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89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项目背景.docx

第一章项目背景

第一章项目背景

1.1、荆州背景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荆州市市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102.5平方公里。

从地理区位上看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荆州提出“农业立市、工业兴市、旅游富市”的经济发展战略。

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且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荆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2009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提出了“两圈一带”的战略,即“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要把荆州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及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

荆州古城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古城保护与利用必然受益于该项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为荆州古城旅游区带来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诸多领域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荆州市曾多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未得到有效实施,古城内各类用地功能混杂,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建的部分建筑与古城整体风貌不相协调。

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城,延续历史文脉,指导古城片区有序发展,现决定编制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为古城的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思路与理念。

1.2、城市特色

1.2.1历史文化:

荆州历史资源丰富,主要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

楚文化经历了上下七千年,特色鲜明。

楚国奠都荆州时期,在青铜铸造、农业丝织、老庄哲学、屈原为代表的文学、音乐美术诸方面取得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进步,堪与同时期的西方希腊文化媲美。

此外,荆州曾是魏、蜀、吴三国纷争战略要地,也是三国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积累和沉淀,包括关公文化、三国城墙文化、三国书法、三国瓷器、三国兵器、三国漆器、铜镜等。

1.2.2民俗风情:

悠久的历史积淀也给荆州留下了丰富的地方民俗特色。

包括荆州三国故事、三袁传说、南风、楚声、巫歌、楚辞等民间文学,漆画、楚国木雕、汉绣、漆器、纺织、根雕、麝火疗法、竹编等民间手工艺;马山民歌、荆河戏、鼓盆歌、说鼓子、啰啰咚、挑担围鼓、石首跳三鼓、洪湖渔鼓、公安道情、卸甲坪山歌、双镲子等民间音乐;赶毛狗、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以及八宝饭、鱼糕丸子、千张扣肉、龙凤配、皮条鳝鱼、冬瓜鳖裙羹、莲藕排骨汤、鸡茸鱼肚、黄陂三合、沔阳三蒸等特色饮食。

1.2.3筑城格局:

荆州古城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城墙高9m,周长11.28km,护城河环绕古城。

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向呈带状。

城墙因地起伏,顺湖迂回,十分壮观。

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清朝时期的荆州古城总体格局分东西两城,满城与汉城。

据记载,康熙二十二年(A.D.1683),八旗兵驻荆州,置荆州将军府,城中筑一横墙,将城隔为东西两城。

东城住旗人,称“满城”;西城住百姓,称“汉城”,实行等级划分。

1.2.4名人渊源:

众多名人都和荆州有着各种各样的渊源故事,这也是荆州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

其中包括楚庄王、孙叔敖、关羽、萧绎、唐代岑门三相、张居正;优孟、老莱子、许行、屈原、宋玉、法显、宗炳、庾信、岑参、公安三袁等等。

1.3、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细化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2)、提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思路及模式,明确古城主要功能、文化特色和风貌特征。

(3)、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图纸表达的古城格局,对现有古城街巷格局及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提出古城格局、肌理保护与恢复的内涵与措施。

(4)、结合古城格局的保护和文化建筑的复建,策划一批具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商贸、文化项目。

(5)、提出古城内外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现有道路系统,建立旅游通道、步行体系及静态交通设施。

(6)、提出古城内外河湖水系的保护、连通和生态保护与治理措施。

(7)、提出规划实施的项目运作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措施

第二章现状分析

2.1、项目概况

2.1.1区位分析

地理条件:

荆州古城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西部,其东临武德片区,南临城南片区;项目研究范围距沙市老城区4.9公里,通过江津路、荆沙路、荆沙大道将两城连接起来。

其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

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接点。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交通条件:

荆州古城分别由东南西北四个出入口(荆南路、郢都路、人民路以及荆中路)联系古城内外。

北靠207国道以及318国道,至宜昌三峡机场约80公里,全程通行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

此外,由庄王大道可直达荆州火车站,通往上海、成都等大城市。

铁路方面沪汉蓉高速铁路以及连接岳阳的荆岳铁路成为今后焦柳京广两大干线的联络线。

然而,古城通往沙市以及中心城区方向现状仅依靠一条江津路主干道,交通压力较大。

因此古城对外交通状况和组织有待改善。

历史条件:

