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六校联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六校联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六校联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六校联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秋六校联盟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一试题卷(语文)
AAAAA:
刘燕做题人:
吴丹丹审题人:
潘承银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发现汉字之美流沙河
现代散文要做到“两个结合”:
一是中外结合,对于外来语,不应该搞关门主义,要把人家语言的长处以自然合理的方式吸纳到现代汉语中来;二是古今结合,要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长处结合起来,寻找传承优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方式。
汉字不止是简单的一个符号。
比如,“家”这个字的涵义,不是family,不是home,从古文字上可以形象地看出,它表现的是牵一头猪到这个地方,这就是“家”的含义。
远古时代是男子入赘女子家,男子到女子家是“家”到那里,女子到男子家是“嫁”到那里,都是动词。
这个简单的汉字提示我们,我们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这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却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
一个“家”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
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
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其早先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是到现在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就只有我们。
汉字是当今人类各个民族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文字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其中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
这些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我们一旦熟悉了汉字的内涵,就会对它产生感情。
我很喜欢“认字”这个说法。
以前,娃娃读书先学的就是认字,“小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后来的大学中文系也一直把《说文解字》当作一门基础的课程来教。
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
“认字”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的演变。
比如“臣”这个字,多少人把它解释成一个人跪着把背弓起,以取“臣服”之意。
实际上,“臣”最早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一只眼球凸出的眼睛,它的意思是瞪大眼睛,是“瞋”的意思。
从前的君主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了,因此要派不同的人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去睁大眼睛管理,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以至于不得不另造一个“瞋”字去表示瞪大眼睛的意思。
不把这些演变了解清楚,就无法给别人解释“臣”的意思,了解清楚了,才谈得上认识“臣”这个字。
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提倡“认字”,提倡学学古文字,不是为了狭隘地回到过去。
文字学不需要也不可能普及,大学生中有万分之一的人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知识就好了。
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基础,丢不得。
先认识字,然后才谈得上认识汉字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发扬长处,修正短处,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
所以虽然讲求“认字”,秉持的却是开放的态度。
说到书面语言,如何讲究起来,如何发扬汉字之美,都是要琢磨的。
毫无疑问,文言文已经过时。
现在网络上有人用文言文改写歌词,用文言文写写幽默的文章,那都只能算是游戏,没有多大的意思。
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至于白话文,有它的长处,也有天生的短处,长处是便于普及文化和思想,短处是作为一种文学性的语言文字,很容易单调和贫乏。
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中国人的灵魂就在汉字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
它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我从哪里来的印记。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理想的现代散文,要中外结合,吸纳外来语言的长处;还要古今结合,寻找传承优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方式。
B.汉字不止是简单的一个符号,有些汉字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过往的生活方式,过往的历史,遥远的记忆。
C.白话文,有它的长处,也有短板,便于文化和思想的普及是其长处,短处则是作为文学语言,容易单调和贫乏。
D.汉语形成的文化,已融入国人的灵魂,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产,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从何处来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之所以对汉字充满感情,在于汉字的内涵,汉字不是由简单的笔画构成,而是表达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
B.“小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核心内容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的演变。
C.对汉字“臣”的误解,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字形的演变,这样就无法准确地给别人解释“臣”的意思。
D.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大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的凤毛麟角,充分表明了学习古文字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字需要秉持开放的态度,汉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放心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长处。
B.作者提倡“认字”,提倡学古文字,对当前认字状况深表忧虑。
汉字文化是传统的基础,丢不得,所以要固守我们的传统。
C.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
D.文字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因为其中表达的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文字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另一种纪念碑李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
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
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
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
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
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
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
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
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
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
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
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
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
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
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
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
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
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
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
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
“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
”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
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
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
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
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
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
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⑥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
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
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
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
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⑦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
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
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一是指他去世在北京,二是指他是一个精神的游子,而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
B.“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表明沈从文表现湘西文化的作品真诚地体现了中国人悲悯的诗意。
C.“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运用对比和反问的艺术手法,表现作者对沈从文被误解的痛心,引起人们的深刻反省。
D.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展现了湘西凤凰古城的破旧、荒芜,用苍凉、清冷的环境烘托出人事变迁的凄凉落寞,令人感慨不已。
E.全文语言充满浪漫的诗意,叙议结合,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感情,结尾一句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对沈从文的敬佩。
5.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作答。
(4分)
6.题目“另一种纪念碑”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报纸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有专家表示,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侧重于数据的分析与情况介绍;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于评论,读者从中能获取到的具体信息较少。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立场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9.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甘罗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
“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
“去!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甘罗曰: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卿曰:
“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
“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曰:
“知之。
”甘罗曰:
“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
“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
“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
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
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
“闻之。
”曰:
“闻张唐相燕欤?
”曰:
“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即四马一车为一乘。
C.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
D.《史记》,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王。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5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渔歌子·荻花①秋[五代]李珣②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荻花:
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
②李珣:
五代词人。
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
③垂纶:
垂钓。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渔歌子”为本词词牌名,“荻花秋”为词题。
词牌名提示,本词描绘的是江边渔人的生活;从词题则可知,本词内容是描写秋日风光。
B.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C.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辽阔苍茫的意境不同。
D.词作上片写景。
“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
“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飘渺,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
E.词作下片重在议论抒情,“鱼羹稻饭常餐也”一句,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1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氓》中通过写桑叶的凋落喻指女子容颜衰老的句子是:
,。
(2)《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3)《离骚》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狙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伤亡十分惨重,而敌人的攻势却更加猛烈,眼看阵地就要失陷,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绝不能高山仰止。
D.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屈原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象征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艳丽,光彩照人!
B.今天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可贵品质仍令人震撼。
C.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热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D.《归园田居》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变化,表现了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不仅重视,广大陶诗爱好者也为之倾倒。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②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见识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⑥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A.③④①②⑤⑥B.①④⑤⑥③②
C.⑤⑥①④③②D.①④③②⑤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子。
(6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那么,①?
首先,阴阳是互相对立的,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
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②,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
再次,③,比如赢与输、泰与否、益与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1.下面表格是对中学生崇拜偶像类型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题目。
(5分)
中学生崇拜偶像类型调查表
崇拜偶像类型
政治家
体育
明星
企业家
科学家
影视
明星
艺术家
自己
文学家
其他
百分比(%)
9.4
13.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