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668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docx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汇编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之所以把xx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专门研究,主要是向大家传递两个信息:

(1)虚功只有实做,真招才能实落。

文化这一“虚功”,只有凝聚到文化产业这一“实活”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更好地发展。

(2)发展文化产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而是事关xx科学发展、超常发展的大战略,从现在开始就要集结队伍,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加快推进。

刚才,xx同志就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发展文化产业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抓实。

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始终是决定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资深产业。

xx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地域、新兴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我们不仅具有较好的基础,更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社会进步的现实选择。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

第一,xx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xx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天下九州,冀州为首;夏铸九鼎,冀鼎最重。

在中国历史上xx曾是中原政治文化的核心,由此孕育的xx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武强木版年画、xx内画、xx法帖拓印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阜城剪纸、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xx特色相互融合,为世人所珍视,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成为我们发展的独特资源。

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在我们手中得到充分发掘和弘扬,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既对不起前任,也对不起后任。

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弘扬历史上深入发掘,深入研究,用心工作,用力开发,这样,才能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变为当今xx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财源。

第二,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产业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点。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萧条时,文化消费反而会逆市上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使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强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分别占gdp的17%和13%。

日本的动漫产业已超过了汽车产业,韩国文化如电视剧等,则在我国掀起了“韩流”。

当前正在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加速人才与资本等要素向文化产业转移,使文化市场面临着重新配置的机遇。

机不可失,遇不再来。

如果我们不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将失去一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三,打造“水市湖城”品牌,需要与文化产业相互借力、互惠共赢。

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历来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能增添城市魅力,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的发展,影响力、吸引力的增强,又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城市经济,提升文化产业就是提升城市知名度。

当前我们正在围绕xx湖做文章,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水市湖城”。

把“生态+文化”这一城市品牌打造好,不仅要有“硬景观”,还要有“软内涵”,不仅要有影响力,更要有亲和力和美誉度。

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增添文化要素,不断增加“水市湖城”的文化内涵。

唯此,“水市湖城”的品牌才会更响、分量才会更重、名号才会更名、亮点才会更亮。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xx超常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业,具有不消耗资源、不污染环境的显著特点,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呈几何倍数快速增长。

而且事实将越来越证明,缺乏文化产业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缺乏文化品位的城市,是不健全的城市;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

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还能够使文化要素融入其它产业发展之中,提升各大产业的发展潜力,强力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加速区域产业集群的成长和产业链的延伸,使各种产业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推进xx超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硬双重支撑。

总之,xx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机遇在即。

只有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档次;反之,就会在新一轮文化产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影响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鼓足实劲,硬措真举,以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xx经济的以快补慢,为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提升

文化既是生产力,也是发展力,既反映软实力,也体现硬实力。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必须把“软实力”作为“硬资源”,把上层建筑当做经济基础,来大谋划、来真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特色。

从现在开始,要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合理规划,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要重点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

一是注重挖掘整理。

我市的文化产业有历史没有提升,有“名气”没有规模,有影响没有效益,下一步必须在进一步挖掘上下功夫,在进一步整理上用气力。

要组织得力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对xx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典故、传说、故居、故地、遗作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追根探源、寻祖问宗,整理残存的记忆,粘接文明的碎片,还文化以灿烂的色彩,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二是注重塑造品牌。

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影响,品牌就是效益。

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一方面,要立足xx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打“四牌”,即九州文化牌、湖(xx湖)河(滏阳河)文化牌、历史名人牌、特色产业牌。

另一方面,要高点高位打造品牌。

在品牌打造上,既要有“大家”气质,又要有大将风范,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本地实际。

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品位和产业影响,冠以不同名号,使其各就高位,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提高其价值品位,让xx的文化产业走出全国、享誉全球。

三是注重宣传推广。

xx文化有特色,历史有传承。

酒香也怕巷子深,醋好还得会吆喝。

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加强研究,搞好策划。

在这方面,要舍得下功夫,舍得花本钱。

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推介xx文化,全面提高xx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占领市场高地,提升文化效益。