荆州为古九州之一,是中原沟通岭南的要冲,号为“东南重镇”,“亦都会也”,有春秋迄五代共十代政权建都,历时411年,故荆州的古都地位较高,被广称为荆楚名都。

荆州作为首批国家级历时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不仅表现在其拥有南方独一无二的古城墙,华人世界广泛熟知的三国故事和关公遗迹,更在于荆州是楚郢都的故里,楚文化的中心,凝聚了绚烂的中华文明。

经济条件:

湖北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处于我国沿长江经济带的横向发展轴以及沿京哈京广通道的十字交汇处,同时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经济区联系紧密。

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下,荆州市位于“两圈一带”的经济节点上,是未来促进湖北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点与资源交汇处,能够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区域发展。

2012年,荆州GDP总量超过1000亿,位于湖北省第4,而人均GDP(20968元)仅排全省第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荆州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旅游条件:

荆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国家旅游线路上。

以都市旅游、遗产旅游、山水观光为特色,由于沿线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

2008年底,湖北省提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为荆州发展旅游业奠定政策基础。

虽然自2008年以来,荆州全年旅游收入从31亿增加到了2012年的91亿,但是和武汉(2012年旅游总收入1396亿)以及宜昌(200亿)相比还有差距。

而荆州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利用层次较低与发展水平不高。

2.1.2项目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是荆州古城及外围协调区域。

规划范围北至北环路及荆州大道,东至荆州大道及东环路、南抵凤凰路及南环路、西至西环路。

其中荆州古城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城墙高9m,周长11.28km,

整个规划研究范围共计约11.97平方公里,其中城内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城外协调区研究范围共7.43平方公里。

2.2、现状用地布局:

荆州古城内总用地459.78公顷,其中居住用地占34%,主要为二、三类住宅。

此外,行政办公用地(36.44公顷)以及中小学(22.55公顷),占总用地13%。

古城外研究范围以居住工厂为主。

表2-1现状用地平衡表

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万平方米)

比例%

R

居住用地

154.14

34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22.27

27

B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35.8

8

M

工业用地

3.45

1

W

物流仓储用地

0.16

0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54.86

12

U

公用设施用地

3.53

1

G

绿地

67.52

15

H

特殊用地

10.54

2

E

水域和其他设施用地

7.54

2

合计

459.78

100

2.3、现状机关事业单位:

古城内现有机关事业单位数量多,占地大。

城内行政办公用地68处,在《荆州古城疏散规划(2012)》被列入疏散用地的共34.79公顷,其中市级行政办公用地20处,用地面积15.10公顷;区级行政办公用地48处,用地面积19.69公顷。

城内事业机关用地52处,在《荆州古城疏散规划(2012)》被列入疏散用地57.71公顷。

其中:

教育科研用地29处,用地面积41.04公顷;医疗卫生用地9处,用地

面积6.60公顷;特殊用地4处,用地面积3.76公顷;工业仓储用地5处,用地面积3.60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处,用地面积1.52公顷;交通枢纽1处,用地面积1.19公顷。

2.4、现状交通体系:

古城片区道路现状按交通功能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巷道四种等级,主干道由北环路、荆州大道、南环路、西环路、西楚大道组成,次干道由荆中路、荆南路、荆北路、人民路、屈原路、郢都路、荆秘路、荆东路等组成,支路由内环路、黄金堂路、通会桥路、拥军路、张居正街、迎宾路等主成。

形成了荆州古城的交通网络主骨架。

古城内的交通东面通过东门与城外的江津路、荆沙路、荆州大道联系,

北面通过新北门与北环路联系,南面通过新南门与城南区联系。

近年来由于内环路的贯通,大大缓解了古城的交通压力。

我们从古城内的道路交通组织、古城与城外的交通联系以及古城内静态交通三个方面对古城的道路交通现状进行分析后,总结了现状交通主要呈现的五大问题:

(1)、古城内道路普遍狭窄;

(2)、东门交通压力大。

大量交通集中于荆南路进入古城;

(3)、支路密度偏低;

(4)、街巷连通度差,不成体系;

(5)、古城内没有集中大型停车场。

2.5、现状公交线路与站点:

古城现状公交线路并不完善。

目前的公共交通服务是围绕几条公交线路组织的。

有的是内部总站,不只是城市内部道路与外界的联系使用,同时也兼有运输目的.

