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172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docx

体育教学组织17篇经验文章

教学组织

一线老师经验谈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有效教学组织具有快速有效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完成学生的学习情绪准备,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效加强学生的纪律心理训练,有效地让学生完成学习学习目标等作用。

要较好地发挥教学组织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学情,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课堂常规,注意教育教学规律、人体语言、情感规律和成功教育等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于课堂教学中。

1.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探索与思考

一、关于有效教学和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并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在教学中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

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3.有效益:

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理解什么是无效教学,什么是是低效教学。

只有这样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一个“有效”的参照物。

二、关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由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垒砌而成的。

具体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教学态度

从教师的主观层面上讲,一个教师要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态度决定着教师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完成教学。

情感态度可以左右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热情与激情,教学没有激情的教师是很难上好课的。

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教师成就有效教学的情感基调。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融洽和谐的心理感受。

(二)备课

在操作层面上讲,教师应对所要教授内容的相关知识技能及知识背景熟练掌握,以便给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背景。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应“为备而备”,要针对教材做到拓展教学,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在备课时,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充分统一。

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预设多种方案。

教学方案的单一,往往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发展提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这种配餐式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达到共享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关注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环环相扣,使学生解决问题或练习游刃有余。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定要量体裁衣,切莫简单的“为教而教”,主观组织教学内容,违反教学规律、降低教学效率。

(五)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也是成就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应用中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

这表明策略不仅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直觉性的特征。

针对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目标只是一个美好愿望。

同时,能否创造性地发现和运用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六)器材场地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场地器材的保障是实现有效教学必备的物质条件。

教师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器材,满足自己教学的需要。

(七)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

三、关于组织方法和在教学中确定组织方法的具体原则

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需要精心的设计。

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它最合理的组织方法、每一个教学组织都有最适合的学生与之匹配;同样每一个学生也都需要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手段。

如果把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教学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确保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组织方法的原则。

1、教学目标的层次需要;2、教材实施的客观需要;3、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情况;4、学校能够为本次教学提供的实际条件等等的问题。

可见,在教学中要达到有效性的目的,在组织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并不是“无章可循”的。

这也正是我们一直要寻求的规律性东西。

四、关于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

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从教者个人的学科素养,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

对教师自身来讲,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

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学生对事物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和学习态度。

(二)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根基是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根据所教学生的班级差异和个体差异,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策略。

(三)做到教学内容、学生、场地器材诸因素的统一。

   在实施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从主观上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教学所需的场地和器材必须得到保障。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场地和器材得到最大化利用。

(四)严格履行教学常规,端正教学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履行教学常规。

端正教学态度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肯定。

(五)及时反思,对低效的课堂教学进行梳理,提高教学成功的机会,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付国超,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高青三中)

2.合理教学分组,构建高效课堂

分组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以教学目标为重点、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而进行的组织教学形式。

合理的教学分组不仅仅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落实以生为本,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一、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做到运筹帷幄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场地器材情况,针对所学体育知识目标、运动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量,使分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

怎么分组?

分几组?

组组、组间怎么开展活动?

为什么这样分组?

哪种分组效果更好?

分组后在哪些环节易出问题?

如何预防分组教学中的安全隐患?

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准体育课堂分组教学的切入点。

淮南王成老师在进行田径加速跑课堂教学设计时,通过以往教学测验的成绩分析,在课前将班级同学以速度快慢的依次顺序进行分组。

从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分组应该在备课中就应该积极考虑在内,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备几种分组的方式在自己的教案中,然后进行随机运用。

二、以生为本合理分组,做到务实有效

教师在全面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行为习惯、领悟能力、学习态度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因人、因教材、因器材、因场地不同而不同进行科学分组。

论坛老师们认为,体育教学的分组大体分为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然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伙伴)分组等。

(一)分组数量与练习质量。

分组教学中人数的确定要适合,既非越多越好,也非越少越好,应根据练习项目及特点、实际需要等,视情况而定,既要保证分组的数量,也要保证分组的练习的质量和练习效果。

如,一个60人的班级,进行快速接力跑游戏(50米往返回),共分成四组,每组15人。

如果加上师生点评、队形调动等一些不合理时间,每人练习一次至少大约5—6分钟时间,如果共进行3组,就近20分钟的时间,而实际本次课每人仅仅跑了3趟,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来说,负荷量似乎略小一些。

