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220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绍兴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绍兴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绍兴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绍兴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7.docx

《绍兴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7.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7.docx

绍兴7

江南水乡

水是绍兴的灵魂,绍兴是一座被水包围着城市,或者说,绍兴是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绍兴城旧有九门,水门就有六个。

“绍兴水上三绝”的乌篷船、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历史悠久。

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

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

船、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生动地记述了历史前进的轨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乡绍兴有着其独特的色彩和情调。

大禹治水开始,绍兴与水的关系就十分悠久了。

水造就了绍兴的美,绍兴的不同凡响。

无论是桥乡,还是酒乡,都与水不可分离;无论是唐宋诗词里的若耶溪,还是至今依旧不改旧时波的鉴湖,都是因了水的柔、水的清,在人们的心目中刻下了深刻的记忆。

绍兴是江南大地上一座水托起的城市。

道路与水是相依在一起的,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是临河而居。

白墙黑瓦,清水涟漪,推门就是一汪碧波,石拱桥耸立在古老的运河上,它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也留下了美丽的画面。

所有的人家都把自家的后门和水连在一起,这是对水的依赖,更是对水与河流的亲近。

摇着乌篷从石桥下经过,在绍兴乌篷船的桨橹声中,村庄、田畴、河流,仿佛进入了桃源人家。

远远还有隐约的犬吠、鸡鸣和人声,恍然间走进了陶渊明的诗歌意境。

乌篷船

乌篷船,是绍兴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八百里鉴湖,犹如一张银灿灿的巨网,撒在古越大地上。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

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

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它的动力是靠脚躅桨。

“水如空,桥如虹,一叶扁舟烟雨中。

”“烟雨溟朦泛鉴湖,乌篷碎玉语非虚。

”这是古今诗人对乌篷船的溢美之词。

乌篷船从远古走来,如今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可以说它已超越“水上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一个世人了解绍兴的窗口。

坐乌篷,品老酒,看社戏了。

坐在轻轻荡漾的乌篷船上,剥剥茴香豆,喝喝绍兴酒,听高亢激越的绍兴大班,或一出委婉文秀的越剧,你可联想到许多,关于水的温柔,关于酒的热情,关于绍剧的激昂和越剧的婉约,看似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

乌篷船有用橹摇的,用桨划的,也有脚"躅"的,所以又叫"脚划船"。

看着船头脑一边用脚躅橹,一边双手捧着酒碗喝酒,听着他用地道的绍兴话,向你述说越中掌故,往古趣闻,你会沉醉在这份风情中悠然出神。

绍兴乌篷船划船人

乌篷船是绍兴水乡的独特风景线,也是越文化的重要象征。

而乌篷船后稍头,总坐着一位戴着乌毡帽的艄公,艄公们总是左手放在一边,右手拿着划楫用来把握船的方向,双脚用力踏桨,船稳稳地摇曳在河道中。

负责统一管理经营乌篷船的绍兴水城旅游公司作出规定:

年龄超过65周岁的船老大必须“退役”。

由此,东湖25名年龄已超70岁的老船工放下了摇了多年的桨,离开了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乌篷船。

陶月林,76岁东湖第一位船老大会说几国话“你好”

今年76岁的陶月林是东湖上的第一批船老大,他见证了东湖景区这些年的变迁。

东湖景区附近陶家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陶月林正在劈柴。

他还是习惯性地戴着乌毡帽。

“他呀,划了18年的船,突然不划了,肯定不习惯,这不,只能整天埋头找点事情做做,话也比平常少了。

”站在一旁的老伴告诉记者。

陶月林说:

“我应该算是东湖上的第一位船老大。

1990年12月28号,东湖开通乌篷船,因为我摇船技术好,首先被选用了。

那时景区还很小,还有好多地方没开发呢。

”提起当年勇,陶月林丝毫不掩饰骄傲之情。

“这乌篷船可不是人人都会划的,看起来动动手脚很悠闲的样子,但并不是那么简单。

你看,右臂应将桨夹住,同时右手控制方向,这相当于舵;双脚呢,用力踩那柄长桨,相当于发动机,手和脚配合起来,有节奏的一划一踩,船才能像诗人所说的摇曳起来,而且坐在船上的人才会很舒服。

