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210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

普高2017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1段.①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②《明史·选举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③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④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2段.①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②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③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④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⑤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⑥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⑦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⑧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⑨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3段.①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③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宋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4段.①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等。

②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5段.①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

②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③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

(1段)

B.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

(2段)

C.明代唐宋派作家主张回归唐宋文风,并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3段)

D.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和抒发情感,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

(“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错。

4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明太祖和刘基让“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并规定了科举应试的文体要求,让无数文士深陷其中。

(1段)

B.明代八股文的风靡,促成了文人努力反复实践八股文的写作,以期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宦的行列。

(因果倒置)

C.八股文发展到成熟的标志就是有了一套固定的写作程式,王鏊的名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堪称模板。

(1段“程文”,2段)

D.八股文内容上的狭窄,形式上的古板,禁锢了文人的思维,使创作缺乏生机,影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

(2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八股文对于加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藩篱、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统一广大士子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B.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对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C.明清文学要有大的发展,需要从代圣人立言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努力地冲破八股格式的束缚,注入新的血液。

D.只要改变八股文官方文体的属性,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变革,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就会一扫死气沉沉的局面。

(绝对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108岁国画大师晏济元:

工程师才是我的本行

1段.国画大师晏济元,一生都是传奇。

他和张大千齐名,一生相知相交,闯荡过上海滩。

他7岁学画,作画已有百年,画作一平方尺价格达94444元,却自认搞工业才是自己的本行。

晏济元住在江北一小区,邻居都以为他是个普通老头。

2段.兰花摇曳生香。

鹤发童颜的晏老坐在窗前小桌旁,满头银丝用簪子盘成一个拳头大的发髻。

他信道教?

“不,头发长了,别起来方便些。

”晏老说。

3段.“很多人都知道师傅和张大千是亲戚,穿叉叉裤时就是朋友,但很少有人知道,师傅和张大千,一起造过假画。

”弟子黄伟笑着说。

4段.提及此事,晏老也乐了:

“算起辈分,我是三儿(张大千的小名)的表叔。

三儿比我大两岁。

那时候,我们两个偶尔得点零花钱,就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小人书。

5段.上世纪20年代末,两人都还不到30岁,相继去了上海,很长一段时间住在一起,画在一起。

6段.那时上海画坛,帮派森严,排外性很强,外地画家要想崭露头角很不容易。

“得过日子啊!

三儿就想到用‘假画’当敲门砖”,晏济元说,“两人分工,三儿管画画,我负责写落款,仿的是清代名家石涛的画。

7段.当时上海有个地皮大王,酷爱石涛的画。

他的新房客厅极宽敞,但没镇宅的画幅。

张大千叫上晏济元,按客厅尺寸,仿了一张石涛的画,让画商拿去兜售,骗过众多行家,一拍即中,卖价很高。

8段.此事后来“败露”,但却传为美谈,轰动一时,张大千的画功也因此名震上海滩。

9段.“从幼年到成年,父亲与张大千相处几十年。

日本入侵中国后,父亲和张大千到处搬家,最后来到重庆,拿出80多幅山水画举办了抗日募捐画展。

”晏济元的儿子晏秉正说。

10段.身为一代国画宗师,晏老却笑称自己是工程师。

“我这辈子最大的理想,就是用学到的机械工业知识让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11段.“我年轻时看到,成都市面的商品都是外国生产的,有些茅房的卫生纸都是日本的。

我心头很气愤,决定要学工业。

”在张大千的资助下,晏济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学习工程术科。

12段.抗日战争爆发,晏济元回国,随着时局的动荡,颠沛流离。

13段.1949年底,重庆解放,他的所学终有了用武之地,当年12月进入中国民航重庆局所属的前进灭火机厂搞技术工作。

14段.1950年,他调至市工业局任工程师,后到重庆塑料三厂任工程师,多次被厂里返聘,直到1974年73岁时,才因病申请正式退休。

15段.“所以说嘛,画画只是我的爱好。

”晏济元说。

但在近期出炉的“当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指数”中,晏老排名第五。

16段.晏老的画展即将在本周日举办,他在画展序言中写到,“余七岁结缘绘事,至今从艺已逾百年……中国书画艺术在于心与物通,物我两忘……只有‘学古敌古,创新破新’,这样的画家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国书画家。

”(节选自《重庆晨报》)

相关链接:

①晏老喜欢大自然,他在家里种满了竹子和兰花,更喜欢登山涉水、旅游写生。

2003年,102岁的晏老登泰山,一到山脚,他就兴奋得像个小孩,马上拿出纸墨开始画画,又拿照相机不停地对着山、树猛拍,还说,“树是有风格的,山是有性格的”。

一到山顶,老人家更跟老小孩一样,激动得举起双手一阵挥舞。

(《晏老养生秘诀》)

