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654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docx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

柳辉

摘要: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近代以来备受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是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动员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争取民族独立,及时调整了在农村的土地关系政策,改变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划分给广大农民的土地政策,施行了以保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正是这种土地政策的转变,对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保证,为全民族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

抗日战争;土地政策;减租减息

AccordingtothetheoryofreformoflandrelationshipanditsinfluenceduringtheperiodofAntiJapanesewaragainstJapan

Liuhui

Abstract:

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easantsandthelandhasbeenanimportantsocialprobleminmodernChinahasattractedmuchattentionsincethesolvefarmerlandproblemisthepartymadeanimportantreasonforthevictoryofthenewdemocraticrevolution.InordertomobilizethethenChinesesocietyfromallwalksoflifetoparticipateintheAntiJapanesenationalunitedfrontto,fightfornationalindependence,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imelyadjustmentoftheinrurallandpolicy,changingthelandrevolutionperiodconfiscationlandlorddividedthelandtothepeasantsofthelandpolicy,implementationofthelandpolicyintheprotectionofthelandlordlandownershipbasedonthereductionofrentandinterestrates.Itisthechangeofthelandpolicy,toestablishtheAntiJapanesenationalunitedfronttoprovideaguarantee,laidthefoundationforthewholenation'svictoryinthewar.

Keywords:

AntiJapaneseWar;landpolicy;thereductionofrentandinterest.

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其影响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独特性,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形成了两个抗日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面对日军的陆海空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形成了独特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格局,在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变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如阶级矛盾则成为了次要矛盾。

由于当时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动员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在农村的土地关系政策,改变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划分给广大农民的土地政策,施行了以保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正是这种土地政策的转变,对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保证,为全民族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变革的背景

(一)抗战时期农村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变革的政治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同样也波及到了日本。

由于当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加紧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目标的计划,妄图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开始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族灭种的严峻时刻。

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侵略,逐步激化了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改变了中国国内各阶级的关系。

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居于次要地位。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先后调整了自己的政策,最终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抗战时期农村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变革的经济背景

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在广大的沦陷区大肆掠夺战略物资用来支撑其侵华。

沦陷区的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

特别是在沦陷区的农村,日军疯狂地进行“三光政策”,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形式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农村抗日根据地,如在华北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冀鲁豫等等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在华东,华中建立皖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

开辟了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1938年10月,日军相继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临也宣告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的破产。

日军从而改变战略方针,集中力量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从1941年开始,日军集中一半以上的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的军事进攻,同时对农村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制造无人区。

[1]

在这样的困难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使抗日力量发展壮大,提高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在农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同时满足农民阶级经济利益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农业土地政策,适时变更在农村抗日根据地的土地关系。

而这种土地关系的变更在1943年的土地政策中完全实现出来。

二、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

(一)抗战爆发前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

在以农立国的中国,拥有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历史。

这种传承下来的思想和习惯,使中国农民将土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辛亥革命后,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无法将广大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制度彻底革除。

在农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农民的土地问题依然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政策来解决土地关系问题。

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前10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为了变革土地生产关系所实行的土地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国内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对时局的把握。

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土地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形式中,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关系适时作出调整,也是党在革命中取得有利条件的重要保证。

土地革命时期,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开始的10年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广大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变革农村土地生产关系,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满足了根据地农民的土地需求。

在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农村土地关系变革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政策,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一政策的提出,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红军的积极性,为土地革命胜利提供了保证。

[2]

可以看出,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当时的国内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即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依然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着,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战争。

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式使党对地主阶级采取消灭的政策,来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这也是为长征的胜利做好了准备。

(二)抗战爆发后抗日革命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实行的解决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关系的方针政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以前的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方针,转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3]。

这一政策的实施,保证了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和巩固,成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事求是地变革农村革命根据地问题的纲领。

1942年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上,正式提出了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而其政策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中明确表述出来的。

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完善和巩固,当时国民政府也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合法地位来推进减租减息政策的。

[4]这一政策也是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首先,对于广大的农民阶级,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农民阶级是党取得革命胜利所依靠的重要阶级,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农民阶级参加抗日和促进根据地建设生产中的积极性,在积极帮助农民的同时,还减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受到了农民阶级的拥护,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和经济权。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农民阶级一直遭受着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这一剥削是通过封建地租和高利贷进行的。