”当了十几年的船老大,陶月林练就了一副幽默的好口才,怕记者听不明白,他顺手拿起一根木柴比划起来。

生活在水边的陶月林从小就开始摸船,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开船跑运输,十几岁时他就能独自撑舵了,他划乌篷船的技术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当年东湖招聘船老大时,他首先被录用了,这一干就是18年。

“每天见不同的人,尤其这些年还能见到不同国家的人,向他们介绍家乡和漂亮的东湖,让他们享受坐乌篷船的快乐,是我喜欢的生活。

多数游客喜欢听我讲解,有的还和我留影,并把照片寄给我。

接触了这么多中外游客,我还学会了说外语,‘hello(你好)、hello、ok’和美国人说,‘空尼奇瓦’(你好)跟日本人说,老外听了,都冲我竖大拇指。

”幽默的陶月林让我们笑开了。

但话题一聊到退休后的生活,陶月林笑容尴尬起来,已经勤劳多年的他不是很适应这种空闲的生活。

“我见证了东湖景区的一天天变化,发展多快啊,十几年前还只有仙桃洞能进,现在都是‘一湖二桥三洞’了。

真舍不得离开我那014号乌篷船。

谢阿牛,72岁一手修船技术让他成了香饽饽

72岁的谢阿牛很爱憨憨地笑,他在东湖上划了10年的乌篷船。

划船,对于生长在水乡的谢阿牛来说,轻而易举,这不,曾是兽医的谢阿牛不仅会划船,修船本领也不逊色。

采访时,记者在东湖景区里面碰到了正在修乌篷船的谢阿牛。

“不让划船了,但我会修船,所以又被请回来了。

”与谢阿牛聊天很轻松,他那慢悠悠的绍普话总能逗人笑。

“这是桐油灰,防水的。

”在与记者聊天中,谢阿牛也不用停下手中的活,一心二用的他熟练而又认真地往船篷里抹着桐油灰。

“现在会修船的年轻人不多,所以我们这些老骨头还用得上。

”说这话时,谢阿牛笑了。

东湖景区的工作人员骆立伟也表示,会修船人员的确不多,一般只能在老船工中找。

“在东湖做船老大很有意思,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空闲时,还能在船上喝一口老酒,吃一颗茴香豆。

当年还有一个叫宋希刚的大学生因为羡慕我们的生活,跑来和我们一起当船老大,当时我还教过他怎么划船呢。

”外人眼中看似简单而枯燥的划船生活,在谢阿牛看来却是一种享受。

因为在景区见到的人多,谢阿牛在家里很受欢迎,“孙子最爱听我讲一些好玩事了,每次我回家都缠着我。

这以后不划船了,不知道在孙子那还有地位不?

  

水上戏台(乌镇)

位于西栅老街的北侧,这个戏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建筑在水上的,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水上戏台”,其规模与精美程度在国内也属罕见。

乌镇是水乡,过去都是把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的,戏班走村穿乡巡演,一、二条船就装载了全部演员和行头,一到这儿,就将船停靠在戏台下,直接从台下的河埠上台,既方便又省事,所以过去这个戏台一向都少有空闲。

一些船工在摇船经过这儿看到有唱戏的,就会被吸引住,往往都会把船靠岸看一会儿戏,稍作休息。

水上戏台的表演台是两边相通的,便于走台换场;观众席分上下两层,中间是宽敞的散席,这是给普通的戏迷看戏的地方;两边则是阁楼,相当于现在的包厢,大多是有钱人包下的。

戏台正中的表演台可谓富丽堂皇,特别是台中屋顶藻井更是金碧辉煌。

戏台屋顶的四周雕刻着明、暗八仙,形象栩栩如生。

台中间的大梁上雕刻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看戏的场景,上面刻有十八罗汉形象。

站在戏台上还可以看到对面的齐门雕花大梁上雕刻着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开元。

乌镇东大街的修真观广场上就有一座“庙台”,它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故名修真观古戏台。

