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资料,看完后,请谈谈你们的认识。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偏离,老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节目的主题"正在消失的记忆"。

〔2师: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二十世纪初还没有消失。

作者的故乡余离很近,很多人到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

随着通讯业的发展,这一职业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信客这一职业所具有的优秀的职业道德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永远是我们的做人之本。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信客,看他的一生经历能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学生对于信客这一行业是陌生的,适当地做以介绍,即有助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这一导入,还强调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保持优秀品质的都很重要,突出了本文的情感目标。

2、作者介绍

此环节由学生来完成。

师:

作者余秋雨,是当代很有名的一名学者、散文家,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占有一定的学习资源,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同时,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会培养他们对传记文学的兴趣。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作者简介资料,让学生做以了解。

3、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掌握情况:

〔1唏嘘噩<è>耗呵〔hē斥诘问猝

伎俩〔jìliǎng>吊唁文绉绉昏厥

〔2连声诺诺生死祸福满脸戚容长途跋涉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

〔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注音后,再从形近字、同音字等角度补充相联系的字,第二部分词语要求默写。

因为形近字和同音字是识字的难点,而四字词语的默写更是学生的弱项,这一设计是对知识目标达成的一个保证。

二、整体感知,熟悉人物形象。

〔一请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谈谈,《信客》一文的容,谈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师:

同学们已经阅读了本文,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的焦点会聚在信客的"苦"和"善"上,当然也可能会有学生提到信客的成功,信客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等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可为后面多角度体会本文主旨打基础。

〔本文篇幅较长,课堂整体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结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这一环节都是作为预习检测的形式进行的。

〔二速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容的填写。

师:

大家已经清楚,本文是重点写信客的,这里,既指文中所描写的两个信客,也可指信客这一职业,请大家速读课文,筛选有效信息,完成下面的"信客档案"设计。

出示:

[信客档案]

性别年龄适合人群〔指性格

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一句话描述

信客的职业道德〔关键词职业准备

信客的职业特长〔从文中找相关信息

信客的作用〔重要性

〔迅速筛选阅读材料的有效信息,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这种学生较感兴趣的题目,能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

师: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信客,要更深入地认识这一形象,我们还应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而细致地刻画这一主要人物的。

〔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从记叙文的人物描写分析这一能力目标上做以训练,同时,让学生对信客这一形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下面的问题能深入研讨做准备。

2、根据你的理解,为信客写一段话,作为他的墓志铭。

下面示例,仅供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芬芳。

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三、独特感悟,多角度理解本文的思想容。

〔一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这样的疑惑,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解,穷愁潦倒,他这么做值吗?

是不是当时的人们都在想着做信客?

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信客?

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

1、问题研讨〔提示:

在课文中找相关信息来说明

〔1文中青年信客让别人得到了什么?

〔2青年信客是否也有所得?

如果有,他又得到了些什么?

设想: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方式,旨在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对文章主题作多角度探索,并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

让学生明白"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充实的一生"。

〔二"爱"的感悟。

单元提示中指出:

本单元的主题是以"爱"为主题的,我们应该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冶自己的情操。

那么本文体现了那些"爱"呢?

〔引导学生得出:

信客所具有的优秀品德是基于他对工作的责任感,而这责任感则源于他对乡亲的"爱",虽说他曾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和怀念的。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三同学们,余秋雨为什么要给一名信客树碑立传,信客的一身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他对你将来的择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设想:

旨在让学生明白,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所应当具有的优秀品质永不会过时,无论你做何工作,心中有"爱"是最重要的,要干一行爱一行,任何一项工作都会让你有所收获,就像这里的信客一样,做信客尽管很苦,却丰富了他的阅历,成就了他的教学。

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1、佳句赏析: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

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如何理解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老人逼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2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在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典雅精辟的语言同时,让学生知道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本文典雅的词句随处可见,体现余秋雨学者散文的风格,而畅达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五、课堂小结

掂量视诚实为生命的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总觉得是那个沉重,其实不仅做人,乃至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不是正承受着信用危机的挑战吗?

