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742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5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docx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全

 

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培训资料

 

-----------------------作者:

-----------------------日期:

 

青海高原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

 

青海省平安县人民政府

安徽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前言

硒是人类身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通过富硒农产品适量补硒,可以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抗氧化,保护、修复细胞。

据统计,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导致慢性病和癌症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年2月25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召开“青海东部富硒土壤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青海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调查工作获得重大地质成果,首次在平安——乐都一带发现84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资源,其中平安县富硒土壤面积达到500多平方公里(75万亩),小峡、洪水泉富硒地区的硒含量一般在0.23-1.5mg/kg,平均0.44mg/k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

平安县富硒区不仅富硒面积大、地层较厚,还具有硒含量深度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是青藏高原一个较好的富硒区域。

为高起点定位、高效能运作、高规格推进富硒产业的发展,以富硒种植、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精深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沿湟百里农业长廊高原生态富硒产业带,推进富硒产业开发,建设青海高原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

青海高原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由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三部分组成。

核心区位于平安县小峡镇,占地3000亩,种植示范区以洪水泉乡、三合镇、平安镇为中心,面积10万亩。

辐射区包括全县各乡镇和周边乐都、互助县,面积100万亩。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筹发展”的设计思路,深度挖掘硒资源优势、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总体形成集科技创新性,技术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格局。

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关联互动发展,使得园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国内知名特色农业园区。

第一章项目区概况立项背景

一、项目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海东行署管辖,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

地处湟水中游,北隔湟水与互助相望,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西与西宁、湟中接壤,东与乐都县相连。

地理座标为东径101°49′-102°10′,北纬36°15′-36°34′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为23公里,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

海拔2066--4167米。

(二)地形地貌

平安县大部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高山分布在本县南部自西向东横亘的有阿伊山、泥旦山、顶帽山、青沙山、八宝山。

海拔在3100米以上,最高的阿伊山脉顶峰为4167米,起伏连绵的地势,使境内气候复杂多样,构成了农业生产在空间上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最终形成了被当地群众习惯称谓的川水、浅山、脑山三大地貌类型区。

川水地区:

海拔在2066米至2400米之间。

主要分布在湟水南岸的平安镇、小峡乡,境内湟水穿境而过。

其次是三合、白沈沟、巴藏沟等沟岔低位地区,由于长年雨水冲刷,河床不断下切,成为明显的河漫滩。

由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组成。

总面积为0.73万公顷,占全县9.49%,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灌溉便利,多为耕地、生产水平较高,是本县粮食高产区。

浅山地区:

位于海拔2400米至2800米之间的广大黄土陵丘区,主要包括洪水泉乡的全部和三合乡的上半部和石灰窑、寺台、古城、沙沟、巴藏沟的下半部。

属我县中高位浅山,面积为5.18万公顷,占全县67.34%。

由于强烈地壳运动,加之大小山沟长期水流切割,形成沟谷纵横,支离破碎的地形。

该地带大部分地表上复盖有第四纪黄土,在沟谷两侧已侵蚀露出第三级红土,呈现出黄土高原中期侵蚀地貌。

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达2000至5000吨/平方公里/年。

是全县面积最大的旱作农业区。

脑山地区:

位于本县南部山区,主要包括石灰窑、寺台、古城、沙沟、巴藏沟的上半部,总面积1.78万公顷,占全县的23.17%。

海拔在2800-3100米之间。

坡度一般在15°-45°之间。

局部高差450--700米。

土层较薄,约0.15米-0.50米。

水土流失较轻,土壤侵蚀模数为400-800吨/平方公里/年。

自然植被较好,有小块山地草原和灌丛草甸。

这些地带气候冷凉湿润,地域宽广,适合农、林、牧综合发展。

但因热量不足和生长期较短,发展粮食生产受到制约。

(三)土地资源

1、土壤

全县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呈垂直性与水平性分布特征。

全县共有7个土类,17个亚类,27个土属和57个土种。

大体分布是:

高山地带-高山草甸土类;中山地带(脑山)-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类;低山丘陵地带(浅山)-栗钙土;河谷地带(川水)-灌淤型灰钙土。

多数土壤类型物理性质较好,绝大多数类型土壤都可利用。

黑钙土、栗钙土、灌淤性灰钙土等农业土壤适宜性强,适种性广,保肥供肥和适耕性质较强。

全县耕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脑山为2-3%,浅山为1-2%,川水地为1-3%。

全县土壤有机质2%以下的占45.5%;有机质较缺面积占45.5%;碱解氮较缺面积83.4%;速效磷较缺面积93.4%;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10%)。