西栅的水上戏台与修真观古戏台相映成辉,是昔日乌镇和临近一带镇、乡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绍兴民间土菜

绍兴菜的用料大多是鸡、鸭、鱼、虾、蔬菜、竹笋等,讲究的是香酥绵糯,鲜咸入味,轻油忌辣,菜味醇和适中,发醇成鲜,“霉和腌”为其地方特色。

绍兴菜爱用酒,当地有许多菜肴都是用绍酒烹制,因而其菜有一种独特的品性,借酒发威。

绍兴菜中最知名的要数“清汤越鸡”了,人称“菜中皇后”。

绍兴,古时为越国都城,除了出美姬,也出美鸡,农家散养的越鸡,个头小,肉质嫩,汤鲜无比。

绍兴菜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田园气息,菜肴又与绍酒相辅相成。

据说每到冬酿季节,旧时农家总要自酿老酒。

酒糟是酿酒的副产品,香味醇和,用酒糟制菜,是绍兴菜的传统特色。

一碗“糟溜虾仁”不知“醉”倒过多少吃客。

其制法简单,选用当地新鲜河虾,烹入糟汁。

成菜后软溜爽滑,虾仁洁白鲜嫩,糟香诱人。

除了糟虾,自然会有糟鸡、糟鸭。

糟鸡烹制方法颇为独特,清代《随园食单》是这样说的:

“越鸡煮熟,飞盐略擦。

布包入糟坛,三日可用。

”成菜,肉质鲜嫩,酒香扑鼻,为绍兴名肴。

绍兴家常菜的另一特色是“霉”,其实这个“霉”是“腌”的派生词。

绍兴人常吃的霉笋、霉毛豆、霉千张、霉豆腐、霉干菜等“霉菜系列”,又咸又香,最适于下饭、佐酒,也迎合农家口味。

 

绍兴民间土菜的品种主要分为:

腌菜、臭菜、霉菜

绍兴人对“霉”字似乎情有独中,霉干菜,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等,霉干菜是地道的绍兴传统菜,浙江的霉干菜属绍兴最地道。

霉干菜制作需将芥菜沥干水分,先堆放在阴凉处干焖发酵;待叶子呈金黄色时,用清水浸泡、清洗、按个人爱好切成长短合适的小段;然后用海盐腌制半月以上,为了增加鲜味,也可以在晾晒前加入煮熟的毛笋片,等水分晒干到一定程度以后,闷放在干净的坛罐中密封保存。

等到需要的时候,将霉干菜摆在容器里,一毗干菜一毗五花肉;再在面上放几片金华火腿,洒上些许状元红(黄酒),上锅蒸透。

当然,蒸的越透越好,最好是将干菜和肉蒸到乌黑发亮,五花肉的油份润透了整碗干菜。

吃饭时,夹上一筷子霉干菜,感觉肉的香味和笋的清甜爽口渗入干菜中,清香鲜美,肥而不腻,是下大米饭的佳肴。

霉干菜一定要趁热吃,配上米饭或者馒头,诱人食欲,真能让人多吃上半碗饭。

酱菜腌菜,绍兴喜欢以酱腌的方法来制作莱肴,是把鱼、肉、鸡、鸭,各种内脏,或酱或腌,在户外日晒风吹,直至水分被风干。

每逢腊月年边,大街小巷,户户屋前,家家廊下,酱腌制品挂晒满竿,给水乡平添了一份过年的气氛。

酱鱼干,蒸出锅之后,香气四溢,口感极妙。

酱鱼干的肉不同于酱鸡鸭那么硬,容易塞牙,加热后更是松软可口,细细嚼来,滋味独特。

臭菜有臭冬瓜、蔊菜杆、臭豆腐干等,在绍兴鲁迅故里的咸亨酒店门口,扑鼻而来的是冲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

