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编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
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
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基本观点:
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v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
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
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v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
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
⑵乳儿期(1个月—1岁)
⑶婴儿期(1岁—3岁)
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
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印刻”或“早期学习”;
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882\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是诞生
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早期: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美国儿童心里学之父”,“复演说”,问卷法,第一步青少年心理的巨著《青少年心理学》。
v特点:
⑴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
⑵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
⑶佛洛依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⑴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
⑵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⑶偏爱实验室研究。
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⑴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建立了结构主义的儿童心理学或发生认识论);
⑵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突出生物学特征和内环境提供经验的相互作用)
⑶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
⑷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与社会实践。
三、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史
陈鹤琴:
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之研究》(日记法)
智志贤:
以马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科书的最初尝试——《儿童心理学》
v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两个显著特点:
⑴社会学发展和社会化研究开始提到重要位置;
⑵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横向研究
又称横断研究。
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最突出优点:
时间短,取样大,更具代表性。
二、纵向研究
又称追踪研究。
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优点:
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个体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同时,纵向研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三、跨文化研究
又称交叉文化研究。
是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好处:
可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做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四、蛋白质的合成
五、显性和隐性基因
六、遗传疾病
第二节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一、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组织和分化前期;
2、胚胎期——(2~8周)细胞和组织分化期;(发展最快,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
3、胎儿期——(第3个月)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
2、孕妇的疾病(头3个月,致畸);
3、药物(畸胎);
4、辐射(基因突变、染色体被破坏);
5、孕妇的情绪(清心养性,避免七情)。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波浪式:
⑴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⑵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⑶青春发育期开始(男:
13~15岁,女:
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⑷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身高和体重(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
两个高峰:
出生后第1、2年;青春发育期。
身高=实龄*5+80(2岁后)
体重=实龄*2+8(1岁后)
男女发育曲线两次交叉:
①9~10岁,女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②14~16岁,男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2、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个体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
正常的发展遵循两个原则:
头尾原则、远近原则。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和神经系统
1、脑重量的增加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出生后闹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
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脑电波的测量和分析是揭示心理现象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儿童脑的发展成熟问题是研究儿童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
4、脑的反射活的
⑴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⑵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⑶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⑷游泳反射
⑸行走反射
⑹强直的颈反射(吃奶最佳姿势)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躯干,脚。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远及近(身体中部向四肢)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1、头部
眼肌控制—出生初期
反射性微笑
2、躯干部(主要动作:
翻身和坐)
3、手臂和手
4、腿和脚
5、动作技能(学前期——最佳时期)
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生理成熟——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格赛尔:
“成熟——学习”原则。
成熟时学习或训练的基础)
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
第二编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回答两个问题:
⑴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
⑵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这种区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1、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光的察觉;
3、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三种方法:
⑴视觉偏爱法;
⑵视动眼球震颤法;
⑶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4、颜色视觉
辨别颜色法:
⑴视觉偏爱法;
⑵记录脑电活动;
⑶去习惯化;
⑷配色法。
三、听觉的发展(12、13岁以前一直增长,成年后能力逐渐降低)
四、嗅觉(灵敏的嗅觉可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伤害,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
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
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4、5岁—儿童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
7、8岁—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两者尚未连结;
8、9岁—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3岁—形状抽象(优势);
4岁—颜色抽象;
6岁后—同一抽象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的偏爱出生的;
婴都对有团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喜欢看清晰图像;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喜欢注视曲线,看由弧线构成的形状,同心圆。
2、大小知觉(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即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方向定位)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三阶段:
⑴5~7:
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⑵7~9:
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⑶9~11:
比较灵活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四、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相对性,主观性)
儿童先认知时序的固定性,然后认知时序的相对性。
五、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期的4个方面:
⑴观察的目的性(幼儿初期不能,中大班开始能按成人要求进行观察);
⑵持续性(学前初期儿童时间短,易转移注意对象);
⑶细致性(小班儿童只注意表面);
⑷概括性(小班儿童观察概括性不强)。
v比纳:
儿童观察图画能力三阶段:
⑴列举阶段(3~6岁);
⑵描述对象阶段(7~14岁);
⑶解释对象阶段(15岁起)。
v我国丁祖荫(4阶段):
⑴认识“个别对象”;
⑵认识“空间联系”;
⑶认识“因果联系”;
⑷认识“对象总体”.