2、耕地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折合7.69万公顷(115.35万亩),其中农用耕地2.14万公顷(32.1万亩),占土地面积27.8%;有林地0.25万公顷(3.75万亩),占土地面积3.25%;水域面积0.15万公顷(2.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95%;其它面积5.15万公顷(77.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67%。

(四)气候资源

1、光能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由南向北递增在2462.4-2880.8小时之间,平均每天光照6.8-7.9小时,≥10℃期间的光照为299.6-1175.3小时,平均每天达7.0-8.2小时,基本上能满足小麦、青稞、油菜等作物的需要。

全县年总太阳辐射变化在140.3-152.5千卡/平方厘米的范围内,≥0℃期间的总辐射量为85.7-113.6千卡/平方厘米,农作物生长季期间总辐射量为79.8-110.4千卡/平方厘米,生长季期间的生理辐射也在74.5-79.5千卡/平方厘米间。

2、热量分布,北部偏多,南部不足,温度的变化由北向南递减。

本县年平均气温在0.3-6.4℃之间,高于西宁、低于乐都。

最冷为一月,平均气温在-12.9--7.2℃之间,最热七月,平均气温在11.3-17.7℃间。

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2-24.9℃,日较差13.0-17.9℃间。

县城平安镇最高气温24.7℃,最低气温为-14.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8℃(1966年6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23.7℃(1967年1月2日)。

农作物生长季以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作始期,到秋末日平均气温出现-2℃作终期计。

80%保证率的无霜冻期,川水地区为179天,脑山地区为85天,这说明我县热量资源川水地区比较充足而且有余,对农作物稳产高产有利;浅山地区热量基本能保证中熟或早熟春小麦、蚕豆、洋芋、豌豆等作物的生长;脑山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因气温偏低,无霜期短,使农作物对积温的利用受到限制,热量普遍不足,只能种植青稞、洋芋、小油菜等。

3、降水季节,地区不均,旱涝俱存。

本县降水主要受高原季风和南部山区地形影响,在地区和季节上有着明显差异。

多雨中心在拉脊山一带,年总降水量为600毫米。

降水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夏末中秋较多,晚冬春季偏少。

全年12个月中降水集中在5-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1-87%,11-3月降水甚微,降水量只占全年总量的3-6%。

(五)水资源

1、过境客水:

本县属于黄河流域湟水水系,湟水自西向东穿境而过,过境长达31.2公里,过境段径流为12.14亿立方米,给我县湟水两岸土地提供了极丰富的水资源。

其利用主要通过平安渠和小峡渠两个引水工程以及张家寨、下红庄两灌渠引入,其中平安渠引水量为2.6立方米/秒,小峡渠引水量为0.7立方米/秒,共灌溉农田面积0.13万公顷,占全县农田灌溉面积的40%。

2、地下水:

主要由河床表水,农田灌溉水和渠系水下渗等形成。

全县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年平均为3200万立方米,农作物年利用875万立方米。

目前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除湟水河谷外)已开采完毕。

3、地表水:

主要分布于祁家川、白沈沟和巴藏沟三条水源,年平均来水量6500万立方米,全县蓄水工程蓄水的有效库容为666万立方米,可利用的冬季淤冰水概算为100万立方米,灌溉季节直接利用的地表水约2000万立方米。

(六)生物资源

1、主要农作物:

本县为一年一熟的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青稞、豌豆、蚕豆、洋芋、油菜等。

经济作物山区以油菜为主,川水地区以蔬菜瓜果为主。

饲料作物山区种玉麦、燕麦以及豆科青饲草;川水地套种甜菜、胡萝卜,复种豌豆、荞麦等。

2、森林资源

目前,全县有成片林0.45万公顷,其中天然林0.025万公顷,人工林0.425万公顷,四旁植树460万株,另有封山育林1.6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为12.48%。

本县乔木适生树种较少,天然用材林主要是云杉、山杨、桦树三种,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上中高山区,人工栽植速生用材树主要为青杨,但是只能在海拔2800米以下较温暖的川水、浅山地区栽植,灌木适生树种较多,分布在浅山的主要有耐旱的黑刺、柽柳、柠条等;在脑山的主要有高山柳、杜鹃、黑刺等;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梨、杏、花青、花椒、沙果等,其中苹果较多,现有经济林面积30.7公顷。

3、畜禽资源

本县畜禽种类主要有马、骡、驴、牛(黄牛、犏牛、牦牛、良种奶牛)、羊、猪、鸡、兔等,其中发展前途较大、商品价值较高的畜禽主要是猪、鸡、牛、羊四种,生猪杂食性强,可以综合消化农村产品,不需要强壮劳力饲养,除禁猪民族外,一直是本县的主要舍饲肉畜和商品畜;鸡和奶牛适于舍饲,商品价值高,近期发展较快。