要围绕推进xx超常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重点在“三个抓”上求突破。

一是抓项目。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没有项目作支撑,一切都是徒劳。

当前要瞄准文化大市、产业强市目标,围绕内画、乐器、年画、毛笔、剪纸、黑陶、金鱼、雕刻八大文化产业,培育、包装、打造优势文化品牌项目,特别是以内画、乐器、毛笔为主的标志性项目,既要注重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又要注重谋划推进一批文化产业的大项目和好项目,做大规模,提升效益。

每个县市区都要确定各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并从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抓招商。

要着眼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招大商、引大资,聘能人、请高人,引进集团投资者,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稳妥地吸收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借助外力把xx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三是抓龙头。

xx不缺少文化,但缺少龙头文化产业,特别是缺少实力强、影响大的龙头文化企业。

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增资扩股、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打造“航母”型文化企业。

要充分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搞好产品对接,发展龙型经济,影响和带动整个产业的大发展、快提升。

第三,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文化产业单打独斗,既形不成效益,也缺乏竞争力。

必须加大整合力度,让优势企业联合起来,把优质产品集中起来,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规划的文章。

做大文化产业,谋划为先,规划为要。

市直有关部门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认真谋划、精心规划,要敢于请高人、聘能人、邀大家。

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做到近期有项目,中期有目标,长期有远景。

二是做好园区的文章。

园区既是聚合文化产业的平台,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舞台;既是产业集约发展的“孵化器”,也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剂”。

要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上求突破,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整体实力。

当前,要加快推进文化园区、文化公园、文化中心的策划和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高水平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成为xx“水市湖城”的新亮点。

三是做好“借湖兴文”的文章。

要紧紧抓住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环湖打造优势文化产业的对外窗口和展示平台,使xx湖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聚集地。

当前,要着手围绕xx湖筹划建设“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

“一园”即文化公园,“一院”即xx湖生态大剧院,“十馆”,即“水市湖城”规划馆、董仲舒纪念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世界内画博物馆、中国笔帖博物馆、中国古瓷器博物馆、中国年画博物馆、中西乐器博物馆、中国雕刻艺术博物馆、中国裘皮展销馆。

“一中心”即国际会展中心。

“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的建设要加紧推进。

目前正在成立筹备推进小组,组长由有名望的懂行的原市级老领导担任,要把能干细活、能顶硬事的精兵强将吸收进来,真招实措,真抓实落,借力“水市湖城”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把文化产业做名做大。

xx“水市湖城”在外扬名之日,必将是文化产业兴盛见效之时。

第四,打造文化团队,构筑智力支撑。

文化产业是一项高端型、专家型产业,没有一批能人、高人、细人、硬人作支撑,是不可能实现大提升、大突破的,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靠人才提升层次、提高水平。

要重点做到“三个一批”。

一是立足长远发展,储备一批人才。

要对我市现有的和在外工作的xx籍文化名人进行登记造册,经常联系,定期走访。

同时,要把xx的“名人库”建起来。

二是发挥院校优势,培养一批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让高等院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技术研发的中心。

三是要加强文化交流,引进一批人才。

要邀请文化名人到xx办讲座、搞培训,传真经、授真招,对人才培养、产业打造进行指导帮助。

同时,要用宽松的政策和优良的环境引人才、聚人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但求“管用”,共同推进xx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尽快见效。

三、戮力同心,强力推进,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速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关联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发展大局,涉及统筹兼顾,主管、分管、直管部门要精心运作,各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名人志士要协调配合,上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具体落实。

第一,要健全组织,加强指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分产业成立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精干队伍。

既要让领导挂帅,又要让“大师”出征。

要把产业领头人、民间艺人、文化“大师”吸纳进领导机构,提升他们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作用。

要牢固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像抓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

既要做大龙头企业,又要兼顾产业提升;既要横向膨胀规模,又要纵向延伸链条;既要积极开拓市场,又要打造外部形象。

第二,要积极扶持,出台政策。

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扶持引导。

要结合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入研究和制定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促激措施。