愿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去奠基诚信大厦。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七、板书设计

信客

余秋雨

素材品格

做信客理由任劳任怨

如何做信客诚信无私

为什么不做信客待人宽容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善良厚道

教学反思:

《信客》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的作品。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信客的感人形象,认识并学习这个普通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

而且要引导学生揣摩佳句,提高学生品味语句的能力。

本文的主人公形象感人至深,课文有许多感人的片断,而且本文语言质朴而典雅,或比喻、或排比,还有的语句含义深刻精辟畅达,要引导学生对其语言艺术进行探究品味。

一堂课下来,虽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发现了不少遗憾和不足之处。

首先,在对文本的阅读环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单薄,应该多设计阅读。

其次,因环节设置过多,从文本解读角度上说,这节课的处理还是"浅"了一些。

这篇文章其实作者提出一个个人和社会如何面对"信"字的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因为担心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无法探讨这个问题,所以就"避重就轻"转而更多地赞美信客身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实上完这堂公开课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可塑性很强。

如果设计时偏重一下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档案:

随想录将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对语文教学认识的逐步变化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整理备案。

收藏夹听课后,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学生实际情况,对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放入收藏夹。

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展现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和应用,而且涉及到语言的运用问题。

教师所预设的语文教学目标要符合两点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述须正确,能够体现三个维度的统一。

〔一语文教学目标述须正确

一般说来,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因此,目标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述方式,指向可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体验性目标述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表现性目标述方式,指向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例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正确述语文教学目标须做到:

语文教学目标述符合规性要求,行为目标述的基本方式正确。

1、语文教学目标述的规性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述时,应该符合规性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述的规性要求包括: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结果的行为条件;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语文教学目标述中基本要素完整。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

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评判意义不大,教学目标的预设必须从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来。

语文教学目标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述方式,例如"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等。

这些述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所以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

例如有位教师这样设计《谈骨气》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测量和评价。

学生的革命骨气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是否已经提高,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我们没有办法进行恰当的评定。

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述应尽可能避免。

〔3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结果的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如"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文,了解……","45分钟能……","课堂讨论时,能……"。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45分钟所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

〔5语文教学目标述中基本要素完整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述中,四个基本要素完整,即: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如:

每个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每个学生都要在两年的时间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有时,为了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目标述会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

例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容。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2、行为目标述的基本方式要正确

行为目标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述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体验性目标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

〔1结果性目标述方式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知识与技能"领域多是结果性目标。

因而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就有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述方式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

难以结果化的目标。

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

〔二体现目标三维度的统一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也不例外。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这就说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容,而不是附加任务。

这还说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潜移默化,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作为目标的又一维度,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的重要性,改变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从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有了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听说读写,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实现目标三维度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工作。

1、正确认识三维目标

有的教师错误地把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把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当作过程和方法目标,将文章在思想方面的熏作用当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上的误解导致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

所以,须明确三维目标的意义和目标三维度的关系。

〔1三维目标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给了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使教师和学生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中解脱出来,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而是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这对于改革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目标三维度的关系

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中。

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且体现于具体的目标中,而不是油水分离的三个目标。

2、目标的三维度如何统一

目标的三维度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

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开来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目标的三维度在教学中的统一

所有语文教学目标,都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

比如朱自清的《春》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针对这句话,一位老师这样引导阅读。

师:

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

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

作者用了"偷偷地"这个词。

"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的,无声无息地从土里长出来了。

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老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

学生齐声:

钻出来了。

师:

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

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地生长出来。

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

大家看,"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得多好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方法,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认识春草生长的劲头,领悟春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品质,领悟春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

即使是最简单的识字,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

识字可以有看图识字、做游戏识字、字谜识字、儿歌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部件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辨形识字等多种方法,而识字的同时,也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目标的三维度在过程中的统一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情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呢?

这里仅以阅读教学中关注过程、关注方法为例,加以解释说明。

一位教师在教《小桔灯》时,要让学生理解"行动描写及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先安排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有关的词语:

"登上〔凳子、想摘〔,爬下〔凳子,缩回〔小手,〔对我点头、摇头……"

正当老师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作用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

"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

这脱口而出的正是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结果,那么,教学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

但是,这位老师不满足于此,接着问了一句:

"你很聪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跟大家说说好吗?

"

由此,从对结果的肯定转向了对过程的询问。

教师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结果的"准确无误",而应关注过程的"万无一失"。

由此可见,方法是在过程中掌握的,能力是在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是在过程中获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