倘能分成8组,同样时间的里的负荷量提升了一倍还多,且仅用了原来一半的时间;再如,打龙尾的小游戏,人员则不能太少,组不宜分得过细;时间都浪费在交换上了,因此,分组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需要,灵活变化,杜绝为分组而分组,避免分组教学的形式主义。

(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

在分组教学中不仅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还要考虑他们的实际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参与实践的成功与快乐。

对于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快、运动水平高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利于自身发展的舞台,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同时,在自身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我要学、跟我学、快乐学”的和谐氛围中帮助“困难学生”大胆练习,树立自信心。

张民老师认为,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时采用同质分组,有时又要采取帮教分组,主要视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加调整,当学生完成动作确实有困难时,可以通过帮教分组,来实现对学生”学困生”的帮助和辅导,使不同水平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无论分组教学采用哪种形式,作为一名“指挥员、战斗员”,教师应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目标。

(三)根据项目的不同进行科学分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每个水平阶段体育教学提出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教学,如队列队形、跑、跳、投、技巧、武术、球类、韵律操、传统体育项目等。

针对不同的项目教学,教师寻求合理的分组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有老师认为,第一,技能技巧类学习的时候,每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让体育骨干带动差生,去帮助体育暂差生;第二,如果是素质类练习,最好是同质分组,这样可以建立学生自信心,否则先天不足的学生再怎么练都在最后,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失去信心,没有自信心,没有成功的喜悦。

如在跳高课的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选择不同的高度进行分组练习;短跑课,将速度差不多的同学分在同一组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练习效果。

(四)分组教学要注意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是分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合理地加以运用,在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改进动作技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上,既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消除恐惧情绪,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又有利于建立密切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烙印指出,高一女生在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学习时,分组一定要将学生的大小个分配均匀,以便互相保护,当然大个子女生就是主要的保护者。

大个子同学可以在灵巧柔韧方面向小个子女生学习,在互补中促进动作的完善。

因此,无论哪种分组,在运用帮助和保护时,应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根据不同动作和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灵活运用,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分组教学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进行学法指导,把握分组教学的“实效度”

分组教学虽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全面的参与活动,教师的指导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邵志南老师提出,从教师角度来说,分组前应该“了解学情—设定目标—实施分组—引导学习—参与活动—兼顾两头—帮助成功”。

分组教学时可以一帮一,多帮一,组帮组,适时引导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杜绝教师在分组教学中作壁上观、坐井观天。

从学生角度来说,分组后,在组内应该是“接受任务—对照自己—明确目标—协同合作——积极练习—获取成功”的过程。

分组教学,目的在于扩大体育知识、运动能力、技术水平的质量和数量,让体育教学能够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课堂调控,确保学生“参与率”

实施分组教学,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管理者和督促者”,要及时合理监控小组活动,随时监控学生的情况,以便及时的指导、纠正。

有老师认为,教师应积极利用教学监控策略实时观察各组的练习效果,以便积极做出应对方法。

分组教学过程中切勿变成“独角戏”,教师积极调控,多做引导,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互助练习,达到双方运动能力的共同提高,实现在分组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在提高中共赢的教学目的。

(三)及时评价,注重方法,激发小组“凝聚力”

在分组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一方面把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起来。

通过评价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促;另一方面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相互学习、评价中不断的反思自我、学习他人、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激发学生凝聚力。

如阳光精灵老师在“脚内侧踢毽子”比赛中设计了3个评价层次:

1颗红星、1个大拇指、1个笑脸娃娃等评价方式,比一比哪组获得的笑脸娃娃多,来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时肯定学生努力的结果,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了每位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分组教学评价犹如润滑剂,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既要做到多元评价,又要做到关注过程性评价。

分组教学是体育教学最基本最简捷的组织形式,抓好分组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分组教学不仅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空间和舞台,发展学生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曾庆喜,山东省泰安肥城市教育局体卫艺办)

3.有效实施分组教学四“关注”

一、关注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

案例:

在50米往返快速跑游戏课上,教师将60人的班级分成男女各两组进行比赛。

1轮比赛结束后,胜利组欢呼雀跃!