②1957年晏先生57岁时被错划为右派,1965年65岁时腿摔坏卧床长达8年,但他从不气馁,不坠青云之志,身居陋室,绘画第一。

(《走进艺术殿堂的人》)

【补注】晏济元,名平,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世纪老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山东高密。

中国美协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常委。

曾任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

1938年回国后与张大千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联合举办画展,后又多次与大千在成都、重庆等地联合办展。

他曾与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谢玉岑等交情深厚,并在当时画坛享有较高的声誉。

2011年2月10日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110岁。

晏老七岁从父习书画,古典诗词、魏晋书法。

并在求学中博览古今书画群书,钻研理论技艺。

走上了书画艺术的大道,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先生独具深厚的学养与高旷的艺术境界,涉足甚广,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他在绘画中强调书法与画法的关系,认为书画同源,互为其根,画是书理、书是画法,晏老的作品,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草虫、书法、篆热工笔、重彩、泼墨、写意、白描、双勾无所不精,无所不长,在我国当代书坛画苑中,堪称一位德高望重,为追求艺术高峰,信心百倍,不落晚气,艺术高超的书画大师。

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同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谢玉岑等交情深厚,从艺一生,影响甚巨。

他是开飘逸洒脱之晏氏画风一代宗师,其画不仅在国内影响甚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亦有广泛影响。

毛主席70大寿时,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园”以赠,深受毛主席喜爱,1964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画展,朱德委员长观后称“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1993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画展,引起轰动。

1997年至2001年晏济元先生先后在香港、上海、汕头、顺德、深圳展出,均大获成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A.从小结缘绘事、重庆办画展、学机械工业、任工程师、多次接受返聘,这些说明爱国主义是贯穿晏济元艺术人生的主线。

(“从小结缘绘事”“任工程师”不能表现晏济元的爱国主义)

B.晏济元是一代绘画大师,但他认为搞工业才是他的本行。

他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四处求学,积极投身技术工作。

C.晏济元的画作一平方尺价格近十万元,作品价格指数排名中国第五,从一个侧面表明他是当之无愧的国画大师。

D.晏济元即使百岁高龄还保持一颗童心,他喜欢自然,崇尚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参悟中国书画艺术的真谛。

5.晏济元一生都是传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①年轻时,为生计造假画反而成名;②一生热爱绘画,抗战时却以科学救国为己任;③作为一代绘画大师,坚持把工程师作为自己的本行;④历经磨难,不坠青云之志,身居陋室,潜心书画艺术;⑤善于养生,年逾百岁,登泰山童心不老。

(一点1分,答出4点即可给满分)

6.身为一代国画宗师,晏济元认为工程师才是他的本行。

请结合材料,就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①身处国贫民弱之时,晏济元以富强国家为己任,而只把终身喜爱的绘画作为爱好,作为社会人,理应有社会担当;②做好本职工作与发展兴趣爱好并不矛盾,在需报效国家民族之时,积极投入,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则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爱好。

(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北京,南京侯发山

1段.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2段.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3段.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4段.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5段.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6段.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7段.北京?

还是南京?

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8段.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9段.儿子在北京上班,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就没有去。

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10段.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

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11段.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

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

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12段.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13段.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

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14段.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

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15段.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老歪自接到儿女都要接他去城里逛一逛、住一住的电话后,就兴奋得睡不着,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有面子。

(“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有面子”错)

B.从儿女没少给老歪打钱、寄东西、打电话、请他进城等事件,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

(“请他进城……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错)

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11段)

D.老歪最后决定哪里也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打定的主意无法落实。

(“使得原先打定的主意无法落实”错)

8.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①忠厚善良,敢于担当。

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成人,无怨无悔。

②疼爱儿女,寡言隐忍。

一心放在儿女身上,面对儿女的不孝独自垂泪。

③忠于爱情,始终不渝。

妻子早亡,终身未娶,进城也想着带上妻子的照片。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9.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答:

①情节安排上,这一结尾既照应前文,又是对故事情节的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②人物塑造上,儿女性格的两面性和老歪的善良隐忍都在情节逆转中得到集中表现;③主题表现上,对虚情假意的孝顺进行鞭挞,表现对留守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主题。

(一点2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1段.陈瑄,字彦纯,合肥人。

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

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屡从征南番,又征越巂,破宁番诸蛮。

复征盐井,贼炽甚。

瑄将中军,贼围之数重。

瑄下马射,伤足,裹创战。

自巳至酉,全师还。

又从征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

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

迁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

参考译文: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

父亲因事获罪贬去守卫辽阳,陈瑄到朝堂跪拜请求代替父亲受贬,皇帝下令一并赦免他们父子。

陈瑄从小跟随在大将军帐下,以射雁受到人们称赞。

多次跟随征讨南番,又征讨越巂xī,攻破宁番众多蛮人。

再去征讨盐井,贼寇非常嚣张。

陈瑄率领中军,被贼兵重重包围。

陈瑄下马射敌,脚受伤,裹住伤口继续作战。

自巳时至酉时,军队未受损失胜利而归。

又跟随征讨贾哈剌,用奇兵趟过打冲河,得小道,建造浮桥渡过军队。

军队过完后,撤掉浮桥,让士兵知道没有退路,接连打败贼兵。

胜任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

2段.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

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

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交便之。

参考译文:

永乐元年命令陈瑄充当总兵官,总督海运,运送粮食四十九万余石,供给北京及辽东。

于是修建百万仓在直沽,修筑天津卫。

在此之前,漕粮船只航行在海上,岛上的人害怕漕运士卒,多数躲藏起来。

陈瑄号召进行贸易,估算货物的价格,人人互利。

3段.九年命与丰城侯李彬统浙、闽兵捕海寇。

海溢堤圮,自海门至盐城凡百三十里。

命瑄以四十万卒筑治之,为捍潮堤万八千余丈。

明年,瑄言: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

参考译文:

九年命令他与丰城侯李彬统领浙、闽兵搜捕海盗。

海潮冲毁了堤岸,自海门至盐城共有一百三十里。

命令陈瑄带领四十万士卒修筑治理堤岸,修筑捍潮堤一万八千余丈。

第二年,陈瑄说:

“嘉定是靠近海的地方,江河的交汇之处。

海船停泊在这里,没有高山大土丘可以依靠。

请求在青浦筑土山,纵横一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土堆为标志。

”建成后,赐名宝山,皇帝亲笔写文章记述这件事。

4段.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

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万石,国用以饶。

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甚巨。

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其后复浚徐州至济宁河。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

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参考译文:

会通河治理完成后,朝廷决定停止海运,仍然任用陈瑄监督漕粮运输。

讨论决定造浅船二千余艘,开始运粮二百万石,逐渐达到五百万石,国家用粮富裕。

当时江南漕船抵达淮安,都要经陆运过坝,越过淮河抵达清河,劳务费用非常大。

十三年,陈瑄采取老人们的建议,自淮安城西管家湖,挖掘水渠二十里,成为清江浦,引湖水入淮河,筑四道闸门按季节放水。

又严湖十里筑堤引船,因此漕船直接抵达清河,节省费用不计其数。

后来又挖掘徐州至济宁河道。

考虑到漕船搁浅,自淮至通州设置驿舍五百六十八处,安排士卒,导引漕船避免搁浅。

又缘着河堤挖井植树,为了便利来往的人。

凡是经他规划的,精密宏远,亲手治理漕河三十年,谋划没有失策。

5段.宣宗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

初,瑄以浚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

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陈瑄传》)

参考译文:

宣宗八年十月死在官位上,终年六十九岁。

当初,陈瑄因为疏通河道有功德于百姓,百姓立祠在清河县。

正统年间,命令有关部门春秋祭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B.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C.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D.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巳、酉,古时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表示时间。

自巳至酉,指从上午九时到下午七时。

B.蛮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周边其他民族的称谓。

同类的还有“夷”、“狄”、“戎”等。

C.永乐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首创者是汉武帝刘彻。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D.漕运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民间运送粮食的专业运输方式,分为河运、陆运和海运等形式。

(“民间运送”、“陆运”错)

漕运:

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漕:

古代指水道运输;特指官府通过水道向京城或指定地点运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陈瑄骁勇智慧,创下辉煌战绩。

几次远征,均重创敌军。

攻打盐井,脚部受伤依然带伤作战;征讨贾哈剌,用破釜沉舟的勇气激励属下。

B.陈瑄总督海运,运筹处理得当。

运送粮食,解决北京、辽东粮饷;在直沽建造大型粮仓,守卫天津城;设立互市,公平交易,让民众得到便利。

(“守卫天津城”错)

C.陈瑄理漕治河,举措科学精密。

建造浅船,逐渐增加运送量,使得国库充实;修建长堤导引,使漕船能直达黄河,节省了大量钱财。

D.陈瑄功及百姓,深受百姓尊敬。

在生前,因浚河有功老百姓立祠纪念他;在他死后,皇帝还命令相关部门在春秋时节致礼祭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

译文:

父亲因犯罪被贬谪去戍守辽阳,陈瑄上朝跪请代替,皇帝下诏同时赦免了他们父子。

(译出大意,2分。

“坐事”“代”“原”译正确一处,给1分)

⑵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译文:

考虑到漕船容易搁浅,从淮安到通州修建五百六十八处房舍,每处派驻士兵,引导船只避免搁浅。

(译出大意,2分。

“胶浅”“置舍”“导舟避浅”译正确一处,给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