v冲动型,沉思型;图形配对测验,触觉视觉配对测验。
v卡根:
冲动型,反省型。
v儿童观察力发展大致趋势:
⑴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⑵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
⑶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⑷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
皮亚杰理论
认知(认识)——广义:
指人的认识活动。
狭义:
思维或记忆。
研究认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⑴描述儿童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⑵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心理学对认知的探索手2种理论的影响:
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视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信息加工理论(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各方面)。
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简介
瑞士人。
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他的心理学又可称为:
发生认识论)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儿童的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论)
人的两种经验:
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三、思维的结构
定义:
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
动作的或概念的;
组织的结果:
结构。
格式——认知结构组织,最基的本单元。
运算——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
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运算:
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
(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适应(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机能的恒定性——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紧密联系,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适应包括:
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
同化: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
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v同化占优势:
自我中心,主管歪曲事实;
顺应占优势:
模仿,照搬;
两者均衡时:
称为“平衡”。
v平衡:
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v同化、顺应、平衡贯穿人一生。
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
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一、感知运动期
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2、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期;
3、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期;
4、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5、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6、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期。
显著特征:
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yoga“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标志:
感知动作期结束,新阶段开始。
v皮亚杰理论:
(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①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
(建立)标志儿童已经把主客体分化开,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②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动作无目的,无意识——目的性明显)。
二、前运算时期(2~7岁)
1、前概念(具体的、动作的)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的产生——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阶段。
思维主要特征: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左右。
(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将到来。
另一特点:
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运算含义:
①内化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②可逆动作;
③守恒性;(在变幻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守恒图式。
守恒的形成是一个运算结构是否完成的指标。
)
④系统性(皮亚杰——运算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就是平衡的突然产生。
)
显著特点:
①获得了守恒性(守恒获得|具体运算阶段出现标志:
可逆性的出现)
②群集结构的形成(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行动和顺应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
)
群集运算:
类群集运算;系列化群集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
产生四元群结构和组合运算结构,后整合为“结构整体:
儿童思维发展最高形式。
五、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①相互作用论:
有辩证法因素,强调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②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第一次最为详尽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作了宝贵贡献;
③深受机能主义影响,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环境和教育、语言的作用;
④大量引进生物学、数理逻辑语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晦涩难懂,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
⑤研究方法有缺陷。
临床法混淆变量因素,影响结果真实性;
⑥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抽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
⑦形式思维阶段并非思维最高阶段(新阶段,辩证运算或后形式运算阶段:
(特征:
A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B接受矛盾C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理论
第一节认知单元
一、图式
定义:
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脚本:
具体事件的图式。
图式和脚本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
二、映像
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
三、概念或范畴
定义:
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表征。
语言——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
符号概念随年龄变化:
①定义概念的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承认认为是关键的东西相一致;
②在四位时能更有效使用符号概念;
③能更好地用词描述符号概念。
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四、判断
定义:
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题。
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第二节信息加工过程
一、信息加工阶段
1、感觉登陆(感觉贮存)
信息加工第一步——对感觉信号的觉察。
尼赛尔——肖像式记忆:
①视觉记忆;
②听觉记忆。
2、注意
正常环境下,我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
,
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改善。
3、知觉
定义:
对感觉次级贷察觉、识别和解释。
4、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暂时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记忆)——核心加工单位
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信息块——短时记忆的单位,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局限性:
①一次所能包含的符号数量有限;
②信息衰退速率快(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5、长时记忆
首因效应——长期记忆;
近因效应——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和长时记忆(几乎完全由代码的变化及提取策略的变化)的变化
1、复述
2、组织(即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元记忆(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4、信息加工水平
复述的类型直接影响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信息的数量。
5、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四、记忆测量
1、再认(强)——能识别一个客体;
2、重组(弱)——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
3、回忆(弱)——更为复杂的记忆呈现
v自我回忆、检查能增加儿童会议的信息。
五、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得到认识和控制力)
v元记忆——儿童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种。
v元认知涉及儿童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执行过程)
1、计划——第一步:
阐明问题。
最重要环节——提出正确问题;
2激活人之规则和策略;
3、监控学习;
4、控制分心和焦虑;
5、评定结果。
v元认知发展的好的儿童比未发展好的儿童更能有效使用自己的能力。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语音、语法、语义)的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产生、理解)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婴儿独立呼吸的标志——最初的哭(是对环境的反射反应,或者是由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对任何在身体上不舒适的一种自然反应。
2、牙牙语阶段(可能是儿童自己的发音器官的成熟,以及周围人们对儿童发音的反应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儿童早期语音的发展)。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期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
具有语音范畴知觉——在理解语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语词理解(能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不能说出词。
不能主动说出的语言——被动性语言。
主动性语言——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1岁左右)
第二节语言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
定义:
语言的声音。
儿童是语音获得的主动参加者。
改变与选择:
①改变——包括替代、同化和删除;
②选择——包括避免发某个音和倾向发某个音。
二、词义的发展
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
1、普通名词
克拉克:
扩张以物体的外部特征为根据,知觉在词义掌握中起重要作用。
纳尔逊:
扩张以物体的动作和功能为根据。
儿童:
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
用旧的形式表达新的意义;
以比喻方式表达词义;
缩小词的使用范围。
2、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
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②从特征到复杂特征;
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
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势;
国内外对儿童获得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①空间维度形容词(大小、长短、高低等)的获得有一定的顺序;
②成对的两个形容词不一定同时获得;
③儿童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同维度形容词的混淆。
3、时间词
①表示时间阶段的词;
②表示时间次序的词。
4、空间方位词(先理解,后获得)
5、指示代词
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环境的变换而转换。
6、人称代词(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7、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按表示事物单位——物量词(个体、临时、集合量词等),表示动作单位——动量词。
运用:
普遍化,多样化。
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⑴不完整句。
①单词句(特点:
A动作紧密结合;B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C词性不确定;
②电报句(双词或三词组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布朗;双词句——A指谓形式;
B关系形式。
⑵完整句。
①简单句
②复杂句——A由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动句;
B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充当主谓结构中主语的递系句;
C三类句子结构中第一、第二类的出现频率较高。
⑶复合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
①联合复合句——并列复句、连贯复句、补充复句;
②主从复合句
v儿童话语发展特点:
⑴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⑵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善,从松散到严谨;
⑶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
⑴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⑵理解策略: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
②词序策略;
⑶非语言策略。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韦尔曼、普莱尔:
(儿童已表现出巧妙地交流能力):
①他们对有效交流具有决定意义的情景很敏感;
②儿童能知觉到交流情境的困难并对谈话作出相应的调整;
③儿童能根据听着的反馈对谈话做适当的调整。
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第三节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1、模仿说:
阿尔波特:
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乔姆斯基:
批判行为主义论,强调儿童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者们(模仿对儿童语言获得的作用探究发现):
①若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总是用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
②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
怀特斯特——选择性模仿:
特点:
①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②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2、强化说
斯金纳:
⑴《言语行为》(两个主要论点)
①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