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着农村土地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下中农,却只占着农村土地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5]广大无地少地的贫下中农只能租种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且承受着各种苛捐杂税。

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北晋冀鲁豫地区实物地租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有的地方高达百分之七十[6]。

在如此高的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下,广大农民阶级终年劳动却一无所获,极大的压制了对抗日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七七事变”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抗日革命根据地施行减租减息政策逐步开展,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水平较之以前也有了较大的改观。

如陕西省米脂县,处于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恶劣,以前农民经常食不果腹,靠挖山上的野菜来充饥。

由于陕甘宁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农民的经济水平开始提高,加之贫下中农大部分是半自耕农,其副业较发达,这些条件的充分利用,农民开始翻身,不到三年的时间,这里的农民从外村地主手中买进70余饷的土地。

此外,米脂县富农也有23饷的土地转向贫下中农手中,这样挖野菜充饥的事情也就在此绝迹了。

同时,减租后的平均地租率也大大降低,使得农民受封建地主剥削也随之大大减弱。

根据当时1944年晋绥边区对6个县的调查发现,战前平均地租率为28.75%,减租后的平均地租率降到16.1%。

而实际的减租率,最低为26%,最高为52.3%。

[7]总而言之,通过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使农村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普遍的提高,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其次,对于地主阶级,实行交租交息政策。

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变为次要矛盾的前提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主是支持抗日的,另外的很大一部分地主和开明士绅也是赞成中国共产党采取民主改革的[8]。

因此,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改革土地生产关系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以减轻农民阶级所承受的封建剥削为主的,并不是消灭打击那些赞成民主改革的地主阶级的。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党在农村抗日革命根据地一方面施行减租减息政策后,又必须施行交租交息,必须在切实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产权的同时又可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9]

实行交租交息,一方面联合了地主阶级抗日,另一方面至少使地主阶级成为不阻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因素。

所以,国内的阶级矛盾此时处于从属地位,在国难当头,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土地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解决的问题”[10]。

此时地主阶级的利益也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在农村抗日革命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在减轻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的前提下,承认了地主阶级是抗日和生产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适当提高广大贫下中农的生活水平的条件下,规定他们交租交息,此时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依然属于地主。

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要使农民有饭吃又要使地主能过活。

对地主而言,尽管他们已经无法像过去一样剥削农民,但减租减息政策毕竟还存在一部分剥削,因而地主阶级在民族存亡的背景下还是对减租减息政策是拥护的。

[11]这一土地政策的出台,集中体现了党的政策既联合又斗争的双重性,又在另一方面削弱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但是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彻底的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彻底的打到地主阶级的政策截然不同。

这一政策完完全全的为了取得抗日的胜利而服务的,是为了维护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服务的,是完全必要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综上,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深刻地把握中日民族矛盾的冲突与民族存亡的危急性,历史性的提出了减租减息政策,将农村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与抗日救亡运动创造性的结合起来。

并且创造性的回答了如何在民族危亡时刻开展土地革命[13]。

这已经深刻表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可以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实际操作中创造性的提出新政策和新办法,一方面促进了抗日救亡的胜利,另一方面推动了土地革命进一步的发展。

三、农村抗日根据地土地关系的变革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所采取的减租减息政策,在各个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从而使得各抗日根据地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当时符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需求,对抗战的胜利产生了非常深刻地影响。

(一)对农业、农村、农民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第一,扩大了农村的耕地面积。

在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前的耕地面积为8431006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扩大到了15205553亩,比抗战爆发前增长了79.4%;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35万亩,比1932年增长了270.6%。

[14]

另外,根据资料的统计,在红军长征会师后到抗日战争结束的近十年的时间里,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69.1%,粮食产量从1937年的126万石增加到了1945年的175万石,棉花产量增长了近5倍。

[15]

第二,增加了农业的资本投入。

1941年至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贷发放分别为23.5万元、800万元、2780万元、10000万元、59900万元。

[16]

第三,改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最大程度上把劳动群众组织在一起,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式各样的生产组织,例如农村劳动互助社,组织义务耕田队等。

1944年,响应边区政府号召的人数达到21万人次,占劳动力总数的45%。

在短时期之内,根据地安置了外来移民达六万多人次,其中百分之三十都是农民劳动力,按当时每个农民种田数20亩计算,此时抗日革命根据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36600亩,每年可获收粮食732000石。

[17]除此之外,根据地政府还对当时的社会闲散流民进行改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并且促进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