要注重从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要从“宽”处着眼、在“放”上用力,鼓励和吸引非文化民营企业、省内外知名品牌文化企业参与进来,推动xx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整体提升。

第三,要激活各方,落实责任。

文化产业既如同一般经济产业,又高于一般产业,她讲究的是高人相融、“大家”共事,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合力。

要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奖惩到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文化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上来。

各级新闻媒体要在宣传文化产业发展上下点功夫,营造舆论强势,引导各界支持,确保取得“软实力”、“硬成效”。

同志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历史服务当今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肩上。

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用心用力,凝心聚力,协同用力,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为打造“水市湖城”品牌,为实现xx超常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文化工作会发言参考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年工作,研究部署年工作,努力开创全市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年全市文化工作回顾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化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狠抓艺术创作与生产,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抓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组织了春节文艺晚会、元宵戏曲晚会等80余项春节文化活动,在各县(市、区)演出100余场,观众8.7万人次。

开展了年“三下乡”活动和“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

汤阴县跑帏子等3项内容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并公布了第一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群艺馆再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群艺馆”。

区成功举办了“中国蜡梅文化旅游节”。

内黄县继续举办了颛顼帝喾陵祭祖节和红枣文化节。

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建成开放,大型铜雕“商颂”建设正在进行,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林州市新三馆已经开工建设。

艺术创作与生产成绩显著。

组织市豫剧团、县豫剧团联合排演了大型现代豫剧《大爱无言》,参加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荣获文华大奖,并被选调赴郑展演。

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第五届舞台剧本征集评比活动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等。

创作演出了小戏《一把雨伞》,创作了50集电视剧《清明上河录》,出版剧作集《两棵树》。

市豫剧团排演了现代豫剧《二进洞房》等剧目,全年演出225场。

文化艺术学校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全省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林州市创作完成了音乐舞蹈剧《林虑风流》。

文化市场管理扎实有效。

加强对全市网吧、娱乐场所、演出市场和音像市场的管理,销毁违法音像制品35000张,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再清理,开展了公共娱乐场所安全生产大检查。

全年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29627人次,检查场所28178家次,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市文化局被评为全省文化行政执法先进集体。

举办了文化行政执法人员和经营业主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合法经营意识。

积极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作,在全市3243个行政村放映公益电影38916场。

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内黄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被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北关区开展多场以关爱农民工为主题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

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新成绩。

争取国家、省、市投资1.3亿元,启动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积极开展殷墟保护规划修编工作。

全力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征集与文物布展工作。

组织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我市大运河申遗前期准备工作。

跃进渠、岳飞先茔等19处文物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举办了殷墟考古发掘80周年纪念活动。

推进文物机构改革,加强全市文物管理。

全年完成钻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发掘各类墓葬180余座。

南水北调工程段文物巡护工作成效显著,全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市博物馆、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市古建所等先后举办《殷商社会生活史》、《鼠年民间剪纸作品展》等20多个陈列展览。

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2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积极组织编制总体保护规划。

汤阴县对羑里城和岳飞庙服务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

殷都区积极引导扶持殷墟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统筹解决遗址保护与居民发展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积极开展以东方红影剧院为试点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对影剧院的资产、人员、债务等情况进行了核实。

与新华富投资集团协商,拟定了转企改制职工安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修改了土地用地规划,办理了土地证,进行了资产审计、评估等工作。

组织推荐凯瑞数码有限公司、司母戊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的文化产业项目,参加省文化产业成果展示会和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取得优异成绩。

内黄县大力实施“画乡名片”工程,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创作、培训、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农民画产业基地,为该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找差距、转变作风促发展”活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在全系统党员中开展了“党风党纪”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转变了工作作风。

局机关党总支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党组织。

汶川地震后,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及离退休老干部慷慨解囊,共为灾区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105880元。