教师点评,然后又进行下1轮的比赛。

教师让两名同学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第3轮结束后,教师再次表扬了几名表现较好的同学,就转入到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练习时间大约20分钟。

分析:

上述案例中,明显存在运动负荷不足的问题。

虽然学生参与度很高,但在近2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仅仅跑了3个50米的往返跑。

众所周知,运动负荷合理与否是衡量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不仅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练习特点等情况,克服分组的随意性,确定适宜地分组数和组内人数,灵活地进行分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参与学习,还应达到合理运动强度和适宜的练习密度,充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二、关注场地器材的开发利用

案例:

在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的一堂篮球课教学中,男、女共40名学生,分成四组,男、女各两组,每组1个球,分别在两个篮球场的四个半场内进行行进间运球上篮练习,其余大部分同学处于等待轮换的过程中。

分析:

在课堂分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由于器材场地条件的因素而影响分组教学效果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地开发利用器材场地资源,达到提高分组教学的效果的目的?

笔者以为:

创新制作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具有使用价值的相关器材。

例如,增设仿制的高位球框或用移动球篮等;:

一物多用。

例如,可以考虑使用排球、足球等替代篮球,解决类似器材不足的的问题;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场地空间。

例如,每个半场再分成2个半场,结合自制的球筐,共计8个组,进行半场内的行进间运球上篮练习也可以做到。

此外,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还应搭配其它教材,并结合分组轮换方式进行练习。

三、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

案例:

小学四年级后滚翻: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自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通过教师划分或学生自选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四个水平小组:

翻不过去的一组,主要目标是练习能够翻过去;能翻过去但动作僵硬、比较费力的1组,主要目标练习比较自然的协调地翻过去;已经能自然、熟练、圆滑的翻过去的1组,主要目标是练习翻滚时做到团身紧、腿夹紧、方向正直、绷脚尖、姿态好。

已经能做到第三水平的学生,做好教师的小帮手,分到各组去做示范,并帮助做好保护工作。

分析:

从案例中看出,学生分组数及组内人数成弹性变化的状态。

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能力上存在着的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时,易使优者感到意犹未尽,差者则感到难以逾越。

如果教师一味强调统一要求,势必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或畏学的情绪。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或学生的能力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组层的教学目标要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需求,又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四、关注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案例:

一节立定跳远的测试课,将学生分成男女两大组同时测试。

每大组内又分4小组,每小组一名组长。

各小组一名同学测试,两名同学丈量成绩,两名分别平整沙坑和记录各组的成绩。

全班40名学生,每人两次试跳机会。

在组长带领下,各小组依次进行测试,不用半节课的时间,测试任务顺利完成。

分析:

明确学习目标及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

在案例中,各小组内的5名成员分工明确,他们对各自所承担的角色、各自所分配的任务非常明确,这样不仅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够增强同伴间互动的有效性。

有效地分组和分工使得每个学生对总的目标达成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避免了个别学生无事可做的现象。

当然,这些又离不开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军人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小组长的重点培养指导,交给他们组织学习的方法。

(尹耀,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口学校;王占芬,山东省文登市文峰小学)

4.对四种分组形式存在弊端的分析及改进

“分组学习”是发展小组成员整体搭配、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如果分组搭配不合理,会造成组内成员各自朝向交错的目标努力,虽然在活动中,成员都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智慧,但由于分组搭配不利,组内成员的力量相互抵消,使合作失去应有的效能。

下面是笔者对几种分组形式存在弊端的分析和改进策略,望广大同行指正。

一、能力均衡------未合理搭配型

存在弊端:

从整体来看,此形式各组内成员的能力呈现均衡状态,理论上被视为最合理的。

但通过实践发现,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

因学生的能力处于均衡状态,在讨论、合作时,部分学生会游离于表面,不能进行深入思考;或组内成员缺少一个组织的“主心骨”,使各个成员处于一种散漫、混乱状态,组内成员的力量不能汇聚到一起,达不到合作的目的(图1)。

图1

改进策略:

(一)整体搭配。

组内成员合理分工,体现整体搭配,调和组内成员的力量,使相互抵消或消耗降低到最小,发展出一种“共鸣”,使力量形成凝聚成束的“雷射光”,而不是分散的“灯泡光”,即拧成一根绳,劲向一处使,以团体的智慧、力量完成任务。