2.6、现状建筑:

规划对古城内建筑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现状建筑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荆州古城片区内新、旧建筑混杂,建筑高度参差不齐,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

古城内外拆建、改建、新建建筑物的层数、建筑体型、体量、材质、色彩没有按保护规划实现有效控制,古城内原有的传统肌理已不复存在,成片的6-9层建筑和多幢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

许多文物古迹的景观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各景点之间缺乏呼应与统一,致使古城空间整体风貌与保护古城的宗旨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古城的历史文脉。

特别是1990年代建成的十一幢高层建筑,大大突破了《荆州历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定的“建筑物高度控制在5层以下,总高度为15米”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2.7、现状居住人口密度

现状古城内居住占地多,人口密度大。

现状居住用地:

178.01公顷。

目前荆州古城内共有人口106742人,其中常住人口90632人,暂住人口8010人,三所高校学生共8100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7000人,荆州职业技术学院1100人,湖北中医高专学生已全部迁出)。

荆州古城范围内铁女寺单元人口密度最大,达362人/公顷,其次为文庙单元、关庙单元、黄金堂单元,人口密度在230人/公顷左右。

除了开元观单元以外,均高于合理的居住人口密度(100人/公顷)。

2.8、现状公共空间

古城内的公共空间体系主要有城市街道、广场、绿化公园以及城墙是古城居民日常生活和游客体验荆州古城最重要的物质空间。

古城部分开放空间环境优美,但内涵不足。

三国公园、护城河公园、御河广场、凤凰广场等都具有优美宜人的环境。

空间活动贫乏,活力不足。

三国公园、西湖、洗马池、环城墙以及关帝庙广场都具备了良好的空间,但由于缺少合理组织和环境设计、活动引导,致使古城公共空间缺少活力。

现状城市街道特色不鲜明,不具有场所感和标示性。

古城内道路街道环境较凌乱,道路绿化不系统,局部沿街围墙、违章搭建严重,外加没有统一的城市家具,人们缺少感知古城特色和内涵的元素。

2.9、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巍峨壮观的古城垣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荆州古城为明清所建。

历史上的荆州古城与其外部环境互相统一、协调,并自然形成了“湖—城—江”三个层次的空间轮廓。

在古城片区范围内拥有三座很有特色的道观建筑,即著名的开元观、玄妙观和太晖观,以及关帝庙、文庙、铁女寺等宗教建筑和三义街、得胜街、冠带巷历史街区和其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等。

其中荆州城墙是我国仅有的几座比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变成为以砖城为主、土城为辅的唯一古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在环境空间构成、建筑造型、细部装饰等方面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

表2-2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一览表

编号

名称

保护级别或位置

1

荆州明代古城垣

国家级文保单位

2

太晖观

国家级文保单位

3

玄妙观

国家级文保单位

4

开元观

国家级文保单位

5

文庙

省级文保单位

6

铁女寺

省级文保单位

7

关帝庙

市级文保单位

8

绛帐台遗址

市级文保单位

9

三义街—得胜街历史地段

荆州古城大北门内外

10

荆州古城南门历史地段

荆州古城南纪门内外

表2-3风貌保护街巷一览表

序号

街巷名城

起讫点

长度(m)

宽度(m)

1

三义街

北起大北门南至荆北路

380

5

2

得胜街

北起北环路南至得胜桥

320

4

3

冠带巷

北起宾兴街南至迎宾路

200

4

4

宾兴街

西起烧饼巷东至冠带巷

250

4

5

南门大街

西起烧饼巷东至爱民街

200

5~8

6

便河街

北起荆中路南至荆州中学

300

10

7

张居正街

西起黄金堂路东至东门

300

12

表2-4古城片区历史建筑一览表(21处)