4、野生动物、植物资源

有商品价值的蕨菜、发菜、蘑菇分布星星点点,野生中药材种类较多,秦艽、羌活、党参、黄芪、大黄数量尚可,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带。

野生动物有:

野鸡、野兔、旱獭和少量狐麝等等。

(七)农村能源资源

平安县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在585.5-635.36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接受量4.67×1015千焦,折合标煤16亿吨;生物质能可利用量为67088.98吨,折合标煤34289.28吨;小水电理论蕴藏量3.52万千瓦;境南的东沟煤矿年产煤8000余吨,折合标煤4200吨;199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6269吨,折合标煤231345吨。

全县畜粪实物量为17310吨,可开发实物量8655吨,折合煤4203.72吨;另外,可开发的薪柴资源为12164.98吨,折合煤6951.06吨。

(八)社会经济概况

平安县现辖5个乡和3个镇,总共有111个行政村。

全县总人口12.36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8.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6%。

农村劳动力4.36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5%。

全县总耕地面积31.33万亩,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31.11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18.63万亩(小麦9.19万亩,青稞0.17万亩,豌豆1.26万亩,蚕豆0.8万亩,马铃薯7.2万亩);油料作物7.9万亩(油菜6.9万亩,胡麻1.1万亩),蔬菜2.35万亩,其它作物2.2万亩。

全县优势特色作物播种面积19.6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其中完成马铃薯、油料两大优势作物15.1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8.6%;特色作物播种面积4.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4.5%。

全县农作物总产量达到11875.4万公斤,较上年的11875.4万公斤增加434.4万公斤,增长3.8%。

其中:

实现粮食作物总产量5.15万吨,较上年增长5.7%;油料作物总产量1.18万吨,较上年增长10%;蔬菜作物总产量5813.9万公斤,较上年的5555万公斤增加258.9万公斤,增长4.66%。

到2009年底,实现畜牧业总产值达(现价)1.05亿元,畜牧业人均收入880元。

存栏牛0.84万头、羊9.05万只、猪存栏4.17万头、家禽存栏12.07万只。

出栏牛0.62万头、羊7.67万只、猪4.83万头、家禽16.3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5844.9吨(其中:

牛肉620吨,羊肉1227.2吨,猪肉3622.5吨,禽肉245.7吨),牛奶产量达到4976吨,禽蛋产量达到786吨,羊毛产量达到204吨。

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494.46万元,农业收入达到6884.07万元,较上年增加590.9万元,增长了9.4%,其中种植业收入5989.2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较上年的3385元增加575元,增长17%,种植业人均收入769元,占到19.4%。

畜牧业收入880万元,占到22%。

(九)科技水平

平安县现有农业及相关产业科技人员300余名,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86人。

同时,平安县长期与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著名葡萄专家常永义、山东烟台市果树研究所大樱桃首席专家张福兴教授、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中国农业地质大学专家杨忠芳教授等着有很好的合作关系。

对平安县富硒产业开发与技术推广工作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平安县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结构,特色农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特色农牧业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接二连三”与关联互动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

特色农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小而全”的经营格局,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大部分农畜产品还停留在生产环节。

现有的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农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品种少,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

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带动力不强。

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

特色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省上虽然对设施农牧业、种养业良种工程、重点技术推广等有专项投入,但投资总量小,与特色农牧业发展需求缺口大。

地、县由于地方财力困难,对蔬菜、果品、奶牛、肉羊发展投入不足,设施农牧业建设标准低,蔬菜保鲜、贮藏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条件差,缺乏发展后劲。

同时,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许多农户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3、优良品种推广慢,科技含量低

种植业生产中,繁制种面积小,工厂化育苗空白,特色精细菜比重小。

地方特色果品的品种更新和提纯复壮工作滞后,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畜种改良工作跟不上,良繁体系不健全,优良品种少,产量低。

特色农畜产品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不高,科技含量低。

4、富硒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资源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虽然平安县富硒特色产品资源富集,但要素禀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业资源亟待深度整合和优化配置。

尤其是农户分散化的小规模经营,很难形成整体性的产业竞争能力,不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

缺乏富硒特色农业的品牌营销战略,尚未整合县内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影响农产品品牌效应的发挥。

5、富硒农业产业组织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发展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以企业和种植大户为经营主体的富硒特色农业经济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

农业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农业经纪人队伍等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

