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090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docx

第五讲系统方法论

第五讲系统方法论

把事物看作整体、有机体、总体等等,都是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所得到的结论,表明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而存在和发展着的.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整体,这是辩证法应有之义。

因此,系统方法是辩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本讲,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系统论概述(系统论与系统含义)

二、系统论方法的特点

三、系统论方法论作用

四、邓小平系统性思维

 本书主要介绍了系统方法论,主要分以下章节:

系统科学总论、系统与系统理论、系统方法与系统论的应用、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

全书主要介绍了系统科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读者对象:

高校理工科师生

李建华编著

上海交大版

2006年1月出版

一、系统论与系统

1、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加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

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

《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级成整体的意思。

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

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

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

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

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

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

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

一般系统论

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因此对系统的研究可以说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

作为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提出的,只不过它一开始被作为"机体生物学",这是生物学中的有机论概念,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

1968年,贝朗塔菲发表了一般系统论的代表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与应用》。

现在系统思想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日益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系统的含义、特点及其分类

系统论的内涵和外延理论界现在说法不一。

人们现在把系统论作为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横断科学来对待。

它被用作比具体学科更一般化的科学理论加以研究,但又不同于哲学。

现代系统论具有可否证性、抽象性、数理性特点。

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

或:

恩格斯曾说:

“一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钱学森认识集合体就是系统,过程就是系统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变化。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

系统有三个条件: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产生整体功能。

钱学森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

结构性

层次性

开放性

⑴系统的整体性:

即非加和性。

系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有统一性,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充分协调和连接,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

例如:

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就大于钢筋、水泥、沙石的强度之和。

②拿破仑说数量小时较多数法国人不敌少数马克留木人,数量大时较少法国人可以战胜较多数马克留木人③没有凡高弟弟凡高就出不了成果;没有赫歇尔妹妹则赫歇尔不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没有阿贝尔的老师就没有阿贝尔;没有孟母就没有孟子;没有伽罗华之母就没有伽罗华④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⑤反面例子如上网、吸毒、赌博等。

⑥"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原因是他们的能量消耗在内耗上。

⑵系统的相关性:

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集"中各部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⑶系统的功能性和目标性:

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但不一定所有系统都有目的,例如太阳系或某些生物系统。

人造系统或复合系统都是根据系统的目的来设定其功能的,这类系统也是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例如,经营管理系统要按最佳经济效益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军事系统为保全自己,消灭敌人,就要利用运筹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组织作战,研制武器。

⑷系统的层次性和相对性(有序性):

由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层次的动态演变有某种方向性,因而使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点。

一般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有序能使系统趋于稳定,有目的才能使系统走向期望的稳定系统结构。

行政系统分为科、处、局、部、委…;军事系统分为排、连、营、团、师、军…运作,都是系统表现出的层次性。

⑸系统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各种物质的特性、形态、结构、功能及其规律性,都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要认识物质首先要研究物质的运动,系统的动态性使其具有生命周期。

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

一般来讲,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性的动态过程。

⑹系统的适应性:

一个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

为了保特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反馈系统、自适应系统和自学习系统等。

2、系统的分类

⑴按系统的规模分:

小型系统、中型系统、大型系统和巨型系统

⑵按组成要素的性质(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分:

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原始的系统都是自然系统,如天体、海洋、生态系统等。

又如呼唤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

人造系统——如人造卫星、海运船只、机械设备等。

又如:

交通系统、商业系统、金融系统、工业系统、农业系统、教育系统、经济系统、文艺系统、军事系统、社会系统等等。

近年来,人造系统对自然系统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核军备、化学武器、环境污染等。

自然系统是一个高阶复杂的均衡系统,如季节周而复始地变化形成的气象系统、食物链系统、水循环系统等。

自然系统中的有机物、植物与自然环境保特了一个平衡态。

在自然界中,物质流的循环和演变是最重要的,自然环境系统没有尽头,没有废止,只有循环往复,并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

原始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不大,但近几百年来,科技发展很快,它既造福于人类,又带来危害,甚至灾难,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例如,埃及阿斯旺水坝是一个典型的人造系统,水坝解决了埃及尼罗河洪水泛滥问题,但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如东部的食物链受到破坏,渔业减产,尼罗河流域土质盐碱化加快,发生周期性干旱,影响了农业;由于河水污染使附近居民的健康受到影响等。

但如能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有可能得到一个既解决洪水问题又尽量减少损失的更好方案。