序号

建筑名称

年代

建筑类别

分布地址

1

荆州粮食加工厂稻谷圆库

近现代

工业建筑

荆州区荆中路西段

2

曹履贞故居

清代

名人故居

荆州区宾兴街53号

3

得胜街26号民居

近现代

民居

荆州区得胜街

4

得胜街34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得胜街

5

繁荣街105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繁荣街

6

冠带巷75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冠带巷

7

民主街原21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民主街

8

玄帝宫6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民主街玄帝宫

9

南门大街36号民居

近现代

民居

荆州区南门大街

10

南门大街30-7-8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南门大街

11

内环南路51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南门大街

12

南门大街16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南门大街

13

南门大街15号民居

近现代

民居

荆州区南门大街

14

三义街原75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15

三义街原93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16

三义街原118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17

三义街原103号民居

近现代

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18

三义街原162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19

三义街原185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20

三义街原138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21

三义街原152号民居

清代

古民居

荆州区三义街

表2-5古树名木一览表

古树名木

树龄(年)

保护级别

栽植地段

银杏

银杏

银杏

银杏

银杏

银杏

银杏

银杏

蜡梅

银杏

609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200

100

1级

1级

1级

1级

1级

1级

1级

1级

2级

2级

关庙管理处院内东边

荆州军分区泵房旁

荆州军分区花园旁

荆州军分区花园旁

荆州军分区花园旁

荆州军分区开水房旁

荆州军分区开水房后

荆州军分区防空洞前

铁女寺内

荆州区政府大门旁

(1)、荆州明代古城垣:

荆州明代古城垣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也是在全国现存的古城中,素有水乡特色的古城,已有340多年的历史。

逶迤盘亘的城墙,顺地势蜿蜒伸展,呈东西向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的不规则椭圆形。

周长11.28公里,高9米。

古城原有城门六座,东边和北边各两座,南边、西边各一座。

正东为东门,名寅宾门;东南为小东门,名公安门;正北为大北门,名拱极门;东北为小北门,名远安门;正南为南门,名南纪门;正西为西门,名安澜门。

大北门景龙楼为清代保留下来的古城楼,东门寅宾门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城楼。

为了为了加强古城内外的交通联系,缓解古城内的交通压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打通东门、新南门、新北门。

(2)、太晖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建筑,位于荆州区郢城镇太晖村十组。

据《江陵志集》称:

“在西门外,洪武二十六年建”。

《江陵县志》云:

“湘献王柏,太主第16子,洪武十二年封,十八年就藩于荆州……”。

相传湘献王所建的这座王宫,规模及装饰均超过了当时的等级规定(如雕有盘龙的石柱等)即将竣工时,被人上告朝庭,谓不守本分,或有谋反之心,于是皇帝派人调查问罪。

湘献王闻讯后,立即将王宫改为太晖观,但朝庭仍不释罪,湘献王害怕,无可奈何,遂于鸡窝山自焚而亡。

太晖观在宋时已有草殿,明洪武二十六年(A.D.1398)湘献王在原址重建,占地50亩,殿宇99栋,有“赛武当”、“小金顶”之称。

现有朝圣门等建筑,其中金殿耸立于崇台之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前檐下浮雕石柱,云绕龙盘精致生动。

现山门破坏严重,也没有直接进入太晖观的通道。

(3)、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荆州城北偶,荆北路中段,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奉诏名为天庆观。

元大德间易名为玄妙观,元惠宗至五年(公元1339年)赐额“九老仙都宫”。

清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称元妙观。

后复称玄妙观。

玄妙观在明正德年间遭受火灾,后曾一度改作书院。

明嘉靖年间复为观。

清时又屡遭水患。

其附属建筑现已无存,主体建筑尚存玉皇阁,三天门、玄武阁。

观内还存有元代石碑一通。

玄妙观现状占地面积为0.99公顷。

(4)、开元观:

开元观在荆州城内西门附近,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故名开元观。

后代间有修茸,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

至今其中轴线建筑山门、雷神殿、三清殿、天门、祖师殿,保存尚好。

荆州开元观现状占地约0.64公顷。

(5)、文庙:

文庙在荆州城西南隅。

为古代祀孔专祠,亦为县学宫所在地。

文庙内现存建筑有棂星门及大成殿,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现为荆州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小学所在地,现状占地面积仅为0.18公顷。

(6)、铁女寺:

铁女寺位于荆州古城北隅,原名铁女庙,后更名铁女寺,庙始建于唐代。

为荆州古城内唯一的一处佛教活动场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女寺现存建筑均为晚清建筑,有山门、韦陀殿、大雄宝殿。

铁女寺现状占地范围较小,约0.23公顷。

(7)、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荆州古城老南门内。

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原为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时的官邸,距《荆州府志》记载,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有头门、牌楼、二门、仪门、正殿、三义殿、御书楼、崇圣祠,东西两边分别建有东廊、西廊、三元阁、真武阁、钟楼、鼓楼等。

总占地面积约五十余亩,并置有良田、湖田共计四百余亩。

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后因年久失修,古殿宇毁失殆尽,仅存古银杏两棵。

现关帝庙于1987年在古关帝庙遗址上复建,现有仪门、正殿、三义殿、陈列楼等仿古建筑。

荆州关帝庙占地约0.49公顷。

(8)、绛帐台遗址: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古遗址,位于荆州区荆州中学内。

绛帐台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马融的。

汉桓帝元嘉年间,南郡太守马融在荆州城西南设帐讲学,因男生与女生之间只用一幅绛红色纱帐相隔,所以称他讲学之台为绛帐台。

台旁有清池,上绕古树,时有鸦鸣鹊噪,俗称“老鸦台”。

清代存空台,傍临池水。

民国初年,建八角亭一座,毁于火灾。

至日本侵略军入侵,台夷为平地。

现水池尚存,绛帐台、马融塑像则为学校在2000年重建。

(9)、三义街—得胜街历史地段:

三义街位于荆州古城大北门内,北起大北门城楼,南至荆北路,东临洗马池,西临三国公园两大水面,三义街原名劳动街,近年来改为现名,总用地面积9.6公顷。

三义街两面环水,两面临路(内环路、荆北路),现状建筑以民居、商业为主,建筑布局杂乱无章,没有形成有序的城市空间,建筑高度一般2-3层,靠在北门有部分5-6层,建筑有价值质量较好的不多,大多数房屋破旧不堪,生活条件也较落后,三义街所临洗马池水面已有部分被填并已在此修建了小型住宅,另一部分水面污染严重,靠水边建筑排列得密集,遮挡了视线,景观效果较差,三国公园水面较好,但临三义街岸线边也被建筑物遮挡,周边环境不能自然引入三义街。

据调查,三义街的房屋产权大致如下:

房产局占43%,单位占20%(文化宫、江陵电大、兽医站、丝织厂),私人产权(质量较好的为私人用房)占35%。

另洗马池小区、文化宫包括在三义街规划内。

(10)、荆州古城南门历史地段:

古城南门历史地段位于荆州古城南门内外,主要包括南门内的冠带巷、南门大街、爱民街,南门外的东堤街和西堤街。

南门城头上原先有一座城楼名曲江楼,唐代宰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被贬任荆州长史期间,常登楼赋诗吟咏。

因为张为韶州曲江人(今属广东韶关),后人为纪念诗人故将城楼名为曲江楼。

从他当时写的一首《登郡城南楼》中可以看到一幅幅关于荆州古城风物的生动画面:

“云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

淡淡澄江漫,飞飞渡鸟疾。

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

古城南门历史地段内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传统民居、宗教建筑。

现有2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南门天主教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关帝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该地段内的南门是荆州城墙6座城门中别具一格的一座,其称南纪门。

其箭台与城台中轴线在一条直线上,且东西两侧瓮城墙上各有一孔耳门,与城台门、箭台门中轴线垂直形成十字状。

而其它五座城门则是箭台与城台中轴线或左或右大角度偏移,且瓮城墙上无拱形门。

这种“四合门”的设计既有军事功能又有经济功能,可及时疏散交通,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古城南门历史地段内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

南门外东堤街37号为修道院,建于20世纪初期,木制砖混结构,由修道院大楼、文萃小学大楼、修道圣堂三栋主体建筑组成,均保存完好。

三栋建筑呈品字形布局,中间为花园,北面为大门,呈四合院形式。

修道院、文萃小学楼均为2层建筑,修道圣母堂为1层,但3栋建筑高度相同,屋面相连。

主体建筑以西方建筑风格为主,同时掺杂中国古建筑特色,是研究当时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