臭豆腐可谓极不入鼻,但只要有胆量吃下第一块,便会觉得外脆里松,再抹上辣酱、甜酱后卖相更是诱人。

绍兴街头、小巷深处常常传来冲鼻的油炸臭豆腐臭味,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顶着冲鼻的臭味站在街边吃着油炸臭豆腐。

咸亨酒店下酒菜:

兴特色的“菜泡饭、茴香豆、霉干菜扣肉、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醉鸡罐、霉蔊菜杆子蒸豆腐、清蒸鱼、油炸臭豆腐等。

 

周庄:

元末明初沈万三成为江南首富,特聘名厨烹调各式佳肴,冠以“万三家宴”。

其宴讲究时鲜,选料精致,色、香、味、形俱佳。

特色菜有:

万三蹄、三味汤圆、清蒸鳜鱼、蒸焖鳝筒、莼菜鲈鱼羹、姜汁田螺、塞肉油包、百叶包肉、炖豆腐干、焐熟荷藕等。

水乡周庄,珍馐水产四时不绝,其中最有名的是“蚬江三珍”:

鲈鱼、白蚬子、银鱼。

周庄还出产鳗鲡,“稻熟鳗鲡赛人参”,这句乡谚尽人皆知。

此外还有甲鱼、河虾等。

万三蹄膀

 

绍兴黄酒

绍兴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河网交织、湖泊众多,有“江南水乡”之称。

这优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适宜酿酒有益菌种的繁育,给绍兴酒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酿造条件。

绍兴黄酒的手工酿制完全按照节气来严密安排,手工黄酒一般在农历7月份制酒药,9月份制麦曲,10月份制淋饭。

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80多天。

农历立冬来临,绍兴黄酒酿造企业纷纷启动了黄酒“冬酿”,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绍兴黄酒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酿时节。

立冬开酿,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

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最适合做黄酒,称为“冬酿”。

因为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

千百年来,绍兴酿酒企业在立冬这一天举行开酿仪式祭祀酒神,祈求福祉,此仪式逐渐演变成一种酒俗和民俗。

  

黄酒酿造已有6000余年历史,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大量生产。

黄酒酿造是中华民族祖先对人类科学文化和生产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其特点是曲药酿酒,双边发酵,多菌种共酵。

曲药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曲药中所生产的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绍兴酒的历史有正式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越王勾践为增加人口,曾出台以酒奖励生育的措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绍兴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鉴湖佳水,以及传承千年的酿酒技艺,赋予绍兴酒独特的品质,成为中国黄酒的代表。

绍兴酿酒历史经过了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代,从而有力的印证了“天下黄酒源绍兴”的说法。

酿制黄酒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讲究天地人合一,“天”,就是绍兴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非常有益于酿酒菌种的繁育;“地”,是指鉴湖的水质独特,用料讲究;“人”,是指一代又一代酿酒师傅传承下来的精湛酿酒技艺。

经过一代又一代酿酒师的口授心传,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绍兴酒形成了一套精湛独特的酿酒技艺规范和流程:

农历七月做酒药、八月做麦曲、九月做酒娘、立冬投料开耙发酵、用独特的复式发酵工艺发酵90余天,翌年立春开始压榨、煎酒,然而泥封窖藏。

酒,越陈越香,越陈味越甘醇。

1999年,绍兴黄酒成为国家首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6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酒俗

绍兴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既是水乡,又是醉乡,绍兴黄酒之于绍兴,犹如角斗场之于罗马,贡多拉之于威尼斯。

它的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酒俗正是绍兴地方特色的重要内容。

绍兴无处不酿酒,无处没酒家,真所谓“城中酒垆千万家”,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和乡村。

在旧时,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友。

酒成了绍兴人民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资料的必需之物,年久月深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酒俗。

绍兴酒的酒俗与绍兴人的一生关系甚大。

在绍兴,当孩子还在母亲肚中时,已经与酒有缘了。

绍兴的风俗:

哪怕是不喝酒的母亲也会在此时开始喝点绍兴酒,或直接饮用,或用大枣泡之,或用热酒冲蛋……。

为何?