复合系统——既包含人造系统又包含自然系统。

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大多复合系统。

是从系统的观点讲,对系统的分析应自上而下地而不是自下而上地进行。

例如,研究系统与所处环境,环境是最上一级,先注意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然后再进行系统本身的研究,系统的最下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或要素。

自然系统常常是复合系统的最上一级。

⑶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

封闭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无明显联系的系统,环境仅仅为系统提供了一个边界,不管外部环境有什么变化,封闭系统仍表现为其内部稳定的均衡特性。

封闭系统的一个实例就是密闭罐中的化学反应,在一定初始条件下,不同反应物在罐中经化学反应达到一个平衡态。

开放系统是指在系统边界上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的系统。

例如商业系统、生产系统或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开放系统。

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开放系统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

因此,开放系统常是自调整或自适应的系统

此外还分:

.实体系统和抽象(概念)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妥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还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

二、系统方法论的特点

整体化。

欧阳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P268

从整体出发是系统方法最基本的特点。

把复杂事物结合在一块整体来考虑。

世间事物是整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整体化要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入到组织化、相关性、有机性上去认识,对事物单向研究进入到多向研究,从线性到非线性。

最优化。

就是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佳效果。

这就是从结构与功能关系。

最佳结构导至最佳功能。

最佳组合。

如领导班子、婚姻家庭,团队等;系统优化的实质就是占有最小的时间与空间,以最少的物质、能量消耗达到预期目的。

如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人口、资源短缺、精神危机等问题需要作系统来研究,达到最优效果。

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实现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合理安排达达到最佳。

定量化。

系统的量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在全面搜集量的基础上,把握影响全局量的规定性。

对事物定性分析到定分析是认识事物的深化,也是科技进步的规律。

模型化。

模型就是对实体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或模仿。

由于系统比较大、复杂,难以进行分析和试验,或者实验代价很大,因此,一般需要设计出模型代替真实系统,通过模型研究,来了解真实系统。

军事中、广泛运用。

还有旅游地地区也有。

三峡也有。

3.系统方法的特点

系统方法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综合考察,相互协调,达到整体最佳地分析问题和考察问题。

与传统方法相比较,系统方法具有整体化、最优化、定量化、模型化等显著特点。

(1)整体化。

从整体出发是系统方法的最基本特点,这种方法“把复杂的情况当作结合在一起的一整块来考虑……观察一定数目的、不相同的、相互作用的事物,看它们在多种多样的影响作用下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

”①它认为,世界上各种对象、事件、过程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在要素与要素的相关性中产生出高于要素的整体性或系统性质,因而整体的功能和性质不能还原为要素的功能和性质。

事物的关系越是复杂,这种整体性就变得越重要。

系统方法的整体化特点,正是在于它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主张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把握系统总体。

它要求人们从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进入到“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从对事物的单向研究进入到多向研究,从线性研究进入到非线性研究,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系统方法要求人们把握如下情形:

一是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具有新质,这种新质决不是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性质的机械加和,而是由于各个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系统所具有的综合整体功能;二是系统整体中每一个要素或子系统的性质与行为影响系统整体的性质与行为,这种影响又是在系统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三是由于系统整体性的特点,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不能逐一分解成独立的要素或子系统,从整体出发,并辩证地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重要变革。

(2)最优化。

所谓最优化,就是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佳效果,强调从整体出发、把整体优化作为优化的主要目标,这是系统方法处理问题的重点特点,也是系统为目的性所驱使的一种固有的规律性。

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佳目标,以便达到整体最佳。

而系统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竞争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自组织能力。

这些能力的增强,就表现为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优化。

系统优化既是实现系统目的的手段,又是实现生活系统的目的结果。

系统优化的实质,就是占用最小的空间和时间,以最少的物质、能量消耗,充分利用信息,来最大限度地达到目的。

任何系统都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发挥其功能,达到预期目的。

而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在达到同样目的的前提下,具有最高的空间、时间、物质、能量和信息利用率的系统,显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方法称为最优化方法,或最优化技术。

它是一门新的数学分支。

这个数学分支常用的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库存论、决策论、对策论、排队论等。

运用系统方法追求最优化,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对于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精神危机等严重社会问题,就需要把它们作为系统来研究,实现其最优化,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任。

又如,在经济活动中,怎样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合理安排生产、交换、分配等,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物资如何合理调配,使运费最省,产品如何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产品重量最轻、耗用材料最少,或加工工时最短等等都是各行各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最优化方法将是它们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社会里,系统方法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既快速又准确地提出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的最优方案。

