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082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docx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

融合国际经验建设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

时间:

2010-05-0515:

39:

38 来源:

人民网

  5月3日上午,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发表演讲,主题是“融合国际经验,建设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

演讲由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主持。

  陈骏校长的演讲分四部分内容。

  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整个发展过程很不平凡。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先是去日本,后来去欧美,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通识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引进到中国,这个模式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将近五十年,甚至到现在还在起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不断地融入先进的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来说,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这个模式在中国的各个高校中形式也各不相同。

在南京大学,这个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

  二、南京大学建立的本科教育“三三制”模式

  2009年9月,南京大学开始在一年级新生当中启用了新的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由于以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为特征,实行三个培养阶段和三个发展途径。

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三三制。

第一个“三”,即三个培养阶段,实际上就是把本科四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大类培养阶段,主要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来施行;第二个阶段就是专业教育培养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多元培养阶段。

大类培养阶段,主要由新生研讨课程计划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阶段,主要由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计划和专业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学生完成前两个学习阶段任务以后,就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实行的是个性化培养课程计划,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本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这三个层面上进行选择。

如果他要选择本专业学术类路径,将会按照本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设计的培养方案,包括参加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参加教授的课题,参加顶峰课程学习等等;如果他选择跨专业方向,在完成规定的本专业课程,也就是他获得原来专业的准入和准出的资格以后,可以修读第二学位;如果他选择就业创业类,就要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

所以,可以看出三三制的模式实际上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有机融合的结果。

  三、南京大学“三三制”模式运作的主要原理

  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模式的原理,概括起来,就是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融通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把新生研讨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共建、互补。

新生研讨课是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功能和国外同类课程相比有所不同,南京大学的新生研讨课,部分发挥了通识教育的一个功能,因为教师都是在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所以他们当中能够很快开出高水平通识教育的人还比较少,一下子很难构建覆盖文学艺术、中外历史文化,社会科学、哲学等人类知识各大领域理想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就鼓励教师发挥特长,以灵活多样的新生研讨会形式为起点,逐步过渡到通识教育的课程阶段,最后发展成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

去年,南京大学一下就开出了71门新生研讨课,而且我们特别强调这些新生研讨课一定是要由学校著名的教授来担任。

通过半年的时间,我感到,这个新生研讨课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弥补了学生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接受应试教育的不足,并为大学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大多数学生几乎成了考试的机器,习惯于被动的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新生研讨课让这一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会逐步形成,师生关系在互动当中变得更加民主和平等,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得到加强,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就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比例调整,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所以中国的大学专业教育的经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发扬下去。

我们在积极的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模式接轨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在专业教育上我们已经形成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的教学经验模式,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

具体做法就是,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在大类培养阶段,我们要特别强调基础课程,当然这些基础课程里面包含了一些准入课程,有些学生必须要完成准入课程,然后才可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专业教育阶段,我们要为学生准备深厚的专业基础课,来作为准出的课程。

在第三阶段,即多元化的培养阶段,为那些选择专业学术类的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发展作出贡献。

这样就会确保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特征。

  第三方面,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建人才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克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关键。

大学教学模式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又要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需要。

根据这个思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在四年期间实际上有三次自主选择的机会,第一次选择是按照学科和大类专业招生以后,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块,第二次是在二年级左右,然后通过制定专业的准入和准出标准,使学生自主地选择专业教育的主体方向。

第三次是在完成前两个阶段之后,要求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地选择他们未来的发展途径。

通过这三次选择,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我们感到,这三条路径基本符合我们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我们调查了一下南京大学近年来的毕业生,大概有50%是选择就业创业的,有50%是选择在国内或者国外继续攻读研究生的。

为了使选择就业创业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就让他们做好准备,我们就建立了就业创业的课程来供学生选择,通过这些选择来确保学生能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和愿望来学习。

另外,我们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缩减课程总学分和必修学分,增加自由选修学分,来为学生自由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南京大学“三三制”模式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在推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感觉到还存在很多的困难,我在这里集中讲两点。

第一点,我感到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观点需要进一步转变。

现在社会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内容,每一大类又有一系列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科所组成,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是以逻辑分析和实验思想为基础。

而我们不少教师,主要受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影响,对知识增长规律的认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综合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点,就是教育资源紧缺,特别是最缺乏优质教学资源。

根据目前的改革方案,学生经过大类培养阶段以后,要进入到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两个阶段。

在专业培养阶段,由于长期施行的专业教育模式,我们有充足的专业教育课程来供学生选择,这方面问题是不大的。

但是在多元培养阶段,一下子有三个方向出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就相当缺乏,特别是跨学科、跨专业类的课程和就业创业的方面,感觉准备还是不够,这方面的欠缺还是比较大的。

根据以上情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教育方案,完善和改进三三制的模式,到2020年逐步达到世界高水平办学的水准。

  具体地来讲,我们要进行这样五项任务。

一项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尽快适应这场改革。

一方面要大力地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学校学术氛围;另一方面,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加大对优秀教师的政策支持和奖励力度,尤其是鼓励教师把教学和科研要有机地融合起来。

同时,我们要改善教授的教学工作条件,建立健全助教制度,对年轻的教师和研究助教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支持。

  第二项任务是要开设更多学生欢迎的新生研讨课,逐步建成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个方面,我们将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大从大一到大四课程梯度建设,加大对大三学生的科研项目训练,同时建设形式多样的大四的顶峰体验课程,使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就具有明确的学术目标、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项任务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科都要下大力气建设几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

在三三制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我们要把学科当中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要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南京大学的特色,也是我们中国一流大学的传统和特色。