原来绍兴酒中蕴含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蛋白质,而且还有活血补血的功能。

做准妈妈的稍许喝点酒,有助于腹中胎儿的成长发育,所以胎儿还没出生就已与绍兴酒发生了联系。

一、三朝酒

当孩子出生三日,旧时要举行“三朝”礼,内有开奶、开荤象征性仪式,请一内行的妇女用手指或筷子一边将几滴黄连水抹在婴儿嘴上,一边说:

“好肉肉,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

”然后,又用糕、糖、酒、鱼等混成的汤水抹在婴儿嘴上说:

“吃了肉,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日子甜;吃了鱼,年年有富余。

”充满了冀盼及希愿。

二、剃头酒

孩子满月时,要举行“剃头”仪式,办“剃头酒”(又叫“满月酒”)。

这时,家里先要祀神祭祖,以谢神祖之助,更冀盼神祖之佑,并要摆酒宴请,大会亲朋好友。

若生男孩,还要向邻里亲友分送染了红色的“红鸡蛋”,以表代代相传之意。

孩子的外婆更要备办各种礼物,如孩子穿戴的帽子、袍裙和馒头、面条之类,送到女儿家。

礼物中必须有圆镜、关刀和长命锁,用意是圆镜照妖,关公驱魔,长命锁锁命。

孩子剃头时,桌上要燃点“状元红”蜡烛,放上酒和用粮食做成的寿桃、面条等,按照绍兴的习俗一般有十盘点心,意喻十全十美。

这时孩子由长辈抱着,拜过天地祖宗,就由理发师用一盅酒代水,给婴儿润发,然后剃成“瓦片头”(为保护囱门,在头顶留一块瓦片形头发)。

主人要事先准备好“红包”,理发后,把十盘点心和“红包”赏给理发师。

接着就是亲友轮流抱过小孩,最后坐在一起喝“剃头酒”。

这种满月剃头的习俗,不少地方如江浙闽等地也有,但在绍兴却有酒俗的特点,除用酒给婴儿润发外,喝酒时,有的长辈还用筷头蘸上一点酒,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像长辈们一样,有福份喝“福水”(酒),而且长命长久(酒)。

到婴儿100天时,还有许多礼仪。

其一就是穿百家衣,带长命锁,也有些是到周岁时穿戴,有些不用锁而用银项圈,如鲁迅名篇《故乡》中闰土项颈上戴的。

三、得周酒

孩子长到一周岁,俗称“得周”。

在绍兴有的地方也叫“闹周”,那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节俗,更得大办酒席,此即谓“得周酒”。

其隆重之程度,因各家境有异,差别较大。

有的甚至办酒席时,还请戏班子唱戏凑热闹以贺之。

酒席中,状元红或女儿红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的意愿不道而明。

酒席散后,还要款待亲朋好友,用米、面做大量“得周果”,如糍、寿桃、寿馒头、酒等,分送左邻右舍。

让大家分享其中的乐趣和幸福。

外婆家也要为孩子送去穿戴之物,特别是穿虎头鞋,中间绣一“王”字。

虎为百兽之王,既有僻邪之意,更有预祝孩子虎虎有生气之愿。

范寅《越谚》中说:

“产儿周岁,母家备礼又往”。

邻里乡亲收下“得周果”后,也有糕点或布料或穿戴之物回赠。

这时的孩子已牙牙学语,其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牙语”,往往不时地会被“成熟”的大人们意引为他意,引得众人之开心,家长们欢心,或曰讨个“彩头”,以示吉祥喜庆。