(二)激发了农民阶级参加抗日军队的积极性,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对中国广大农民阶级的伤害是最为惨重的。

在抗战防御阶段,有的地区并非以前的革命根据地,华北地区受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影响较小或者是没有,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没有取得恰当的解放和发展,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和日伪军队的破坏,其农业生产处在停止或倒退之中。

在抗日战争初期,华北,华东等地是日军首先侵略的地方,几次重大的战役也相继在这些地方展开,这些地区一方面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的掠夺,另一方面也在受包括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军队的掠夺。

他们对这些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和封锁,所造成战乱动荡。

再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阶级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农民阶级的最基本生活问题都难以解决,农民面临着饥饿、疾病、严寒、战争死亡的威胁。

所造成的战争人口锐减是惊人的。

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形式,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将日军所占领的沦陷区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这就需要依靠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来支持抗日,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符合了农民阶级的利益,激发了他们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抗日的热情,使他们认识到自身阶级利益与当前民族利益的一致性,积极参加八路军,保卫家乡,保卫减租减息的成果。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从红军长征结束后的几万人,到解放战争爆发前的120万人,另有民兵220多万,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的结果[18]。

人民群众还创造的发明了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作战形式,使得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才形成这一种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场面。

在八年抗战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抗击了侵华日军64%的兵力和伪军95%的兵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

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三)缓和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为抗战胜利奠定阶级基础

减租减息政策主要照顾到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更好的平衡和协调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利益关系。

主要表现在这两个对立的阶级在各自的经济利益上相互作出了让步和妥协,使两个阶级的经济利益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的同时,使这两个阶级的经济利益都有一定程度的满足。

这样,这两个对立的阶级的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农村抗日革命根据地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革命意义,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农业被剥削的时期也是中国的阶级社会时期。

在中国农业剥削制度中,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是在农业生产劳动成果的分配上的剥削,地主阶级从农民阶级拿走的农业生产劳动成果数量过多,使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生活水平存在了比较大的差距。

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里,根据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晋绥、盐阜、滨海等5个地方的调查,地主阶级的户数较抗战之前的户数减少了约为三分之一,而土地面积数则增加了五分之二以上,贫雇农的数量减少了约为五分之一。

通常来讲,在这种阶级变化中,贫雇农上升为中农,地主阶级下降为富农的比较多。

[20]土地关系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以后的土地改革中彻底的解决土地问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为了变革土地生产关系而所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启示我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下,改革土地政策也是解决特殊历史时期农村土地问题的主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制定和执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1]。

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路线,按客观规律办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成熟。

 

参考文献:

[1]齐丽华.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J].华章,2011,(4):

34.

[2]张瑞玲.论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关翠霞.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J].河北学刊,2010,(5):

122.

[4]杜奋根赵翠屏.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耕地农有”总政策的演化[J].江西行政学院报,2012,

(2):

62.

[5]薛瑞.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考察及未来走向[D].河南大学.2009.

[6]陈殿林.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述评[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1,(4):

13.

[7]刘宁.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土地政策[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6.

[8]张素云徐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战胜利[J].辽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

[9]张民.共产国际与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上的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

(2):

43.

[10][11][19]宿振华.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土地政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7-58.

[12]杨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3]张啸鹏.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理论的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13.

[14]闫庆生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3):

132.

[15]钱守云.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农民经济利益思想[J].抗战史料研究,2013,

(2):

87.

[16]翟丽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7]侯春华.论抗日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D].郑州大学.2007.

[18]林筱璟张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2.

[20]曲丰霞.毛泽东土地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论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6):

128.

[21]宋晓波.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致谢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

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懵懂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曹美珍老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才能如此顺利地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肯定。

在本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曹美珍老师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细心地给我讲解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信心上的鼓励。

我能顺利完成本篇论文和老师的认真指导及辛苦的批改是分不开的,在此我由衷地向曹美珍老师表示感谢。

其次,感谢政法学院的老师在这四年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最后,感谢给我提供参考文献的学者们,谢谢他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使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了参考的依据。

此时,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是你们为我撑起一片天空,在这里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致谢人:

柳辉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编号1151702125

 

毕业论文

(2015届本科)

 

题目:

论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关系

变革及其影响

学院:

政法学院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姓名:

柳辉

指导教师:

曹美珍职称:

讲师

完成日期:

2015年05月20日

二○一五年五月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