  第四项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跨学科课程和就业创业课程,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培养学生承担风险的社会使命感。

  第五项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

通过加大师生国际交流的规模,来开发更多国际化课程合作项目,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最后,陈骏校长强调说,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是一种与时俱进动态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就会融入更多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成果,不断的进行补充和完善。

南京大学将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传统,为中国和世界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演讲结束后,陈骏校长回答了大学校长的提问。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我想首先做一点评论,我个人非常赞赏南京大学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出这种多元化的改革,我觉得体现了一种教学的理念,就是要在教学过程当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其中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选择。

下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陈校长刚才在讲的过程中提到了学生的三次选择,我想就第一次选择请陈校长帮助解释一下,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选择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问题:

在整个学生培养方案当中,都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你们的教学实践环节,主要安排在哪个阶段,都安排在第三阶段,还是之前也有所考虑?

  陈骏校长:

谢谢钟校长。

我们第一个阶段的选择,主要是在文化素质的课程,通识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当中选择。

这个阶段课程选择,实际上学生的自由选择余地是相当大的,特别是新生研讨课程,学生刚进来以后,这个方面课程是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学生,你想去听哪一门课就可以选择哪一门课,我们71门课程是对全校的新生统一开设的。

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某一个系的教授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最后听课的没有一个是他的系的学生,因为我们规定一门新生研讨课学生不能超过20个人,而有时候报名的就有70、80人,但是最后只会选出20个,选出来的结果往往是没有什么本系的学生选他们自己系的新生研讨课。

关于实践类课程,在第二阶段专业教育阶段,我们会有一些课间实习;但我们希望重点将实践课程放在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阶段,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一个多元化培养的阶段。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请问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模式中的三个阶段里,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个性化和多样性阶段,个性化这一部分占的比重是多少?

多样性方面,学生进行专业的选择面有多宽?

有多大的比例学科可以进行自由选择?

跨专业可以跨到什么程度?

  陈骏校长:

谢谢黄校长。

我们个性化培养阶段课程比例,实际上大概要占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为我们总学分是150分,这个阶段的学分总数会占到35分到40分。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预测将来可能有25%的学生会留在本专业继续攻读,25%的学生会跨学科跨专业,50%的学生会选择就业创业。

对于跨专业跨学科的选择,我们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你符合准出的标准,你就可以拿到你原来主修的学位,然后你就可以进入任何一个专业,攻读第二学位。

我们的学生,比如学数学的,原来想进金融系学习就没有可能性,现在如果想到金融系学习,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你不要求学位,想读几门金融方面的课程也行,如果你要想拿第二学位的话,你就必须把金融学的准出标准完成,你才能拿到第二学位,所以这个宽度是不限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段宝岩:

以理工科为例,对于理工科学生,要加强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那么学生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时候,除了政治课、外语课之外,你们还开了一些新生研讨课,这时候在课时分配时就会产生矛盾;我们也在进行本科生教育质量工程方面的讨论,就遇到争课时这样一个难题,你们怎么思考的?

第二个问题是,您刚才提到的专业准入准出标准,请您再解释一下,怎么样坚持一个准入、准出标准的?

谢谢。

  陈骏校长:

谢谢。

我们实际上是这样进行的,第一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我们强调的是整个科学的基础课程,比如说数学,数学就是整个科学的基础课程,我们把数学分成几类,如一类、二类、三类,假如学生自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确定未来要选什么方向的话,他就要在三类数学当中做好选择,比如说他要读物理,读天文,读大气科学,必须要选一类数学,这个学科选好了以后就是他的准入课程,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专业教育阶段。

这与您第二个问题关于准入和准出的标准有关了。

准入标准就是学生今后要想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要选择某一个专业的话,这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是准入课程,你如果学了准入课程你才能进这个专业,比如说你选了二类数学,选择物理系是不行的,这个是准入。

准出主要是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上,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科都必须建设几门经典的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几门专业基础课可能覆盖的面比较宽一点,这就是典型的准出课程,你没有学过的话你不可能准出的。

这就是我们的准入和准出概念。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

刚才陈校长介绍南京大学教学改革模式,应该说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也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采取这样一种宽和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会不会造成课程压力很大的状况,特别是现在在学习中强调加入实践的环节。

第二个问题是,您刚才讲到在改革过程当中,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但是回过头来讲,如果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对于某些冷门的专业课程,是不是也会造成一些课程富余的状况,就是有些教师课程反而没有学生去,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怎么处理和解决的?

谢谢!

  陈骏校长:

谢谢俞校长。

您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宽和专的问题,我们通过这个改革,学分总数是降低了,而不是增加了,我们压缩掉了很多非必要的课程,特别是一些专业课,这些专业课,实际上把它延伸到研究生阶段去上了。

过去,老师老是担心学生的专业课程不够,所以把很多的研究生课程提到本科生阶段来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的课程。

我们把这方面的课程压缩了很多,腾出时间让学生接受很宽的通识课程教育,这种选择是必需的。

因为我们学生的背景要求,我们知道,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即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是相当窄。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我们必须给他一个通识教育阶段,来弥补高中阶段,甚至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不足。

所以,这个宽,虽然要占很大的时间,但是必须要占的。

我们通过这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等,让他们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精神等等,为使他们建立全部知识的构架,这些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我们只能用压缩专业课程的办法。

关于俞校长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的改革刚刚开始,还没有面临这个问题,可能以后会出现。

有些专业课程富余,因为没有那么多学生,或者是很窄的专业,不需要全校学生去上,只需要少量去上,我们在以后过程当中可能会面临这个问题。

原文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