(二)培养体育骨干。

骨干是老师、同学选出的能力强、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担当,是老师的助理,是组内的“学习领袖”。

所以,在进行合作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承担起活动的责任,把组内成员协调的调动起来,使各个成员都能发挥自身的能力,真正做到“心向一处想,劲向一处用”(图2)。

图2

二、强+强分组------能力过于强大型

存在弊端:

此分组方法经常会因某小组能力过强,而导致学习、比赛出现“一边倒”的现象或能力强的成员彼此之间,因见解、建议、角色等问题的不统一,出现“内讧”现象,有时会因一个问题、一个动作、一次失误,各持己见,争的面红耳赤,呈显出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致使小组学习、比赛不能正常进行(图3)。

图3

改进策略:

(一)学会聆听。

这样的组内,在出现问题时,会出现各自争鸣的现象,各个成员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因此争论不休。

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出现意见不统一或出现矛盾时,不要各自为战,要先暂停个人主观思维,彼此用心聆听组内成员的见解、建议,然后对各个观点,组内讨论、辨证,得出统一的结论。

(二)相互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基石,组内成员只有相互信任,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分组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鼓励、信任,不要存在质疑、排斥等现象,这样组内成员,会在相互信任、帮助的情形下,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视同伴为友好伙伴。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各个成员只有把本组成员视为友好伙伴,才能进行共同的讨论和交流。

因为分组活动的过程中,彼此的思维会不断的补足或加强,此时把同伴视为伙伴,能在彼此之间产生更好的互动。

在相互交流、帮助、探索、协作创新的良好气氛下,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完成合作学习(图4)。

图4

三、强+弱分组------能力存在差异型

存在弊端:

此分组形式,在合作学习时,会出现能力差的成员不敢发言,怕自己的观点、建议等,遭到能力强成员的质疑、排斥、嘲笑等现象,这使得能力差的成员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根本不参与讨论,只是一味的服从。

而能力强的成员“独断专行”,只一味的在前面“领跑”,却不考虑后面是否跟得上。

这样的局面对于小组学习来说,根本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何谈创新、协作(图5)。

图5

改进策略:

模范引领。

首先把课堂中乐于苦练,意志顽强,能力强的模范带头学生,进行理想和献身精神的培养。

然后,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形成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形式,引导、引领其他成员学习。

这样既能使能力强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能力差的学生有所提高,也能充分体现合作的目的(图6)。

图6

四、弱+弱分组------能力相对偏弱型

存在弊端:

由于是有一群“弱势个体”组成的“弱势群体”,组内成员对于讨论、交流等出现一种漠不关心的局面,致使组内各个成员,无形的在自己周围设置了一道道“隐形”墙壁或一个个“陷阱”,不敢越雷池一步,仿佛踏入了一片深不见底的“沼泽”,根本无法进行合作学习(图7)。

图7

改进策略:

(一)关注弱势群体。

在分组中,经常会出现能力差的学生遭到排斥现象,时间久了,这部分学生好象陷入了无底深渊,造成心理等多方面的闭塞。

所以,面对这个弱势群体,教师要多加的关注。

如:

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对弱势小组的活动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小组成员团结互助等,以此使群体成员走出“阴影”,凝聚力量共同提高。

(二)教师参与。

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所以,在分组学习中,老师应放下“架”子,平等的参与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等。

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凝聚力,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且及时解决问题(图8)。

图8

(王庆贵,山东淄博沂源第二中学;王仕花,山东淄博沂源县徐家庄中心学校;穆乃国,山东淄博沂源县徐家庄中心学校)

5.体育课堂中分组教学的主要形式与注意事项

在传统教学观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会被忽略。

差异并不是优劣的表现,只是类型和程度的不同。

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差异,无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起点如何,差距如何,他们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为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旨在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和数量,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部分。

一、分组教学的主要形式

形式

方法

优点

缺点

典型应用

随机分组

按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标志将学生随机分组

简便、快捷、易操作

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区别对待

竞争性不强的集体活动或游戏

同质分组

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等,加剧班级运动水平的分化

进行分层教学

异质分组

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