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395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docx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1

中央银行学复习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中央银行:

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商业银行

皮尔条例

银行券:

是由银行(尤指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

货币发行纪律

第二章

发行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允许发行人民币的一家银行

银行的银行:

因为中国的每个银行,每类银行都归它管,归他控制

政府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一个行政单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政府进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金融机构.

最后贷款人:

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

第三章

一元中央银行体制: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二元中央银行体制:

是指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银行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力

准中央银行体制:

是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跨国中央银行:

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公私混合所有中央银行:

其资本的一部分为国家所有,另一部分为私人所有。

国家持有的份额一般占资本总额的一半以上。

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是指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第五章

货币发行:

是一定时间内从央行进入流通流域的货币减掉回流到央行的货币的差额。

货币回笼: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向银行存入现金的过程和结果。

经济发行: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

财政发行:

超过经济的正常需要而发行的货币,是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实现的.

货币发行准备制:

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

现金准备发行制

证券准备发行制

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

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发行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保管的未进入流通领域的人民币

准备金存款:

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自存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

是指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这部分资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日平均余额法:

是指收费统计期内同一账户每日存款余额之和除以统计期内天数所得的金额,即统计期内每天存款余额的平均数的方法

旬末余额法

月末余额法

当期准备金帐户制

前期准备金帐户制

中央银行债券:

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

第六章

再贴现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受到的商业票据拿到中央银行换现,以获得现金流

贷款业务

证券买卖业务:

指证券持有人依照交易规则,将证券转让给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储备资产业务: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汇率水平或其他目的而拥有控制的各种外国资产。

惩罚利率:

是指银行对违反借款合同的贷款锁实行的高于一般利率水平的利率,它实际上是弥补银行贷款风险增加的一种价格。

基准利率:

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

正回购:

是一方以一定规模债券作抵押融入资金,并承诺在日后再购回所抵押债券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

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第七章

结算:

 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之间因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或资金调拨等原因所发生的货币收、付业务的清算。

清算:

是指证券买卖双方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买卖成交之后,通过证券交易所将证券商之间证券买卖的数量和金额进行计算的过程。

票据交换:

亦称票据清算,一般指同一城市(或区域)各金融机构对相互代收、代付的票据,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通过票据交换所集中进行交换并清算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支付系统:

一个社会系统,在各个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对应的用于资金转移和债务清算及结算的支付系统。

清算机构:

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

清算制度:

同一城市各银行对相互代收、代付的票据,按照规定时间通过票据交换所集中进行交换并清算资金的一种制度。

异地跨行清算

跨国清算

CNAPS: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

RTGS:

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ealTimeGrossSettlement

SWIFT: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

FEDWIRE:

美联储转移大额付款的系统

第八章

国库:

是指国家金库,是一个存放具体实物、货币和黄金的库房。

国库制度:

国家预算收支的收纳、拨付制度

独立国库制度

代理国库制度

中央银行会计

中央银行年度决算

中央银行会计报表

金融统计

货币概览

金融概览

银行概览

货币供应量统计:

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信贷收支统计

资金流量统计:

利用资金流量核算体系研究确定经济社会中部门之间货币流入和货币流出之间关系进行统计

 

第九章

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资产负债表:

亦称财务状况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

货币供应量:

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

借入准备:

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法定准备金数量不足时向拥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借入的货币资金称为借入准备金

非借入准备:

商业银行按其自身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作准备金的部分称为非借入准备金,又称自有准备金。

帕累托最优:

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单一规则货币政策:

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第十章

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

最终目标

中间指标:

一是货币供给量,二是利率。

操作指标:

由于最直接地为中央银行日常操作所控制,因而在货币政策日常贯彻执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单目标论

双目标论

多目标论:

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现实选择

相关性:

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

可测性

可控性

抗干扰性

第十一章

一般性政策工具:

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准备金政策:

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和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政策

公开市场政策:

交易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并掌握必要的市场信息,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易,交易对象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交易条件公开并不具有排它性的交易市场。

再贴现政策:

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消费信贷控制政策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

不动产信用控制政策

第十二章

内部时滞:

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认识时滞

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

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

操作时滞

作用时滞

成本效应

拖宾的q理论

财富效应:

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流动性效应

可供信贷效应

汇率效应

第十三章

市场失效:

是指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市场仍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金融监管:

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外部监管

内部监管

多元金融监管体制

单元金融监管体制

稽核:

是稽查和复核的简称,

现场检查

非现场检查

骆驼评级体系

 

二、填空题

第一章

1、一般认为最早具有中央银行一般特征的是(英格兰)银行。

2、分散发行的银行券流通范围不同,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根本属性相矛盾,给社会生产和流通领域带来困难。

3、随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政府融资)成为建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因。

4、中央银行的产生有两条途径:

(从商业银行演变而来)、(通过立法直接建立中央银行)

5、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借款和自身营利目的的需要,尽量减少(支付准备金),造成(资金周转)和兑现困难,需要一家权威机构集中一部分(准备金),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6、产生中央银行的客观经济原因是(政府融资、银行券的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和最后贷款人问题、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

7、二次大战之后,中央银行制度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国有化,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调节经济的手段进一步成熟,作为国际政策协调窗口的作用越来越大)

8、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建立于(191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

第二章

1、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

2、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3、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核心,表现为(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行为达到控制(社会信用规模)、调节(信用结构)的目的。

4、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表现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引导信用活动按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进行。

5、中央银行不能将营利作为目的,是因为与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管理者和调节者的职能(冲突)。

6、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必要性表现在(统一国内货币形式、避免货币流通混乱、保证全国货币市场的统一、保持币值稳定和根据经济形式变化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

7、中央银行业务活动范围包括以下内容(发行货币。

通过业务操作,管理货币流通。

金融监管。

管理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

代理国库。

统计和调查。

其它业务。

第三章

1、一元中央银行体制的特点是(权利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根据需要在全国设立(一定数量分支机构)。

2、二元中央银行体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极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一元中央银行)体制。

4、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用(二元中央银行)体制。

5、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归(私人所有)的。

6、日本银行的资本由(公私混合)所有的。

7、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地域关系、经济金融联系的密切程度、历史传统、业务量)。

8、中央银行内部机构通常包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部门。

提供支援和后勤保障的部门。

咨询、调研和分析的部门)。

9、中央银行设置分支机构通常按(经济区域、行政区域、兼顾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区划)三种模式。

10、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置是按照(兼顾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划)进行的。

第五章

1、货币发行按其发行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

(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

2、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量称做货币的(经济发行)。

3、财政发行是指(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

4、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的。

5、现金作为结算手段,具有(普遍性)、(最终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6、货币发行的原则是(垄断发行原则)、(保证信用原则)、(弹性原则)。

7、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货币当局在发行货币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的规定,目的是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联系和制约)和关系。

8、货币发行的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是货币具有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币值的稳定。

9、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下,国家对货币发行规定(现金准备比率),当货币发行量超过(现金准备比率),对超过部分(征收超额发行税)。

10、主要发行准备制度是(现金准备发行制)、(证券准备发行制)、(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和(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11、以黄金外汇以及短期商业票据、政府债券等作为准备发行货币,并规定最高限额,当超过限额时,征收超额发行税的货币发行制度,称之为(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

12、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殊性表现在(吸收存款的原则)、(吸收存款的目的)、(吸收存款的对象)和(存款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13、存款准备金包括(自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14、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基本内容是(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和(确定存在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15、确定计算准备金存款数量的方法有(日平均余额法)、(旬末余额法)、(月末余额法)。

16、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在(超额准备金过多)和(公开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吞吐大量货币)两种情况下进行,目的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

第六章

1、中央银行的资产是指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各种债券,主要包括(再贴现贷款)、(贷款)、(证券)和(黄金外汇)等。

2、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可以通过(直接提供贷款)和(买入政府债券)两条渠道进行。

3、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自制的份额)。

4、有一张银行承兑票据,面额是100万元,再贴现率是5.4%,尚有40天到期,要求再贴现,再贴现金额是(99.4万元),如果再贴现率提高到9%,其他条件不变,再贴现金额是(99万元)。

第七章

1、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票据交换和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提供跨国清算服务)。

2、现今结算的优点是(强制性和现金转移与结算同时完成),缺点是(运输保管既花费时间和费用,还面临遭受损失、偷盗等损失的风险)。

3、非现金结算包括(支票票据)、(汇票)、(转帐信用卡)等结算工具。

4、支付系统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其职能是(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

5、支付清算制度是关于结算活动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的规定和安排。

6、国际结算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并借助结算工具和清算系统,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和(实现资金跨国转移)的行为。