(3)定量化。

在一定意义上,系统方法可以视为认识复杂系统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由于复杂系统和复杂问题往往涉及众多因素、纷繁联系、多个变量和综合性原因,其结果甚至也有多种可能性。

因此,对于复杂系统和复杂问题,要想从总体上获得最优化的结果,就需要把系统各方面的关系数学化,用抽象的数学关系表述真实的系统关系,然后建立模型,进行计算或试验,探讨系统的规律性。

系统的量的规定性是多侧面、多视角的,因此,在以数学方法描述系统时,要从考察和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出发,选择相关的量。

系统方法原则上要求在全面地搜集相关的各种量的基础上,把握影响全局的那些基本的量的规定性。

定量化就是弄清事物的数量关系,找出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

用数学表达式和数字来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变化规律。

对系统进行分析,既要定性分析,也要定量分析。

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也是科技进步的规律。

我们在肯定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的同时,也应注意到:

在未对事物进行定量研究、弄清数量关系、找到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之前,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只是初步的、粗略的,难以提出十分明确的具体指导。

定量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处理问题的精确化和评价问题的标准化。

由于电子计算机和数学的发展,定量化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模型化。

所谓模型,就是对实体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或模仿,它是由描述系统本质或特征的诸因素构成的,集中地表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化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时,由于系统比较大或比较复杂,难于直接进行分析和试验,或者直接试验付出代价过大,因而一般需要通过设计出系统模型来代替真实系统,通过对系统模型的研究来掌握真实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模型研究的根据是模型与实体在结构、形式、行为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渚如此类的相似性体现了实体和模型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模型化是实现系统方法定量化和进行系统实验的必经途径。

只有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出相应的系统模型,才能确定系统的边界范围,鉴定系统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情况,才能进行定量的计算;只有建立系统模型,才能进行模拟实验,才能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系统仿真,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系统方案,逐步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例如,军事上由于实地现场可能很广,有的甚至在敌方的控制之下,军事指挥员不可能亲临所有现场,因而广泛使用沙盘来研究地形,制定作战计划。

系统方法的模型化,在现代化的大实践系统和复杂的社会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三、系统方法的作用

1、一种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

2.研究社会有有机体的有效工具。

推动科技创新的新途径。

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系统思维与科学发展观

一 邓小平的系统性思维

邓小平是一位睿智的思想者。

他在详细考察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不断提出深刻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这一系统性思维方式,在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等方面灵活展露,成为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一)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认为,一个复杂系统,决不是元素的简单堆积,各个部分之间有机性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有机性对各部分行为和整体行为的影响才是系统构成的关键。

系统科学中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首先承认系统的整体性。

在系统整体中,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前提基础,但同时,部分又是整体制约下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

系统整体的观点强调考察对象的整体性,从整体上认识和处理问题。

历史表明,邓小平思考问题,总是尽量扩大思维空间,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延伸思维跨度。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武装、政权、群众组织、党这四种革命力量对于建立革命根据地来讲“哪种更重要,哪种是中心环节”的问题时认为,这种问题是“机械的提法”,“实际上,这四种力量既然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是同等重要的”。

[1]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当前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他指出:

“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2]否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在这种整体思维方式指导下,邓小平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

此外,在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上,提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等具有整体性思维特点的著名论断。

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主张全面、综合考虑问题。

邓小平自觉遵循这种理路,指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3]“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任务很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象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4]他还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告诫全党:

“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5]

一、“顾全大局”———系统思维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系统整体性指的是,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

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事物的全局整体中去把握问题。

正如列宁所说:

“辩证法要求从相互关系的具体的发展中来全面地估计这种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

”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

“社

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1](P16-17)他认为凡重大的决策都必须做到

全国一盘棋,要树立全局观念。

“要提倡顾全大局。

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

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

”[2](P79-80)关于什么是大局,1975年邓小平指出:

“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

大局是什么?

……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

”[3](P186)后来他又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就是大局。

1984年邓小平在《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讲话中指出:

“我想谈一谈顾全大局的问题。

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

”“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顾全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

发展起来就好办了。

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还指出:

“再一个是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顾全大局的问题。

”[1](P98-100)1979年邓小平在谈到对思想理论工作的要求时提出:

政治就是大局。

“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

”按照邓小平的理解大局,就是与一定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总目标、总任务密联系的,决定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党的命运问题。

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邓小平称“大

为“大道理”,其他所有的“小道理”都得服“大道理”: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集中统一与因地制的关系。

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弄清楚。

全体局部缺一不可,全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如果只全体,没有局部,则全体也就不成其为全体另一方面,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

……如果两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