在酒席间,由大人抱着轮流介绍长辈,让孩子称呼,这不仅增添了“得周酒”的热烈气氛,更让人享尽了天伦之乐及人世间之快事。

四、寿酒

寿,是我国百姓最祈求的东西。

《尚书·洪范》就有“五福寿为先”的思想。

所以祝寿是一种全民族的风俗,不过在绍兴又有些特殊情况。

绍兴人认为,人逢十为寿,均要办寿酒,这似乎已成定视。

 

五、女儿酒

绍兴酒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是女儿红和状元红了。

“女儿酒”又名“女儿红”,是女儿出生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做陪嫁之用。

此俗后来又演化到生男孩时也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以朱红,着意彩绘,并名之为“状元红”,意谓儿子具状元之才。

“女儿红”十分讲究酒坛,往往在土坯时就塑出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等烧制出窑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仙鹤寿星、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

在画面上方有题词,或装饰图案,可填入“花好月圆”、“五世其昌”、“白首偕老”、“万事如意”等吉祥祝语,以寄寓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这就是“女儿红”所采用的“花雕酒坛”。

随着现代化酿酒工业的发展,现在女儿出生自家酿酒之俗已逐渐淘汰,但“女儿红”和“状元红”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六、白事酒

白事酒也称“丧酒”。

不论家境如何,绍兴人都要办此酒宴,不但表示对逝者的送别,也表达亲朋好友们在送别中付出的艰辛和礼物的谢意。

旧时生活条件差,天灾人祸多,科技医药水平低,人的生命较短暂,以至于到36岁就可称为“本寿”,超过这个年限,就算是“正寿”,不算“夭折”了;如果过了“花甲”、“古稀”之年,则视为“高寿”。

绍兴旧俗中,丧葬礼仪不亚于婚嫁,而高寿者归西,亦被人视为“喜事”(此中亦表达了绍兴人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对生命认识的境界有较高的水准),故称婚嫁为“红喜事”,称长寿仙逝为“白喜事”,于是也得办酒席。

绍兴人称这种酒席为“白事酒”,又叫“豆腐饭”,乡间称“吃大豆腐”,菜肴以素斋为主,酒也称素酒。

在餐桌上围上白布白幔,赴席者也白衣素服,头戴白布折成的头巾,小辈还颈套白头绳,脚穿缀白布的鞋靴,悲痛气氛十分浓厚凝重。

席后,分发煮熟的蚕豆,俗称“老人豆”。

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内,逢七都要祭逝者,绍兴称谓“做七”,有“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

其中“五七”最隆重,“六七”和“断七”是可以合做的,其间除了祭品外,酒是最不可少的。

七、忌日酒

 忌日酒即死者的生日和死日设酒致祭,俗称“做忌日”。

《越谚》卷中“饮食部”下云:

“会酒,祀神散胙。

忌日酒,祭祖散胙。

上坟酒,扫墓散胙。

三者皆筵席而以酒名。

”是日邀至亲好友凭吊亡灵,寄托缅怀之情,这也是常见的一种酒俗。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一书中有“忌日酒”一节,细述周家当年忌日酒的情况:

“吃忌日酒原是法定八人一桌,用的是八仙桌,四边各坐二个人……一桌照章是一壶酒,至多一斤吧,大家分喝只少不多……但在女桌便大为热闹了,她们难得聚会一处,喝了酒多少有些醉意,谈话便愈多也愈响。

绍兴的酒俗,除上述外,还有岁时酒俗:

如腊月二十二日夜的“散福酒”,除夕之夜的“分岁酒”,正月十五的“元宵酒”等等;时节酒俗也很丰富,如“清明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冬至酒”等等;其他如农事酒俗,商业酒俗,生活酒俗,更是种类繁多,枚不胜举,其间的媒介就是绍兴酒。

绍兴酒是一种物质,但更是一种精神物质,她不仅具液体的特征,更具有人的灵性,或许是集天地之精华,人类之睿智而就的缘故吧,在其晶莹澄澈、馥郁芳香、入口温和、齿舌如酥中,我以为她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情有感,故某冒昧将此谓之“酒亦人生”,请方家指正!