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低,尤其是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在市场信息上的对接,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平安富硒农业产品的发展。

二、立项背景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出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我省东部地区发现富硒土壤资源,平安县地处浓集中富硒区这一重大地质成果的发现,为有效促进平安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对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品位和我县农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农民增收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

尽快把富硒土壤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富硒产业将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必将对推动青海省东部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为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和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也将对青海省把握绿色发展大势,有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是新时期加快富硒产品开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调优农产品、调高单产、调活农村经济、调富农民。

而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

目前,平安县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具有富硒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不突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农业整体效益不高。

在这一背景下,全县也急需利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有利时机,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农业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等突出问题。

而通过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能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

(二)是探索富硒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这表明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开发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其它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平安县处于我国内地又一个新发现的富硒区,富硒浓度适中,富含钙、钾大量和中量元素,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属于青藏高原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

全国其他一些富硒区往往有汞、铅等有毒重金属的伴生和超标情况。

因此,以平安小峡为中心的地区,应该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在该地区种植蒜、小麦、油菜、青稞、西红柿、蔬菜等高原作物天然含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既是功能食品,又是绿色食品,这对显著提升青海东部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西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的开发利用发挥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硒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平安县的宝贵财富,“富硒”作为平安县的城市信息识别载体和一种身份象征,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大大提升平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平面立体、网络信息等多种手段和途径扩大宣传,把有机富硒农产品综合开发和平安旅游、餐饮、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打造平安崭新形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平安观光休闲、投资兴业,而且对于扩大城市知名度,整体提升我县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全县大面积的土壤、多数的农作物、畜产品、果品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一般地区,为富硒食品产业开发奠定了独特的资源基础,富硒资源开发比较稳定,易于聚集、形成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富硒食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富硒食品产业是富民强县的产业。

开发利用好这一不可替代、最具特色的资源,大力发展富硒食品产业,全力打造“高原硒都、绿色平安”城市名片,既是我们加快优势资源开发的现实选择,也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富硒食品产业和农业、畜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特色优势明显,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富硒资源就是平安县脱贫致富的“绿色金子”,我们必须打好“富硒”这张特色牌,形成竞争优势,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富硒产品市场优势

富硒产业以富硒农产品原料及加工产品为产业末端产品供应市场,包括富硒大蒜、富硒油菜、富硒马铃薯、富硒蔬菜、富硒食用菌、富硒西红柿、富硒禽肉、富硒蛋、富硒鱼类、富硒林果等原料产品,以及以这些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品、药品、饮料、小食品等。

硒是一种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成人每日的需要量为40—400ug,硒参与细胞代谢,并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心中心元素,缺硒时该酶功能受阻,活力下降,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诱发多种疾病发生。

有证据表明,人类有80多种疾病在发生过程中,人体内的硒水平下降,用硒治疗和辅助治疗有效。

尤其是我国从东北到西南,延绵15个省市缺硒区的人类克山病、大骨病,从1962年开始用补硒防治,已运用40多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效果,并两度荣获了每四年颁发一次的国际生物无机化学界的最高奖,克劳斯、施瓦茨奖励。

中国在硒对人类疾病防治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03年5月美国乔治亚大学willTaylor博士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发现SARS病毒中有硒结合蛋白质存在,并推测该蛋白可能与病毒的致病力有关。

尽管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硒可以治疗SARS,但从已掌握的科学证据看,适当补硒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益而无害,一是硒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病毒能力;二是硒的抗氧化功能,有可能防治和减轻SARS病毒对肺组织造成的损伤;三是可以预防因硒缺乏而使SARS病毒突变,而毒力增强,补硒可提高疗效。

在中国广大的低硒地区日摄入硒仅20—40ug,这个标准与40—400ug的需要量差许多倍,每日补硒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硒的缺乏,全世界已合成的硒化合物已超过2000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除少数产品外,人们一致寻求高效低毒低成本硒产品,而天然有机硒产品则为补硒的便捷途径之一。

(二)平安县发展富硒产业的优势

1、富硒面积较大,富硒地层较厚,硒、钙、钾等元素富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综合优良品质全国领先。

平安县富硒土壤带以小峡镇、洪水泉乡为浓集中富硒区,辐射三合镇、石灰窑乡、古城乡、平安镇等全县境内,其中洪水泉乡硝水泉、洪水泉,三合镇索尔干等村达到了峰值。

同时,富硒地层较厚,硒资源丰富,开发富硒食品产业具有持久性;富硒品质好,富硒浓度适中,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

与国内其他省份富硒地区相比,硒土壤含量不仅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也远远高于青海省内其他地区土壤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