积极开展新“四创”工作,市文化局被评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集体二等功。

同时,新农村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消防安全、人事教育、计划财务、爱国卫生、信访稳定、计划生育等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比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仍然偏低,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艺创作和表演的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文艺创作精品不多;文化市场管理力量不足、难度较大、经营活动有待进一步规范;文物保护任务艰巨,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发展尚需进一步加强;影剧院、电影公司生存困难,文化体制改革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难度较大;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尚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素质,一些同志习惯于陈旧的工作思路和观念,照搬过去的模式和做法,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要求等等。

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年全市文化工作思路

年,全市文化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强市这一中心,抓好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大力实施艺术精品、文化品牌、市场优化、遗产保护和产业示范五大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努力开创全市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实施艺术精品工程,大力繁荣全市艺术创作与生产

实施艺术精品工程,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突出“三贴近”,出成果,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艺术精品工程主要是实现“三个精品”。

一是创精品。

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工作,创作、排演以大学生村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戏剧作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做好电影《村支书日记》的拍摄工作;市豫剧团移植排演两部优秀剧目。

二是推精品。

设置专门奖项,每两年举办一届市戏剧大赛,促进精品剧目产生;开展第六届舞台(小戏、小品)剧本征集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第五届专业舞蹈大赛等演展赛事活动,锻炼我市文化艺术队伍,挖掘、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对全市艺术创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创作人员素质;整理近十年来获省、市奖项的优秀作品,出版《市优秀作品集》。

三是演精品。

举办庆祝建国周年暨解放周年文艺晚会;配合省文化厅做好“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并建立长效机制。

(二)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努力健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就是要抓基础,抓阵地,抓品牌,抓活动,抓服务,推动社会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化品牌工程主要抓好“四个品牌”。

一是文化节庆品牌。

精心组织好年殷商文化旅游节;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庆祝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放文化活动;继续支持引导各县(市、区)举办红枣节、祭祖节、蜡梅节等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办成品牌。

二是文化活动品牌。

继续做好“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演出工作;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好殷商文化旅游节等各类节庆活动的重大文艺演出活动;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演展赛事,争取取得好成绩。

三是文化设施品牌。

加快“商颂”雕塑的制作和选址进程,争取早日建成;根据国家、省投资安排,全力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建设;推进林州市文、图、博新三馆建设。

四是文化服务品牌。

组织、指导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认真执行全省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工作规范,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开展向基层图书馆配送图书工作,开展全市古籍保护和普查工作。

(三)实施市场优化工程,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实施市场优化工程,必须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原则,规范化管理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市场优化工程要做到“三个优化”。

一是抓管理,优化市场环境。

加强网吧、娱乐、演出、音像、艺术品等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以禁止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开展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和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改善行业形象;加强对庙会、物交会演出活动的监管和对违法演出的查处力度,促进演出市场健康发展;以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开展音像市场整治工作。

二是抓引导,优化行业结构。

拓宽文化市场融资渠道,促进文化市场规模化发展。

完善网吧总量和布局规划,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提高连锁网吧的市场占有率,改造和提升我市网吧产业;积极培育农村演出市场,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加强对艺术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管理。

三是抓培训,优化队伍形象。

开展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法制培训和规范化行政执法知识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依法行政和规范化执法水平,实现精确定位、细化目标、科学分工、严格考核的精细化管理和依法行政、程序严格、文明服务、纪律严明的标准化执法;加强行业自律,开展文化市场经营业主法律培训,进一步增强合法经营意识。

(四)实施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实施遗产保护工作,要贯彻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要求,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遗产保护工程要抓好“三个保护”。

一是抓好古遗址和古建筑保护。

全力推进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完成殷墟保护规划修编和殷墟申遗成功纪念碑建设;推进大运河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内黄县三杨庄遗址等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继续抓好府城隍庙拆迁扩建工程和高阁寺、袁氏小宅、县城隍庙的维修工程;推进全市文物景区、景点建设。

二是抓好可移动文物保护。

积极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布展与文物征集工作,确保年底建成开馆。

推进全市博物馆建设,重点做好市博物馆、林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完善,促进民营博物馆发展。

开展全市文物普查,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