绍兴的酒文化的构成有两部分--酒史和酒俗,绍兴酒的酒俗可谓无处不在。

据当地老人介绍,在绍兴,婚嫁有酒俗,生丧有酒俗,另外还有岁时、时节、农事、商业、生活等酒俗。

婚嫁酒俗:

女儿红的由来就是绍兴酒俗的最好见证。

女儿红原是加饭酒,因为装入花雕酒坛,因此也叫“花雕酒”。

传说早年绍兴有张姓裁缝妇人有喜,裁缝望子心切遂在院内埋下一坛花雕酒,想等儿子出世后用做三朝招待亲朋用。

孰料妇人产下一女,失望之余这深埋院中的酒也被忘却。

后来其女长大成人,贤淑善良,嫁与张裁缝最为喜欢的徒弟,成婚之日院内喜气洋洋,裁缝忽想起十八年前深埋院中的老酒,连忙刨出,打开后酒香扑鼻,醉人心脾,女儿红由此而得名。

此俗后来演化到生男孩时也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以朱红,着意彩绘,谓之“状元红”。

生丧酒俗:

在绍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与酒发生了联系,酒作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孩子满月有“剃头酒”,绍兴的“剃头酒”和其它地方略有不同,除用酒给婴儿润发外,在喝酒时,有的长辈还用筷头醮上一点酒,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了能相长辈一样,有福分喝“福水”(酒)。

另外还有孩子周岁时的“得周酒”,人生逢十而办的“寿酒”,以及“白事酒”,也称“丧酒”。

岁时酒俗:

绍兴旧时有很多岁时酒俗,从农历腊月的“请菩萨”、“散福”开始到正月十九“落像”为止,因为都是在春节前后,所以叫“岁时酒”。

腊月二十前后要把祖宗神像从柜内“请”出来祭祀一番,这叫“挂像酒”,到正月十八,年事完毕,再把神像请下来,这叫“落像酒”;除夕之夜的“分岁酒”要一直喝到新年来临,正月十五还要喝“元宵酒”。

时节酒俗:

清明祭祖有“清明酒”,端午佳节家家门前挂着菖蒲、艾草辟邪,置备“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雄黄酒,在小孩面额上醮上雄黄酒写上个“王”字,以避邪祟,这是“端午酒”;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鬼节,要演据说给“鬼”看的木莲戏,并喝“七月半酒”;冬至焚化纸做的寒衣供死者“御寒”,怀念亡者,要喝“冬至酒”。

农事酒俗:

旧时绍兴人大多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为祈祷丰收和六畜兴旺,在农事关键时节,都要摆宴请客喝酒。

春耕开始,农家视牛为宝,在农历二月初三“春牛节”,牵牛游街,并办酒席互请,称为“请春牛酒”。

另外还有“插秧酒”、“麦收酒”以及秋季收成后的“庆丰酒”。

商业酒俗:

商业酒俗没有农事酒俗那样固定,只有大中型上扑年终办“谢伙酒”是一致的。

“谢伙酒”被雇工成为“包裹酒”,意即辞退员工的酒席。

老板对将辞退者在酒席上格外客气,委婉讲出辞退理由。

还有新店开张的“开业酒”,股东年底结帐的“分红酒”,拉拢关系的“利市酒”,以及由商会举办的“行会酒”。

生活酒俗:

盖房子的“造屋酒”实际上是一系列的酒俗,包括“奠基酒”、“上梁酒”、“落成酒”,搬进新房还有“进屋酒”。

宴宾的有“接风酒”、“饯行酒”、“赏灯酒”等等。

调解纠纷有“和解酒”,财力不济时救急解难的有“会酒”,为息事宁人而由肇事方宴请被损害者和调解人的“罚酒”,答谢亲友和乡邻的“谢情酒”等。

 

绍兴酒之所以名扬四海,成为酒林珍品,其工艺特点:

—是有好水酿酒;二是用料精良;三是有一套独特技艺。

酒中血——得天独厚的鉴湖佳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