第八章

1、国库的职责是为国家办理(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付)、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兑付)以及保管(政府持有的黄金和外汇资产)。

2、对国库的经营管理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即(独立国库制)和(代理国库制)。

3、独立国库制就是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和出纳工作)。

4、代理国库制是(委托银行代理国库业务)。

5、中央银行会计的对象是(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办理各项业务、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等活动)引起资金变化与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6、中央银行年度决算的主要内容是(清理资金、核对财务)、(清查和核实各项资产)、(核实财务收支)、(办理发行基金的年终核对工作)、(编制年度试算平衡表)、(完成与年终决算有关的其他工作)。

7、中央银行年度会计决算报表由(基本报表)、(附表)、(决算说明书)构成。

8、中央银行年度会计决算报表中的基本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明细表)、(各种货币汇兑业务状况表)、(人民币业务状况表)、(自由外汇业务状况表)。

9、金融统计包括(各项金融机构根据统一规则定期进行的金融统计)、(就金融活动的某一项领域进行的专项调查)、(有关金融运行中的突发事件和动态反映等)。

10、金融统计的对象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

11、金融统计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科学性)、(统一性)、(及时性)、(保密性)。

12、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货币概览)。

13、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银行概览)。

14、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金融概览)。

15、资金流量统计是从(收入和分配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绘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类交易的统计。

第九章

1、货币政策的特点是(宏观政策)、(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是长期政策)。

2、货币政策内容包括(政策目标)、(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政策传递机制)、(政策效果)。

3、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货币的总量)。

4、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总量)。

第十章

1、货币政策目标通常包括(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因为货币政策是管理(需求)的政策,因此,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防止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衡量币值稳定的指标,通常有(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4、充分就业的定义是(任何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5、摩擦失业是指(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6、自愿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但不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的失业)。

7、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失业问题,能够发挥作用的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包括周期性的失业,即经济波动引起的失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失业)。

8、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一般以一年为期。

也可以根据经济运行和增长的需要以及国际收支的结构,以若干年为平衡周期,前者称为(静态平衡),后者称为(动态平衡)。

9、通常经济增长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资源或知识密集型转变)。

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来就业率的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

10、选择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是(相关性)、(可控性)、(可测性)、(抗干扰性)。

11、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是(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利率)、(非借入准备)。

12、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是(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量)、(汇率)

第十一章

1、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2、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是(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的流动性)、(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

3、法定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对所有存款货币金融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

4、所谓再贴现政策是: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5、再贴现政策的特点是(再贴现率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之间

的关系并不确定)和(再贴现率的调节方向缺乏弹性)。

6、所谓公开市场政策就是: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7、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特殊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

8、直接信用控制政策包括(信用分配政策)、(利率管制政策)、(流动性比率管制政策)、(直接干预政策)、(特别准备金政策)。

9、信用控制政策主要有(消费信贷)、(不动产信用)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

第十二章

1、内部时滞是(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2、外部时滞是(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3、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途径有(成本效应)、(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可供信贷效应)、(汇率效应)。

第十三章

1、多元金融监管体制就是根据(金融业内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实行监管的体制,最典型的是将金融业务分成(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类,由(中央银行)(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行监管。

2、双线多元监管体制中的双线表示(联邦(中央)政府和州(地方)政府)),多元表示(多重监管机构)。

3、纠正金融“市场的失效”通常有三种方法:

(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监管)。

4、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是(合法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公平原则)(控制系统风险的原则)(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的原则)。

 

三、课后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1、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2、货币信用关系的广泛存在和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哪些新的矛盾?

3、银行券分散发行将会产生哪些问题。

4、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需要一个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

5、试述建国以后,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1、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的主要特点。

2、中央银行体制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3、概要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目前的组织结构状况。

第四章

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涵义。

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3、决定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4、中央银行独立的必要性,如何增强和完善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

第五章

1、货币发行的原则及其理由。

2、以证券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优缺点。

3、为什么中央银行必须垄断货币发行权。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分分享货币发行权是否可行。

5、中央银行吸收存款的目的和意义。

6、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票据的作用。

第六章

1、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业务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区别。

2、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作用机制。

3、联系我国的实际,分析在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影响。

第七章

1、中央银行主办清算机构的最大好处是什么,为什么。

第八章

1、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