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802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docx

江苏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工作计划与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是由课程标准组专家亲自编写的实验教材,各册主题单元的结构以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形成。

这是一套在内容选择上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深浅合适,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新教材。

本套教材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材只提出学习任务与情景,不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想象与思考,并留有较大余地,供师生互动与进一步发挥。

本套教材的特点是:

从问题入手,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就能对事物性质有真正的了解,使学生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教学内容的重组,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论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教会学生认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能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教学脉络。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共包括了五个单元的内容:

全册教材包括了“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5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

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习本单元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下册、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通过三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经过三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这都是学好本册的基础。

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学习完本册教材后,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

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第二单元《养蚕》。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

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

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

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和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志趣。

第五单元《调查和预测》本单元为技能训练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建构的。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用,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知道物体运动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掌握调查的方法,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

1

2.24-2.25

骨骼

2

2

2.28-3.4

关节

2

3

3.7-3.11

肌肉

2

4

3.14-3.18

骨骼、肌肉的保健

2

5

3.21-3.25

我们来养蚕/给蚕宝宝记日记

2

6

3.28-4.1

我们来抽丝/养蚕经验交流会

2

7

4.4-4.8

一切都在运动中

1

8

4.11-4.15

运动的快慢

2

9

4.18-4.22

运动的方式

2

10

4.25-4.29

小车的运动摆

2

11

5.2-5.6

12

5.9-5.13

力在那里

2

13

5.16-5.20

物体的形状改变后

2

14

5.23-5.27

苹果为什么回落地

2

15

5.30-6.3

摩檫力的秘密/降落伞

2

16

6.6-6.10

调查预测

2

17

6.13-6.17

复习

2

18

6.20-6.24

复习

2

19

6.27-7.1

复习

2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

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

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

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

骨骼)

 4.提问:

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

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

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

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

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

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

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

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

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

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

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

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

你拼对了吗?

 14.小结: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料。

骨骼图资料:

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

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

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

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